诩怎么读,马戛尔尼使华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2023-02-17 09:50:03 101阅读

诩怎么读,马戛尔尼使华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从这次访问中,可以看到东西方两种文化、两种社会制度的差异和矛盾:这是中国历史转轨、进入世界的一次机会。以乾隆为首的清朝统治集团抱残守缺,夜郎自大,对世界大势亳无认识。拒绝英国的一切要求,固然抵制了英国对中国的殖民企图、同时也拒绝了西方的科技文明,痛失机遇,延误了中国发展的历史性机会。

另一方面,也让英国人看到了清政府的外强中干,从而为后来的鸦片战争的爆发提供了相当准确的情报。关于清王朝的前景,马嘎尔尼作出了相当犀利的评价:『中华帝国是一艘陈旧 而又古怪的一流战舰,在过去的一百五十年中,代代相继的能干而警觉的官员设法使它飘浮着,并凭借其庞大与外观而使四邻畏惧。但当一位才不敷用的人掌舵领航时,它便失去了纪律与安全。 它可能不会立即沉没,它可能会像残舸一样飘流旬日,然后在海 岸上粉身碎骨,但却无法在其破旧的基础上重建起来。』 无论 外交上的结果如何,东印度公司的一名要员评论说:『仅仅是通 过这个使团所获取的情报,就远远可以补偿所花费的费用了。』

诩怎么读,马戛尔尼使华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下面我讲一下,这次访问的过程:

一、马嘎尔尼其人

马戛尔尼勋爵,于 1737 年 5 月 14 日出生于贝尔法斯特(Belfast)附近,是一个 好学不倦而又高雅庄重的人,也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殖民官员和外交家,曾出任驻俄罗斯大使、爱尔兰和不列颠国会议员、爱尔兰 首席大臣、西印度格林纳达岛总督和马德拉斯总督。他谢绝了担 任孟加拉国总督一职的任命,自 1786 年以来一直赋闲。他无疑是英国最有资格出使中国的合适人选。

1792 年 5 月 3 日,他被正式委命为『大不列颠国王特命全权派驻中国皇帝大使』。为增加他使命的隆重性,马戛尔尼还被加封了枢密大臣 头衔和子爵封号。 他的终生挚友斯当东爵士(Sir George L. Staunton)被任命为『使团秘书暨顶替大使之全权公使』,获授权 在大使逝世或不能履行职务时率领使团。马戛尔尼获一年 1.5 万 英镑的酬金,斯当东则获 3,000 英镑。

1792 年 9 月 26 日,使团从伦敦出发,其中共 84 名成员,包 括 1 名机匠、1 名画师、1名制图员、1 名工匠、6 名乐师和一些 陆海军官佐。另外,使团也为中国宫廷准备了琳琅满目的礼品, 价值 15,610 英镑,包括一架天象仪、一些地球仪、机械工具、 天文钟、望远镜、测量仪、化学和电机工具、窗橱玻璃、毛毯、 伯明翰(Birmingham)制品、谢菲尔德(Sheffield)制品、铜器和韦奇伍德(Wedgwood)陶器。

二、“祝寿”背后的使命

马戛尔尼受命尽一切可能收集有关中国的思想、政治、军事、 社会、经济和哲学等情报,此外还应达到六项具体的目标:

1.要求中国在茶叶和生丝产地及毛纺织品消费区域, 割让一 至两块土地,使英国商人可在那里居住,并可以实行英国的司法 管辖权。

2. 谈判一项商务条约,以便尽可能地把贸易扩展到整个中国。

3.清除广州现存的种种弊端。

4.唤起中国对英国产品的兴趣。

5.安排在北京设置外交代表。

6. 使日本、交趾支那和东方群岛对英国贸易开放。

总之,马戛尔尼此行的使命,是打开东方与英国之间的贸易, 并与中国发展条约所规定的关系。

马戛尔尼受命服从一切无损于英王之荣誉及他本人之尊严 的中国宫廷礼仪。为准备这个使团的到来,东印度公司于 1792 年 9 月派了一个秘密监督委员会赴广州向两广总督通报该事件, 马戛尔尼使团的名义是英国国王向乾隆皇帝表贺其八十寿诞。

使团乘坐了一艘名『狮子号』(Lion)的军舰、一艘名『豺狼号』 (Jackal)的方帆双桅船和一艘名『印度斯坦号』(Hindustan)的 东印度公司蒸汽船,于 1793 年 6 月 19 日抵达广州口岸,随后使团经舟山和大沽一路北上。

乾隆皇帝对第一个英国『朝贡』使团因为仰慕他的天朝并前来恭贺他的寿辰,感到非常欣慰,下命要体面的欢迎该使团。1793 年 7 月 24 日清廷发布的一份上谕称,『此次英吉利国贡使到后, 一切款待固不可踵事增华,但该贡使航海远来,初次观光上国, 非缅甸、安南等处频年入贡者可比。』

一道谕令 称马戛尔尼应 得到适当的礼遇和较好的款待。另一道颁布于 8 月 1 日的上谕重 申,应适当地,不卑不亢地接待该贡使,以显示天朝的怀 柔之恩。朝廷拨出每天 5,000 两的慷慨款项来照料使团前往北京, 而在使团逗留京城期间,则每天拨款 1,500 两作款待费用。

使团在天津受到总督的热情接待,马车、手推车、马匹和苦 力装载着 600 箱礼品,浩浩荡荡地运往北京。虽然马戛尔尼的座 船上插着一面『英吉利贡使』字样的小旗,但他却决定不作抗议。 在北京,他下榻在颐和园达五天之久,随后于 9 月 2 日,动身前 往北京以北约一百英里处长城之外的热河,皇帝正在那里避暑。

乾隆皇帝是一个喜爱虚荣和炫耀的年迈君主,对英国使团的的来 心满意足,但当听到马戛尔尼不愿行磕头礼的消息时,不免有所不悦。在 8 月 14 日的一份上谕中,他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 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 今尔(马戛尔尼)国王遣尔前来祝贺,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礼纳贡之诚。』陪同使团的中国官员受命向英使建议,若其因用布扎缚腿足而不能跪拜,则可在跪拜时候解下而后再行扎缚。

马戛尔尼本人似乎对叩头并不太在意,但他不想做任何有 损于其国家尊严或显示出做中国藩属的事情。 马戛尔尼放出话 称,他可以向皇帝行他向英王陛下所行相同的礼节,且如果一位 与他官爵相当的中国人愿意向英王陛下的画像行磕头礼,他也可 向皇帝磕头。最后,乾隆皇帝在情绪颇佳时作了让步,同意马戛尔尼在觐见时像对他自己的国王那样单膝下跪,但那种吻君主之 手的英国礼节就免了。

三、觐见大皇帝

那次著名的觐见于 1793 年 9 月 14 日在一座可容纳大型集会的巨型帐篷中举行。马戛尔尼和斯当束盛装出席,一套绣花天鹅绒服,外披一件巴斯勋士(Order of the Bath)斗篷, 佩带钻石星章和绶带;斯当东也穿一身绣花天鹅绒服,外披一件牛津大学法学博士绯色丝袍。他们行了事先谈妥的修订礼仪,单膝下跪,虽然日后中国方面的记载毫无根据地称,马戛尔尼 在皇上驾临之际惶恐万状,『身不由己地双膝跪下』。

随后便是呈 上英国国王的国书,马戛尔尼亲手将一只盛放国书的黄金信箱呈递给了皇帝。接着是交换礼品,皇帝通过马戛尔尼赏赐一柄约一英尺半长的玉如意(此物乃和平兴旺的象征)给英国国王,并说希 望英国国王能与他一样长寿。这位年迈的统治者随后赐给两位使节各一柄缘如意,以示恩宠。

马戛尔尼回敬一双镶嵌钻石的金表给皇帝,斯当东则献上一对精美的气枪。使团的其它成员也获皇帝赐予礼品。接着又赐盛大的御宴款待使节,席间皇帝亲切地以自己席上的几碟菜赐给使节,甚至亲手为两位使节各斟酒一杯。 马戛尔尼发现乾隆颇有居高临下之气概,但也非常和蔼、庄严且精神矍铄,83 岁之老翁望之犹如 60 多岁。乾隆帝避暑行宫的恢 宏、豪华和精美,令马戛尔尼想起了『全盛时期的所罗门王』。 乾隆皇帝在离席后,亲自赋诗一首以志此盛事:

博都雅[葡萄牙]昔修职贡, 英吉利今效其诚; 竖亥横章轮近前, 祖功宗德逮遥瀛;

视如常却心嘉笃, 不贵异听物诩精;

怀远薄来而厚往, 衷深保泰以持盈。

次日,马戛尔尼获安排游览万树园并再一次觐见皇帝。此后两天,他又遵诏观游、受赏礼品,并被邀观看了一场木偶戏和一台滑稽戏。 9 月 17 日乃皇帝寿辰日,马戛尔尼获准与一大群满汉廷臣一道向皇帝祝寿。9 月 26 日,使团返回北京;四天后,皇帝本人也返京了。

马戛尔尼试图与权势盖天的军机大臣和首席大臣和和珅就扩展商务和交换使节事宜开始谈判,但无结果。在热河和北京,和珅都不作答复,规避任何谈判的尝试。马戛尔尼此时已非常疲惫, 且备受风湿病痛的折磨;在他的强求之下,和坤最后含糊地指出, 英国使节似应将其要求写成一备忘录呈上。马戛尔尼立即于10 月 3 日以英王陛下的名义呈送了一份照会,请求:

1.将贸易扩展到舟山、宁波和天津。

2.照俄罗斯人之先例,允许英国商人在北京设一所货栈, 以销售货物。

3. 于舟山附近指定一未经设防的小岛供英国商人居住、存 放货物及停泊船舶。

4.于广州附近指定一小块地方供英国商人居住, 并允许他 们自由来往于广州和澳门。

5.取消澳门与广州之间的转运税,或至少将税率降低至 1782 年关税的水平。

6.准许英国商人按中国所定税率切实纳税,不在税率之外 另行征收,并请赐中国税单一份供英国商人参照。

清廷认为外交谈判是完全不适宜的,就此而言,马戛尔尼是前来祝贺皇帝寿辰的,而他已经这样做了,使命也就完成。既然 马戛尔尼已经得到了体面的接待,所以应该感恩戴德地满意而归 了。由于从来没有哪个贡使在北京逗留超过四十天,朝廷便急于 让马戛尔尼在 10 月 9 日前离京。

和珅提示马戛尔尼说,严冬不久就要来临,皇帝担心特使的健康,显然主人已经在暗示客人应 离开,而马戛尔尼意识到再耍赖着不走也无济于事了。他沮丧地 在日记中写道:『我被选领此次赴华使团,是乃大不列颠之首次此类使团也,众多人对此使团之成功殷殷相待,而期望最大 者莫过于余本人也,故余不觉萌生至深之失望。余但能无限遗憾 地领略余最初之期待耳。』

四、毫无成果的失意离开

使团于 10 月 7 日离开北京。马戛尔尼自 1793 年 12 月 19 日 到 1794 年 1 月 10 日在广州逗留,然后前往澳门,在那里呆到 3 月 8 日,最后在 9 月 4 日回到了伦敦。东印度公司董事会秘书奥贝尔(Peter Auber)收集的一段警句,诙谐睿智地总结了使团的全部经历:『据刚刚获悉的报道称,特使得到了极其礼貌的接待、 极其殷勤的款待、极其警觉的注视以及极其文雅的遣回。』

中国方面尽管没有直接给马戛尔尼答复,但却给英王乔治三世(King George III)发了两道敕书。 在日期为 1793 年 10 月 3 日的第一著名敕书中,乾隆皇帝自负地宣称,虽然中国深为嘉许英国『倾心向化』、遣使前来的恭顺之诚,但要派外交代表来北京居住的请求却不能满足,因为这与天朝体制不合。

此外,使节在北京留居也离广州太远,无法约束商人。 至于扩展商务的请求,乾隆皇 帝声称:『天朝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敕书结尾傲慢地称:『尔国王惟当善体朕意,益励款诚,永 矢恭顺,以保义尔有邦,共享太平之福。』

上述这些强硬而又颇具挑衅性的话语,是呈达给一个自夸是 海上霸主的国家之君主的,不过它们还是明白地显示了十八世纪 末叶,中国人对外关系的心态。英国哲学家罗素幽默地评说:『除非这份文件在人眼里不再显得荒谬不经, 那么, 他还不理解中 国。』

在另一份单独致给乔治三世的敕书中,乾隆皇帝驳回了马戛 尔尼的全部六项请求,并说这些请求是不可行的且不会产生什么 好的结果:

以上所谕各条,原因尔使臣之妄说,尔国王或未能深悉天朝体制,并非有意妄干——况尔国王僻处重洋,翰诚纳贡,朕之赐予优加,倍于他国。今尔使臣所恳各条,不但于天朝法制攸关, 即为尔国王谋亦俱无益难行之事——尔国王当仰体朕心,永远 遵奉,共享太平之福。

五、马嘎尔尼使华的成果

这次耗费了英国人 78522 英镑的使命,是一场彻底的外交 失败。它既没有达成在北京设立代表的目的,也没能扩展贸易, 更没有能使日本、交趾支那和东方群岛开放。然而,它却成功地 收集到了关于中国这个神秘国度的第一手珍贵情报。

马戛尔尼察觉到,这个国家的科学和医学知识程度很低、知识阶层对物质进 步漠不关心、其军队落后到仍然使用弓箭而缺少近代火器。普通民众生活贫穷、官场中贪污腐败非常普遍。比如,马戛尔尼不相 信他的使团每天耗费了朝廷准支的 1,500 两的津贴,他猜测一部 分拨款肯定落入了负责接待的官员之私囊。

至于英国政府,显然对使团暗淡的结果很失望,尽管对特使 本人既无责备也无嘉奖。马戛尔尼已尽了力,但失败了;也许他 唯一的过错,是他仍坚持认为中国政府并不拒绝对外交往。此时, 他极力推荐委派斯当东以英王使节兼驻广州英国大班领袖的身分,再次出使中国。

虽然政府对这个想法颇为倾心,而且确实采 取了一些实施这个设想的步骤, 但斯当东的突然瘫痪及随后在 1801 年的去世,使这一计划搁置起来。缺乏率领使团的合适人选, 以及英国卷入拿破仑战争,无限期地推延了在这个方向的任何行动。

为什么有专家认为贾诩才是三国最厉害的人?

贾诩是东汉末年张良一样的人物,他一生中从来没有失算过一次,曹操和吕布都曾经吃过贾诩的亏。贾诩的性格十分的圆滑,他的智商和情商都非常高。从十常侍之乱爆发,一直到曹丕称帝,贾诩先后跟随过董卓、李傕、段煨、张绣、曹操、曹丕等人,始终都受到尊敬和厚待。

贾诩年轻的时候就非常的聪明,当时的人称赞他有张良和陈平一样的谋虑。有一次贾诩和朋友被强盗抓住,贾诩的朋友都被强盗杀害,贾诩谎称自己是大将段颎的外孙,强盗们害怕段颎的威名,没有杀死贾诩。

董卓控制朝廷的时候,贾诩在董卓的女婿手下任职。等到董卓被杀害后,李傕和郭汜想要解散部队逃走,贾诩对他们说:“现在听说朝廷要杀尽凉州人,如果各位放弃军队逃走,一个亭长就能抓住你们。如果整合军队进攻长安,成功能够为董公报仇,不成功再逃跑也不迟呀!”

在贾诩的劝说下,李傕和郭汜反攻长安,吕布被李傕和郭汜击败,汉献帝落入了李傕和郭汜的手中。贾诩知道李傕和郭汜忌惮自己的谋略,每当李傕和郭汜想要给贾诩封官的时候,贾诩便推迟不接受,以防止引来杀身之祸。

后来贾诩投奔到了段煨的帐下,段煨表面上对待贾诩非常的尊敬,实际上却畏惧贾诩的谋略,担心自己会被贾诩取代。贾诩察觉到了变故,便离开段煨投靠了张绣,在离开段煨的时候,贾诩对随从说:“段煨一直畏惧我,张绣手下没有谋士,现在我离开段煨投奔张绣,段煨肯定会厚待我的家人。”

果然在贾诩投奔张绣后,段煨厚待了贾诩的家人,贾诩也受到了张绣的重用。曹操第一次出征张绣的时候,张绣抵御住了曹操的攻击,曹操率领军队退回北方。张绣想要追击曹军,贾诩劝说张绣不能追击,张绣不听贾诩劝告,果然被曹操击败。

当张绣带着残兵败将回到军营的时候,贾诩又让张绣带着军队反攻曹操,张绣果然取得了胜利。事后贾诩对张绣解释说:“曹操退兵回北方,必然会亲自带领精兵断后。曹操击败了追兵后,肯定会带领精锐急行军回到北方,留下断后的人必然是普通将领。”

在官渡之战前期,张绣想要投奔曹操,又害怕曹操因为曹昂的事情报复自己。贾诩力排众议劝说张绣投降曹操,张绣果然受到了曹操的厚待,贾诩也成为了曹操的重要谋士。

官渡之战时期,贾诩劝说曹操主动出击,改变了曹操被动挨打的局面。赤壁之战前期,贾诩劝说曹操不要进攻孙权,曹操没有听从贾诩的建议,在赤壁之战被周瑜击败。到了曹丕继位后,贾诩劝说曹丕不要讨伐东吴,曹丕不听贾诩的计谋,结果三次伐吴都徒劳无功。

贾诩一生没有失算过一次,是一个难得的奇才。不过贾诩的性格过于圆滑,不喜欢过多的出风头,所以贾诩一直没有在三国时期大放异彩。每一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贾诩是三国时期智力最高的谋士,却不是三国时期成就最高的谋士。

一个言字旁一个诩?

诩:(诩)读xǔ 1. 夸耀,说大话:自诩。夸诩。 2. 〔诩诩〕同“栩栩”。 3. 普遍:“德发扬,诩万物”。

小聪明和大智慧的区别是什么?

我用《三国演义》里,两个人物分别来做为小聪明和大智慧的代表。各位看看便知道区别了。

第一个人物代表:杨修,“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这是三国演义里对杨修最中肯的评价了。杨修为人,仗着自己的小聪明,屡屡地触及曹操的忌讳,这不是嫌命长吗。终于在积怨已多的情况下,最终被曹操以“乱我军心”为由砍头了。

《三国演义》中写道,曹操因为在进兵与收兵之间犹豫不决,遂以“鸡肋”为夜间口号。杨修知道了这个口号后,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在这个事件中,杨修的“恃才放旷”表现在哪呢?杨修从“鸡肋”这个夜间口号猜测到了曹操即将收兵,这是杨修心思细密、富有智慧的表现。但是他根据自己的猜测让随行的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就不恰当了。因为,主帅犹豫不决的时候,作为下属可以提建议、提意见,陈述利弊,但是这些都只是给主帅提供参考。作为下属,是不可以代替主帅做出决定的。现在,曹操在进兵与收兵之间犹豫,尚未下达退兵的命令,而杨修直接让随行的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这将曹操置于何地?不得不承认,杨修虽有小聪明,但是没有大智慧。曹操作为一代雄主,怎么可以容忍自己的手下这样造次、目无上司?所以,“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只是曹操杀杨修的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杨修被杀的真正原因是“犯曹操之忌讳”,“聪明反被聪明误”啊!

另外一个人物代表:贾诩,同为曹操的谋士,贾诩的聪明就蕴藏着为人处世的大智慧。贾诩生逢汉末魏初乱世,纵观其政治生涯,虽不乏起伏曲折,却以高位高寿善终,这与其遇事奉行自全之道的大智慧密切相关。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写道,在曹丕与曹植争夺太子之位的斗争中,贾诩明确选边站,把宝押在曹丕身上。一方面,曹丕使人问贾诩自固之术。贾诩为之出谋划策: “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意思是让曹丕做好份内之事,为子道即可。曹丕于是就照着贾诩指导的“深自砥砺”,收到固宠的效果。另一方面,当曹操屏除左右征求贾诩对太子人选的意见时,贾诩“嘿然不对”。曹操曰: “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贾诩不正面回答曹操。贾诩曰: “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曹操曰: “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曹操“大笑,于是太子遂定”。贾诩对曹操说,我刚刚在想袁绍和刘表。曹操马上明白了贾诩的用意,是在暗示曹操不要步前人“立幼不立长”的前尘。如此这般,贾诩以不言而喻的隐语坚定了曹操立曹丕为太子的决心和信心。做过这件既关乎自家的前程又关乎曹家未来命运的博弈后,贾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贾诩做为人臣非常地低调,不邀功,也不结党派,连子女也嫁娶得很随便。尽可能降低风险系数,以保证自身安全,使其“自全之道”的运用,登峰造极,炉火纯青。贾诩才是真正的聪明人,有大智慧者。

杨修对比贾诩,就是小聪明对比大智慧的典型代表人物。小聪明易得,而大智慧难求。

王姓历史上有多少名人?

你好,非常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因为我也是姓王,所以也非常有兴趣来回答这个问题。

据统计,王姓近些年已超过李姓,成为全国人数最多的姓氏。百家姓中,“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的排列也足可看出,王姓在历史上也是大姓、人数较多的姓。下面根据历史时期,列出王姓历史上的一些著名人士。不足之处,还请大家补充。

百家姓图

一、先秦时期

(1)王诩,即鬼谷子,又被称为王禅,生卒年不详,战国时代传奇人物。相传为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等人的老师,是著名的谋略家、纵横家,古代兵法集大成者。

(2)王翦,秦国将领,生卒年不详,与其子王贲一起均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破邯郸、消灭燕赵,以60万大军消灭楚国,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其余三人为白起、廉颇、李牧)。

二、两汉时期

(1)王陵(前?~前181年) ,随汉高祖刘邦平天下。以功封安国侯,官至右丞相。

(2)王昭君(约公元前54年~前19年),名嫱,字昭君,四大美人之一,汉元帝时期出塞匈奴,为汉匈边境带来几十年的和平时期。另外,成语“沉鱼落雁”就是形容王昭君的。

王昭君

(3)王政君(前71年-13年),汉元帝皇后,汉成帝生母,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太后之一。其侄子就是著名的穿越者——王莽。王莽篡位时,向其所要传国玉玺,王政君怒摔玉玺,使玉玺失去一角。

(4)王莽(前45年-公元23年),新朝建立者,王政君之侄。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其政治理念太过超前,以至于被现代很多人称为穿越者。“王莽谦卑未篡时”——白居易的诗句,将其认为是沽名钓誉的伪君子。

穿越者王莽

(5)王充(27年~96年) ,字仲任,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 唯物主义哲学家,著有《论衡》。

(6)王允(137年-192年)字子师,东汉末年大臣,曾任司徒。三国演义中,貂蝉的义父就是他,设计使貂蝉周旋于董卓和吕布父子之间,致使二人反目,最终吕布刺死董卓。

吕布戏貂蝉

(7)王粲(177年~217年) ,字仲宣,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被称为“七子之冠冕”。相传王粲喜欢驴,而他的作品深受魏文帝曹丕喜爱,后来王粲死时,曹丕带领大家在他坟前高声学驴叫,以此纪念王粲。有点“我们一起学驴叫,嗷嗷嗷来想念你呀”的味道。

三、三国时期

(1)王朗(?~228年),本名王严,字景兴,魏国重臣、经学家。诸葛亮说“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就是说的他,还被诸葛亮骂死了。不过正史中,王司徒可是寿终正寝的,《世说新语》中也有他的故事。

王朗

(2)王平(?—248年),字子均,蜀国后期著名大将,深受诸葛亮器重,马谡守街亭,副将为王平,马谡不听王平意见导致失街亭并被斩。

四、两晋南北朝时期

(1)王导(276年~339年),字茂弘。东晋开国元勋。这一时期,王氏为名门望族,并占据朝廷中枢,史称“王与马共天下”。

(2)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乃书法珍宝。

兰亭集序(部分)

(3)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十六国时期前秦丞相。与东晋的谢安并称“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

五、隋唐时期

(1)王世充(?~621年),本姓支,字行满,隋朝末年群雄之一,建立郑国,后降唐被流放。

(2)王勃(649年~676年),初唐四杰”之一,著名诗人,《滕王阁序》乃是千古名篇。

滕王阁序(部分)

(3)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盛唐诗人,代表诗作有《登鹳雀楼》和《凉州词》等。

登鹳雀楼

(4)王维(701年~761年) ,字摩诘,盛唐诗人、画家,苏东坡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又被称为“诗佛”。

(5)王昌龄(698年~756年),字少伯,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被称为“七绝圣手”。

六、五代十国时期

(1)王建(847年—918年),字光图,小字行哥,是十国中的前蜀开国皇帝。

(2)王审知(862年~925年) ,字信通,又字详卿,五代十国中的闽国开国之君。

七、两宋时期

(1)王旦(957年~1017年) ,字子明,北宋前期著名宰相,曾以著作郎编辑《文苑英华》。

(2)王安石(1021年~1086年) ,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人称“王荆公”。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和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神宗时期以宰相之位主持变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也是@扬扬爱读书最为钦佩的古代同姓名人,钦佩之至!!

著名改革家王安石

八、元朝时期

(1)王冕(1287年~1359年) ,字元章,元代著名画家、诗人。《儒林外史》开篇即为对王冕的介绍。

(2)王实甫(1260年~1336年) ,字德信,元代著名戏曲作家,位列元曲四大家。著有《西厢记》等。

九、明清时期

(1)王守仁(1472年~1528年) ,字伯安,号阳明子,明朝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阳明心学深得后世很多名人的推崇。

王阳明

(2) 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元美,明朝著名文史学家,是“后七子”领袖之一。

(3)王夫之(1619年~1692年) ,字而农,号涢斋,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并称为明末四大学者。

(4)王懿荣(1845年~1900年), 字正儒,龙骨(即甲骨文)的发现者。

(5)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静安,谥忠悫,是中国近、现代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十、民国~至今

(1)王大珩(1915年~2011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光学之父”,两院院士。

王大珩院士

(2)王震(1908年~1993年),上将军衔。曾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等。

(3)王光美(1921年~2006年),原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夫人。

(4)王稼祥(1906年~1974年),1943年他在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个科学概念。

(5)王近山(1915年~1978年),开国中将,著名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的原型。

就先举这些例子吧,历史上的王姓名人还有很多,尤其是开国的将军中,还有很多王姓名人,在此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这些历史上的王姓名人,不仅是我们王姓的骄傲,同时也在历史上留下过光辉灿烂的事业,他们为我们国家的政治、文化、军事等各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作为后辈的我们,我们也会沿着这些历史先贤的足迹,继续做好国家的一份子,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自己的贡献。而这,应该就是对这些前辈、先贤们最大的尊敬。

关注@扬扬爱读书,带你了解更多的历史故事和知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