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有拉拉是什么意思,属于7080后记忆的故事

2023-03-15 08:45:03 101阅读

撒有拉拉是什么意思,属于7080后记忆的故事?

我是一位80后,确切的说是80后的“领头羊”,我出生在80年代初,那个时候改革开放没多久,有很多新生事物出现在生活中,有些事情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如果各位看官对那个年代感兴趣,容我娓娓道来。

1、新生的家用电器

撒有拉拉是什么意思,属于7080后记忆的故事

记得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家里就已经有四大件了,当时人们叫它们“三转一响”,分别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三转一响应该是从60年代开始流行的,这阵“流行风”一直刮到80年代初,三转一响基本代表着富裕、幸福,有条件的家庭都会置办齐全,当时我们当算是“富裕”家庭了。

到了80年代中期,我们家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当时我们住在厂区的宿舍楼,楼内住的都是我父母的同事。当年家里有台电视机可是很新鲜的事,整个三层小楼就我们家第一个买电视机,所以,每到晚上,隔壁的大叔大婶就会搬个小凳子到我们家看电视。

后来更多的人有条件买电视机了,买的还是彩电。除了这些,又开始流行80年代的四大件:彩电、冰箱、录音机和洗衣机。我记得家里买了一台双喇叭的录音机,这个能唱又能录的机器一直陪我长大。

2、单调的电视节目

家里刚有电视机那会儿,只有一个电视频道:中央电视台。而且节目很单调,但没过多久港台片传入了内地。我记得在我们家热播剧是:霍元甲,再后来又流行看《上海滩》,每次在播放港台剧的时候,同楼道的大叔大婶们就会到我们家追剧。后来等大伙都有电视机了,节目也开始慢慢丰富起来,在节目单中已经出现动画片、神话剧了。我最喜欢看的就是《西游记》、《黑猫警长》和《葫芦娃》,这三部剧贯穿了我整个童年。

3、“万元户”概念兴起

在70到80年代,家家户户都不富裕,记得那个时候压岁钱最大的2元,小的也有几毛钱的。在我上小学那会儿,经常上街买早饭,当时的油条价格是5毛钱,冰棍、绿豆汤等冷饮也就几毛钱的概念。所以,当时100元就是巨款了,更别说是1万元了。后来,悄悄地在社会上流传了“万元户”的叫法,人们通常把积蓄超过一万元的家庭称之为“万元户”,可想而知,作为万元户,当时是有多“土豪”。

4、简单家装成为流行风

80年代还没有商品房的概念,我住在厂区宿舍楼,当时的住房是分配的,产权归公家所有。但没有人能非常清楚的区分公有房和私有房,只是单纯的认为:“我住在这里,这里就是我的家”,所以每户人家的房间里都会进行简单的装修。说是装修,也就是在地板和墙壁上刷层油漆而已,当时我家刷的是绿色油漆,等地面干透了,就开始脱鞋入户了。这阵装修风吹了好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精装修的。

5、没有超市,只有百货商店

那个年代大家最喜欢逛的地方是百货商店,当时物资匮乏,有的商品并不多。大多是一些生活用品,比如脸盆、搪瓷杯子、痰盂、肥皂等等。百货商店是有人值守的,你要什么东西,付了款后,由营业员到背后的货架上拿给你,顾客是不能走进柜台的,营业员如果看哪个顾客不顺眼,完全可以爱搭不搭的,所以营业员这个职业还是很抢手的。

6、家里没有厕所,如厕用痰盂

70、80年代很少有家庭是住在套房里的,我记得我们住的厂区楼房,大多是20-30平米的单间,家里摆上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组沙发,基本房间里就满了。一家三口就住在拥挤的房间里,烧饭就在门口的过道上。就这种条件,当时也没人觉得不适。但我觉得最不方便的是上厕所,楼房旁边有一个公厕,距离楼道有很长一段路。所以,除了大号之外,小号都在自已家里解决的。那个时候,人人家里会备一个痰盂,痰盂不是用来吐痰的,用来存小便。每天晚上,如果有人起夜了,就会听到刺耳的声音,这个声音到现在还是余音绕梁的。

以上是小编亲身经历的事情,我相信许多70、80后也有相同的经历,也许经历比我丰富。所以,也请各位小伙伴积极留言,分享属于你们的往事吧。

AABB声音词?

声音的AABB词语有:呼呼啦啦、轰轰隆隆、淅淅沥沥、哗哗拉拉、咕咕噜噜等。

1、呼呼啦啦。

释义:亦作“呼喇喇”。象声词。多形容风声、流水声、鸟振翅声等。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九回:“(宝玉)忽听得纸窗呼喇喇一派风声。”

2、轰轰隆隆。

释义:象声词。形容雷声、炮声、爆炸声、机器声等。

出处:《没有双手的女英雄》:“‘轰隆隆’的巨雷声,就好像大炮弹在她的身边爆炸着。”

3、淅淅沥沥。

释义:形容轻微的风雨声、落叶声等。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5回:“这里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

4、哗哗拉拉。

释义:亦作“哗啦啦”。亦作“哗喇喇”。象声词。

出处:清·李宝嘉《儿女英雄传》第九回:“只见他双手拉下中衣,还不曾蹲好,就哗哗拉拉锵啷啷的撒将起来。”

5、咕咕噜噜。

释义:释义是拟声词,水流动或物体滚动的声音。

引证:现代·佚名《果树园》:“唉,咱们的窟窿还大呢……”女人继续咕噜着。

you拉拉?

这是日语 应该是撒哟拉拉 是再见的意思

金瓶梅里的女性是不是都很可怜?

这本书中的女性的确都非常可怜,在那样的一个封建社会中,女性的社会地位本身就很低,书中西门庆的七个女人大部分都是穷苦人家出身,她们就好像是一件商品一样被买来卖去,现实的生活让她们中有的人心里扭曲,可是真正的事实确是一群被封建社会折磨的可怜女人!

这有血有肉的七个女人性格各异,命运多舛,我们来一起看看作者赋予她们的人格和命运!

1、潘金莲

金莲是西门庆的第五房妾。人物是从《水浒传》中借衍而来,但在《金瓶梅》中,其经历、性格、生活等得到了多方面的重要的充实,从而塑造成一个既聪明伶俐、美丽风流,又是一个心狠手辣、搬弄是非、淫欲无度的典型。

潘金莲虽遭武松斥诫,但她不思改悔,在武松出行东京时,勾搭上了西门庆,药杀了亲夫武大,一顶轿子进了西门庆宅中。最后也落得被杀的惨剧。

2、李瓶儿

李瓶儿是《金瓶梅》中西门庆的第六房妾。是用来与潘金莲对比、抗衡的主要角色,也是金、瓶、梅三女主角中虽淫荡而感情专注于西门庆的人物。朋友之妻不可欺,西门庆敢占友妻。花子虚家娘子本姓李,正月十五日元宵时生,那日人家送来一对鱼瓶儿来,因此取名叫瓶姐,长大后人们皆称瓶儿。

李瓶儿进西门庆宅,对潘金莲夺宠是个威胁:首先,因她长得漂亮,其次,她压倒众妾地富有,转来之财使西门庆家顿时改观,很大程度上系赖瓶儿之力。尤其重要的是,她为西门庆生了个传宗接代的宝贝儿子。李瓶儿在西门庆众妻妾中,很快地上升到独宠的地位,这就使潘金莲恨得必须除之而后快。

3、庞春梅

美艳少女庞春梅,命如纸薄,心比天高,天生一副傲骨头。她是潘金莲的贴身丫环,两人狼狈为奸,把西门庆大宅搅得鸡飞狗跳,淫乱无度。

庞春梅也许正是如此这般没规矩,才能在西门庆家脱颖而出,才在周守备家为所欲为,但是,也就违背了当时的“天理”,走上自我毁灭之路。高傲、艳情、负义、贪欲、残忍的春梅,淫乱无度,欲火高烧,最后淫死于19岁的小伙子身上。

4、吴月娘

吴月娘是清河县左卫吴千户之女,吴月娘嫁给西门庆,作为继配正室,一般都称为“大娘”。当金兵侵犯中原,抢了东京汴梁,徽、钦二帝被掳北上,中原无主,兵荒马乱之时,吴月娘打点细软,与玳安几个男女仆从领着15岁的孝哥儿逃难。

在郊外遇见普净禅师,这禅师指引大家来到永福寺中歇息。是夜,禅师超度幽魂,荐拨超生。吴月娘方才醒悟,愿送孝哥拜师出家,法名“明悟”。不久国分南北,中原有主,兵戈退去,吴月娘还家,将玳安改名西门安,承受家业,人称西门小员外,月娘70岁善终。

5、李娇儿

李娇儿是西门庆的第二房妾。原为西门庆在勾栏勾搭上的妓女,娶来家中后反倒闲置起来。为人量小猥琐,不善合群,每西门庆众妻妾出资聚会宴乐,她往往不能欢处。

李娇儿与吴月娘的二哥吴二舅旧有首尾,又因吴月娘不管事务,家中出入银钱都在她手中,因此,西门庆刚刚猝死,她们趁众人忙于西门庆祭灵出殡之机,在吴二舅眼皮底下,暗暗将财物偷转给前来“帮忙”的她家妓院的优儿李铭,李娇儿成为西门庆死后第一个盗财离散而去的妇人。此后,由应伯爵做牵头,改嫁大街上另一个西门庆式的富户张懋德,做了他二房娘子。

6、孟玉楼

孟玉楼是西门庆的第三房妾。孟玉楼为人谨慎,性格温和,心中恼谁喜谁都不显示出来。

西门庆死后,孟玉楼与吴月娘相守,与知县儿子李拱璧相遇相知,夫妻两人离舍不得,求情归李家原籍枣强县去了。

7、孙雪娥

孙雪娥是西门庆第四房妾。她原来是西门庆元配陈氏的陪床丫头,因有姿色,二十来岁年纪,又善做五鲜原汤,西门庆便在娶潘金莲之前,西门庆死后,金莲、春梅与陈经济的奸情暴露,雪娥便在吴月娘耳根前极力撺掇打发她们出门,并率丫环媳妇棒打陈经济,终于得报前仇。

后来她携财跟来旺私奔,被拘捕,官卖周守备府,顷刻间落到了庞春梅的手里,即刻被掠去头面花翠衣裳,下厨为奴。孙雪娥见张胜被杖杀,便自缢身亡。

日语的再见是不是叫赛优拉拉?

日语的再见是:さよなら(中文谐音:撒要那拉)。每当我们与人告别时,不管中国还是日本,免不了都会与人说再见一词,在日本说再见时,稍微有些不同,短时间内的分别,比如,公司同事,学校师生,家庭成员等,一般都会以:じゃ,まだ,じゃね等口语来代替;只有将要长时间分别时,才会用到:さよなら。正如山口百惠,在东京告别演唱会上,所最后的一曲《さよならの向う侧》那样,将要和你们说再见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