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怎么死的,为何最终未能征服安南国呢
朱棣怎么死的,为何最终未能征服安南国呢?
题干表述有问题,其实朱棣是征服过安南国,并将它划分为中国的一个行省的,直到明宣宗时期,才再度丢失它。这究竟是为何呢?我们接下来聊聊这件事。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明太祖朱元璋颁发祖训,宣布将朝鲜、日本、安南等15个藩国列为“不征之国”,告诫后世子孙不得恣意征讨。朱元璋之所以这样做,是认为这些国家“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来挠我边,则彼为不祥。彼即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见《皇明祖训》)。
然而后世子孙并没有听从朱元璋的告诫,仅仅过了11年时间,成祖朱棣便派大军征讨安南,将其灭国并划分为中国的行省。安南即今天的越南,从秦朝开始的千余年时间里,一直接受中原王朝的统治,直到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才独立建国。独立后的400余年间,安南一直向中国称臣,在大部分时间里跟中国相安无事,为何此时却遭到灭国之灾呢?一切,还要从安南胡朝的建立说起。
从洪武十二年(1379年)开始,安南陈朝的权臣黎季犛逐渐控制朝政,不仅随意废立三位君主,还将都城迁至自己的“老巢”顺化,由此成为安南实际上的主人。随着权势和名望的攀升,黎季犛开始滋生出篡位之心,最终趁着明朝陷入“靖难之役”、无暇南顾的良机,在建文二年(1400年)正式废黜陈少帝,自立为王,史称胡朝。随即,黎季犛又大肆屠杀陈朝宗室,意在斩草除根。
然而,胡季犛虽然篡夺了王位,但遭到陈朝遗臣们的一致反对,面对着空前强大的压力,胡季犛不得不在次年(1401年)传位给儿子胡汉苍(陈朝徽宁公主所生),自己则以太上王身份退居幕后掌权。按照规定,胡汉苍登基后需要向明朝请求册封,唯此才能名正言顺。
然而,胡汉苍自知父亲篡位并私相授受王位的行为不可能得到明朝的认可,所以便诡称陈朝子孙绝灭,自己作为陈朝皇帝之甥,因为受到群臣的拥戴而即位,并请求明成祖正式册封。朱棣见到奏报后心中生疑,便派使者到安南了解实情,结果使者遭到蒙蔽,回国后竟声称胡汉苍所言皆是实情。朱棣信以为真,便真的下诏册封胡汉苍为安南国王,时在永乐元年(1403年)。
然而没过多久,陈朝遗臣裴伯耆、王子陈天平便相继逃至南京,向明成祖揭发胡氏父子篡国的实情,并恳请明朝帮助陈朝复国。明成祖发现自己被胡汉苍欺骗后,不禁勃然大怒,一方面下诏切责安南,一方面则派人护送陈天平南返故国。没想到,明使带着陈天平刚踏进安南国土,便遭到安南军队的袭击而死伤甚众,而陈天平则在被俘后遭遇凌迟极刑,时在永乐四年(1406年)三月。
胡汉苍的举动成功地激怒了明成祖,后者为了维护天朝上国的颜面,只能派出大军进行征讨。当年九月,朱棣以成国公朱能为主帅,西平侯沐晟、新城侯张辅为副手,率军80万南征(越南史书记载如此,明显有严重夸大之嫌),朱能行至中途病死,张辅遂带领主帅职务,继续率军南下。
张辅率军进入安南后连战连捷,经过咸子关、奇罗海口两场大战,彻底摧毁安南主力。永乐五年(1407年)初,张辅攻占顺化,俘虏黎季犛父子,随即将他们押解到南京问罪,立国仅7年的安南胡朝就此覆亡。由于此时陈朝宗室全部遇难、无人可继承君位,明成祖便下令将安南划为中国的一个行省(交阯布政司),由朝廷派遣官吏进行治理。由此,越南在独立400多年后,再次并入中国。
然而,安南百姓并不愿意接受中原王朝的统治,加上派来的明朝官吏横征暴敛,所以等到明军主力北返内地后,便发动大规模的叛乱。明成祖为稳定局势,曾派张辅两度率军南征,虽然都能在短时间内平定局势,但等到明军主力撤出后,该地便会再度陷入大动乱之中。如此无休止的动乱、平叛、再动乱的局面,让明朝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渐渐地,安南变成明朝沉重的“包袱”。
正因如此,等到朱棣驾崩后,放弃安南便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宣德二年(1427年),明宣宗正式下诏废除交阯布政司,并从安南撤出驻军,同时默认大军阀黎利对该地的控制权。由此,越南重新并入中国仅21年后,便再次恢复独立地位。4年后,明宣宗正式册封黎利为安南国王,而越南则再次承担起对中国称臣纳贡的责任,直到中法战争后被法国吞并。
史料来源:《明实录》、《明史》、《大越史记全书》、《越南史略》等
历史上有哪些名人是光头?
民国时期多光头,头不光何以平天下,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民国时期的光头名人有哪些?
袁世凯大家应该都看过袁大头的图片,里面袁世凯的形象就是光头的,其实这也是有原因的,袁世凯是清朝晚期的官员,满清要求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前期都是金钱鼠尾的发型,后来清朝中晚期就成了前额头锃光瓦亮,后面留头发,袁世凯就是如此。
后来晚清灭亡,袁世凯后面的鞭子自然是不会留下,大家都将辫子剪掉,可是前额头大部分人都不会再生长头发,袁世凯认为难看,干脆就直接剪了个光头,光头形象看起来也非常精神。
张作霖张作霖也是个光头,但是他并不是因为秃头,他是效仿袁世凯,有点上行下效的意思,张作霖也将自己的光头形象制作成银元,和袁世凯一样,就好比现在,要是突然看见一个有头发的民国人物制作成的银元,怕是会大吃一惊。
曹锟曹锟和张作霖是一个意思,他作为第五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又是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他也并非是不长头发,而是效仿袁世凯,古代一直就有平天冠的礼仪,身在其位,总要与众不同,光头的形象总让人觉得有总统形象,自然而然就成了这种形象。
吴佩孚民国时期的吴佩孚也是一直以光头形象示众,但是他的光头和前面三个人有些不一样,略微带点头发,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军人,吴佩孚是中国第一个刊登上美国《时代》封面的人物,封面中吴佩孚的形象就是光头,精神抖擞,他身着戎装,脸微微朝左,两眼炯炯凝望前方,看上去踌躇满志、胸有成竹。这可能就是他剪成光头的原因,看起来英气十足,帅气,完全一副军人形象。
冯国璋冯国璋是袁世凯的嫡系,跟随袁世凯多年,受到他的影响,最后也成了一位光头人物,其实这也只是一方面原因,更多的是冯国璋本身就有点秃头,头上的头发越来越少,一怒之下,干脆也跟随民国潮流,将脑后的头发也减掉,没曾想,成了光头之后,还比以前看起来更加帅气,还显得年轻。
段祺瑞段祺瑞执政纪念银币
段祺瑞也是不得已,在执政的时候剪了个光头,因为制作他自己执政时期的纪念币,这样看起来也比较精神,其实段祺瑞偏瘦,他的头发还算是可以的,也不秃头,只是单纯的在中年时期将头发减去,可能是为了应付军阀的形象。
除此之外,还有徐树铮、张作相、汤玉麟、韩复渠、蒋介石、阎锡山等人都是光头形象,其中有的可能是因为秃头,有的则是故意而为,究其原因,应该有以下三点。徐树铮
一:上行下效
这还得是袁世凯起的头,毕竟他原本有一条长辫子,辛亥革命一刀切,最后也成了北洋军阀和民国时期那些军人效仿的对象,属于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就和蒋介石喜欢将披风披在身上,而两只手并不穿进去,这样看起来确实比较好看,很多国军将领也都效仿。
二:军人形象
大家都是军人或者行伍出身,他们长期带兵打仗,本身就有军装约束,尤其是戴帽子时,如果有头发,总是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就和现在的军人一样,全部都是短发,然而那个时候没有平头的说法,全部一律剪成光头,长长了再剪。毕竟会参与作战,不留头发也不会被敌人揪住,也算是减少自身的弱点。
三:光头之风
民国时期,不仅是这些名人剪成光头,很多平民百姓也是如此,他们大多是因为辛亥革命的影响,晚清灭亡之后,他们脱离束缚,正好趁机将这长辫子直接剪得干干净净,一点不留,从头来过。
蒋介石留光头的原因他自己说过,他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自己并不是光头,而是在北方的时候,受到他们的影响,因为他们全是光头,所以干脆和他们一样也弄个光头。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为什么他起兵的时候只有八百人?
明朝靖难之役,都说朱棣是最有实力的藩王,那怎么会起兵的时候才八百人,要知道,历来藩王起兵造反的成功率并不是很高,在这里,朱棣又是怎么靠着八百人而最终起兵成功的。
先说说明朝的藩王制度:明朝的藩王制度,是朱元璋一手策划建立起来的,起因是,朱元璋本是草莽出生,自夺得天下以后,屠杀了大批有功之臣,同时利用自己的宗亲分为藩王,替自己保卫边疆拱卫京城,这些藩王在地方上拥有绝对的人事税收权,而且也可以有自己的王府护卫军,因此这个时期的朱棣作为藩王,是有一定的实力的。
再说说靖难之役: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事情经过就是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同时以防边为名,将燕王朱棣的精兵调往边塞驻守,其实就是变相的削弱朱棣的实力,朱棣又且是善类,且能坐以待毙,因此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区区八百之兵最终竟能夺位成功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朱棣起兵,正好是天时地利人和,占据了有利时机,当时皇太孙朱允炆刚刚登基三个月,立足尚未稳定,各部大臣军事主官尚未拉拢,便急于削藩。其实朱允炆这样做他还是心中有算盘的,他自认为财力人力都足够,况且燕王朱棣的护卫军并不多,也成不了大气候,实质上,朱棣早就做好了造反的准备。
朱棣起兵时到底多少兵马我们无从探讨,但是八百我觉得不太可能,原因有几点,一,明朝初,藩王护卫军一般有三护卫,总兵力在9000~15000不等,作为燕王在北边有戍边之重责,因此燕王实际护卫军不会低于两万。二.燕王朱棣在北方有一定的人脉资源,起兵后附近旧将来投奔的也不少,因此最初起兵总兵力在四万左右。
其次,在靖难的过程之中,骗得宁王的朵颜三卫,和部分被收买的部将,其中朵颜三卫的战斗力极强,这些部队被收编以后,实力大增。宁王的朵颜三卫又称兀良哈三卫,统塞上九十城,带甲八万,革车六千,骁勇善战,姑且算他八万吧,此时,朱棣有了造反强大的资本。
最后,朱棣一路打来,边打边收,经真定之战,郑灞之战,白河沟之战后,朱允炆损失了五十万之众,最后由于内线告密,南京空虚,朱棣直接改道出兵南下直取南京,南京兵力空虚,各地勤王之师回救以晚,加上李景隆开门献城,朱允炆不知所踪,靖难之役结束。
为何被朱棣埋到雪地里活活冻死了?
作为永乐年间的内阁首辅,解缙不仅才学出众,且敢于直言劝谏。其本可成为股肱之臣,奈何却参与到了储君之争当中,朱棣在询问其储君人选时,解缙竟然直言不讳的替朱高炽说了句话。朱棣本就不喜朱高炽,解缙此举不仅导致逐渐被朱棣所疏远,更是遭到志在储君的朱高煦忌恨,最终倒在了朱高煦的谗言之下。
△《大明奇才》中的解缙
解缙才学出众,性格却过于耿直解缙生于洪武二年(1369年),出身书香门第的他从小便聪颖绝伦,襁褓之中便会写字,五岁时便可背诵诗文,七岁时便能作文章……故而有“神童”之称。
△解缙
洪武二十年(1387年),解缙参加乡试,考中解元,后又于次年考中进士三甲第十名,与兄解纶、妹夫黄金华同登进士第,授庶吉士,读中秘书。同年便官至翰林学士,就此步入仕途。
朱元璋对解缙颇为重视,经常将其带在身边,甚至说出了“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这样的话,这简直让解缙感激涕零,立即便上了一道针对朝政弊端的万言书,后又上《太平十策》,均得到朱元璋赞赏。
△朱元璋
然而,解缙虽然才学出众,但性格却过于耿直,其仕途也因其性格而多生波澜。其先因指责兵部僚属玩忽职守,导致兵部尚书沈潜对其诬告,从而被贬江西道监察御史。后来又为被处死的李善长鸣冤,更是接连弹劾大臣。
解缙的所作所为虽是一片赤子之心,奈何却有些不计后果,朱元璋认为其还需打磨,否则必将成为众臣攻击对象,于是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让解缙的父亲将其带回家中,十年后再入朝为官。
△朱允炆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后,解缙进京吊丧,曾被解缙弹劾的袁泰趁机向朱允炆进谗言,解缙逐被贬为河州卫吏。直到建文四年(1402年),在礼部侍郎董伦的推荐下,解缙这才被召回京师复职,任翰林待诏。
解缙位居内阁首辅,却误入储君之争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在读书人中颇有声望的解缙开始受到重用,先是升任翰林侍读,在朱棣建立内阁后,又得以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等进入内阁,逐开始进入权力中枢。在完成《永乐大典》这部巨著之后,解缙于永乐二年(1404年)升任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开始担任内阁首辅。
△朱棣
如果没有后来的储君之争,解缙必成一代股肱之臣。然而事与愿违,按照“立嫡立长”的原则,嫡长子朱高炽乃是储君的不二人选,然而其却因身材肥胖(可能是肥胖症)、行动不便,为朱棣所不喜,而朱棣次子朱高煦却勇武异常,不仅在靖难四年中经常随同朱棣在外征战,更是多次救过朱棣性命,朱棣甚至曾暗中许愿将来立其为储,而朱高煦本人也是志在储君。
在立储这件事上,一边是自己喜欢的次子,一边是立嫡立长的祖制,可以说让朱棣左右为难。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召解缙入宫,与其商议太子之事。
△解缙就因为替朱高炽说了一句话
解缙知道明成祖更加喜欢次子朱高煦,却仍然直言不讳的说道,“为长,古来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朱棣听后面有不悦之色,解缙则又说了一句“好圣孙(朱瞻基)!”朱棣虽不喜朱高炽,却极为喜爱朱瞻基,听到这句话,两人逐相视而笑。于是,朱棣便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
一代奇才解缙,最终被活活冻死我们知道,当看一个人顺眼时,怎么看都顺眼;而看一个人别扭时,却是怎么看都别扭。储君之位虽定,但朱高炽却仍然为朱棣所不喜,或许朱棣感觉亏欠了次子,朱高煦反而更受隆宠。如果不是徐皇后和朱高炽的妻子张氏极力维护,恐怕朱高炽的太子之位根本没办法保住。于是乎,解缙此后不仅被朱棣逐渐疏远,还招致了朱高煦的忌恨。
△朱高煦
同时,由于解缙性格过于耿直,平日里难免得罪朝臣,再加上朱高煦不断进谗言,结果解缙先是被贬为广西布政司参议,还没等他启程,便又被礼部郎中李至刚诬陷,随即又被改贬交趾(今越南)。
永乐八年(1401年),解缙入京奏事,而恰逢朱棣北征未归,于是只好觐谒太子朱高炽而返,结果朱高煦再次趁机进谗言,“伺上出,私现太子,径归,无人臣礼!”朱棣为此震怒,将解缙下诏狱,大理寺寺丞汤宗、宗人府经历高得抃、中允李贯、赞善王汝玉、翰林院编修朱纮、检讨蒋骥、潘畿、萧引高并及御史李至刚等人均连坐入狱。其中高得抃、王汝玉、李贯、朱纮、萧引高病死于狱中。
△解缙最终被冻死雪地
永乐十三年(1415年),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向朱棣献上囚犯名录,解缙之名赫然纸上,朱棣便问纪纲道,“缙犹在耶?”纪纲会意,逐用酒将解缙灌醉,而后将其拖到积雪中埋了起来,解缙最终被活活冻死在了雪地中,年仅四十七岁。在其死后,又将其抄家灭产,就连妻儿宗族也都被流放到了辽东。
自古以来,议立储君都是个极度危险的事情,朝臣们根本不敢轻易参与,即使受迫不过,聪明的朝臣也只敢暗中提示一二,而从来不敢明言。然而解缙性格过于耿直,就因为立储之事中的一句话,反而将自己置于险地,最终落了个悲惨的下场。
明朝朱棣满门抄斩那个谁?
方孝儒,比满门抄斩严重多了,他是灭10族。死之前没说后悔,但是我想他内心是哇凉哇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