情人节来源,是古代国人的情人节吗

2023-03-15 22:40:05 91阅读

情人节来源,是古代国人的情人节吗?

我觉得有三个方面的理由,可以认定“元宵节”是国人的“情人节”!

一是从时间上来看,正月十五日,正是皓月当空的最佳时节。完全符合“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情境和意象。

情人节来源,是古代国人的情人节吗

二是从内容上来讲,观彩灯,看烟花,吃元宵,应该是元宵夜的主要活动。古代有着“授受不亲”封建思想观念的靓男倩女们趁此机会出来约会,也完全符合情理。

三是跟现代洋人的情人节相比,更有情趣和韵味。现代人情人之间以玫瑰花,巧克力,定情物相送。虽然充满浪漫,但是缺乏激情。倒不如我国古代人“元宵节”的真挚纯朴,更有人情味儿!

所以,我倒是更倾向于的“元宵节”确定为国人的“情人节”。与“洋人节”相媲美,时间也相近,定会更胜一筹!

中国的情人节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啊?

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在2006年5月20日这一天,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那以后。每年的七月初七就被称为了情人节。而如今又被大众为称为是“中国情人节”。 但是自从被国家列入传统节日后,“中国情人节”开始正式过渡。备受年轻人的追捧, 之前一直被民间以习俗和风气来进行。 所以从2006年5月20日列入规定后,人们开始重视这一节日。要说流行的话,应该追溯到更早。因为七夕这个节日的来历本来就和一段美丽传说 有关,所以在以前也有部分人在追捧,只是没白热化,不像现在,男女老少都知道这个节日。甚至在过这个节日。

情人节的历史来历?

情人节,又称“圣瓦伦丁节”。起源于古代罗马,于每年2月14日举行,现已成为欧美各国青年人喜爱的节日。关于“圣瓦伦丁节”名称的来源,说法不一。有的说是纪念以为叫瓦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他用反抗罗马统治者对基督教徒的迫害,被捕入狱,并在公元270年2月14日被处死刑,行刑前,瓦伦丁曾给典狱长的女儿写了一封信,表明了自己光明磊落的心迹和对她的一片情怀。

自此以后,基督教便把2月14日定为“情人节”。

中国有几个情人节?

1、对于中国情人节,目前大致有三种说法:一个是元宵节(也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二是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三是七夕节(七姐诞,农历七月初七)。元宵节、上巳节、七夕节是古代女子最感兴趣的节日。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别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节和上巳节,才可以出来,甚至和男友幽会谈情;七夕更倾向于是一个女子的专属节日,其内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在古代七夕与爱情关系不大,于近代才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2、“七夕”节: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因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又称为中国情人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3、元宵节:正月十五元宵节,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此称谓古来已久。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

4、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别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节,才可以出来夜游观灯.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在民间是象征着爱情的节日。

5、上巳:上巳节的历史由来已久,在上古时代上巳节在一些地方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春和景明,人们走出家门,集于水边,举行清除不祥的祓除仪式。魏晋以后,由于当时社会中崇尚自然、纵情山水的风尚,对人们而言,上巳节祓除的意义大大减弱,而迎春赏游之意越发浓郁。西晋《夏仲御别传》形容上巳时的洛阳“男则朱服耀路,女则锦绮粲烂”。上巳节的节期定在了阴历三月三日。在古代,上巳节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男女相会,即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情人节”。

情人节的来历及寓意?

其实情人节的起源非常早,在公元3世纪的罗马帝国。当时罗马帝国的国王为了让年轻人可以好无后顾之忧的奔赴战场,于是就废除了婚姻制度,无情的让相爱的年轻人分离。

但是当时有一个神父叫做圣瓦伦丁,他依旧为相爱的年轻人来主持婚礼,让他们相爱并且跨入婚姻的殿堂。

国王知道之后非常愤怒,于是就命令人把神父抓起来,并处以绞刑。

为了纪念圣瓦伦丁神父的善举,于是大家把他去世的那天2月14日,定为圣瓦伦丁节,后来又叫做了情人节,是为了纪念他,也是为了祝福更多的年轻人相知相爱和相守。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