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评价,为什么说屈原是诚实的人

2023-03-11 23:15:21 106阅读

屈原的评价,为什么说屈原是诚实的人?

因为屈原襟怀坦荡,忧国忧民,敢于直言。因为屈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怀有无比深沉而诚挚的爱。

因为屈原心系国家,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国家。屈原没有一丝的杂念和私利。屈原是一个诚实的人,他能够看到祖国和人民存在的苦难,能够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大声疾呼,毫不计较个人的恩怨得失。所以屈原是一个伟大的人,一个诚实值得信赖和敬仰的人。

屈原的评价,为什么说屈原是诚实的人

屈原算是国之柱石吗?

国之柱石:可担当国家重任的人,挽救于国家生死存亡之际者。正如汉代班固《霍光传》:“将军为国柱石”。

可见,国之柱石职位之高,背负的责任之大,高出个人性命荣辱之类!屈原到底算不算得上国之柱石呢?今天得益于该问题,我来给大家说说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居高官,为左徒

据史料《史记》记载:

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屈原担任的职位类似于上大夫而次于令伊这个职位间。

屈原的职位举足轻重,压力之大,任务之重。每天面对来自战国末期的其他诸侯国,言谈皆是国家大事,朝堂政要。

可见,屈原在楚国的朝廷上属于关键的人物,接管着楚国的内政、外交等多方面职能。要说国之柱石,在当时风雨飘摇的楚国当之无愧!

二、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国者,民之本!忧国忧民,心系楚国存亡者必为屈原当之。屈原,管至左徒,从事内政和外交两方面核心工作。

作为这个结果,屈原在政治上遭到了迫害,免去要职,流放民间。对于国之柱石的屈原来说,国家如大厦之将倾,而自己没有用武之地,可谓悲也!

三、著《离骚》,尽余力

本想流放是暂时的,令屈原没有想到的是山的尽头还是山,等待绵绵无绝期。看着民间疾苦,不能为朝廷出力,屈原想到了借用《离骚》来表达爱国情感与正直的秉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对爱国决心的表现,也是自己一生的夙愿。想到了鲁迅,在国家动荡时把笔当作利器,点醒爱国之士,挽救国家之危!

四、祖国被侵,心如刀割,投江而死

公元前278年,秦军势如破竹、浩浩荡荡攻破楚国京都。作为国之柱石,国都没有了,还要自己这个柱石干什么呢?五月五,屈原投汨罗江死,以表自己对楚国忠诚的决心。

为什么屈原一定要投江而死呢?这是很多人想知道的,下面我们简单说一说!

1、爱国情怀使然

忠心不侍奉二主,作为国之柱石的他,死亡是他唯一可以再为楚国做的事情。可以说其他人都可以去投靠秦朝,但是屈原不行,《离骚》以表。

2、明决心,表立场

当初屈原创导聚贤能,富国民;力主连齐抗秦等举措,结果干涉了权贵的利益。导致屈原与其他官客立场不同,理念不同。

可见,屈原的死是必然的,同时也是屈原作为国之柱石最好的见证!

五月五端午节,也是为了纪念屈原,纪念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以死明志的行为。在这一天,各地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等风俗。

可见,屈原不仅是楚国的国之柱石,同时也给中国历史上增添了重重的一笔。

屈原是国之柱石,这个问题不知道你有什么不同的意见或是说法呢?如若有,愿与我分享乎?

梁启超如何评价屈原?

1920年至1924年期间,梁启超本着整理国故,弘扬中华文化的目的,在一系列论著中,凭像其开阔的思想,崭新的方法,在屈原及其作品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超迈前人的卓越成就,归纳起来,梁启超在这一学术领域的贡献,主要有下面几点,第一,开创了楚辞宏观研究的新视角,第二,对楚辞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及其历史地位作了独到的分析与评估,第三,运用西方近代文艺理论,对屈原的具体作品及其艺术 以作了言简意赅的产,梁启超是近代第一个全面评价屈原及其作品的学者,他的该项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文学研究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屈原最著名的4句诗?

问题:屈原最著名的4句诗?

导读

在华夏民族的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他是中国历史上人神共知的人物,是第一位有名有姓,有历史记载,真实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所以诗人在他之前流传下来的诗歌总集《诗经》,可以看出大多以民歌的形式存在,基本上名不可考,或有诗无名,或有名无诗,或诗作太少,基本上还达不到一个诗人的要求。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总共两千多字,可谓中国历史上“最长的骚体诗”。自其问世历朝历代的诗歌评论家,无不尽褒奖之能事;任何文坛翘楚,都不敢对其有半点不敬之辞。

由此可见,伟大的爱国主义浪漫诗人屈原,他在中国文坛高山仰止 ,其对后世的影响牢不可摧,景行行止。

《离骚》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史诗

提及《离骚》我们都不陌生,然而作为初学者往往将《楚辞》和《离骚》混为一谈。所以我们有必要在这里作个简单明了的普及和说明。

《楚辞》是流行于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为屈原所开创;《离骚》是一篇在《楚辞》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因太过有名,《楚辞》也因此叫《骚体》。《离骚》之作其实是作者讲其理想、遭遇、痛苦、热情, 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诗中又大量运用“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大诗人屈原的作品大概有25篇,其中《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一篇。另外还有《招魂》1篇,现在流传下来的有大概23篇。吟唱《离骚》,经典纷呈,最为著名的”4句诗”摘录如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处”

(我所追求的)道路呀,十分漫长十分遥远啊,我将要上上下下努力地追寻而探索。

2.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我经常)声声地叹息,擦拭眼泪,哀伤人生的路途竟有这么多的艰难!

3.“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只要是我内心所向往喜欢的,就算是为了它死上许多次,也不会有丝毫的后悔!

4.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我)指着九重苍天,以此证明,(我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因为君王您的缘故。(“灵修”指代楚王)

在屈原的作品中,除了《离骚》之外的名句举不胜举,其中我认为的列举如下:

1.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九歌•国殇》

既然已经出征啊就没有想过要回还,家乡邈远啊前路漫漫。

2.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

凉爽的秋风啊阵阵吹来,洞庭湖的波浪涌动啊,树叶纷纷扬扬地落下。

3.“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九章·哀郢》

鸟雀飞翔都要飞回自己的故乡,狐狸死去的时候也要把头朝向自己栖居的山丘。

4.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离骚》

早上饮了木兰坠下的露水,晚上吃着秋菊落下的花瓣。

这些高洁芬芳之物,是滋润高贵精神的素养。

5.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九歌·少司命》

悲伤莫过于啊活生生的离别,快乐莫过于啊交结了好相识。

6.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

全社会都肮脏只有我干净,大家都醉了只有我清醒。

诗人于激愤和苍凉中流露了无限的孤独。

7.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九章•涉江》

要与天地同样万寿无疆,要与日月一齐永放光芒。

8.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父》

怎能让洁白无比的身体,沾染上污秽不堪的外物?

9.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九章•橘颂》

你扎根深固,难以迁徙,开阔的胸怀无所欲求。你疏远浊世,超然自立,横耸而出,决不俯从俗流。

10.“鱼葺鳞以自别兮,蛟龙隐其文章”——《九章•悲回风》

鱼儿叠起鳞片显示自己的特别,蛟龙却隐藏起它自己身上的纹章。

11.“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九歌•湘夫人》

天女降临啊快到北岸,我已忧愁满怀啊望眼欲穿。

@兵法天下 如是说

鲁迅曾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中给予高度的评价“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屈原之所以伟大,主要表现为他的作品植根于社会现实,又富于理想主义梦幻色彩。

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美妙地交织在一起,把人间和天国之幻境,浪漫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结束语

《七言古诗/屈原》

文/兵法天下【原创】

荆楚名门庙宇才,命途多舛百折哀。

浪沧疾雨逐萱草,湘水风波笼雾霾。

千载离骚明遗志,九歌招魄卜兵灾。

美人兰蕙堪难遇,悲叹国殇后世裁。

温馨提示:诚谢邀答!尊崇原创,不忘初心。读书本难,行文不易;头条有缘,文笔相见。如果您认可“兵法天下”,敬请赞转分享,雅评留言。

如何评价司马迁?

司马迁由于替李陵说了几句话,汉武帝一怒之下将司马迁下狱,判了死刑。

在汉代被判了死刑,不是非死不可,要活下去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出钱赎罪,比如李广就曾因此换取了一条生命,可是李家世代为将家财不菲,而司马迁虽然也世代为官,但是并不富有。

因此,留给司马迁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接受屈辱的宫刑。

是生还是死?那么这就要看为什么而生,为什么而死?

司马迁明白生命本身是没有意义的,生命的意义全靠我们自己来赋予的。所以司马迁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如果就此一死了之,一事无成,那么她的生命就比鸿毛还要轻,司马迁想到了父亲临终之前的叮嘱(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的理想就是写一部旷世史书),想到了自己未做完的史书,所以他选择接受了宫刑活下去,去找到生命的意义。

然而,接受完宫刑以后的司马迁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嘲笑。

宫刑的奇耻大辱,犹如一块大石压在司马迁的胸口。

虽死犹生的司马迁将一腔热血投入笔中,于是有了旷世奇作《史记》。

史记的史学价值自然不必说,那是开天辟地的价值同日月可争辉。

更重要的是,司马迁写史而不拘一格,于是在司马迁的笔下常常倾注了自己的感情,于是一个个历史人物,有血有肉的,活灵活现的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他们有灌溉天下的诗人,如屈原。有百战百胜的将军,如韩信,李广。有雄霸一方的霸主,如齐桓公,晋文公等等。

宫刑前后的司马迁是两个司马迁,之前的他是一心求媚于主上之后的他被注入了怨气,反成了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因此他对很多事情有自己的看法。

例如项羽,楚汉之争最后落败乌江自刎,可是司马迁并没有痛打落水狗,他写项羽把它列为帝王所属的本纪中。而霍去病卫青战功赫赫,权倾天下,可是司马迁为他作传,只是罗列其出征事迹并不言其他。

反而一生不得志的李广收到了司马迁的青睐,所以叙述其家世生平在结尾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按照世俗的标准,项羽和李广都是失败者,可是他们却得到了司马迁的青睐,这就说明司马迁与众不同的英雄观,他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

每当我们读司马迁《史记》的一些人物知识我们看到的不是算计,而是有血有肉的人物,他们所成就的不是功业,而是他们自己。

同时,司马迁在孝景本纪中,毫不客气地描写了汉景帝的优柔寡断和残忍冷酷,汉景帝是汉武帝的父亲,汉武帝看了自然非常生气。

当然,对于迫害自己的武帝司马迁笔下更是毫不留情,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孝武本纪早已在西汉王朝所禁止,我们今天看到的孝武本纪都是后人从《史记》的封禅书中摘出来,拼凑而成。

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同样司马迁也没给他留面子,例如在叙述刘邦之时“好酒及色”,面对自己生活的朝代的开国皇帝竟然这样写,我们也不得不佩服司马迁的勇气。

在例如项羽本纪之中樊哙独闯鸿门宴,项羽面对这个突发情况是怎么做的呢?司马迁几个字形容“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什么意思呢?

秦汉时期宴席当中不是现在的这样坐,而是跪坐,当项羽看到有人闯入,立刻由跪坐变成跽,那么这个跽什么意思呢?就是类似今天单膝跪,可以想象当有人突然闯入,项羽由跪坐突然变成单膝跪并且手中握剑,一下子项羽的气势映入眼帘。

在浩瀚的官修史书中,司司马迁的史记是绝唱,司马迁其人也是绝唱。

后人评价《史记》说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无韵之离”。

读一段历史,懂一点智慧,悟一下人性。

我是爱好历史的上班族,学习历史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还有梦想。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