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有哪些,以下这两幅书法作品怎么样
书法家有哪些,以下这两幅书法作品怎么样?
这两幅习作是学习当代启功先生的书法风格,书写得工整认真,凝神静气,不激不厉,志气和平,作者有一定的笔墨驾驭能力。
但就整体创作效果来看,笔法和结构上还欠些火候,写得比较“板”,缺少书法趣味。
第一幅,“精气神”三个大字,“精”字右竖用笔不到,头重脚轻,萎靡柔弱;“气”字中间一横是败笔,启功先生肯定没有这种写法;“神”字长竖没有生机。
第二幅:毛主席诗一首,布局近似算子,略显呆滞。笔法较为单一,个别笔画还需加强,如“千”字的钉头鼠尾,“人”字的虎头蛇尾,是功力不济的表现。
附完整习作图片如下:
启功先生的字,也不是不能学,但是要学好,也非常不容易。他的楷书功底非常深厚,加上学识渊博,体现在字上的书卷气,非几十年功力不能企及。今人学启功,多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格调上不去。
一家之言。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西安现在有什么著名的书法家?
西安书法家是指西安本地出来的,还是指外地在西安生活的书法家。
方胜、王蒙、刘广经、刘自椟、刘浩然、邱星、余文阁、李成海、杜毓成、张勋安、张湘华、茹桂、赵熊、钟明善、高峡、傅嘉仪、程永丰、薛铸等
三国时期的书法大家都有哪些?
三国时期的书法大家有哪些呢?有梁鹄、钟繇、诸葛亮、皇象等人。
一、梁鹄,字孟皇,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人,东汉末年至曹魏时期著名书法家。
魏武帝曹操很推祟他的书法,常将他的书法作品钉在墙上,或挂在帐中观赏,用心法临摹。曹操认为梁鹄水平高于宜官,宜官是曹操的老师。梁鹄的书法作品在《书断》中,被列入妙品。
二、钟繇,他在书法史中有很高地位,在书法的书体创造、发展方面功不可没。他写的书法温润如玉,古朴幽深。《宣和书谱》评价说:“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
唐代张彦远说:"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
许多名家都学过钟体,如二王父子,张旭、怀素、颜真卿、黄庭坚等。
三、诸葛亮,他在文学和书法方面也有造诣。善篆、隶、草。其政治名声盖过书名。《远涉帖》是他留下的唯一传世手迹。
释文:师徒远涉,道路甚艰,自及褒斜,幸皆无恙。使回,驰此,不复云云。亮顿首。″
四、皇象,宋羊欣云:"吴人皇象能草,世称沉着痛快。″清包世臣说:"草书唯皇家、索靖笔鼓而势峻密,殆右军所不及。″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列其章草为神品。
皇象《急就章》古雅沉着,简约温厚。用笔含蓄、圆通。
什么的书法家形容词?
形容词填空示例如下:
伟大的书法家
著名的书法家
高尚的书法家
卓越的书法家
四大书法家的故事?
1、掘墓偷艺
钟繇是东汉末年人,他对于书法学习十分的执着热衷,几乎已经到达痴狂的地步。据说他以前在抱犊山读书,为了练习好书法,将山中的石头、树木都写成了黑色。有一次,他和曹操、韦诞等人谈论书法用笔,因为兴致浓厚,以致于睡前还不断的心摹手画,竟然将被子给划破了几个洞。
韦诞也是当时一位书法家,据说他手头东汉大书法家蔡邕的“笔论”,因此他的书法水平十分高,当时人都推崇他的书法,认为是当朝第一书法家。钟繇想向韦诞借阅这本“笔论”,但韦诞就是不肯,三番五次的拒绝,钟繇气得捶胸呕血,幸亏曹操用五灵丹救了他一命。等到韦诞过世后,钟繇便派人从坟墓中挖出那本书,反覆研究,最后了解用笔的奥妙。
2、潜心苦学墨当饭
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老师学习书法。他的书法进步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
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就读了大人才能读懂的《笔说》。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过了一段时间,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写的比较,果然有些变化。一天他的老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一惊,对人说:“这孩子必须是看到书法秘诀了,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到达成年人的水平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将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必须会淹没我的名声的。”
王羲之并没有因老师称赞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他临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到达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先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样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
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明白是怎样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这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3、郑板桥学书法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自幼酷爱书法,古代著名书法家各种书体他都临摹,经过一番苦练,最后和前人写得几乎一模一样,能够乱真了。但是大家对他的字并不怎样欣赏,他自己也很着急,比以前学得更加勤奋,练得更加刻苦了。
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凉,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气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说:“你有你的体(身体),我有我的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写别人的体?”晚上睡觉时,郑板桥想到,各人有各人的身体,写字也各有各的字体,本来就不一样嘛。
我为什么老是学着别人的字体,而不走自己的路,写自己的体呢即使学得和别人一样,也但是是别人的字体,没有创新,没有自己的风格,又有什么意思从此,他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以隶书与篆、草、行、楷相杂,用作画的方法写字,最后构成了雅俗共赏、受人喜爱的“六分半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乱石铺街体”,成了清代享有盛誉的著名书画家。

4、侍郎行者
唐开元时,有一位名为徐安贞的人,作官时因怕事被牵累,逃隐到山里。因病声哑不能言语。数年之后,某佛寺要选擅长书法的人,为寺庙的梁柱书写楹联。徐安贞不留意跨过放置在地上的梁柱,犯了大忌。庙中住持很生气,用手杖打他的背,他赶紧用手在地上写道:“我虽不能说话,但学过大字书法,期望能让我试试看”。
结果,姑且让他一试之生,庙里的僧众都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请他全部书写,而不计较他的过错。
5、皇帝练字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位帝王,他常常在处理政事的空闲时间里,潜心练习书法。当时,被誉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就在宫中任职,由于他精通古今,文章书法下笔如神,因而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经常临摹学习虞世南的书法。
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体中“戈”字最难写,不容易写出其中的神采。有一次,他练习“戬”,因怕写不好有失体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话,于是便故意将“戈”字空着不写,而私下请虞世南代为填补。
唐太宗为了显示自己在书法方面有所进步,便拿着几幅作品请谏议大夫魏征观看,并征求魏征的意见说:“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学士的字?”魏征恭恭敬敬地仔细看了一遍,始终含笑不语。这时,唐太宗有些焦急地问他:“是像还是不像,你怎样不说话”魏征连忙说道:“臣不敢妄加评论陛下的书法。”唐太宗说道:“你直言无妨,朕恕你无罪。”
这时魏征才奏道:“据臣看,其中只有'戬’字右半边的'戈’旁和虞学士写的一般无二,其余的均相去甚运”。唐太宗听了这番话后后,感叹不已,深深佩服魏征的眼力,从而也领悟学习书法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想学有所成,务必痛下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