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者偏差,什么是幸存者偏差

2023-03-14 10:40:03 96阅读

幸存者偏差,什么是幸存者偏差?

文:大头愚

感谢邀请。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二战说起:话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英国和美国空军对德国本土展开了战略大轰炸。在大轰炸初期,德国的防空炮火给美英空军造成了惨重的损失,大批战机被击落。

幸存者偏差,什么是幸存者偏差

因此,美国国防部找来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统计学教授沃德,请他研究战斗机受损的情况,以便对飞机进行改进,降低战机被击落的概率。

沃德教授检查和研究了执行任务归来的战斗机发现:飞机的翅膀是最容易被击中的部分,而机尾则是最少被击中的部分。

但是依照当时的航空技术,战机的装甲只能局部加强,以免过重,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应该增强机翼,还是应该增强机尾呢?

当时的空军司令部指挥官认为,既然战机翅膀最容易中弹,那么当然应该加强机翼的保护了。

但是,沃德教授给美国国防部的建议却正好相反:

应该加强战机机尾部分的防护!!!

沃德教授认为,战机哪个地方被击中最多就加强哪个地方的保护,这是一种有严重偏误的观点。

因为,成功返航的轰炸机,机翼部分受损最严重,说明机翼被多次击中,还是能安全地返航,而机尾部分很少发现弹孔,说明一旦机尾被击中,那么它安全返航的概率就非常非常的低。

所以沃德教授说:那些看不见的地方才是最致命的。

后来,这个案例有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名字,叫做:幸存者偏差!

就是,当我们分析问题时,我们所依赖的信息,全部或大部分来自显著的信息时,而较少利用不显著的信息,或者彻底忽略沉默的信息,得出的结论与事实情况就可能存在巨大的偏差。

就如同沃德教授在英美空军中所看到的情况:

第一:战死或被俘的飞行员无法发表意见,弹痕数据的来源本身就存在严重的偏误。

第二:作战经验丰富的飞行员,他们的专业意见也不一定能提升决策的质量,因为这些飞行员都是机翼中弹而机尾未中弹的幸存者,而死去的飞行员是无法开口的。

后来事实证明沃德教授的建议是正确的。盟军的轰炸机被击落的比率显著降低。英国军方还动用了敌后的间谍人员,收集了部分坠毁在德国境内的战机的残骸,发现中弹的部位果真如沃德所预料:主要集中在战机尾部发动机的位置。

所以说看不见的弹孔才是最致命的陷阱!

具体到今天复杂的商业社会,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获得成功,资讯媒体也在不遗余力地宣传报导这些成功者的特质,越来越多的人把这些所谓"成功者特质"奉为自己的"圣经",一碗碗的"心灵鸡汤"往肚子里猛灌:

听他们的演讲;

看他们的传记;

学他们的方法;

记他们的语录;

… …

可到最后却发现,似乎自己懂了很多道理,但为什么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呢?

就如同人们纷纷去寺庙烧香拜佛许愿一样,若如愿了,大师就会说,佛祖显灵了;

若未能如愿,大师就会说,你心还不够诚!

到这里,请你再仔细思考几个问题:

第一个,如果你拥有马云的所有品质,你是否就会像他一样有钱?

第二个,如果将你的大脑换成巴菲特的大脑,你是否就会像他一样成为"股神"?

第三个,如果"乔帮主"复生,他是否还能复制苹果王国的奇迹?

… …

我相信大部分人听到这几个问题都会先想一想,然后说,嗯,还真不一定。

的确,商业世界异常复杂残酷,失败的人不计其数,而马云、巴菲特和乔布斯们只是少之又少的幸存者。

我们每个人都想成为像他们那样的成功者,倾向于在这些幸存者的身上寻找到一些特质,来说服自己:他们的成功绝非偶然,不然就没办法解释"幸存者怎么就不能是我"这个问题。

只要你把焦点放大一些,而不是仅仅在这些幸存者身上,你就会很容易发现,这个社会上有成千上万人,拥有你所认为的成功者特质,但他们却依然穷困潦倒,因为成千上万"死去"的失败者是没有机会在你面前说话的。即便是失败者给你讲如何失败的教训,你也不会去听的。

这就是犯了"幸存者偏差"的逻辑错误!

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幸存者偏差”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虽然我们的大脑本身是有理性的,但在很多事上,我们还是会本能地、人为地放大"成功者"的效应或规避风险的系统,而不经意的掉进"幸存者偏差"的陷阱里。

比如说放大飞机失事,而忽略了汽车每年带来的交通事故和死亡人数;

比如说放大某明星和选秀的效应,而忽略了被淘汰的人是幸存者的上万倍;

比如说放大某某中了彩票头奖,而忽略了数千万或数亿人买了彩票而一无所获的人;

比如说放大某"大师"、"大神"的气功或偏方的"奇效",而忽略了更多的人被骗的"人财两空";

比如说放大某“股神”、“基金公司”猜对了某只股票,而忽略了数以亿计的股民亏损;

… …

所以,请你不要再过分地痴迷于成功幸存者的"传经布道",我们在看到光鲜亮丽的成功者的同时,更应该多花些时间去研究思考一下那些消失的失败者的教训和案例,以免我们掉进“幸存者偏差”的陷阱,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永远记住:成功难以复制,失败或可避免!

对此,你有何灼见?请你留言分享。

-----THE END-----

项羽的破釜沉舟到底是不是幸存者偏差?

当然属于。

幸存者偏差:指的是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此资讯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因为未能幸存者已不存在,无法昭示其意见,只有幸存者阵营能够发声。)幸存者偏差,是由优胜劣汰之后自然选择出的一个道理:未幸存者已无法发声。人们只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来源于网络

项羽巨鹿之战给人的感觉就是:置于死地而后生!关键字:死地→绝望→奋勇拼杀→希望→胜利!

但是现实情况却并没有那么简单:

章邯击杀项梁之后北上支援王离,一起进攻赵国,赵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支援赵国,宋义犹豫不前,相遇杀了宋义,楚怀王封项羽为上将军,同时增派军队支援项羽。项羽派英布和蒲将军率2万义军渡过河,渡河后初战小胜,破坏了秦军补给线的甬道,使王离军缺少粮食。“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项羽迅速率军渡河,“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章邯引兵却。”项羽马上包围了王离的军队,打了九次,大败王离,章邯退却。随后“诸侯兵乃敢进击秦军,遂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自烧杀。”看见项羽获胜,大家一拥而上,打败了秦军。项羽作为救援部队,理应出战,占据了道德制高点——手下将士渴望进攻;提前派猛将英布过河,袭扰粮道,造成敌军供给困难——削弱敌军;迅速渡河、过河迅速包围、乘着士气旺盛迅速攻击——唯快不破;其他诸侯看见项羽取胜,终于一起进军——榜样效应。

看懂了吗?

项羽进军,有先锋,有后援,有组织,有纪律,有策略。所谓的破釜沉舟,只不过是提高士气的一种手段,说是作秀也不为过!充其量算作锦上添花,根本算不上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

西楚霸王——项羽

很多人把锦上添花的东西当成了事物的本质,结果可想而知了——马谡!

读三国的人不可能不知道的一个人,他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狂热支持者!并以身作则,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反面教材。

违背诸葛亮预先制定的策略,放弃平地上的城镇,驻守山地;山上无水源,缺粮草,被包围之后军心大乱;个人威望不足,无法统御大军,刚愎自用。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结语:死读书害死人啊!很多人只看到了破釜沉舟的豪迈,却看不到项羽的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忽视了战争的基本规律,难道这不是“幸存者偏差”吗?

类似幸存者偏差的故事?

民国各路大师,当时民国百姓识字率是20%,所以剩下来那些识字的里面出了几个大师也就不足为奇了。

2018年高考作文幸存者偏差提纲?

首先阐述幸存者偏差是什么意思,其次举例有关幸存者偏差的例子,最后生还文章主题,比如幸存者偏差,教会了我们什么以及幸存者偏差的局限性。

幸存者偏差效应?

幸存者偏差指的是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此资讯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幸存者偏差,是由优胜劣汰之后自然选择出的一个道理:未幸存者已无法发声。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