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的风俗是什么意思,族礼是什么意思
上巳节的风俗是什么意思,族礼是什么意思?
族礼是各族流传下来的族礼仪式春祀秋营尊万古圣贤礼乐左昭右穆序一堂世代源流———公元1938年叶瑞荣修谱圆工祠堂祭谱联,收集于前人手抄本新叶村三月三的仪仗队《玉华叶氏家谱》讲到一个传说,说新叶村三月三庙会是老传统,何时兴起无法考证。新叶村的“三月三”在现在的汉族聚落中少见。可见各族保留下来的三月三变形已经相当剧烈。新叶村自古至今保留具备“上巳节”特征的“三月三”风俗,和叶氏前十几代宗族的姓氏扩张的宗族目地相关。
三月三上巳节的来历是什么?
上巳是指上古时期三月上旬第一个巳日,它本来不是固定在三月三日,汉代时定为节日,至魏晋之后固定中国农历的三月初三这一天是上巳节,逐渐形成一个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祭祀祖先,去水边游春,以洗濯污垢。“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古人会在这一天去水边设宴,三五好友成群小聚,做些风雅之事,譬如,投杯于水的上游,任其随波而下 ,中游或下游有人可以取用,这就是“流杯取水之饮”的典故出处。据说久负盛名的《兰亭序》就是王曦之就是在公元353年上巳节这一日写下的。年轻的娘子们也会在这一日聚在水边嬉戏。杜甫曾写过这样一句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可见唐代还是很看重上巳节的,可惜的是宋代礼教严谨,男女之间有许多避讳,渐渐就没有这样的盛况了。三月三日也是我国轩辕黄帝的诞辰,因此有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据传,王母娘娘的蟠桃大会也是设在这一日。许多人都会在这一日去祭拜轩辕黄帝,王母娘娘。许多少数民族把上巳节这一日当成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比如现代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从2014年开始在每年年初定下当年三月三日的节假日日期,作为法定节假日。苗族祭拜先祖是在这一天,畲族的乌饭节也是这一天。
注:巳为地支的第六,属蛇;巳时是指上午的9:00-11:00。
清明节的来历及习俗?
清明节最早起源于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干支历法和春祭礼俗文化。而清明节主要的习俗有扫墓祭祖、踏青、植树、放风筝、插柳、拔河、荡秋千、蹴鞠等。
清明节的起源及风俗
清明节又叫做踏青节、行清节,其主要起源于干支历法、原始信仰、祭祀文化。清明节不仅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而且还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最初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来确定的。其中个,当斗柄指向“乙位”(太阳黄经达15度)的时候,说明清明节气已至。
而我国祖先的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根据考古发现,在广东英德青塘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这说明早在万年前就已经有了墓葬行为和礼俗。
因此,清明节的很多习俗都流传至今,如两大节令传统习俗,分别为扫墓祭祖、踏青。除此之外,还有植树、放风筝、插柳、拔河、荡秋千、蹴鞠等习俗。
扫墓又叫做“墓祭”“拜山”“扫山”“上坟”,主要是在清明时节前往祖先坟墓进行杂草、摆贡品、拜祭、鸣放鞭炮等一系列活动。
而踏青主要融合于上巳节的传统习俗。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比清明节早一些,有祓除畔浴、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活动。清明节的踏青习俗就是承袭了上巳节的郊外游春的习俗。
三月三的上巳辰指什么?
二月朔为中和节' 三月三为上巳辰 冬至百六是清明 立春五戌为春社 寒食节是清明前一日 初伏日是夏至第三庚' 四月乃是麦秋' 端午却为蒲节 六月六日,节名天贶五月五日 序号天中
字词解释
1.朔:农历每月初一曰。
2.中和节:唐代以二月初一为中和节,取春天之中气候和暖的意思。这天,百姓用青囊盛百谷瓜果互相慰问,酿春洒祭神以祈丰年。
3.上巳:古代以农历三月第一个干支带“巳”的那一天为“上巳”。这一天官民都到水边嬉游洗涤,以驱邪避怪。魏晋以后固定在三月初三日。
上巳节是什么意思?
上巳(sì)节,俗称三月三,汉民族传统节日,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传统的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上巳节又称女儿节。 “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在流行。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宋代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上巳节风俗在汉人文化中渐渐衰微。另外,三月三上巳节与九月九重阳节相对应,正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一个在暮春,一个在暮秋,踏青和辞青也随之进入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