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武则天,李世民为什么要霸占弟媳

2023-03-14 16:25:03 100阅读

风流武则天,李世民为什么要霸占弟媳?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英明雄主,在战场上展现出极高的军事天赋和智谋韬略,在治理国家发展上更是做出前所未有的贡献,让唐朝成为享誉世界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的一张不朽名片。

在唐太宗一生中,玄武门之变一直被后世所诟病,在这场争斗中他杀死自家兄弟,逼迫父亲李渊退位,对至亲子侄进行斩草除根,种种行为无不暗示着皇权斗争的残酷性,除此之外,唐太宗还将李元吉的妻子杨氏收入后宫,英明神武的唐太宗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风流武则天,李世民为什么要霸占弟媳

毫无疑问,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功绩排名靠前的帝王,可以说唐朝就是在李世民手中逐步强大起来的,世界都记住了唐朝,李世民居功至伟,这点相信是不容置疑和诋毁的。

唐朝初期发生的玄武门之变一直被后世所津津乐道,不少人对李世民进行口诛笔伐,指责其不顾念兄弟手足之情,残忍射杀生死与共的哥哥和弟弟。

李世民在取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后,毫不犹豫地重兵包围唐高祖李渊所在宫殿,经过一番虚情假意的托辞后,李渊将李世民确定为唐朝太子,并且很快完成皇权交接,李世民正式登基称帝,李渊也同时隐退幕后,做起太上皇。

几乎是在包围李渊宫殿的同时,李世民手下的精兵强将已经前往李建成的太子府和李元吉的齐王府,两位兄弟的所有儿子全部被杀死,这是为了达到斩草除根的效果,避免日后给李世民带来潜在麻烦和威胁。

李元吉的妻子杨氏在此次浩劫中幸存下来,她怀着悲痛的心情在府中抚养着李元吉的女儿,照顾着失去顶梁柱的家庭。这样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唐太宗的一封诏书打破了杨氏战战兢兢的生活,因为李世民诏令杨氏入宫。

这对于杨氏来说无疑是耻辱的,自己是李元吉明媒正娶的妻子,丧夫守孝期间被皇帝收入后宫,但是从杨氏的角度来说,她也没有任何办法抵制这样的行为,古代女子的社会地位实在太低了,基本没有任何自主权,更何况,唐太宗将杨氏纳入后宫是得到娘家人欢呼赞成的。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要将杨氏收入后宫?

首先要排除太宗觊觎杨氏美貌的说法。

唐太宗作为大唐的皇帝,自然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掌控着天下百姓的生死命运,只要是太宗愿意选择,后宫人数想要多少都会有多少。

虽然史书中的确记载杨氏貌美,但是毕竟她已经嫁给李元吉数年,按照古代人的审美和结婚年龄来看,杨氏的姿色与年轻一代是没法相比较的,如果仅是以美貌来作为选择标准,相信杨氏并不是唐太宗的选择。

杨氏在进入唐太宗后宫之后只能算是普通的妃子,受到的待遇也是普通待遇。在《新唐书》中记载,在长孙皇后去世后,唐太宗一度想要将杨氏立为皇后,但是魏征站出来反对,经过一番劝说之后,唐太宗回心转意,不再考虑将杨氏立为皇后。

关于这段记载并不可信,因为新唐书的成书时间距离唐太宗时代已经过去数百年,在当时的史书中并没有关于杨氏立为皇后的记载,并且在魏征的劝谏记载中也没有这样的记录,此事很有可能是新唐书在成书时自行添加的,当时主要是要在宋朝建立女子忠烈的观念,与唐太宗时的史实有所出入。

在唐太宗驾崩后,杨氏连陪葬昭陵的资格都没有,由此足见在唐太宗的眼中,杨氏只是普普通通的一位妃子,并且在地位上还是比较低的。

因此,唐太宗觊觎杨氏美貌而将其纳入后宫的说法非常牵强,并不可信。

然后,唐太宗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为了巩固唐朝初期的统治。

杨氏背后拥有强大的娘家势力,李渊在晋阳起兵之前是唐国公,古代权势贵族之间的联姻基本都是出于政治联姻的目的,主要是增强家族抗风险能力,提高家族势力,杨氏嫁给李元吉同样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显然,杨氏家族这次联姻是成功的,李渊在暗中筹划之后,抓住机会果断起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长安城,占据主动权,对于唐朝日后统一天下打下坚实基础。

对于杨氏背后的娘家人来说,随着李渊身份的变化,凭借着李元吉的关系,杨氏家族的地位也得到显著提高,在唐朝的势力也必将进一步变大,这才是最关心的问题,甚至可以说,他们并不关心杨氏的幸福与否。

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上皇位,但是很显然,唐太宗也非常清楚自己的皇帝宝座“得位不正”,他登基初期最主要的任务是稳定朝局,让天下臣民心甘情愿,其中最让唐太宗担心的还是世家大族的势力。

在隋朝时期,由同姓宗族或者地方集团联合而成的势力,是不容忽视的力量,甚至能够影响朝廷的运行和离散。这些势力背后错综复杂的关系让彼此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就连皇帝都要礼让三分。

唐高祖李渊在起兵过程中就得到这些人很大的支持,当时是李渊主动寻求他们的援助,许诺给他们这些势力更多的权力,正是因此,李渊从晋阳进军长安过程中才如此顺利,其中有李渊提前团结贵族阶层的缘故。

唐太宗李世民接受的唐朝并不是国富民强,反而是千疮百孔,因为从隋朝末年开始就历经天下大乱,百姓的生产生活基本出于停滞状态,再加上多年的战争让百姓更加贫穷,此时的唐朝是一个烂摊子。

尤其是在百姓穷困的时候,世家大族手中掌握的资源就更加重要,因此李世民在登基之后急需要稳定权势贵族,获得他们的支持。

由于杨氏是李元吉的妻子,而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杀死李元吉,也就是说李世民已经和杨氏家族对立起来。当时的杨氏家族权贵也都战战兢兢,不知道唐太宗将会如何处理他们。

当唐太宗李世民将杨氏纳入后宫的消息传来,对于杨氏娘家人来说,无疑是吃了定心丸,因为李世民已经清晰地传递出对待杨氏家族的态度,他们将会必须保持之前的荣耀和地位,所以对于唐太宗纳杨氏为妃这件事,众人都是支持的,是能够满足多方利益需求的。

万丈高楼平地起,唐太宗李世民用自己谋略才智为大唐的崛起奠定基础,要理解唐太宗的行为决定,应该将它放大到整个大唐帝国的层面去考量,这是李世民必定要有的胸怀和气度,也是后人理解唐太宗应该有的视野。

古代皇帝真的喜欢一个姑娘就可以直接推倒吗?

实事求是的讲,皇帝可以无障碍地占有帝国境内所有的女子,毕竟全国民众都是皇帝的“臣民”,皇帝对所有人都是有生杀予夺的大权的。

不过,虽然如此,但作为皇帝,往往又是日理万机、公务繁忙的角色,刨去历史上特别昏庸、无道、荒淫的君主,只要是正常的皇帝,大多数时候不仅白天忙碌,晚上也要操劳国事,不可能夜夜都会临幸女子,而且,大多数的皇帝,一辈子都出不了几次宫,毕竟权力越大,责任越大,他必须呆在他该待的地方。

因此,虽然皇帝可以无限制地临幸国内一切女子,但实际上除了妃嫔,能有机会被皇帝随机“宠幸”到的主要还是宫女或者女官。

鉴于概率问题,大多数被皇帝随机宠幸过的女子基本上就直接不闻不问了,反正也没孩子,一切就淹没在历史尘埃里了。

但有时候,就是那么巧,皇帝一发命中,正好一个皇子就这么产生了。

当然,且不论皇子将来的命运如何,宫女的命运大都非常的不好,甚至很惨。

下面就讲讲2个皇帝无意中造人的故事,可以借鉴一下。

首先是西汉时,汉景帝有个宠妃叫程姬,皇帝没事就去她宫里溜达,这一天,他又喝醉了,于是就让人扶到了程姬的宫里过夜。

当时汉景帝已经完全醉了,还在呼呼大睡,而程姬正好来了那方面的事情,不太方便,但程姬自然不可能把侍寝的机会让给别的妃嫔,于是,就下令自己的侍女唐姬去陪皇帝睡觉。

汉景帝半夜睡醒了,发现旁边有个美女,就不管不顾地宠幸了她……

第二天,汉景帝才发现临幸的是唐姬,不过他也没多想,就上朝去了。

不过,汉景帝这么一睡,他第六个儿子刘发就出生了。

程姬心有不甘,但这事儿也不敢隐瞒,毕竟是皇子,就禀告了汉景帝。

汉景帝一愣,也没办法,但也没给唐姬名分,就让人把唐姬安排到条件比较好的宫里去修养,但至始至终都没去看望唐姬。

汉景帝把这个儿子取名为刘发,等刘发大了一些,就封他为长沙王,打发他去做藩王去了。

长沙那时属于帝国的边睡,几乎就是穷山恶水的代名词,他终其一生,也没得到父亲的疼爱,按照礼制,也无法把母亲接到身边居住,非常苦闷。

为了抒发思念之情,刘发经常命人将本地的大米运往长安孝敬母亲,再把长安的泥土运回长沙,年复一年,运回的泥土竟然搭起了一座高台,后人将其称为“望母台”,也叫“定王台”。

再后来,经过100多年时间,刘发的五世孙刘秀,经过多年苦战,终于平定天下、建立东汉王朝,把汉朝的寿命又延长了近200年。

明宪宗朱见深一天晚上,忽然想去自己的私人库房瞧瞧自己收藏的宝贝,于是就饶有兴致去了,在把玩宝贝的时候,他注意到了负责仓库工作的纪姑娘。

纪姑娘长得确实好看,皇帝就问了她一些仓库的事情,比如仓库的账目、进出清单、管理的建议意见之类的,纪姑娘回答的都挺不错的。

明宪宗聊着聊着,对她就产生了兴趣,于是,就在仓库里把事给办了。

好巧不巧,后来,纪姑娘生下一皇子。

当时是大名鼎鼎的万贵妃掌权后宫,她自己生不了孩子,也不许别人生,很多妃子有了身孕就被迫流产、或者没命……皇子也夭折……

这个纪姑娘的孩子还算比较幸运,不仅生了下来,还在万贵妃的眼皮子底下被他母亲和一些同情他们的太监、宫女保护了5年。

5年过去了,皇帝终于知道了这档子事,就给了这对母子一个名分,纪姑娘也被册封为纪妃。

纪妃很快就暴毙而亡,世人都知道是谁做的。但她儿子很快被明宪宗立为太子。

万贵妃也几次三番想毒害这位太子,不过太子一直跟着老太后生活,动不得,几次把太子招到万贵妃宫里,给他吃东西,太子也坚决不吃。

眼瞅着太子这么防备自己,万贵妃急火攻心,生怕这个太子即位后与自己不利,最后病倒了,后来,就死了。

太子即位后,就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明孝宗。

武则天的周朝为什么15年就灭亡了?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那么为什么武周王朝一代而亡呢?

只是短短的存在了十几年呢?

武则天称帝时已经六十七岁了,在现代看来也算是老年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则天慢慢的发现有一个问题出现了,那就是接班人的问题。

武则天反复琢磨应该立谁为自己的接班人呢?

她犹豫不决,从她立自己的儿子李旦为皇嗣(注意这里的皇嗣不等同于太子)就能看出她的纠结。

那么他为什么纠结呢?

根据当时的情况,有资格做接班人的有

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

儿子―皇嗣李旦,庐陵王李显,

女儿―太平公主。

到底该选谁呢?下面我们具体分析这里面就涉及到古代的文化:

第一自己的侄子武承嗣

武承嗣最大的优势是他姓武。

武则天辛苦一世,不想自己的周王朝一世而亡,那么选自己的侄子无疑是最佳选择。

可是这里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祭祀问题。

我们都知道皇帝死后都会有庙号牌位,那么武则天百年以后谁会祭祀她呢?

很明显是他儿子而不是他侄子,大家应该没听说过侄子给姑姑烧纸钱吧!

其实在大臣当中狄仁杰就看出武则天为接班人发愁的问题,也曾从继承人制度(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亲情角度、祭祀角度劝说武则天立自己的儿子。

所以武则天对武承嗣犹豫不决。

第二 武则天的儿子

武则天如果立自己的儿子。

那么就代表着武则天所建立的武周王朝一代而亡,武则天不甘心啊!!!

但是武则天百年以后她同样不愿意做孤魂野鬼没人给他祭祀。

如果给儿子那么武则天死后,继承人肯定还会恢复以前的李唐王朝,所以对自己的儿子也是犹豫不决。

第三武则天的女儿

其实这个不用考虑,女儿本来就姓李,更何况封建王朝属于男权社会。

所以武则天假如给侄子那么她的武周政权就会延续下去。

但是武则天恐怕要做孤魂野鬼了,逢年过节没人给磕头上香烧纸钱了。

假如给儿子那么自己辛苦一世建立的武周王朝一代而亡,所以武则天在儿子和侄子二者之间摇摆不定

最终经过苦苦挣扎的武则天向中国古代的宗法妥协了,选择了自己的儿子庐陵王李显。

那么为什么武则天会选择远在天边的庐陵王李显呢?

而不是自己身边的皇嗣李旦呢?

其实道理也简单,因为武承嗣为争夺继承人视皇嗣李旦为对手,既然是对手那么难免会有政治斗争。

再一个李旦一直在武则天身边战战兢兢害怕武则天会除掉他,假如李旦继位以后那么很有可能报复武式一族,武则天当然不希望这些事发生。

所以为了保护武式一族,只能选远在朝堂之外过着百姓生活的庐陵王李显了。

既然都确立了继承人问题而且朝中大臣也都支持还政于李唐,为什么还会发生神龙政变呢?

这就要说到武则天的两个男宠―张昌宗 张易之两兄弟。

晚年的武则天经常卧病在床,而且对朝政的把控有所下降。

于是二张兄弟打着武则天的旗号祸乱朝政,以张柬之为首的大臣害怕“沙丘政变”(秦朝时期秦始皇死后太监赵高秘不发丧,趁机假传诏书杀死原接班时公子扶苏,改立胡亥这里不在详述)再次发生。于是发动“神龙政变”,杀死二张兄弟,并且迫使武则天退位。

综上所述:武则天的武周王朝一代而亡是败给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礼法,这位一直在和中国古代宗法做斗争的女性最终还是败给了古代的封建礼教。

张耒的词作风流子该如何赏析?

谢邀。我是长之安兮,我来回答。

一、张耒其人及文学风格

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原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后迁居楚州(今江苏淮安市楚州区)。张耒自称“予淮南人也,自幼至仕,习于淮而乐之。”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

张耒祖父任职于福建,父亲早年中进士,官至三司检法官,后因亲老乞请做吴江知县,外祖父先以著作郎为谯县知县,后仕至太常少卿,以诗文名世。张耒从小就受着正统的封建诗礼的熏陶,少年时即表现出对文辞的灵感,“十有三多而好为文”,十七岁作《函关赋》,传诵人口。此后,他游学于陈州,得到当时在陈为官的苏辙的厚爱,并得以谒见苏轼,并受到苏轼青睐,后在苏轼的引荐下,应举姑苏。熙宁六年(1073年),二十岁的张耒被授临淮主簿,自此步入仕途。

张耒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他的诗学白居易、张籍,平易舒坦,不尚雕琢。其词流传很少,语言香浓婉转,风格与柳永、秦观相近。

张耒受唐诗影响很深,文章风格近似苏辙,苏轼称赞他“汪洋冲澹,有一倡三叹之声。”张耒词作不多,《风流子》为其代表作之一。《风流子》是词牌名,张耒的《风流子》词风柔情深婉,叙写秋思离愁,铺景朗情,烘托愁绪无极。

二、《风流子》内容赏析:秋思与离愁的佳作,婉约多情。

木叶亭皋下,重阳近,又是捣衣秋。奈愁入庾肠,老侵潘鬓,谩簪黄菊,花也应羞。楚天晚,白苹烟尽处,红蓼水边头。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

玉容知安否?香笺共锦字,两处悠悠。空恨碧云离合,青鸟沈浮。向风前懊恼,芳心一点,寸眉两叶,禁甚闲愁。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

1、木叶亭皋下,重阳近,又是捣衣秋。

木叶:即树叶。来源于《梦辞·九歌·湘夫人》。后世常以此写秋景,兼写秋思。

亭皋:水边平地。

重阳:即阴历九月九,重阳节。古时风俗,人们常在这天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如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所以自古以来,每到重阳,如有亲友在外,不免互相思念。

捣衣:古代妇女于秋季渐寒时,在砧石上捶打寒衣以备寄给远方的亲人过冬。李白有诗《子夜吴歌》云:“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树叶纷纷飘落到水边平地上,重阳节近了,又到了捣寒衣的秋天。

词的上片落笔写景,首先点明季节,属于开门见山的写法,使人一目了然。词人只用了潦潦几个字,简单平实,描绘出了一幅深秋特有的景致图。画中有景物有人,木叶、亭皋、捣衣女,烘托出了一种秋意萧瑟的气氛,为下面的词意发展作了有力的铺垫。

2、奈何入庾肠,老侵潘鬓,谩簪黄菊,花也应羞。

庾肠:即庾信的愁肠,喻思乡的愁肠,庾愁代指思乡之心。

潘鬓:代指中年鬓发斑白,词人这里自喻人到中年,身心渐衰。

谩簪黄菊,花也应羞:黄菊乃重阳秋天的象征,“菊花须插满头归”。如今漫不经心地簪菊花,花也应该觉得羞,因为花儿觉得人这么不待见。这是反衬乡愁,连容颜都顾不上修饰,乡愁更甚。

怎奈我愁绪萦绕心中,白发生于两鬓,即便随意地将菊花插在头上,连花也应该感到被羞辱了吧。

词人一生坎坷,人到中年,远离故土,愁绪满腹,重阳日近,他越发思念家乡,这里直抒胸意,一个“愁”字怎了得。词人由于忧伤,鬓衰将不胜簪,“谩簪菊花,花也应羞。"以此反衬出暮感的深沉、乡愁的浓烈。

3、楚天晚,白苹烟尽处,红蓼水边头。

楚天:南方的天空。

白苹:水中浮草名,一作白蘋。

红蓼:生于水中者,名泽蓼或水蓼,开浅红色小花,叶味辛香。

天色已晚,我极目远望,看到白苹烟尽之处,水边开花的红蓼深处。

词人这里写天色,写景,一片离情在白苹和红蓼两个意象中,点到为止,笔随意走。词人虽表面上纯写景,但景中含情,意在言外,在写景中寓相思之意,心中充满乡愁暮感,眼前所见,不由引起游子离家漂泊的伤感。

4、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

南浦:代指分别的地方。

芳草脉脉含情,夕阳寂寂无声,大雁横在南浦上,人则斜倚西楼,望着远方。

这里词人描写了三个意象:芳草、夕阳、大雁,简短几字,展现了又一幅思乡秋愁的图画。芳草对夕阳,有情对无语,雁对人,形单影只,此处用了对比手法,烘托出了孤寂凄凉的气氛。词人望故乡而不得,只好倚着西楼心神驰往,思乡之情更甚,词意含蓄,画面极为完整。

5、玉容知安否?香笺共锦字,两处悠悠。

香笺:即美好的书札。

锦字:织锦上的字,指女子给丈夫的书作。

美丽的人儿,不知你是否安好?两地相隔太远,书信无法寄到。

下片词人首先点明所思之人,揭示了词旨所在,使上片所写种种情景明朗化。词人这时心中的情思,脱口而出,无奈满腔的思念无法说与对方听,真是遗憾呀。心爱的人啊,何时再相聚?

6、空恨碧云离合,青鸟沈浮。

碧云离合:白云时聚时散。

青鸟:即信使。

只能白白地怨恨那时聚时散的白云,青鸟在其中一隐一现,上下沉浮。

词人这里因长年离别故土,在秋意萧萧的光景下,抒发离愁别怨之情,对闺中人的怀思和深沉挂念以及两地分居、不见来信的怅怨全在这里。

7、向风前懊恼,芳心一点,寸眉两叶,禁甚闲愁。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

我在风中懊恼不已,一片芳心,两叶柳眉,怎能禁得起闲愁呢?情到不能言说之处,只能付与那东流水。

词的结尾,词人继续“满心而发,肆意而成。”将全词的离恨愁绪抒发得淋漓尽致。词人以想象之笔,设想心爱的人思念自己的痛苦情状,写对方思念自己,正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深与痛苦的思念。

三、《风流子》的特色:全词多用典故,借古抒怀,烘托离愁。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用典即‘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用典即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古代文人好用典,用典这是一种修辞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或典故,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张耒的《风流子》通篇用典,借古抒怀,含而不露,恰如其分。

木叶,出自《楚辞》:“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亭皋源于司马相如《子虚赋》:“亭皋千里,靡不被筑”。

捣衣源于庾信《夜听捣衣秋》:“秋夜捣衣声,飞度长门城”。

碧云离合,出自南朝梁·江淹《拟汤惠林怨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

南浦:代指分别的地方,源于南朝梁·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庾肠:庾信的愁肠,喻思乡的愁肠。庾信本为南朝时梁朝的官员,因出使西魏被留,羁旅北地,故常思念故国和家乡。其《哀江南赋》序曰:“不无危苦之词,惟以悲哀为主。”后人常以“庾愁”代指思乡之心。

潘鬓:潘岳的斑鬓。潘岳为西晋文学家,貌美而早衰,其《秋兴赋·序》曰:“晋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后人遂用潘鬓代指中年鬓发斑白,呈衰老之势。

谩簪源自唐代大诗人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自唐朝开始,头上插花成了一种流行时尚,文人更是纷纷仿效,宋承唐俗,不觉为奇了。如今,除非舞台上女子表演,生活中女子也不会头上插花了,更惶论男子。词人此时漫不经心地簪花,形象全不顾,唉,心中愁意情思难平,只能愧对美丽的花儿了。

锦字:晋代窦滔以罪徙流沙,其妻苏蕙,因思念丈夫,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寄,后世常以此指妻子寄书丈夫,表达相思之情。

青鸟:源于传说,西王母饲养的鸟能传递信息,据班固《汉武故事》,汉武帝在承华殿做斋事,西王母曾令青鸟传书,后世常以此指代传信的使者。

以上分析可见《风流子》中,张耒有些直接引用古人的词句,读者读之马上想到是用典故,词人借古抒情,指代明白,不言而寓;有些用古人或古藉中的故事引申出来的含义,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如此另有一番深的含意,词人拿来今用,以证立论,更觉深妙。

古代文人作诗词文章中常用典,有些是明典,即一望而知直接用前人词句,取其辞又取其意;还有一种用典妙就妙在有些话不用直接说出,暗用典故,词人要表达的思想就表现得很含蓄、丰富,其义自见了。暗典之使用,只师取前人典故之意,而不用其辞。即《文心雕龙》所谓“虽引古事,莫取旧辞”是也。

那么用典有什么作用呢?为什么他们频频用典?

使立论有根据。即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委婉表意。诗词中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即所谓“据事以类义"也。减少语辞之繁累。诗句之组成,应力求经济,尤其近体诗有一定之字数限制,用典可减少语辞之繁累。充实内容,美化词句。用典可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而增加外形之美,丰富内容。

其实用典并不高深莫测,这好比我们现代人写文章,把名人名言直接引用,以作为论据,增强说服力。还有如一人主动向别人认错赔罪,我们可以说他:“负荆请罪。”源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就是用典,非常形象明白,如今这已成为一个成语,被广泛应用,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全词艺术上的一个特点是用典极丰,而又不露痕迹,毫无堆砌罗列之感,显得贴切自然,浑然天成。这跟词人出身诗宦之家分不开的,从小饱读诗书,家中藏书肯定不少,然年少诗名出众,勤奋苦读必不可少。所以才能达到遣词作文,凡前人典故,信手拈来,文思泉涌,源源不断。

四、结语

张耒年少以文采出名,经苏轼赏识、举荐入仕,熙宁六年至元丰八年,先后做了十多年的地方县尉、县丞等低级小官,往来京洛,为政特别辛劳,但他淡泊平生,微薄的俸禄也难养其亲小,后遭家庭变故,父母前妻相继离世,家境每况愈下,生活困窘。

神宗崩,年幼的哲宗继位,苏轼等人被启用调京,张耒也进京被拔擢,馆阁八年,渡过了一段快乐的京都生涯。绍圣元年(1094年),新党得势,随着苏轼等人的被贬,苏门弟子也受到株连。自此后,张耒贬出京都,过上了谪居的生活。晚年长期赋闲,贫病交加,曾“三月不知肉味”,故土淮安只停留了一年,61岁在陈州去世。

张耒以苏轼为恩师,以闻道苏轼自负,终生恪守不移,尽管身处政治环境恶劣,生活如此穷困,但他并不向腐朽的势力屈服,即使遭受打击也不移志,不悔,志趣高洁。

苏轼、苏辙、黄庭坚、晁补之、秦观等相继辞世后,张耒仍作为文坛中流砥柱,传道授业,光大文风。《宋史·文艺传》称其:“耒独存,士人就学者众。”

张耒词虽不多,然词风与秦观近,这首《风流子》婉约细腻,用典较多,词人信手拈来,并不生硬,虽不特别修饰,但胜在平白无奇,不露痕迹,如己出一般,将秋思离愁、柔情相思,尽数而出,含而不露,虽不似豪放词派壮怀激烈,但别有一番自然性情,风格委婉,细腻有余。

唐太宗李世民后期为什么会沉迷女色?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堪称最具有“桃花运”的皇帝,芸芸皇帝中,众多皇帝皆是佳丽三千,但是,没有一个皇帝能像李世民这样名留“四大极品女人”。

(图一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后期沉迷于女色只因他是历史杰出政治家

后期的李世民沉迷女色我个人有两大观点原由:

其一大观点,李世民只对有“特色”的女性才会表露色相,例如贤惠的长孙无垢、天才文学的美女徐惠妃、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武则天、前朝公主大杨妃,这四位皆是李世民这一生中堪称极品的“四大女人”,所以,不是一般的女人还真入不了这位杰出皇帝的法眼,这一点来看,这位皇帝在选择女人的眼光上独具慧眼。

(图二长孙无垢)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这四位女人对李世民的帮助很大,据悉,公元626年7月2日,也就是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相继杀害自己的兄长李建成、其四弟齐王之称的李元吉包括二人诸子,被唐高祖立封太子,后唐高祖退位,李世民登基,改元贞观,那么问题来了,作为违背常伦的李世民该如何维持自己的皇帝地位?答案就是后宫的女人。

其二大观点,李世民有自己的一套政治理念,李世民作为历史杰出的政治家,对于宫中如何稳定自己的江山很有一套,首先看下后宫之首长孙无垢,历史评价这位皇后当得贤惠一词,更是一位集好儿媳、好妻子、好皇后、好国母于一身的女人,这样一位完美女人在后期为李世民帮助很大,也不外乎沉迷女色之其一。

第二位让李世民沉迷的是天才美女徐惠妃,如果把李世民比喻军事天才,这位佳丽当属文学天才,这也是让李世民着迷的原因,4岁的她烂熟《四书五经》,8岁出口成诗,言辞清丽,也是因为文学才气而翻山越岭传入李世民耳中,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兼诗人的李世民面对此等才女嫣有放过之意?招揽进宫后两人在才学方面也是交流甚广。

后期李世民沉迷于女色多数因“女色”即男人本好色,其次能稳固政权

李世民不荒淫,但作为帝王也一样改不了好色,徐惠妃就是这样被耳闻的李世民一旨圣召进宫选为才人,在后期李世民即便沉迷于才人的女色,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位才人对历史也是帮助极大。

据悉,贞观二十二年李世民晚年远征高丽到处修建豪华宫殿,导致全国上下怨声载道,还是徐惠妃上《疏建》方把李世民从悬崖边上拉扯回来,后李世民幡然醒悟后重重奖赏了徐惠妃一番,就这样一位才女,岂有李世民不沉迷的地步?作为一名合格的政治家,李世民知道,哪些女色对自己有利,哪些女人食之无味。

第三位前朝公主大杨妃,李世民真的沉迷于女色?大杨妃其实是李世民为后期自己的江山下了一步大暗棋,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深谙政治婚姻,为保持政权稳定收其亲兄弟之妻稳定旧部人心,而且大杨妃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隋王朝宗室,宗室即世家,收杨氏即代表李世民告诫各大京城世家咱们要“与容与共”。

第四位让李世民后期沉迷的武则天,也是迄今为止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可以这样说,李世民是历史中上天最眷顾的皇帝,别人都是有幸被皇帝睡,他到好,睡了个女皇帝,武则天因为天使容貌,其形态妩媚,堪称世间一绝,后被李世民发觉,招宫面圣,两人在进宫初识时李世民都可以当武则天的爷爷了。

但即使这样,李世民也一度春风,后把武则天封才人,只是后续的她无别的特色,单一“媚”字就征服了天下,李世民无过多追封武才人后才为历史诞生出了一位女皇帝,其实晚年李世民最后一次沉迷女色就只有武则天,也是最后次放任自己,晚年的武则天除了陪伴李世民外,无任何独有特色,帮助李世民也是甚微,当然,后期的李世民帝国已经被他治理到太平盛世了,也不需要其它任何因素了。

以上观点也是我探究李世民后期沉迷于女色的几个原因,作为杰出的政治家,李世民不放过任何一个稳定自身政权的因素,哪怕女色。

文/史愚氓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