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是谁,为什么最后继承他皇位的是小儿子
刘彻是谁,为什么最后继承他皇位的是小儿子?
汉武帝十六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在位时,姬妾众多,但是却只生了六子六女。看来汉武帝忙着和匈奴打仗,都没把心思放在床榻之事上。“戾太子”刘据是汉武帝与卫子夫的嫡长子。他性格宽厚仁慈,与汉武帝的性格截然不同。刘据是在汉武帝将近三十岁才生下的第一位皇子,所以汉武帝对刘据是特别喜欢。刘据七岁就被汉武帝立为皇太子,汉武帝对他寄予很高的期望。武帝晚年,爆发了一场最大的宫廷政变“巫蛊之祸”。太子刘据被构陷自杀,卫皇后也为证清白自杀。太子的三子一女也受巫蛊之祸牵连被杀,只有一个孙子刘询(后来的汉宣帝)侥幸逃过一劫。二儿子刘闳被封齐王,在被封王的第八个年头因病去世。死后因为没有子嗣,封国被废。三儿子燕王刘旦和四儿子广陵王刘胥和二儿子他们三个都是同一年封王的。三儿子在太子刘据自杀后,觉得按顺序自己应该当太子,就上书宿卫京师,以谋求太子之位。刘旦的野心暴露无已,汉武帝大怒对其严厉斥责,削去其三个县以示惩戒。刘旦在刘弗陵即位后,依然不死心,最后因为谋反失败,自缢而死,死后封国也被废除。四儿子广陵王刘胥天生神勇,但是行为不端,所以早早的就在太子之位争夺中出局了。他和老三一样不服刘弗陵当皇帝,经常用巫蛊之术诅咒刘弗陵。后来事情败露,畏惧自杀。五儿子昌邑王刘髆本来很有可能做太子,但是被他的舅舅李广利坑了。李广利联合左丞相刘屈氂密谋立刘髆为太子。事情败露,刘屈氂被杀,李广利投降匈奴。而刘髆也被李广利坑惨了,彻底失宠无缘太子之位。不过后来他的儿子刘贺在刘弗陵死后,被霍光立为皇帝。因为谎言无度,只做了27天皇帝就被废。小儿子刘弗陵从小聪明伶俐,汉武帝和他少年时很像,很是喜欢。在前面几个哥哥都被排除出太子之位后,武帝在临终前选了七岁的刘弗陵做皇帝,并让霍光,桑弘羊,田千秋等人辅助他。武帝怕刘弗陵子幼母壮,他死后会外戚干政,所以在他快去世的时候赐死了刘弗陵的母亲勾弋夫人。可惜刘弗陵7岁即位,因为还小,朝廷事务都是霍光一手抓。在20岁时刚要亲政却离奇驾崩于未央宫。
霍光敢不敢架空汉武帝做臣?
以汉武大帝之雄才大略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岂容他人在他面前说三道四强权霸凌,大汉帝国随设有丞相辅政制度,但丞相也形同虚设不值一提,众大臣三公九卿皆服服帖帖,充分显示着皇权至高无上无语伦比的优势。霍光当年是奉车都尉平时躬顺有佳沉默寡语,呈惶呈恐的伴君如伴虎,正是由于他的稳重大气克尽职守令武帝认定他为可托首辅大臣,为了制衡权力巅峰独霸,又以上官杰,金日碑,桑弘扬共同辅政。其中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撑控军队,但仍发生了上官杰与桑弘扬勾结一器陷害霍光之事,但被年仅十四岁的汉昭帝慧眼识破,令文武大臣心服口服,在武帝之后霍光多次施展权力打压肢解不臣势力,先后有除燕王旦于不义,有灭上官杰桑弘扬的反叛集团,又行废立罢除了昌邑王的帝王之路,又拥立刘病已为帝,可谓权倾天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汉武帝和隋炀帝很像?
汉武帝刘彻和隋炀帝杨广,都雄才大略又好大喜功。之所以命运不同,是因为两人手里的底蕴差别太大。
幸福的刘彻。
1,刘彻父祖的修养生息。
刘邦统一天下后,经过秦末战争的消耗,天下百业凋敝。刘邦的天子座驾,想找几匹颜色一样的马都很困难。
后来北方的匈奴大举入侵,刘邦带着三十多万精兵北上征讨,刘邦被匈奴打了伏击。匈奴的几十万匹战马在四周纵横驰骋,冒顿单于还炫富似的按照五行理论摆阵。
东边是青马,南边是红马,西边是白马,北边是黑马。看着匈奴每个方向都有成千上万的单一色战马,连几匹一样颜色的马都找不到的刘邦,深刻的认识到了大汉帝国物资的贫乏,遂下决心休养生息。
刘邦、汉惠帝、吕雉、汉文帝、汉景帝,几个统治者都在力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整整70多年的时间,汉朝一直都在想办法发展生产,减轻徭役。到汉武帝继位时,仓库里的钱粮堆满了,战马也养了很多。
2,政局的稳定。
从刘邦开始,汉朝一直在想办法“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强大的诸侯、官僚,都是中央一直打击的对象。
刘邦用分封自己家里人的办法,让汉帝国巩固下来。文帝景帝期间,中央任用酷吏打击各类豪强。景帝又削藩成功,杜绝了诸侯叛乱的可能性。汉武帝又颁布“推恩令”,让诸侯再也没有动乱的机会。
3,汉景帝对刘彻的安排。
汉景帝立刘彻为太子后,提前为刘彻除掉了隐患。原太子刘荣的影响力很大,汉景帝就设法逼死了刘荣,给刘彻铺路。刘荣之外的其他人,没有能力威胁到刘彻,才得以保全。
到汉武帝刘彻继位时,接受的大汉帝国已经政局稳定,钱粮充足,战马足用。
杨广和刘彻一样才华横溢,雄才大略,也同样的好大喜功或者说是急功近利。可是,杨广的爹留给杨广的大隋帝国,底蕴比刘彻的爹留下的大汉差的太多了。
1,物资上的不足,开皇之治比文景之治差了太多。
杨广的爹杨坚出仕的北周,贵族们极其好战,内战打北齐和南陈,外战打突厥,战争一直就没有停过。杨坚篡权成功,做了隋朝皇帝后,又筹划着北击突厥、南伐南陈。百姓一直都没有休养生息的机会,物资的积累很少。
杨坚有大才,这毋庸置疑 。著名的开皇之治,杨坚统一度量衡等措施,对经济的确有所帮助。但是,民生并没有什么改善。
581年杨坚上台后,就开始谋划灭南陈,统一天下。584年,杨坚还征集百姓挖了300多里的运河(广济渠)备用。因为南陈是大国,需要隋军倾国而出才行。
杨坚上台不久,就开始囤积粮草、军用器械 。杨坚囤积的海量粮食,到隋朝灭亡都没有吃完,百姓的纳粮负担可想而知。
直到589年隋军52万大军出击,才灭了南陈,百姓的负担小了些。但是仅过了十几年,杨坚就去世了,开皇之治也结束了。十几年的时间,杨坚再天才也攒不了多少钱粮,没有办法与汉初的70年相比。
2,杨坚遗留的政治问题。
(1)关陇集团的问题。
隋朝的政治核心是关陇集团,关陇集团内部各家族势力都很大,皇帝拿他们也没有办法。杨广和杨坚,两个人都很有才能,也都很有作为。
而皇帝越有作为,就必然会触及到各家族的利益,引起他们的不满。杨广国破身死,除了“暴政”,与各家族想浑水摸鱼,取杨广而代之也不无关系。
(2),关陇集团与其它集团的矛盾。
原本天下三分,北周、北齐、南陈,三个地方都形成了代表本地豪强利益的集团。隋朝依赖关陇集团统一了天下,关陇集团必然要求把本集团的利益放在首位。
可是杨坚做为皇帝,为了维护统治,也必然要从全局进行统筹兼顾,让北齐、南陈的士大夫们进入权力中心。这难免会分走一些关陇集团的权力,引起他们的不满。
杨广挖通纵贯南、北、中的大运河,全国各地的经济、政治联系得到空前的加强,朝庭内部的南方和东方的士大夫急剧增加,引起关陇集团的严重不满,也是酿成杨广悲剧的一大原因。
(3),杨坚没有处理好继承人的问题。
杨坚选择了杨广做太子,却没有象汉景帝那样给杨广铺路。杨坚给予所有儿子们很大的权势。杨广继位之后,感受到了兄弟们的威胁。
结果杨广为了帝位狠下杀手,除了老五杨琼,其他的几个兄弟,都被杨广给杀了。
刘彻做皇帝后,凭借大汉帝国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积蓄。穷兵黩武好多年,老了也只是下个罪己诏就完事了。
杨广就悲催多了,修条运河,打一下外战,就掏空了隋帝国的底蕴,丢了江山和性命。关陇集团内部的豪强们都趁乱想把杨广推翻。比如:杨广和李渊是同一个外公,是姨表。杨广非常信任和器重李渊,派李渊驻守太原看守帝国的北大门。甚至杨广还把女儿嫁给李世民,以示亲上加亲。可是最后杨广危难,李渊父子不但没有去解救,还起兵直入长安。(本文原创,图片源于网络。)
为什么有人说乾隆与汉武帝近乎一样的经历?
谢邀!!!
太多的历史事件就不一一列举了,百度上随便一搜一目了然,简单说两句,二者我认为不可同日而语,原因有几点:
第一,内忧。汉武帝,刘彻继位之初,国家并不安定,一者朝政把持在奶奶手里,地方上藩王混乱虎视眈眈,可以说政治环境十分恶劣,刘彻虽贵为皇帝,一着不慎也可能随时被废,但是母门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审时度势巧妙利用娘舅和姑母家的势力保证了自己的安全,从奶奶手里抢回统治权。再者地方藩王势力以到了尾大不掉之势,母门知道秦朝建国后实施的郡县制也是秦朝短命的原因之一,刘邦建国以后一度恢复了分封制,凡事刘姓诸侯皆分王赐地,几代以后这些藩王已经成为中央政府主要对抗的政治势力,景帝就是撤藩引发了八王之乱,刘彻继位后国家实行双轨制管理,也就是在藩王所在地又设置郡县制,这样既对藩王有监视,又对地方政令得以接管,又采纳主父偃的推恩令,从而彻底消除了藩王的祸乱,在这里多说一句,推恩令简单的解释就是说,你所分封得土地,你死后要平分给你的儿子们,你儿子分的土地以后要平分给孙子,这样有两个好处,母门知道古代你只有土地大,有财力你才能跟中央对抗,现在好了,你的土地平分给儿子们,那一家一个心眼,孩纸们拿到土地各种处理方式就不一样了,儿子们的土地以后害要分给孙子,这样几年以后藩王将不足为惧也。第二,就是古今皆为这道理,一入豪门深似海吗,推恩令得实施,以前只有一个儿子能继承王位,现在所有儿子都能分地,这样一来你在尿性的藩王也无暇跟政府好对抗了,自己内部就矛盾不断了。而乾隆继位可以说是有清一代最无悬念的政权过度了,国内大规模地方割据已经被他爷爷打服,留下的亏空也让他爹在位十四年之间抹平不说,害带来了五千万的收益,而有清一代,亲王并不世袭制,全是降爵分封,更何况皇子不许处境根本对统治者妹有威胁,人家乾隆继位不是人家不低调呀,是实力不允许呀,应有尽有,要说人家不削于英国人,就是因为吾天朝上国物欲横飞啊。
第二,外患。武帝之前可以说匈奴已经成为我大汉王朝的心痛巨患,强如秦始皇也只能修长城以御敌,汉朝建国之后更是只能屈辱的以和亲之策缓解边关冲突,霸道的刘彻登基以后通过几年处理内忧掌握政治权利以后,决定举全国之力讨伐匈奴,拜卫青与霍去病为大将军,兵锋所指,所向披靡最后永久的解决了匈奴之患。而乾隆上台之后所谓的十全武功几乎都是小规模的内部叛乱,总归是国家内部矛盾,而汉武帝发动的战争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为现今我国的版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为守城实为开拓,这点上与乾隆比较上高下立判。
第三,秦始皇建立的秦朝是以法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的,而刘邦建国是用老子的无为而治作为指导思想来统治政府,刘彻继位以后采取了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为统治手段,这也是从其开始几千年以后得所有帝王所采纳,拥护学艺不精,简单说一下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其实他的儒家思想跟孔子提出得害不太一样,他改动了儒家思想的精髓,所谓的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皆是这位提出了,说白了也就是极度的忠君思想,皇帝做的不对得你也不能反驳;老子说错了的事,你也🉐照着做;你只要嫁给了男人,无论他是干啥的,就算是杀人越货的强盗或者是偷鸡摸狗的小偷,你都的顺从人家不能离家出走。这也就是禁锢了老百姓得思想,不让你接受另类思想,换句话说汉武帝也为几千年得封建王朝奠定了基调,堪称封建统治的开山鼻祖。
简要陈词,乾隆生于盛世,权利和平过度,政治、军事上皆无对手,而汉武帝随不生于战乱时代,实际上也布满了荆棘,如有不慎也是万劫不复。乱世需要重典,盛世需要粉饰吗!两者不同之处,武帝实为开创,乾隆则为守城!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乾隆更多🉐是戏说了!说白了就是粉饰太平吗!
刘弗陵是刘彻亲生的吗?
刘弗陵是汉武帝刘彻的幼子,8岁登基,21岁去世,在位13年,是为汉昭帝。刘弗陵的母亲是赵婕妤,又称钩弋夫人。据说钩弋夫人怀胎14月,生下刘弗陵,于是汉武帝将她居住的宫殿命名为“尧母门”。
然而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说,女人怀孕14月产子,绝无可能,于是便有人怀疑刘弗陵不是汉武帝亲生。甚至还有一种说法,说刘弗陵实为江充之子,理由是他处心积虑地陷害太子刘据,好让刘弗陵成为皇位的继承人。
更有论调,说汉武帝邂逅钩弋夫人本身就是别人做的一个局,所以刘弗陵也是别人“代劳”的成果。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先看故事。
公元前96年,汉武帝巡幸到赵国河间境内,一善望气的术士对汉武帝说:“陛下,臣观得前方五彩祥云汇集,据推算那云气笼罩之下必有一奇异女子。陛下可前往幸之!”
汉武帝听完顿时精神起来,于是命人前去探寻。很快得到回复,果然应验术士之言。那女子有多奇呢?首先人长的漂亮,年方二八,妙龄佳人;其次该女子从小有一拳紧握,任彪形大汉九牛二虎之力都无可奈何。
汉武帝心驰神往,快马加鞭,见到女子后,先去掰她的拳头。出人意料的是没费吹灰之力,女子拳头立刻张开,如同用遥控开电视那么简单。让汉武帝惊喜的是,女子的小嫩手心还躺着一只玉钩,晶莹剔透,润若羊脂。武帝心情舒畅,春风满面,直接将女子带回宫中。女子姓赵,得赐婕妤,故称赵婕妤。公元前194年,赵婕妤生下儿子刘弗陵。
以上就是汉武帝得幸钩弋夫人的大至过程,仿佛是编好的剧本一般。所以不可否认,为皇帝献姬本就是随从官员导演的一场戏,其目的不过奉迎皇帝高兴。而英明神武的汉武帝必一眼能看穿,只不过是他很乐意将计就计去演这个主角,因为有美女入怀,何必不解风情。
但如果说,接下来生孩子的事情可以绕开汉武帝,别人堂而皇之地玩鸠占鹊巢、移花接木的游戏,那就有些异想天开了。因为自古皇帝的后宫于皇帝来说是温柔乡,于别人来说便是龙潭虎穴。除非皇帝愿意头上长草,否则在那种壁垒深严的宫廷制度及严密的防范措施之下,根本不可能给任何人机会。汉武帝显然不是唐中宗李显那样的皇帝,所以他身边也不可能有“武三思”那样的大臣。
既然别人没有机会,那么怀孕14个月如何解释?实际上钩弋夫根本没有怀孕14个月,那不过是汉武帝编的一个故事。因为汉武帝想传递一个立刘弗陵为太子的信号,所以才将“尧母怀孕14月生尧”的传说嫁接上儿子刘弗陵身上。说白了就是汉武帝在故弄玄虚,放烟雾弹,这同后来送霍光一张“周公旦负成王”的画像是一个道理。
后来局势的发展正好验证了汉武帝的预想。公元前91年,太子刘据“谋反”被诛,三年后,汉武帝将“壮大多智”且“类我”的刘弗陵立为太子。如果刘弗陵不是汉武帝亲生,他怎么可能煞费苦心地推他继位。再说汉武帝当时还有刘胥、刘旦两个成年的儿子,何必传位于一个8岁的小孩子呢?
感谢朋友们阅读、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