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骚太盛防肠断的下一句,人争来争去能得到什么

2023-03-10 22:25:05 116阅读

牢骚太盛防肠断的下一句,人争来争去能得到什么?

大家好,我是生活领域的风云彩虹,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我个人认为,人争来争去能得到是满足感和安全感,精神上、物质上得到了满足会在心灵上感到安全。

牢骚太盛防肠断的下一句,人争来争去能得到什么

物质上的满足,说俗就是金钱。虽然金钱买不了一切,但拥有它可以满足生活所需。正因为需要它,所以人们才有生活前行的动力。劳动换来报酬,报酬又去补贴生活,周而复始。拥有它心里才有安全感,不怕陋俗街头,不怕食不果腹,不怕囊中羞涩。

2020年,疫情期间绝大多数人们都担心坐吃山空,压力过大的根源是什么,说白了就是钱不够用,所挣的钱远远无法满足生活所需而担忧,心中自然而然有很强的危机感。

精神上的满足,就是自己过得充实,有意义,自身价值得以体现。

许多人只是为了生活而迷失了自我,物质上是拥有许多,但是内心很苦闷,丝毫感觉不到快乐。因为他们为生活把自己变成了赚钱的机器,做着自己并不是喜欢的工作,所以精神层面上并没满足,只是为他人而满足。

人们常说,做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不简单,确实不假。有行动,有回报,有思想,有高度才是人生大赢家。说白了,钱也挣到了,个人价值也体现了,自己为自己找到了着实的安全感。

人活一辈子,图个啥,就是有个安全感。以上就是个人观点,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三十二年还旧国是什么诗?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毛泽东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这首诗从个人友谊说起,语言温婉和雅,看似云淡风轻,其实有很强的政治目的性。毛泽东沿用柳亚子诗中的典故,以"昆明湖"对应"子陵滩",意在挽留柳亚子参政、议政。针对柳亚子诗中流露的负面情绪,他以关爱、诙谐的语气,说出一句极具哲理的话:"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防肠断"是"断肠人在天涯"所化,出语自然、幽默风趣,含意深远,似是对朋友的规劝,又似自言自语,讲自己的人生体验,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毛泽东高明而巧妙的人际关系处理艺术。

如何理解毛主席的梁王坠马寻常事?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这是毛主席为贾谊所做的一首诗,可以说在这首诗中,主席对于一个有着治世之才的陨落是非常痛惜的。而这诗句本身,也恰恰将主席自身重于揽才,明于识才的特点表现了出来。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这是主席对中庸之思的批判

我们在对此诗进行理解之前,是需要对贾谊其人进行了解的。贾谊才识过人,这一点我们无须多言。可这样的一个才子,却因为“死于非命”而留下千古遗恨。这是怎么回事呢?

公元前168年,贾谊正值风华正茂之年,33岁的他迎来了汉文帝的重启之用。只不过,汉文帝之爱才也是徒有虚名,重启贾谊之后并未将其放于身边,而是让他到商丘给自己的小儿子刘揖作太傅。

没想到,贾谊到梁怀王身边不久,竟然在一次陪伴梁怀王入朝时发生了意外:梁怀王从马上掉了下来,直接摔死了。这本是意外之事,与贾谊并没什么直接的关系,可谁知贾谊却为此自责不已,每天自责、痛苦、忏悔,各种忧郁难平。于是,没过多久,贾谊竟然抑郁而亡了。

这种事如果放在现在,那是不是太庸人自扰?而且,像贾谊这样的才子,他应该忧虑的事不是很多吗?为何偏偏要为这样一点事久久不能释怀?正因如此,毛主席才为他所赏识的这位大才子写下了“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的感叹。

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了解了,主席之感叹,不仅有对才者陨落的痛惜,更多的应是这种中庸之思的批判。

从大的层面来讲,毛主席本人是爱才之人,而且特别善于用才,所以他对贾谊这样的才子是分外爱惜的。可让其叹其不争的是,如此之才者,竟然会因为这样一点事而自伤生命。这种忠心如果放在今天,那就是愚忠,如果将这种忧思放在今天,那就是迂腐。这是不是也算才子的缺点?

其实,从诗的第一句可以看出来,毛主席对于贾谊之才分外欣赏:贾生才调世无伦,淡淡七个字,便足以将对贾谊的认可、赞赏表达了出来。只不过,全诗重点显然是后两句: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像主席这样通达的人物,自然是为贾谊的结果深感不值的:不过就是个意外,你用得着如此空负一生的才华吗?

当然,贾谊之所以让主席有此问,那也是人家不同寻常。主席写这首诗的时候,刚好是共和国成立不久,面对国家的百废待兴之象,他内心是向往人才,渴望人才的。而这也完全符合主席唯贤是用的思想。当想到贾谊如此才华无双却为一点小事而抑郁终生的时候,内心必定是为其不值的。

由此就可以看得出来,毛主席作为一个国家主席,实际是对汉文帝的行为非常不赞赏的。他不重用贾谊也就算了,竟然让其沦落于如此不堪境地。而与此同时,他对贾谊也颇有怒其不争之感:一生好才华,难道分不清轻与重吗?汉文帝并没怪罪于你,你又何必如此耿耿于怀从而搭上一条性命呢?这是国家的损失!

可见,从主席这首诗可以看出来,他赞赏的是贾谊之才,但也惋惜贾谊的中庸之思。事实上,这应该是当时那个年代文人的扰人自扰之普遍现象,如此迂腐之思是不应该出现在智者身上的。

毛主席为贾谊叹息的同时,对于军中人才向来唯贤是用

今天,人们普遍认为,毛主席的用人眼光向来独到,而且其用人谋略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之段位。事实上,从他对贾谊的欣赏和批判两个方面就可以看得出来,一个才子固然是难得的人才,但对于他的短处,也被主席看得一清二楚。

所以,我们从主席一生的用人方面可以看得出来,抓大放小,深谙轻重,这才是主席性格中突出的地方。而且,从他用人也可以看出自己的独到之处,比如罗荣桓将军。当年他还是个学生,革命经验与智慧远远不足。也因为如此,罗荣桓将军在秋收起义时竟然被两个痞兵骗走了手里的钱箱子。

可是,这事对毛主席却一点影响也没有,他深信罗荣桓身上有着可贵的品质,所以这样评价他:“荣桓是个老实人,而又有很强的原则性,能顾全大局,一向对己严,待人宽,做政治工作就需要这样的干部。”一句话,足可以看出主席的慧眼独具之功,因为我们都知道,作为革命者,罗荣桓将军为国家立下多大的功绩。

而这只是毛主席看人准的一个方面,粟裕的大名我们都听说过吧?他曾让日军闻风丧胆,曾“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概打下孟良崮之役。但是,粟裕也是我军当时非常年轻且职务很高的将军,是得到主席破格提拔的将才。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毛主席认为:只要有能力,年轻也可以当团长、师长。他甚至还拿周瑜做比喻:“赤壁之战程普40多岁,周瑜20多岁,程普虽是老将,不如周瑜能干。大敌当前,谁人挂帅?还是后起之秀周瑜挂了大都督的帅印……古代可以破格用人,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破格提拔?”

这就是毛主席,一个将人才放在首位的人,一个视人才为珍宝,不拘一格,不加束缚,唯才任用的政治家。也因如此,贾谊这样的才子才会得到主席百般的欣赏与惋惜。据资料显示,在八大二次会议上,毛主席就曾提到贾谊,而且,对于贾谊的《治安策》深表赞赏,认为他有居安思危,痛陈潜伏危机之才。

如此一位伟人,如此一位唯贤是用之人,能够认识到贾谊的长处,当然也可以看到才者身上的缺点。贾谊若有知,他该作如何感想?恐怕不是因为梁怀王坠马而哀伤殒命,相反会因生不逢时,无法得遇伯乐一般的主席其人深感命运之不公吧?

虽然只是两句诗,但往往会表现作者很多的复杂情怀。毛主席写下“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的时候,心里想必也是如此。因为只有在认可一个人的时候,才会去追悼一个人,只有欣赏一个人的时候,才会去为其惋惜。主席于贾谊,那也可称伯乐识马的知遇之情。

风物长宜放眼量是什么意思?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意在针对柳亚子诗中流露出来的不正确的看法和牢骚情绪,提出委婉和诚挚舶规劝。毛泽东主席以老朋友的身份,勉励柳亚子应该把眼界放开一点,向远处、大处看,从革命的整体利益着眼.这联饱含着真挚的情感和精湛而透辟的哲理。

牢骚: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八日夜柳亚子作《感事呈毛主席一首》,也就是诗中的"华章",称要回家乡分湖隐居。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出自毛泽东主席《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柳亚子于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八日作《感事呈毛主席》一诗,这是作者的答诗。

观鱼胜过富春江出自哪首诗?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出自当代诗人毛泽东的古诗作品《七律·和柳亚子先生》第七八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注释】

①饮茶粤海:指柳亚子和毛泽东于一九二五年至二六年间在广州的交往。粤海:广州。

②索句渝州:指四五年在重庆柳亚子索讨诗作,毛泽东书《沁园春·雪》以赠。渝州:重庆。

③叶正黄:秋天。

④牢骚: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八夜柳亚子作《感事呈毛主席一首》,也就是诗中的“华章”,称要回家乡分湖隐居。见附诗。

⑤长:通“常”。

⑥放眼:放宽眼界。

⑦昆明池:指北京颐和园昆明湖。昆明湖取名于汉武帝在长安凿的昆明池。

⑧富春江:东汉初年,严光不愿出来做官,隐居在浙江富春江边钓鱼。

【翻译】

喝茶广东沿海没有忘记,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返回祖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东西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鉴赏】

诗的前四句追叙诗人与柳亚子的三次交往。表达了对柳亚子等倾向革命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深切关怀。后四句对柳亚子的牢骚提出开导规劝,并表示殷切的期望。首联两句回忆同柳亚子第一次和第二次的相见,表明彼此并非初交。

颔联点到正题,对柳亚子说明www.slkj.oRg读到他的诗了,也仍然是忆旧。只是首联是回忆两人的交往,颔联是回忆自己的行踪。联系起来看说明在革命战火斗争的烽火中,朋友聚散之不定,相逢之不易。但在31后重到北京的时候,朋友又相见了,而且得到了对方的诗篇。柳亚子原诗里“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是对他早年参加革命活动的回忆,写这些表明他对革命有功,而认为党和国家遗忘了他的贡献。毛泽东在诗中同他做一番叙旧,就暗示党和国家并没有忘记他过去同情革命、赞助革命的经历。

颈联是全诗的主旨,是针对柳亚子来诗所表现的思想情绪进行正面的批评和规劝。诗人说,应该放开眼界,从远处,大处着眼,也就是从未来从全局着眼,胸襟开阔,保持健康的心态。

尾联劝柳亚子留在北京,不要回家,实际上是劝他不要消极隐居遁世,并且安排柳亚子居住到颐和园,就在昆明湖边,使他认识到党对他是照顾周到,优待有加的。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