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干爹,干爹在古时候是怎么称呼的
吕布干爹,干爹在古时候是怎么称呼的?
古代人称呼干爹有义父、尚父、仲父和亚父等等,由于语言的变化,现代人称父亲都叫爹或者爸爸,古人的称呼都带“父”字,不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因而没有人再使用。反过来说,古代人叫干爹也不像现代人,而只有上面这些叫法。
1.义父,最常见的称呼古代人在拜干爹的时候,往往就这样称呼,像《三国演义》中吕布就称呼他的干爹们为义父。后来曹操抓住他,他又想拜曹操,曹操很心动,但是经刘备提醒吕布的干爹都不得好死,曹操只得拒绝并杀了他。
1.尚父,周武王对姜太公的尊称武王伐纣,请来了八十多岁的姜尚做自己的军师,为了表示对老年人的尊重,武王尊称姜尚为尚父。也有说法认为“尚父”是姜尚的名字,但不管怎么样,武王和姜子牙之间,确实是不一般的君臣关系,而是亲如父子。
1.仲父,齐桓公对国相管仲的尊称和前面周武王和姜子牙的关系类似,管仲作为齐桓公的辅佐,帮助他称霸天下,年纪还比他大,所以齐桓公尊称管仲为仲父。
1.亚父,项羽的谋士范增范增是项羽的叔叔项梁好友,项梁死后,范增尽心尽力的辅佐项羽灭掉秦朝称霸天下,在刘邦没有反间二人时,项羽对范增是言听计从。“亚父”的意思是仅次于父亲,项羽也是把范增当干爹的。范增和项羽后来不合,死在归乡的路上,则是另一回事。
为什么刘封跟曹真改姓而吕布不改姓?
单就这个问题,真相是这样的:
刘封之所以改姓,是刘备要求的,因为刘备很有野心,他的俩儿子名为“封禅”,这说明刘备绝非仅仅要“兴复汉室”,他是打着这杆政治旗帜想效仿前人开创自己的汉王朝。没错,依然是汉,继西汉、东汉之后的某汉,后来结果也看到了,他成为蜀汉集团的总裁。所以,刘封必须改姓刘,不姓刘,封什么禅?在刘备眼里天下姓刘。
曹真的问题么,咱还得说的离谱一点,生动一点,恶搞一点,简约一点。因为曹操、曹仁、曹丕、曹爽,如果没有曹真,总归欠了点火候,似乎不那么到位。作为老司机曹操,必须组队表达到位,哈哈!各位不用较真,要怪就怪网友们的机智,和曹操确实好这一口。
吕布,你也知道张飞骂之曰:三姓家奴。吕布确实干死了俩干爹,义子能弑父,说明吕布本身或者说骨子里并不认为他们是真爹,只是获得荣华富贵和权利的工具,是跳板,是平台。所以工具坏了丢掉不可惜,跳板人跳上去了也就没什么用了,平台用过拆了就是。他为什么改姓?姓吕更适合他。
元芳们,你们怎么看?
刘备为何要落井下石杀死吕布?
对于刘备劝曹操诛杀吕布一事,编者觉得刘备的选择是最正确的,刘备当时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保命。因为曹操并非想要征询刘备的意见,而是在试探刘备的用心。如果刘备出面替吕布求情,那么随吕布一起死的人,很可能会加上刘备三兄弟。咱们先来看看白门楼上,曹操、吕布、刘备三人之间的对话。
曹操来到白门楼,吕布急忙说道:曹公觉得是心腹大患的,不过是我吕布。吕布已经输得心服口服。今后吕布可以效命于曹公麾下,那时曹公何愁不能夺取天下呀?听完吕布的话,曹操当即回头问刘备:你觉得吕布所说的话可信吗?刘备答道:曹公不记得昔日吕布背叛丁原、董卓之事了吗?吕布听完刘备的话,当即大怒道:刘备小儿乃最无信意之人。最终曹操命人将吕布押下城楼缢死(文言文编者翻译了一下)。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吕布被曹操俘虏后,想要借自己投靠曹操一事,让曹操饶自己一命。曹操当即征询了刘备的意见,刘备并没有正面回答曹操,而是提及昔日吕布先后背叛丁原、董卓之事,随即曹操才下令处死了吕布。吕布的生死全在曹操一念之间,难道曹操不知道,吕布曾先后卖主求荣过吗?曹操当然知道,不过他要利用处死吕布之事,来试探刘备一番。
曹操乃是豪杰,且将刘备视为与自己无二的当世枭雄。昔年吕布曾趁着刘备和袁术激战之际,趁机夺取了刘备的基业——徐州。而刘备曾对吕布有过收留之恩,刘备于私也应该是深恨吕布的。吕布固然是三国中武力值第一的武将,但曹操能将他击败,还会在乎这位反复无常的武将,投不投靠自己吗?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曾作诗,形容吕布是当世恶虎。这就说明吕布具备恶虎的特性:容易弑主。大形势已经对曹操十分有利,他不会在乎吕布是否效忠自己。曹操心中很清楚,吕布不好掌控,不能让对方活在世上。那曹操为何要反问刘备一句呢?曹操可以不在乎吕布是否效忠自己,但他需要知道刘备是否具备枭雄之姿。
如果刘备具备枭雄之姿,那他应该怎么回答呢?他应该放下个人恩怨,替吕布求情。曹操同意了刘备的求情,放过了吕布。表面上看是曹操获利最大,因为他收获了三国第一猛将的效忠。但暗中获利最大的却是刘备,要知道求情的人是刘备,吕布则对刘备感恩戴德。刘备求情,曹操放过吕布,获利最大的却是刘备,曹操当然不会饶吕布一命。曹操直接放了吕布,对方又曾两次卖主求荣过,这样无法掌控的恶虎,曹操又怎会放在自己身边呢?
在曹操征询刘备意见时,其实他心里已经决定了处死吕布。既然吕布必死,那何不用此事来试探一番刘备?一旦刘备替吕布求情,曹操不但会处死吕布,还会趁机除去刘备。吕布是谁?是投靠过真正汉贼董卓的人。天下各路诸侯,无不视吕布为弑父背主的汉贼。此时的曹操已经开始打着汉献帝的旗号,去争夺天下。让吕布在自己麾下效力,曹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杀掉无耻无义的吕布,可以让曹操收获大义,得到更多正义之士的效忠,曹操何乐而不为呢?
吕布被曹操诛杀是在公元199年,随后仅过了一年时间,曹操就和袁绍在官渡爆发了大战,要知道当时曹操的实力可是弱于袁绍的。值此用人之际,难道曹操只会因为刘备的一句话,就诛杀当世的猛将吗?这就说明在曹操心里,早就判定了吕布应有的结果,他只不过是想利用吕布的生死,来试探刘备。而吕布死时曹操的实力强于刘备,所以被形势所逼的刘备,才会对曹操表现的很顺从。
但在曹操和袁绍爆发大战时,刘备却又投靠到了袁绍。这时形势又是袁绍强于曹操,刘备用不忠不义之人,来评价吕布,但他不也是追随强者的势利小人吗?忠义对于三国枭雄而言,不过是笼络人心的借口。刘备评价吕布,只不过是给曹操听的,当时的他只不过是想借此打消曹操对自己的猜忌。袁绍战败后,刘备投靠到了刘表麾下。随后率兵攻占了汝南的刘备,又联合黄巾余党攻占了党龚都。堂堂大汉皇叔,竟然和黄巾余党勾结,刘备又能比不忠不义的吕布强多少呢?
吕布为人所不齿?
此文以正史为背景,不参考三国演义。
史书没有记载吕布的出身,只知道他是并州五原郡九原县人,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九原区人,这在东汉时期是边境地区,吕布因为个人勇武而被当时的并州刺史丁原征为主薄,很难想像吕布这样一个武力过人的猛将,第一份工作居然是当个秘书。
吕布能当主薄,说明他是识字的,当时能识字的家庭大概率都是不差的,吕布虽然当的是主薄,但是丁原一定是看中吕布的勇猛,从吕布一生的经历来看,他的特长是武艺,短处是头脑,丁原应该是打着主薄的幌子让吕布当贴身保镖。
吕布与丁原
其实丁原跟吕布也有些类似,丁原出身贫寒,靠的是个人勇武走上了仕途,凭借勇猛善战的功劳一步步当上并州刺史,之后丁原也开始培养自己的势力,丁原手下有三个猛将,分别是吕布、张辽、张杨。
汉灵帝在位时,丁原手下的张辽、张杨被西园八校尉之首的上军校尉蹇硕召入洛阳,充实军队,随后张辽和张杨又被蹇硕派到外地去征兵。而吕布始终跟着丁原,可见丁原对吕布的重视,一直带在身边。
汉灵帝去世之后,朝廷由大将军何进掌控,袁绍建议何进诛杀所有宦官,但是何进的妹妹何太后不愿意,于是何进听从袁绍的建议征召外军进入京城施压,何进征召了三个人带兵进京,分别是:丁原、董卓、桥瑁。
丁原
丁原是第一个率军进入洛阳的,桥瑁因为自己的原因没有到,董卓则是最后一个到洛阳的,丁原到了洛阳之后,成为何进的部将,被封为执金吾,掌管京城北军,负责保卫京城与维护治安,这样一来,丁原就成为何进的亲信之一。
丁原进入京城洛阳是带着吕布一起来的,可见他对吕布的信任,但是这个时候吕布仍然还是丁原的主薄,并没有升官,也正是这个时候,朝廷中发生了变故,宦官们不愿意坐以待毙,假借何太后之名,把何进骗到宫中杀死,何进一死,他手下就群龙无首。
接着是袁绍和袁术率领自己的军队杀入皇宫之中,诛杀了所有的宦官,小部分宦官则拥着汉少帝刘辩与陈留王刘协一起逃出宫外,结果遇到了董卓,宦官自杀,董卓就迎立皇帝回到了京城洛阳。
董卓
何进的部下吴匡与董旻在要混乱中诛杀了何进的弟弟何苗,他们认为何进是被何苗害死的,之后又一起投降了董卓,另外,车骑将军何苗手下的军队也投靠了董卓,而董卓自己又带了三千士兵进京,所以董卓的势力一下子成为京城最大。
同时,为了投靠焦点,让人畏惧,董卓自编自导一出闹剧,让自己的部队晚上偷偷出城,白天再光明正大进京,以至于让人弄不清楚董卓到底有多少人,这样一来,整个京城各方势力都畏惧董卓。
董卓靠着不异常手段成为京城第一大势力,并接收了何进的部分军队,而其他的势力,比如袁绍、袁术、丁原等人又不团结,即使团结起来,也不足以跟董卓对抗,况且董卓手中还控制了皇帝呢,董卓为了消除自己的对手,开始消灭其他势力。
何进
对于袁绍与袁术,则是直接逃走了,不敢跟董卓在京城对抗,对于丁原,董卓采取了另一种手段,引诱吕布杀了丁原,因为吕布是丁原的心腹手下,在这种形势之下,吕布听从了董卓,私下杀死了丁原,并带着丁原的部下投靠了董卓。
当时张辽和张杨等人外出招兵没有回来,现在的问题是:吕布为什么要杀丁原?
三国演义中说董卓送了吕布赤兔马,这在正史上是没有记载的,是虚构的,吕布杀丁原主要有三个原因:
1、吕布为了自己的前途。
当时京城的局势已经非常明朗了,董卓成为了京城最大的势力,手握兵权,又控制了皇帝,在官职上,董卓被任命为司空,在实际权力上,董卓借兵权控制了朝廷,在当时的局势之下,明显跟着董卓才有前途。
吕布
而丁原虽然是执金吾,掌控京城北军,但京城并非只有北军,还有南军和西园八校尉以及董卓带入京城的军队,北军已经是势单力薄了,吕布非常清楚跟着谁更有前途,尽管丁原很信任吕布,但吕布始终就是主薄,跟着丁原毫无前途可言。
人都是自私的,如果你在现在的公司混得不好,突然有一个公司出大价钱请你过去,而且很有前途,你会不会去?所以吕布就去了,在去之前,吕布必须纳投名状,杀了丁原。
2、吕布不杀丁原自己就得死。
以当时董卓的势力来看,想要消灭丁原也不是什么难事,但是董卓选择了代价最小的办法,就是让吕布去杀丁原,吕布能不能选择呢?很显然不能,吕布不杀丁原,自己就得死,杀了丁原,吕布才能活着,历史就是这么残酷。
丁原与吕布
吕布的为人虽然不太好,但历史就是这样,他杀丁原也有被迫的成份在其中,当然了,吕布可以选择自杀或者逃走,但这都不是吕布的选择,因为吕布有野心,想飞黄腾达,所以就把道德抛到脑后,杀了丁原。
3、吕布贪图荣华富贵。
董卓除了胁迫吕布杀丁原之外,一定还有引诱吕布的手段,胡萝卜加大棒通常都是连在一起的,不然吕布没有动力,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吕布一杀了丁原,就被任命为骑都尉,后来还提拔为中郎将,封都亭侯,同时,董卓与吕布情同父子,这些都是董卓引诱吕布杀丁原的“胡萝卜”。
在诸多原因综合之下,吕布选择了杀丁原,投靠董卓,那么丁原该不该杀?
没有谁是应该杀的,在当时的历史形势之下,何进被杀后,丁原就失去了依靠,就是牺牲品,他在当时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
吕布
一是丁原可以像袁术、袁绍那样从京城逃走。
袁术、袁绍在当时的名气和实力并不比丁原差,而且袁氏门生故吏遍天下,袁术与袁绍都不敢跟董卓对抗,丁原也可以这么做,但是丁原反而没有逃,至于原因,他应该是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认为董卓不会把他怎么样,或者认为自己有能力对抗董卓。
另外,丁原没有袁绍、袁术那样的名气与家族,丁原出自贫寒,如果离开了京城,就等于自动放弃了朝廷的官职,他一旦离开京城,又没势力,又没名声,更没有前途,丁原不愿意放弃他现在的官职与权力地位,所以就留在了京城。
丁原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最信任的吕布杀了自己,最难防的是身边人,丁原本身也是勇武过人、善于骑射,但是丁原在背后偷袭丁原,丁原到死也不会明白。
董卓
二是丁原可以选择投靠董卓。
只要丁原像吴匡等人一样,投靠了董卓,相信董卓也不会杀丁原,很明显,丁原不愿意投靠董卓,丁原既不逃走,又不投靠董卓,丁原想干什么?只有一个原因:丁原等待时机与董卓对抗,这主要有3个原因:
1、朝廷中有不少人仍然反对董卓。
董卓是以武力威胁来控制朝廷的,朝廷中有不少官员对董卓只是表面的顺从,暗地里很多人想杀董卓,比如荀攸、何颙、议郎郑泰、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司空荀爽、司徒王允等人都想刺杀董卓,对于这一点,丁原应该也是知道的。
丁原想等待机会反抗董卓,就得联合这些人,这是丁原的机会,所以他在等待。
2、丁原的老部下张辽和张杨还在外地招兵。
张辽和张杨被何进派出去招兵后就没回来,这两人是丁原的老部下,也是丁原的亲信,只要张辽和张杨带着兵回到洛阳,丁原就有实力与董卓对抗了,所以丁原在等待。
丁原
3、地方诸侯正在联络合力讨伐董卓。
由于董卓残暴、专横,东汉的地方官以及从京城逃到地方的官员都要策划联合起来,共同讨伐董卓,以东郡太守桥瑁最先倡议讨伐董卓,桥瑁假传朝廷三公诏书,准备联合地方官府一起讨伐董卓,想必丁原也知道一二,所以丁原也在等待,到时候可以里外联合,一起诛杀董卓了。
可惜了,丁原的智商与手段不是董卓的对手,董卓对此也有所察觉,结果先下手为强,引诱吕布杀了丁原,丁原并非没有活命的机会,只是他选择错了,同时又被自己最信任的吕布给杀了,也出乎了丁原的意料之外。
手下有高顺张辽等大将?
吕布当世勇将,武力值在三国演义中被排在第一位。曾被刘关张围战于虎牢关下,时称“三英战吕布”。关张二人已是勇猛无敌,也只和吕布战个平手,只是在刘备加入后,走马灯似的厮杀,吕布方才不敌。
吕布自己厉害也就罢了,帐下高顺、张辽都是一时名将,张辽在投曹操后,逍遥津一战,令东吴胆寒,能止小儿夜啼,能力可见一斑。而随侍吕布左右时,高顺武力还在张辽之上,却因为拒绝投降,被处死,甚是可惜。文有陈宫,屡出奇计,经常把曹操搞得狼狈不堪。
这么好的自身条件,这么优秀的人才团队,吕布为何未能三分其一,即如项羽般当个“吕霸王”亦不可得,到头落个身败名裂屈辱身死的下场呢?
吕布的名声已是臭名远扬吕布是九原人(今内蒙包头),先是认丁原为义父,后又在董卓的唆使下,杀了丁原,认贼作父。而后又因和董卓的侍妾不清不楚(演义中描述是貂蝉),两人交恶。又在王允的怂恿下,再一次干掉义父董卓。
有此经历的吕布,立马被众人瞧不起了。以至于张飞一见吕布,就满脸不屑的大骂“吕布小儿,尔本三姓家奴……云云”。在那个忠义观念已浸入骨髓的年代,吕奉先确实不好做人了。
想刘备挂了个汉室宗亲的名誉头衔,又煞费苦心的博了个“贤名”,大批人才便蜂拥而至。反过来,吕布的恶名让大伙畏之如虎,躲之不及,还有几人会去帮他。
吕布并不具备领导者的素质从吕布急功近利的表现来看,目光短浅,唯利是图,丝毫没有谋取大局的远见,只看到眼跟前的那点利益。
空有勇力而决断不明,虽有陈宫给出些主意,还老自以为是的另搞一套。
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因小失大,难成气候。
在吕布身边,根本就没有安全感杀了两位义父不撇开说,曾于潦倒之时投靠刘备。当时刘备刚刚由陶谦那受了徐州,正准备大干一场,吕布是人才,刘备当然十分高兴,给安排在下邳居住。谁想乘着袁术来攻,吕布趁乱夺了徐州,这种明目张胆的恩将仇报,更让世人看清了他的虎狼之心。
不过吕布也未赶尽杀绝,又将小沛分给刘备暂居,把人得罪到这地步,干脆就绝了后患吧,还极其虚伪的装仁慈,这也给日后被报复埋下祸根。
到了吕布被曹操抓住后,不想死,就诱惑曹操:“曹公亲率步兵,由我统带骑兵,天下可得。”曹操十分心动,谁知怀恨在心的刘备在一旁补刀:“明公可曾见吕布是如何侍奉丁建阳和董太师的吗?”曹操幡然醒悟。吕布死前大骂:“大耳贼不可信!大耳贼不可信啊…”
能力有限,做人就低调踏实些,注意点人品。吕布屡犯大忌,四处惹是生非,别说三分天下,到最后连小命都没能保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