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媒体人服务的对象又是谁呢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媒体人服务的对象又是谁呢?
作为一个媒体人在进行新闻或文章传播时,首先应当了解它的真实性。对于热点事件,要准确进行判断,不要不经过思考,随意转发,要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媒体人承担着传递信息和传递正能量的作用,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精神文明的纽带和集成者,肩负着推送者的使命。所以必须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在进行评论和发表时,观点要客观公正,不要带偏节奏,不可发布有关情色的文章或短视频。
自媒体人不要随意杜撰新闻,因为虚假新闻会无限传播,造成的社会影响很大,严重的还会受到治安处罚。不要随意发布有关政治敏感的话题。
媒体人要以广大民众为服务对象,切实保障民众能够自由、平等地表露心声。宣传社会的正能量的人和事。坚持正义公平的价值判断,维护国家和绝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
仁者要山智者要水的意思?
在《论语》·雍也篇中有着样一段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翻译
其意思是说,仁爱之人像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在儒家看来,自然万物应该和谐共处。作为自然的产物,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古的时代古的风尚,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敬激荡于古人的胸中,与大自然对话,与大自然相谐,以大自然作比,实现天时地利人和、天人合一,是一种超脱的时尚,是一个洁身自好的境界,甚至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追求。
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感悟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目的:就是希望我们成为具备“智”德和“仁”德的人。智者像水一样活泼而充满灵气,仁者像山一样稳健和大度,这就是儒家追求理想人生的至高境界。孔子用“山水”引领我们:感悟“动静结合、刚柔相济”的人生智慧,像水一样深邃宽广、像山一样高瞻远瞩。
智和仁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就像山离不开水,水离不开山一样。我们应该深刻地领悟到,动静结合,刚柔相济,这是浓缩了的人生智慧。人生中会遇到各种的苦处,具有乐观豁达的智者和仁者的心态,就能正确面对,超越自我。
乐者见山仁者见水?
这句话应该是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意思:聪明的人爱好水,有仁心的人爱好山。
这句话出自于《诸子喻山水》。
原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聪明的人爱好水,有仁心的人爱好山;聪明的人好动,有仁心的人喜静;聪明的人快乐,有仁心的人长寿。”
孔子向老子请教什么是道?
第一个故事:孔子和老子关于“道”的讨论。
这个故事大致是说,孔子五十一岁了,还不懂得道是什么,于是去南方拜访老子。
老子问:“你来了啊,我听说你是北方的圣贤,你也领悟道了吗?”
孔子说:“还没有领悟呢”
老子继续问:“你是怎么寻求的呢?”
孔子说:“我从古代典章制度中寻求,花了五年时间还没有领悟。”
老子接着问:“然后呢?”
孔子说:“我又从阴阳变化中寻求,花了十二年还是没有领悟。”
老子在《道德经》一开始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果道能传授,讲述清楚的,就不是真正的道,真正的道。孔子说,他从古代经典中,无法获得“道”;他从阴阳变化中,也无法领悟“道”,就是因为“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那怎么才能领悟“道”呢?这个故事的最后,老子回答了孔子。
老子说:“这就对了,如果道可以奉献,那么人们就都可以拿来奉献给君主;如果道可以敬呈,那么人们就都可以拿来孝敬父母;如果道可以告诉别人,那么人们都可以拿来告诉兄弟;如果道可以送给别人,那么人们都可以拿来送给子孙。
然而,这一切都是不可能,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心中如果没有主宰,则道不会停留;外在没有印证,则道也不会运行。由心中发出的,如果外在没有顺应作用,圣人就不会展示;由外在进入内心的,如果心中没有主导力量,圣人就不会停留。老子认为,道不是用头脑,用理性去理解和把握的,而需要用心去体会,去感受。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追求圣贤依然没有领悟道的原因,这是第一个故事。
第二个故事是:孔子和老子关于“仁义”的讨论
孔子有一次拜访老子讨论仁义,要知道“仁义”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就有很多关于“仁义”的论述,比如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比如孔子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比如孔子说“仁者爱人“等等这些都是孔子对于“仁义”的一些论述。总体来说,孔子所提倡的“仁义”是一种有修养,有德行的行为规范,那么道家的庄子和老子是怎么批判仁义的呢?
老子说,飞扬起来的糟糠要掉进人的眼睛,我们就东南西北四方都分不清了;蚊虫叮咬了皮肤,我们就通宵都难以入眠了。老子说,仁义就像糟糠和蚊虫有一样扰乱我们,没有比这东西更能扰乱人心的了。他告诉孔子,如果您要是能够使天下人不失去朴质的本性,那么你自己也顺着习俗去行动,把握天赋来为人处世,又何必急急忙忙地四处奔走鼓吹仁义,就像敲着大鼓去追那些逃走的人呢?
老子说,天鹅不用每天洗澡也是白的,乌鸦也不用每天涂染也是黑的。黑白是天生的,不足以辨别美丑;名声是表面的,不值得推广。河水干涸了,鱼儿困在陆地上,通过相互吐气来湿润对方,相互吐唾沫来润泽对方,这实在不如在江湖中相互忘记对方。
在庄子和老子的道家思想中,道是顺其自然,道家强调的是“自然之道”,强调天道无为,而儒家更强调的“君子之道”,强调社会伦理,这两者的区别正是“有为”和“无为”的区别。所以,在老子和庄子看来,所有的礼仪规范都是违背自然本性的,是对人的本性的一种约束和限制,是一种人为和有为,而所有的人为,在道家思想看来都是违背天道的。这是第二个故事。
第三个故事是:孔子和老子关于“经典”的讨论
有一天,孔子对老子说:“我研究《六经》已经很久了,六经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其中“乐”已失传,所以现在只有五经。孔子认为自己已经很熟悉古代的各种典章制度了,但孔子说,可是为什么,没有一个国君采用我的主张,这实在是难啊!孔子说,是这些人难以说服呢,还是道理难以发扬啊?”
老子说:“你真是幸运啊,你还没有遇到过治世的国君!所谓六经,不过是先王留下的陈旧遗迹,哪里是先王遗迹的本原呢!如今你所谈论的东西,就好像是足迹;足迹是脚踩出来的,然而足迹难道就是脚本身吗!
雌雄白鸠,只需要相互而视,眼珠子不用转动就可以自然受孕;虫子,雄的在上风处叫,雌的在下风处应,就可以自动受孕;同一种类而自身具备雌雄两性,不需要交合就可以生子。本性不可改变,天命不可变更,时光不会停留,大道不会壅[yōng]塞。假如真正得道,无论去到哪里都不会受到阻遏;失道的人,无论去到哪里都行不通。”
于是孔子三个月闭门不出,当他再次见到老子的时候说:“我终于得道了。乌鸦喜鹊在巢里交尾孵化,鱼儿借助水里的泡沫生育,蜜蜂蜕化而生,生下弟弟,哥哥就常常啼哭。这么长时间以来,我没有能和万物的自然变化相识为友!不能顺应自然规律,又怎么能教化别人呢!”。
老子听了后说说了5个字““可,丘得之矣”,也就是说“好,孔丘你终于得道了!”
这就是著名的孔子三问于老子的故事:问道、问德和问人。
《庄子·天运》中,庄子借助这几个小故事,阐释了道家和儒家思想的不同,孔子认为我们应该以古代经典为基础,去治国理政,但老子和庄子否定了这种做法。就像一开始庄子说的:“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天地万物生生不息,但它们并没有一个主宰,如果我们想要一劳永逸地去把握道,都是徒劳的,道无处不在,但道也是不可言说,无法把握的,到存在于天地之间,存在于万物之中,我们无法用聪明的头脑去把握去理解,而只能用心去体会。
老子说: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栗,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怨、恩 、取、与、谏、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
意思是,你看重财富,你就不会让人利益;你追求名声的显赫,你就不会让人名声;你迷恋权势,你就不会让人抓住权柄。掌握了利益、名声和权势,你唯恐失去它们而整天战栗不安,失去它们就会悲痛不堪,眼里只有自己想追求的东西,就会被这些东西变成工具,你想利用这些东西来操纵和控制别人,反而会被它们所利用。所以,老子说:怨恨、恩惠、获取、施与、谏诤[jiàn zhèng]、教化、生存、杀戮、这八种作法,都是用来端正和控制他人的工具,只有遵循自然的变化,而无所阻塞滞留的人,才能够运用它。所谓正,就是使人端正。如果你内心认为不是这样,那么你的智慧之门就永远不可能打开。
仁者好山智者好水?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脍炙人口的名言,是孔子对于智慧和仁德的深切体悟,是对智和仁的形象化解读。
我们知道,在大自然中,山是稳定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它涵育着万物,从不夸示自己的功劳;它抗御严寒酷暑,抵挡着狂风暴雨,从不动摇。山的这种稳重沉静、永恒不变的品格,与仁者的美德极为相似。所谓仁者,宽厚而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大山一样。并且,仁者就像大山一样,不会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自有一股“任尔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的气度。他们以宽容仁厚待人,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没有过分的悲伤和恐惧,安详沉静,所以能够长寿。
而水则是多变的,它可不像大山那样有着固定、执着的形象,它能够随时改变自己的样子,有着不同的面貌。而且,它们并不总是很柔弱、很平静,其实它们是在暗中积蓄着力量,一旦爆发的话,它们将会展现出极为恐怖的能量,甚至可以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水所具备的是一种柔德,虽然柔弱却能以柔克刚。水若为善,可以泽被万物;水若为恶,便是洪水滔天。
智者是聪明的人,他们可以快速地作出反应,而且思想又很活跃,有着灵动的性情,就像水一样不停地流动。智者有着水一样的深邃,不但可以事先洞悉事物的发展走向,而且遇事还能随机应变。当事情的发展超出了自己的预料时,他们绝不会墨守成规,坐以待毙。他们可以凭借着自己的智慧破除愚昧和困危,找寻其他通往成功的路途。即便是找不到出路,他们也能随遇而安,乐观看待周围的一切。另外,纯粹的智能也像水一样,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仁善者用之,能造福社会;邪恶者用之,能为祸天下。
正是因为仁者的品格与山接近,智者的品格与水接近,所以孔子才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他以大自然作比,来巧妙揭示“仁”与“智”的内涵,给后人以生动的启示。孔子的这个提法,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此以后,贤德君子无不喜欢流连山水之间,他们希望能借助山水的灵气,来熏陶自己的性情。
对于求仁者和求智者来说,做到稳如泰山或心如止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极深的道德修养。开始的时候,我们也许力不能及,但只要心向往之,就是一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