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木三分的历史人物,对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画
入木三分的历史人物,对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画?
不可以。
意思是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
出处:唐朝·张怀瓘《书断·王羲之》: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译文:刻者把木头剔去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墨迹竟渗进木板深处,直到剔去三分厚才见白底!
故事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由此可以知,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工夫之深了。
据说他很爱鹅,平时常常望着在河里戏水的鹅发呆,后来竟然从鹅的动作中领悟出运笔的原理,而对他的书法技艺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个道观去玩,看到一群鹅非常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一部《黄庭经》作为交换。王羲之实在太喜欢那些鹅了,便同意了。于是王羲之给道观写了一部《黄庭经》,道士便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
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入木三分是琴棋书画中的那个字?
是指的书字
入木三分
释义
基本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今义后比喻议论见解深刻,描写传神贴切。
例句
她把剧中苦媳妇的角色演得入木三分,难怪得奖。
柳公权有入木三分这个故事吗?
答:柳公权没有入木三分这个故事。因为“三分入木”源于:唐代张怀瓘《书断王羲之》:“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这个入木三分的历史人物就是“书圣”王羲之。
真的能写到入木三分的境界吗?
谢谢你的提问。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千千千里马。入木三分是一个著名的成语,出自唐代张怀瓘《书断·王羲之》,据张怀瓘说“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意思是说,王羲之有次写一个郊祭的祝词,这些祝词是写在木板上的,木工刻这些字的时候,居然发现墨汁已经渗透了“三分”(之深)!
那么,三分是多少?古代是尺度一般用尺。尺下面是寸,寸下面是分,都是十进位。
古代的一尺,大体上是27厘米,一寸就是2.7厘米,那么,一分是0.27厘米,三分就是0.81厘米!不到1厘米,但是,要工人刻字深度8毫米多,这是非常费劲的,也不知,这祝词版有多大?
这个刻板,采用的是阴刻方法,就是把写的字的“书丹”部分剔除,所以,才能发现墨汁渗透了多深。
古代的祭祀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因为,这是要对祖先、神汇报工作,表达敬意,所以,要说一些话,这些话往往会刻在木质或者玉质的板上的。例如,唐玄宗开元十三年祭祀泰山的封禅大典上的祝词,就是刻在玉版制成的“玉册”上的。
所以,王羲之入木三分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大家都非常相信。不过,千千千里马还是保留,怀疑的态度,因为墨汁要渗透将近1厘米,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因为,假如墨汁渗透,也是立体渗透,也就是说,除了向下渗透,也会向左右渗透,像宣纸的渗化一样,如果是这样,王羲之的字,写在木板上都“涨墨”得不像样子了,木工怎么刻这个字啊!
不过,好在入木三分这个典故,形容写字的不多了,反而形容文学描写和绘画描写的比较多。
当然,这个故事赞美王羲之书法的功底深厚,往往与力透纸背并用。而力透纸背,应该是最生动也是最合理的一个现象。
现在,我们有些书法家也检查你写字是不是会“力透纸背”。怎么检查?反过来看看写的字,如果墨色渗透均匀,说明你用笔用墨不浮躁。
的比喻义和本义是什么?
入木三分:1、释义: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2、造句:①这角色演得太好了,让人有入木三分的感觉。②清流谈事议人,常是鞭辟近里,入木三分。③在上课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入木三分的听老师给我们讲新知识。④鲁迅的一些杂文入木三分地揭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⑤这篇文章的视角独特,秉笔直抒,入木三分,一气呵成。
入木三分:1、读音:【rù mù sān fēn】2、出处: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