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资料,生涯是生活的意思吗
朱自清的资料,生涯是生活的意思吗?
生涯有生活的意思。生涯的意思是:生命;生活;生计;财产。
1、拼音:shēng yá
2、近义词:生计、生活、生存
3、引证解释:
(1)现代·郁达夫《超山的梅花》:向东首看看马鞍龟背,想像 南宋 垂亡, 福王 在庄上所过的醉生梦死、脂香粉腻的生涯……包管你会起一种像读《芜城赋》似的感慨。
(2)现代·朱自清《那里走我们的路》:如大华饭店和云裳公司等处的生涯鼎盛。
扩展资料
一、近义词:生计
1、拼音:shēng jì
2、释义:谋生的办法;生活的状况。
3、引证解释:
(1)现代·鲁迅《书信集·致杨霁云》:以革新或留学获得名位,生计已渐充裕者,很容易流入这一路。
(2)现代·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大概百年来政治上的大乱,生计上的变化,私家乐部的销灭,也都与这种俗戏的兴起大有密切关系。
二、近义词:生存
1、拼音:shēng cún
2、释义:保存生命,活在世上。
3、引证解释:
(1)现代·艾青《怜悯的歌》:请告诉我你是什么人?在这繁华的都市怎样生存?
(2)现代·瞿秋白《十月革命前的俄罗斯文学》没有文学以前, 俄罗斯 民族已经生存发展。
为什么台湾也有清华大学呢?
台湾有清华大学,是跟当时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的,其实不仅是清华大学,曾经的很多大学也都在台湾存在着。
清华大学的历史沿革。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需赔4.5亿两白银,1904年,美国政府表示所得赔款“原属过多”,可用于退款办学,在这样一个情况下,经过双方磋商,1909年,清政府设立游美学务处。这便是清华大学的前身,及至后来,游美学务处先后更名为清华学堂、清华学校,1928年,清华学校正式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这个时候的清华大学,师资力量堪称恐怖:冯友兰、朱自清、陈寅恪、闻一多……七七事变后,国立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一起,在长沙组成了一个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迁至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抗战胜利后,三校北返,西南联合大学结束了它的使命,更名为国立昆明师范学院,也就是如今的云南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恢复本名,回到北平,然而这所学校的动荡并未就此结束。
1949年,国民党战败,仓皇撤出北平,与此同时,国民党带走了大批科研、教育方面的人才,其中就包括了清华大学的部分师生。
北平的清华大学校舍仍在,也还有不少老师和学生,自然就继续存在了下来,也就是今天北京的清华大学。国民党败退台湾后,亦于1955年在新竹市复设清华大学,除了启用迁台的原清华师资骨干,也充入了其他方面人才。
台湾清华大学自此而生,当然,这是我们的叫法,他们仍然是叫做“国立清华大学”。
“国立”二字也是他们比较喜欢的用法,国民党未败退前,国内还有不少此类学府,比如国立武汉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山大学、国立交通大学等。
随着两岸的稳定,两所清华大学并立的情况就这么存在了下来,它们与原来的清华大学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却也不再是曾经之清华。
除清华外,从大陆迁至台湾的大学。经过一系列改革,新中国成立后,以前的一些学校大部分都改头换面,有的甚至直接废弃了。
然而,有些学校还是在台湾“复生”,并存在至今。简单提两个:
1、国立中央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的创立可追溯至1902年,那时是三江师范学堂,它跟清华大学一样,也是饱经沧桑。建国后,原来的国立中央大学先后拆分成了数十所学校: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电影学院、西北工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江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央音乐学院、第四军医大学……
台湾的中央大学复设于1962年,原称“国立中央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1979年,正式恢复为“国立中央大学”。
当然,这个时候的国立中央大学,已经无法比拟当年了。
2、辅仁大学;
辅仁大学创办于1925年,校址为康熙帝第十五子的府邸。
辅仁大学曾一度与北大、清华、燕京并列,为北平四大名校,其师资力量雄厚(张继、胡适、傅增湘、翁文灏、沈兼士……),也培育出了不少人才(刘乃和、邓昌黎、叶嘉莹、邓肇豪……)。
然而在岁月的洗礼中,辅仁大学也失去了往日的光彩。1952年,辅仁大学的各个科系进行拆分,分别并入了四个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
自此,这所高等学府在北京成为历史。
1956年开始,台湾辅仁校友多方奔走,在各界人士的努力下,辅仁大学开始逐渐复建,并最终在新北市落成。
台湾复校的大学还有一些,比如东吴大学、国立交通大学、国立政治大学、静宜大学等等。
时移世易,这些大学也都变得很不一样,诚然,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使命,学校只是一个载体,自强不息才是最重要的。
朱自清的诗言志辨主要内容是什么?
《诗言志辨》的作者是朱自清内容简介爬梳上至春秋战国时的“诗言志”说,下至汉代的“诗教”说,从“比兴”到“正变”,贯穿四条诗论发展的历史。着重从理据角度阐明了“诗言志”的中国诗学传统。朱自清在书中引用大量诗篇及诗论原著,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文字清隽,论证缜密,公认为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之作。
朱自清有哪些珍惜时间有所成就的事?
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文学研究家。他从父母那里接受了启蒙教育,喜欢吟诵唐宋名家诗词,自幼就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朱自清严谨治学,读书极多,且颇有心得,总结他的读书轶事,对后人很有启发。
朱自清在上中学时,就非常喜欢读书。当时家里每月给他1元零花钱,他大都花在了书店,而且还常常欠账。引发他对哲学产生兴趣的一部《佛学易解》,就是他从家乡的一家书店赊到的。后来,朱自清来到北京大学读书。一次,他到琉璃厂去逛书店,在华洋书庄见到一部新版的《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14元。朱自清手头没那么多钱,可书又实在舍不得放下,思来想去,他就拿自己身上的一件皮大氅到当铺当了14元,换回了那本书。由此可见,朱自清对书真是痴迷到了极点。
日常生活中,朱自清是善于利用琐碎时间来读书的人。每天晨洗的时候,他都是一面刷牙洗脸,一面默诵一两首诗篇。他在题为《匆匆》的散文中写道:“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它去得太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它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这实际上是他珍惜时间,抓紧点滴时间读书学习的写照。
朱自清读书特别重视做笔记,还分门别类地摘抄卡片。他用这种方法积累了大量研究资料。他一生不仅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散文,而且还留下了丰富的文学理论著述,这与他坚持做笔记是分不开的。他写的《语言志辩》等著作,不仅见解精辟透彻,其论据之丰富也令人吃惊。他这种手脑并用的读书方法,连同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曾受到教育界和学术界的肯定与赞扬。
在读书方法上,朱自清主张通读,强调“读”的功夫。在《论朗读》一文中,他推崇清人姚鼐“放声疾读,久之自悟”和曾国藩“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大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的观点。朱自清认为,读古文如此,读白话文也是;诗词需要吟诵,经典著作也需要反复熟读。对此,他说:“经典给人知识,教给人怎样做人,其中有许多语言的、历史的、修养的课题,有许多注解,此外还有许多相关的考证,读上百遍,也未必能够处处贯通,教人多读是有道理的。”
朱自清一生勤奋写作,留下著述近30种,200余万字,主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文艺论集《诗言志辨》《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等。有人这样评价朱自清,说他的成功之处在于,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并且能表达得恰如其分,
匆匆的作者资料50字?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