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有利于的内容,经常喝酸奶对身体有哪些好处

2023-03-14 13:45:04 102阅读

三个有利于的内容,经常喝酸奶对身体有哪些好处?

很多人以为,喝酸奶可以补充益生菌,可以促进消化,维护肠道健康。

但是,作为国家一级营养师,我可能要给你泼一盆冷水,你喝的酸奶,不但不能补充益生菌,不能促进消化,反而可能会影响消化,破坏肠道健康。

三个有利于的内容,经常喝酸奶对身体有哪些好处

酸奶的好处1、易消化

中医认为,凡是发酵过的食物,都比较容易消化。其实,是因为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对食物原有的大分子成分,进行了初步分解,变成了小分子,更利于肠道吸收。

2、缓解乳糖不耐受

有的人喝牛奶,会出现胃部不适、腹胀、腹痛、腹泻,是因为牛奶中的乳糖在作怪。

乳糖属于双糖,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半乳糖组成,肠道无法直接吸收乳糖,要先经过乳糖酶的分解,变成葡萄糖和半乳糖,才能被吸收。

如果体内乳糖酶不足或缺乏,乳糖在小肠中不能被吸收,就会直接排到大肠。大肠中的细菌会对乳糖进行分解,产生乳酸、甲烷、氢气、二氧化碳等。乳酸会刺激肠道,引起腹泻;气体会增加肠道蠕动,产生胀痛。这就是乳糖不耐受。

在乳酸菌的作用下,牛奶中的乳糖已经有一部分被提前分解,酸奶中的乳糖含量比较低,所以,乳糖不耐受的人,喝酸奶可能就没有问题。

随着发酵的进行,奶中的酸度达到一定值,就会抑制乳酸菌的生长,所以,酸奶中的乳糖并没有完全被分解。如果体内几乎没有乳糖酶,这样的人喝酸奶也可能引起不适,或一次性喝太多酸奶,也可出现乳糖不耐受。

3、提高蛋白质、钙的吸收率

在发酵过程中,被分解的不只有乳糖,还有大分子的蛋白质。很多人喝牛奶也是看中牛奶的高蛋白,但蛋白质的分子都比较大,消化吸收相对较难。

发酵食品能更好地被吸收,并且具有独特的香味,就在于微生物对蛋白质的分解,变成了小分子的氨基酸,氨基酸是美味的来源,也是蛋白质的最小分子,大大提高了吸收率。

牛奶富含钙,这也是人们喜欢喝牛奶的原因之一。酸奶中的钙没有减少,而乳糖被分解成了乳酸,与钙结合形成乳酸钙,更有利于钙的吸收。

益生菌真的有益肠道吗?

或许你会有疑问,喝酸奶能补充益生菌,这不是它的好处吗?为什么我没说呢?

这就是我今天要泼的第一盆冷水。酸奶里的益生菌,真的能到达肠道的,微乎其微。

首先,常温酸奶是几乎不能补充益生菌的。常温酸奶在发酵完成后,要经过高温杀菌,把乳酸菌都杀死了,否则,乳酸菌一直在发酵,等你拿到酸奶时,味道酸得难以下咽,而且很容易变质。

也就是说,常温酸奶里添加的乳酸菌,不管菌种多么高大上,不管接种数量有多大,都是“死菌”,根本起不到补充肠道益生菌的作用。

但至少酸奶完成发酵后,营养更容易被吸收,减轻了肠道负担,也算对肠道健康作出了贡献。

其次,即使是低温酸奶,保留了数以亿计的益生菌,但是,绝大多数益生菌也很难抵挡胃酸、胆汁等消化液的“洗礼”,还没到达大肠,就已经“阵亡”了。

市售酸奶,用得最多的是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这些益生菌,在胃部已经“壮烈牺牲”了。只有少数的耐酸益生菌,如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比较耐酸,在“大军”掩护下,有一部分能逃过胃酸的“杀戮”,顺利到达大肠定植。

所以,你看到的,未必是你得到的。

再进一步说,即使服用经过特殊处理的益生菌,能到达肠道定植,但是益生菌的存活也需要口粮,如果不改变饮食习惯,缺少膳食纤维,补充进去的益生菌,也会很快凋亡。

你喝的酸奶可能存在这些坏处

尽管上面列举了喝酸奶的3大好处,但还是要继续给你泼冷水。你喝的酸奶,好处得不到,坏处倒是有。

大多数人喝的酸奶,都是在市面上买的包装酸奶,仔细看一看食品成分表和营养成分表,就会发现这些酸奶的坏处。

1、含糖量高

牛奶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乳糖,一般含量为4.5%-5%。发酵过程中,一部分乳糖已经被分解了,所以,酸奶中的乳糖含量应该是下降的,但市面上销售的酸奶,碳水化合物却变成了10%、12%、15%……不降反增,为什么?因为加入了大量的糖。

自制过酸奶的人都知道,没有加糖的酸奶,味道是很酸的,没有外面买的那么香甜。为了改善口感,市售酸奶都会加入很多糖来调节。

碳水化合物为10%的酸奶里,每100g至少加入了6、7g的糖;15%的酸奶,100g里甚至加入了10几克的糖。像安*希这样的酸奶,一小瓶205g,喝一瓶酸奶,就摄入了大约20g糖。成年人每日糖的推荐摄入量为25g,最高不超过50g,小孩的推荐摄入量更低,喝一瓶酸奶,糖已经超标了。

糖的过多摄入,会滋腻脾胃,影响食欲,所以,小孩饭前不要吃糖,吃完糖就不想吃饭了。本来喝酸奶是为了促进消化,结果,喝完酸奶,反而没有食欲了。

2、添加剂多

为了改善酸奶的口感、性状、风味,及延长保质期,市售酸奶,尤其是常温酸奶中,常常会加入很多添加剂。

虽然,这些食品添加剂在国家限量标准内使用是安全的,但如果总是吃很多加工食品、包装食品,摄入的添加剂总量就未必那么安全了。

甚至,有些人误把乳酸饮料当成酸奶,乳酸饮料里,奶的含量很低,甚至连益生菌都没有,只是加入了乳酸,做成酸奶的口味。这样的乳酸饮料,只是喝了一肚子的添加剂,没有太多的营养价值可言,甚至是负担。

怎样喝酸奶才好?

如果想喝出酸奶的好处,最好是自制酸奶,有个几十块钱的酸奶机就可以做了。做好的酸奶尽量不要加糖,或少加点糖,也可以加入果脯、大枣、桂圆等甜味食品调味。

制作酸奶时,缩短发酵时间、降低发酵温度、减少奶种,都可以使酸奶没那么酸。

如果实在懒得自己动手,就买低温、原味酸奶,看一看营养成分表,优先选择菌种为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的酸奶,以及碳水化合物含量低的酸奶,最好低于10%。

低温酸奶喝之前,最好放在50度左右的温水中热一下,以免冷的食物伤胃。60度以下,基本上不会影响益生菌的作用。

喝酸奶或直接服用益生菌,都只是“授人以鱼”。改变饮食习惯,粗细搭配、荤素搭配,保证充足的膳食纤维摄入,才能给肠道的益生菌提供丰富的“粮食”,保证它们正常繁殖,这才是“授人以渔”。

团建活动可以给企业带来什么好处?

团建的好处在哪里?相信搞过团建的企业以及参加过团建的人,都会陈述几条团建的意义,毋庸置疑,不管何种形式的团建活动,都可以在一定时期内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激励作用,对于员工来说,团建活动的意义,只要还在这个公司从事工作,这份意义的延续,持久性很强。

一、公司层面

1、团建活动可以大范围的实行,比如竞技运动会、趣味运动会、文艺汇演等形式;也可以小范围的推行,以部门为单位或以项目公司为单位,开展团队活动。

2、团队建设可以在短期内,迅速凝聚团队的核心战斗力,彼此之间相互配合,为了某一项目标,共同努力,最终取得成功。

3、企业文化的体现,通过有效合理的规划,组织适当的活动,一方面,将企业文化融入其中,另一方面,让员工深刻体会企业文化的含义。

4、公司风貌的展现,借助有力的宣传手段,让外界了解到公司“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另一种方式的宣传,广而告之,将公司优秀的一面展现出来,吸引更多的人才,承揽更多的业务。

二、员工层面

1、通过团建活动,可以快速的熟悉公司各部门员工,彼此有所认知,便于今后工作中配合的更为顺畅。

2、团建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活动的举行,展现个人魅力,迅速在公司内部打开知名度,至少在某一方面,其他人对你是具有一定熟识度,从侧面对于你的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团队建设是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其意义蕴含在公司管理的各个环节,利与弊可以很清晰的体现出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共发生过几次疫情?

超过90%的年轻人不知道,除去熟知的非典和新冠,建国后还发生过七次瘟疫,每一次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惨痛的经历,背后都有一段尘封的故事。

下面我们就聊聊跟“疫情”有关的那些事。

一、肺结核病

这个曾被西方国家冠名“死亡之首”的传染病,自然不容小觑。

如果要对肺结核追根溯源的话,至少有5000多年的历史,国外曾在埃及的木乃伊里有发现,国内1973年湖南文物挖掘的马王堆里也发现了同样的肺结核病症。

肺结核病放在以前是一种传染能力很强的疾病,说一个数据,大家的认识可以更加直观:

在过去的200年内,全球感染肺结核的人数将近10亿,分摊到每年,就有近500万人被感染。

在新中国成立之时,也就是1949年,当年被医院记录的病例就达到了2700多万,而被感染后的死亡率约为100/10万。

最常见的是飞沫传播,病毒进入呼吸道再侵入肺部,潜伏期过后,人体免疫力下降的同时,身体就会自然发病,初期常见于脸色苍白、消瘦乏力,随后出现发热、咳嗽、咳血等症状。

其实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就有关于肺结核的记载,华佗在《中藏经》也是第一次以“痨病”来定义肺结核,而肖邦、契诃夫、雪莱、鲁迅、林徽因等耳熟能详的名人均是感染了肺结核,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肺结核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疾病,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肺结核病几乎是无药可治,只能眼睁睁看着身体带来了一系列变化。

过去因为医疗条件和药物等原因,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只能通过静养、呼吸新鲜空气、食补等方式来抵御病毒,痊愈率维持在25%上下。

直到1940年以后,链霉素被科学家发现,随后再有卡介苗等药物的出现,肺结核才摆脱了“等同于死亡”的说法。

二、鼠疫

鼠疫又称“黑死病”,光从名字看,自然是跟老鼠有关,原发于啮齿动物之间的病毒传染,虽然最初是老鼠携带病毒,但并不能直接传染给人类。

后来医学工作者发现了病毒的传播路径,先是通过跳蚤吸食老鼠血液后,再跑到人身上,最终把“腺鼠疫”传染给人类。

一旦被感染,如果病人得不到第一时间的治疗,病毒不久之后会进入人的肺部,从而引发连锁反应,原先的“腺鼠疫”变成了“肺鼠疫”,可以通过呼吸道的飞沫进行人和人的传播,并且一旦发病,病情会迅速恶化。

鼠疫在很早之前就已经传播了,例如1855年的云南,1894年的广东。

新中国成立后,察北地区也集中发生过一次鼠疫,当时共波及了10个村子,其中确诊感染者69人,而死亡却有66人。

整个疫情从1949年7月开始,一直到当年的11月5日,当时动员了疫区及周边村落的群众积极加入到捕鼠灭蚤斗争。

一方面做好宣传工作,当时通讯落后,更没有网络移动信号,只能依靠到处张贴字报,提高大家的安全警惕;另一方面给周边的所有人员安排接种疫苗,随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扩散。

三、亚洲流感/香港流感

1957年,最早的流感出现在贵州地区,随后向其他省市及国外迅速蔓延,短短数月,全球就有数百万人因为感染流感而失去生命。

同年,有一个国外医学团队研制出专门对抗亚洲流感的疫苗,从而最大程度上挽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

当然,流感病毒并没完全消失,潜伏一段时间后,又进化成了H3N2,以另一个版本“东山再起”,也就是发生在1968年的香港流感。

四、血吸虫病(大肚子病)

新中国成立之前,血吸虫病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而江西地区最为严重。1919-1949年,全国因感染血吸虫病死亡就有将近3万人。

从1949到1956年,国家提出了“消灭吸血虫病”的号召,通过挖新沟填旧沟、焚烧等方式消灭老河里的钉螺,同时控制水源,最终堵住了血吸虫病的源头——钉螺。

五、天花

说到天花,对历史有些了解的朋友一定知道,顺治帝就是感染了天花,年纪轻轻(24岁)就抱憾西去了。

顺治帝在弥留之际选择接班人时,也费了一番周折,其中就有天花的影响。

大皇子一岁就夭折,自然不在考虑范围内,本来想顺位传给二皇子,但有大臣建议二皇子只有一只独眼,如果让他做皇帝,光凭长相就有损皇家脸面。

再加上老臣们说二皇子没有感染过天花,如果以后被感染了,再有个意外,又会是一次权利的交替,风险系数太大。

于是,大家建议把皇位留给得过天花的三皇子玄烨,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康熙皇帝。

天花这种传染病原本一直在欧洲流行,并且治愈率很低,在没有出现特效药之前,只能寄希望于自身的免疫力。

直到1796年,国外有一位医生发现了牛痘里产生的脓液,能够治愈天花,治愈天花迎来了曙光。

也就是这次无意的发现,让曾经不可一世的天花,从此消失销声匿迹,而我国也在1961年宣布真正消灭了天花。

六、流脑

流脑,一个曾在哪里听过,却又有些陌生的名字。

1967年在中华大地上肆意横行,一年之内全国就有300多万人被感染,死亡人数超过了15万。

患者以青少年为主,一旦被感染,成病率很快,如果不及时治疗,就算运气好能够活下来,也会留下终身残疾。

七、甲肝

1988年1月,甲肝突然在上海流行起来,通过调研发现,病毒来源于上海的一道家常菜。

八十年代,大家的经济都不富裕,很少有家庭能够天天吃得起肉,当时又恰逢元旦前后,上海人有吃毛蚶的习俗,所谓的毛蚶就是一种贝类。

刚开始每天的确诊人数只有100人上下,随后逐渐发展到每天三四百个,再到每天两三千人,到了1月底达到了顶峰,每天的甲肝确诊人数上升到1万例以上。

当时上海已经没有多余的床位,很多医院的走廊里都住满了病人。

从1988年1月19号到3月18号短短两个月之间,上海就有累计登记病例9万多,可见传播速度之快。

八、非典

2002年年底,非典最早出现在广东的顺德,因为把它归类到非典型的肺炎,所以才有了“非典”这个词。

春节期间的人员流动,非典从广东开始向全国蔓延,随后世界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类似的呼吸系统疾病,一时间“白醋”、“板蓝根”被误传,出现了抢购一空的画面。

2003年4月,SARS被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命名,到2003年7月份,历经九个月的不懈努力,非典不再有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SARS病毒开始销声匿迹,并成为历史。

写在最后

新冠,就不用过多介绍了,我们正在经历,并还未结束。面对疾病我们永远没有准备,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迅速而又坚决的行动。

所有人不能做旁观者,而要做好各自的角色,积极配合社区的防疫工作,勤洗手、常通风、戴好口罩。

纵观世界的每一次疫情,我们人类都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值得庆幸的是,最终这些大大小小的疫情,无一例外都被人类所战胜,都将会成为一段历史。

病毒无情,人间有爱,疫情终会过去,静待春暖花开。最后,向所有的一线工作人员致敬,有你们真好!

三岁的孩子可以学些什么?

3周岁左右的孩子可以学习些什么?

一般孩子到三周岁左右,有了自己的行动能力和思维能力,他们可以独自进行的吃饭、穿衣服、入厕等活动。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知道运用表情表达自己情绪,会和大人做基本的交流。这个阶段的孩子可以开始学习很多知识了。

1.语言的学习,可以让孩子接触一些外语,通常孩子学习一门语言的最佳年龄是3-6岁,孩子在语音辨别、模仿、词汇吸收等方面比成年人更有优势,更便于说出标准的外语。

2.动手能力训练,进行创造性的游戏,比如搭积木、做手工,加强宝宝的动手能力训练。

3.运动类课程,比如跆拳道、舞蹈等,能够促进孩子的良好性格培养和拥有健康的体质。

4.记忆能力培养,从三岁起宝宝的记忆力和认知力开始快速进步,可以给宝宝讲故事读绘本,逐渐的培养宝宝识字的兴趣。

4.综合能力的协调发展,比如感统课,针对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进行的拓展训练,孩子在玩的时候学到了知识。

5.学习音乐,让孩子多接触音乐和乐器,这阶段的孩子处在语言和听力的敏感期,音乐的熏陶和启蒙可以促进幼儿的智力和语言的发展。

最后分享几点家长给孩子报兴趣班的一些建议。

首先,家长观察孩子对哪些方面感兴趣,了解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选择;

其次,家长在给孩子报名兴趣班之前,应带孩子先去体验兴趣班的课程,不要盲目的追捧或轻信广告的宣传;

最后,家长应对多家培训机构进行考察,选择更适合孩子的机构。

以上是我对孩子三周岁应该学习什么的观点和看法。

讲课有哪些流程和注意事项?

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忙碌在一线教学十多年的经历,对于“讲课有哪些流程和注意事项?”这个话题还是比较熟悉的。这边我就针对这俩个问题逐一解答如下:

一、讲课前有哪些流程如下:

1.精心备课.备课是课前准备最重要的一环,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备课要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和备教法。备课的表现形式是教案,教案是教师备课的结晶,是进行教学的依据,要使每一堂课都有明确的目的性、科学性、预见性和计划性,并合理地分配好课堂时间。当完成了教案的编写后,再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把写好的教案在头脑中回忆一下,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步骤、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方面进行通盘过虑,进而再进行相应的调整,这对上好一堂课是非常必要的。

2.课前侯课.侯课就是做好上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后,用心地等待上课,这也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环节。认真地做好侯课工作后,可以达到以下三个目的:首先,暗示学生该上课了,让他们主动地做好上课准备;其次,能起到调节自己情绪的作用,以便在正式上课时能用良好的情绪和精神来感染学生;再次,能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使他们逐渐养成惜时如金的良好行为习惯。可见,对于课前侯课广大教师不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而且还要在行动上得到真正的落实。

3.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课堂必须明确教学的任务,从实际出发,把握好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大多数的新教师不知道如何确定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许多老师提出一点,先研读学段目标,再读透课时目标在精心设计问题。这样才能让我们进行课堂时,有的放矢,有路可寻,有序可遵,才能做到循序渐进,行云流水,环环相扣。

4.课后总结。既是对当堂课的课后经验进行了概括,也是对下一堂课的课前进行了准备。把每一节课的成功与不足及时进行归纳记录,为以后的课前准备带来宝贵的参考经验,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总结自己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做到回顾教学—分析得失—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不断地丰富、提升自,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使自己的教学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教学课堂中应该注意事项如下:

第一,课堂必须明确教学的任务。教学任务就我们常说的教学目的,但对我们新教师来说教学任务更贴切。就是说做为一个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明确这堂课的教学的任务有哪些?就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应让学生认识什么,了解什么,掌握什么,让学生得到什么的发展与提高。这样才能让我们进行课堂时,有的放矢,有路可寻,有序可遵,才能做到循序渐进,行云流水,环环相扣。

第二,从实际出发,把握好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大多数的新教师不知道如何确定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许多老师提出一点,先研读学段目标,再读透课时目标。

第三,精妙设计问题的设计。课堂教学都是通过一个个的环节串连起来的,也就是通过一个个的问题串连起来,最终解决大的问题(教学任务)。但我们新教师所提的问题,往往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就不知道要表达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必须注意三点:①让学生明白。即你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了解你要他解决的是什么?②问题的叙述必须简洁、明了。③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整个教学内容,也就是所有的问题串连起来,能解决整个教学任务。

第四,高效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我们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专注一点,或几个学生,即忽略了全体。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两点:①充分利用我们的目光。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眼睛的灵动性,不能只呆注着某个地方,要灵活、转动,且有神,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你的关注。②要平等、关爱。也就是对每个学生都关爱到,并且是发自内心的,公平的。让每个学生感受到你关爱着他,鼓励着他。

第五,加强板书的设计。我们绝大多数的教师忽略了对板书的设计,写完擦,擦完写,了乱无序,实际上,好的板书设计,能有助于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巩固,梳理。很好地体现出课堂教学的目标任务。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板书的设计。

总之,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必须在实践中,经过强化训练,逐渐形成。而且在形成的初期会经历多次反复,然后才能逐步形成习惯,并伴随终身。教师认真做好课前准备,使学生明确学习新知前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坚持不懈地做好课前准备,学生就会形成学习“定势”,由被动的进行课前准备转变为主动进行,这就是一种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