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无为,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大道无为,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金刚经》中,佛陀所说的偈言。有为法是指一切因缘而生的事物,比如一辆汽车是由许多部件组成,一棵树也是因为阳光、雨露、种子、土地等等条件生成,人的思维和判断的生成,也要根据眼耳鼻舌等器官与外部环境接触,等等。这些事物都要经过生成,发展、变易、灭去这个过程。不是永恒不变的,也不是独立生成的。因此都如梦幻泡影,空无自性。关键是,由此而产生对宇宙人生的见解也是靠不住的,是相,是幻,是缠缚。
那么什么是无为法呢?不是有为法。其实无为法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说出来的,思维一起即是有为法。勉强说来,就是思维之前,万法生成之前的那个。本来如是,必然如是,永远如是。这要求人们,放下一切思维而又了了分明去体验!
钱财身外物的下一句?
是: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出处:道家-老子作。
关于“道家”:
1、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成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2、有中华文化基石之称的道家哲学思想,还通过儒学以及中国化之后的佛学而得以不同程度的体现。
3、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
大道无为到底是什么意思?
大道无为应该属于道家思想
在老子的《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这个道应该是事物运动变化所遵循的方式、规则、原理、次序。这个道也应该是老子向世人指明的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圣人之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只有清净无为,才能取得无所不治的成果,自我无为,朴“无不治”,统治者无为,法无不治。治身之道,在于朴治,治国之道,在于法治。”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永恒的大道始终无为,但是却取得了无所不为的成果。大道无为,始终按自己的轨道运行,使得整个宇宙和谐有序;统治者无为,遵守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则,可使社会和平安定;自我无为,遵守合乎自然法则的人生法则,可使人生健康。自然法则是永恒不变的,因此“无为”的目的在于寻求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则、人生法则即“朴”,治国以法,治身以“朴”,则“无为而无不为”。
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遁去其一是为定数也是变数大道无形天道无为?
因已成果,为定数。未成之果可以变,是变(无常)。放下,理智面对,
儒墨道三家敬畏生命异同?
墨家的代表是墨子,提出了“非攻”“兼爱”的社会整合方案,提倡社会平等.
墨子对社会问题的观察也比较敏锐,提出了“节用” “节葬” “非乐”之说.这使墨子社会思想带有“入世苦行”的特点.他所构想出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兼爱”“省用 ”的社会.
道家的代表是老子和庄子.老子对社会发展持冷静的态度,并善于分析本源.认为世上万物都有一定之规,都有共性所在,即都不能违反自然之道.
自然界是以“道”运行的,人类社会必须依“道”而行.修养方法可归结为“内圣外王”之道.庄子从相对主义立场出发,讨论人世的言论争辩与价值观问题,得出人类与动植物天然平等的结论.
庄子的社会思想将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思想朝自然主义的方向更推进了一步.他构想了一个人的生物本性得到充分体现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踏上了“大道”的社会.
在社会整合方面,孔子理想社会整合思想是建立在社会群体中人与人相互信赖的基础上的.孟子治理社会的方案就是“仁政”.
墨子提出了“非攻”﹑ “兼爱”的社会整合方案.“兼爱”不同于儒家所讲的“仁”.儒家的“仁”,虽然也是一种博爱,但还是爱有差等的.
墨子则认为这种爱仍然是不彻底的,他要以无差别的“兼相爱”来代替儒家的有分别之仁爱.这构成儒墨两家社会思想的重要区别之一.
老子认为要完全按自然之“道”行事.操作性方案是:一要自愚并愚民;二 要无为;三要少思寡欲而常知足.庄子提出的方案核心是任其自然之道,无为而治.
儒家主要思想是“仁”,
墨家的是“非攻” “尚道” “兼爱”,道家主张“小国寡民” “无为而治”.法家主张“法制”.儒﹑墨两家均主张爱,但儒家的爱是有差等的爱,而墨家的爱是无差等的爱一切人.当儒﹑道两家做比较时,儒家倾向于入世,道家倾向于出世,儒家主张积极有为,道家主张消极无为.
但儒家也有入世的积极有为的一面,儒家也有消极无为的一面.儒家与道家社会思想的区别,
主要表现在处理各种社会事物的方法上,而他们所追求的最终目标都是要整合社会生活秩序,并无入世与出世之分.
可以说儒﹑墨﹑道三家都是反对战争的,而法家的思想大抵是为方便君主专制而设计的一套法术.并不是着眼于整个社会,而是偏狭地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为维护其既得利益而构想的精密权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