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并重,阐述儒家思想的教学方法观
学思并重,阐述儒家思想的教学方法观?
儒家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教育
1、将教育放在治国治民的首要位置。
2、强调在人的发展中教育的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二、扩大教育对象
实施“有教无类”,扩大教育范围。
三、注重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1、“礼贤下士”“举贤才”
2、通过教育培养士、君子和成才。
四、教育内容
在重视思想品质和伦理教育的基础上,讲述诗、书、礼、易、春秋
五、主要教学思想
1、因材施教,2、启发诱导,3、学思并重,4、由博返约
六、德育思想
1、立志乐道,2、自省自克,3、身体力行,4、改过迁善
七、教师观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藏
3、言传身教
孔子是世界的老师吗?
"世界老师"一说过于夸大也很夸张。即便是孔子在世,也不会同意这种说法。
孔子的"人之患,好为人师"就说明了这一点。而"三人行,必有吾师"则是孔子一生好学、取众家之长终于成就了儒家流派的原因。乃至后来在三教:儒、道、释、九流:儒、墨、道、明、法、杂、农、阴阳、纵横中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秦是法家治国,而汉初采用的是黄老之术"无为而治"。至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延用儒家为主导的治理。孔子的地位越来越高,从文圣直至文宣王。
代表儒家的重要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是古代读书人必修课,自隋唐开始的科考取士的内容都取自这里。
现代人不能用一个完人的标准去要求两千五百年前的一个教书先生。儒家的典籍很多都是孔子学生后来整理出来的,更有历代大儒加进来的东西。而统治者只看重对自己有利的部分。如孟子的"民为重,君为轻"的理念,就遭到明朱元璋的不满,以至不把孟子奉为亚圣。
一,按现在看,儒家思想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如三纲,君臣、夫妇、父子的关系,朱程理学对妇女的禁錮和贬低,弟子不能胜于师等,属于糟粕应予摒弃。
二,但五常:仁、义、礼、智、信却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血脉里。不仁不义历来为人所不耻,不讲诚信没有人愿意和你打交道。
三,儒家文化做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的一部分,继承上应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全面继承,不合时宜,全盘否定,也将自断文化之根。
现在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基地,称为"孔子学院"。已说明了一切!国人不必再争来吵去。
孔子教育九法口诀?
关于孔子的九大方面可以用这样一个口诀:对内用实木,放到教室。
对是指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内是指教育内容:六艺
用是指教育作用:教育作用分为两个方面,教育对人的作用和教育对社会的作用。
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庶、富、教”
教育对人的作用:“性相近,习相远”
实是指教育实践:创办私学编订“六经”
木是指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方考研
放是指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
到是指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内容是“仁”和“礼”;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是内省立志克己改过中庸力行,是不是感觉有点拗口,(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小口诀记住这部分,内人立刻改中立,内是指内省,立是指立志,刻是指克己,改是指改过,中是指中庸,立是指力行,连贯起来就是内人立刻改中立)
道德感如何把握?
1、一是学思并重,严于解剖自己。学习和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是形成道德品质的前提。学习和掌握各种道德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并对各种所学的道德知识和人生哲理予以深入思考,这样才能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培养趋善避恶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从而择善而为。
2、知行统一,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要达到道德修养的目标,功夫全在行上。道德修养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过程。
因此,无论是开展自我批评,还是努力做到"慎独",都依赖于人们的自觉。自觉性是进行道德修养的关键环节。只有自觉,人们才能在社会实践中利用各种机会,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
3、省察克治,即通过反省检验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与行为中的不良倾向、不良念头,并加以及时抑制和克服。
学思结合的名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