菰怎么读,该怎样学好经典国学

2023-03-10 04:25:03 112阅读

菰怎么读,该怎样学好经典国学?

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梁启超

菰怎么读,该怎样学好经典国学

两月前清华周刊记者以此题相属,蹉跎久未报命。顷独居翠微山中,行箧无一书,而记者督责甚急,乃竭三日之力,专凭忆想所及草斯篇,漏略自所不免,且容有并书名篇名亦忆错误者,他日更当补正也。

中华民国十二年四月二十六日启超作于碧摩岩翠山房

甲、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

《论语》 《孟子》

《论语》为二千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孟子》自宋以后势力亦与相埒,此二书可谓国人内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故吾希望学者熟读成诵,即不能,亦须翻阅多次,务略举其辞,或摘记其身心践履之言以资修养。

《论语》、《孟子》之文,并不艰深,宜专读正文,有不解处,方看注释。注释之书,朱熹《四书集注》,为其生平极矜慎之作,可读,但其中有随入宋儒理障处,宜分别观之。清儒注本,《论语》则有戴望《论语》注,《孟子》则有焦循《孟子》正义最善。戴氏服膺颜习斋之学,最重实践,所注似近孔门真际,其训诂亦多较朱注为优,其书简洁易读。焦氏服膺戴东原之学,其孟子正义在清儒诸经新疏中为最佳本,但文颇繁,宜备置案头,遇不解时,或有所感时,则取供参考。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乃戴氏一家哲学,并非专为注释《孟子》而作,但其书极精辟,学者终需一读,最好是于读《孟子》时并读之,既知戴学纲领,亦可以助读《孟子》之兴味。

焦循《论语通释》,乃摹仿《孟子字义疏证》而作,将全部《论语》拆散,标准重要诸义,如言仁,言忠恕……等,列为若干目,通观而总诠之可称治《论语》之一良法且可应用其法以治他书。

右两书篇页皆甚少,易读。

陈沣《东塾读书记》中读《孟子》之卷,取《孟子》学说分项爬疏,最为精切,其书不过二三十页,宜一读以观前辈治学方法,且于修养亦有益。

《易经》

此书为孔子以前之哲学书,孔子为之注解,虽奥衍难究,然总须一读。吾希望学者将《系辞传》、《文言传》熟读成诵,其卦象传六十四条,则用别纸钞出,随时省览。

后世说《易》者言人人殊,为修养有益起见,则程颐之《程氏易传》差可读。

说《易》最近真者,吾独推焦循,其的著《雕菰楼易学》三书(《易通释》、《易图略》、《易章句》)皆称精诣,学者如欲深通此经,可取读之,否则可以不必。

《礼记》

此书战国及西汉之“儒家言”丛编,内中有极精纯者,亦有极破碎者,吾希望学者将《中庸》、《大学》、《礼运》、《乐记》四篇熟读成诵,《曲礼》、《王制》、《檀弓》、《礼器》、《学记》、《坊记》、《表记》、《缁衣》、《儒行》、《大傅》、《祭义》、《祭法》、《乡饮酒义》诸篇 ,多游览数次,且摘录其精要语。

若欲看注解,可看《十三经注疏》内郑注孔疏。《孝经》之性质与《礼记》同,可当《礼记》之一篇读。

《老子》

道家最精要之书,希望学者将此区区五千言熟读成诵。

注释书未有极当意者,专读白文自行寻索为妙。

补充:

《墨子》

孔墨在先秦时,两圣并称,故此书非读不可,除《备城门》以下各篇外,余篇皆宜精读。

注释书以孙诒让《墨子间诂》为最善,读《墨子》宜照读此本。

《经》上、下,《经说》上、下四篇,有张惠言《墨子经说解》及梁启超《墨经》两书可参观,但皆有未精惬处,《小取》篇有胡适新诂可参观。

梁启超《墨子学案》属通释体裁,可参观助兴味,但其书为临时讲义,殊未精审。

《庄子》

内篇七篇及杂篇中之《天下篇》最当精读。 注释有郭庆藩之《庄子集释》差可。

《荀子》

《解蔽》、《正名》、《天论》、《正论》、《性恶》、《礼论》、《乐论》诸篇最当精读,余亦须全部游览。

注释书王先谦《荀子注》甚善。

《尹文子》 《慎子》 《公孙龙子》

今存者皆非完书,但三子皆为先秦大哲,虽断简亦宜一读,篇帙甚少,不费力也。《分孙龙子》之真伪,尚有问题。

三书皆无善注,《尹文子》、《慎子》易解。

《韩非子》

法家言之精华,须全部游览(其特别应精读之诸篇,因手边无原书,?举恐遗漏,他日补列)。

注释书王先谦《韩非子集释》差可。

《管子》

战国末年人所集著者,性质颇杂驳,然古代各家学说存其是者颇多,宜一游览。

注释书戴望《管子校正》甚好。

《吕氏春秋》

此为中国最古之类书,先秦学说存其中者颇多,宜游览。

《淮南子》

此为秦汉间道家言荟萃之书,宜稍精读。

注释书闻有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颇好。

《春秋繁露》

此为西汉儒家代表的著作,宜稍精读。

注释书有苏舆《春秋繁露义证》颇好。

康有为之《春秋董氏学》,为通释体裁,家参看。

《盐铁论》

此书为汉代儒家法家对于政治问题对垒抗辩之书,宜游览。

《论衡》

此书为汉代怀疑派哲学,宜游览。

《抱朴子》

此书为晋以后道家言代表作品,宜游览。

《列子》

晋人伪书,可作魏晋部玄学书读。

右所列为汉晋以前思想界之重要著作,六朝隋唐间思想界著光采者为佛学其书目当别述之。以下举宋以后学术之代表书,但为一般学者节啬精力计,不愿多举也。

《近思录》 朱熹著,江永注

读此书可见程朱一派之理学,其内容何如。

《朱子所谱·朱子论学要语》 王懋竑著

此书叙述朱学全面目最精要,有条理。

若欲研究程朱学派,宜读《二程遗书》及《朱子语类》,非专门斯业者可置之。

南宋时与朱学对峙者尚有李东莱之文献学一派,陈龙川、叶水心之功利主义一派,及陆象山之心学一派,欲知其详,宜读各人专集;若观大略,可求诸《宋元学案》中。

《传习录》 王守仁语徐爰、钱洪德等记

读此可知王学梗概。欲知其详,宜读《王文成公全书》。因阳明以知行合一为教,要合观学问事功,方能看出其全部人格,而其事功之经过,具见集中各文,故阳明集之重要,过于朱、陆诸集。

《明儒学案》 黄宗羲著

《宋元学案》

黄宗羲初稿,全祖望、王梓材两次续成此二书为宋元明三朝理学之总记录,实为创作的学术史。《明儒学案》中姚江、江右、王门、泰州、东林、戢山诸案最精善。《宋元学案》中象山案最精善;横渠、二程、东莱、龙川、水心诸案亦好;晦翁案不甚好;百源(邵雄)、涑水(司马光)诸案,失之太繁,反不见其真相;末附荆公(王安石)新学略最坏,因有门户之见,故为排斥。欲知荆公学术,宜看《王临川集》。

此二书卷帙虽繁,吾总望学者择要游览,因其为六百年间学术之总汇,影响于近代甚深,且汇诸家为一编,读之不甚费力也。

清代学术史,可惜尚无此等佳著。唐鉴之《国朝案小识》,以清代最不振之程朱学派为立脚点,偏狭固陋,万不可读;江藩之《国朝汉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亦学案体裁,较好,但江氏常识亦凡庸,殊不能叙出各家独到之处,万不得已,姑以备参考而已。启超方有事于《清儒学案》,汗青尚无期也。

补充:

日知录》、《亭林文集》 顾炎武著

顾亭林为清学开山第一人,其精力集注于《日知录》,宜一游览。读文集中各信札,可见其立身治学大概。

《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著

黄梨洲为清初大师之一,其最大贡献在两学案,此小册可见其政治思想之大概。

《思问录》 王夫之著

王船山为清初大师之一,非通观全书,不能见其精深博大,但卷帙太繁,非别为系统的整理,则学者不能读,聊举此书发凡,实不足以代表其学问之全部也。

《颜氏学记》 戴望编

颜习斋为清初大师之一,戴氏所编学记,颇能传其真。徐世昌之《颜李学》亦可供参考,但其所集《习斋语要》、《恕谷(李塨)语要》将攻击宋儒语多不录,稍失其真。

顾、黄、王、颜四先生之学术,为学者所必须知,然其著述皆浩博,或散佚,不易寻?,启超行将为系统的整理记述,以饷学者。

《东原集》 戴震著

《雕菰楼集》 焦循著

戴东原、焦里堂为清代经师中有清深之哲学思想者,读其集可知其学,并知其治学方法。

启超所拟著之《清儒学案》,东原、里堂学两案,正在属稿中。

《文史通义》 章学诚著

此书虽以文史标题,实多论学术流别,宜一读。

胡适著《章实斋年谱》,可供参考。

《大同书》 康有为著

南海先生独创之思想在此书,曾刊于《不忍杂志》中。

《国故论衡》 章炳麟著

可见章太炎思想之一斑。其详当读章氏丛书。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梁漱冥著

有偏宕处,亦有独到处。

《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 胡适著

《先秦政治思想史》 梁启超著

将读先秦经部、子部书,宜鸹读此两书,可引起兴味,并启发自己之判断力。

《清代学术概论》 梁启超著

欲略知清代学风,宜读此书。

乙、政治史及其他文献学书类

《尚书》

内中惟二十八篇是真,书宜精读,但其文佶屈赘牙,不能成诵亦无妨。余篇属晋人伪撰,一游览便足(真伪篇目,看启超所著《古书之真伪及其年代》,日内当出版)。

此书非看注释不能解,注释书以孙星衍之《尚书今古文注疏》为最好。

《逸周书》

此书真伪参半,宜一游览。

注释书有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颇好。

《竹书纪年》

此书现通行者为元、明人伪撰。其古本,清儒辑出者数家,王国维所辑最善。

《国语》 《春秋左氏传》

此两书或本为一书,由西汉人析出,宜合读之。《左传》宜选出若干篇熟读成诵,于学文甚有益。

读《左传》宜参观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可以得治学方法。

《战国策》

宜选出若干篇熟读,于学文有益。

《周礼》

此书西汉末晚出,何时代人所撰,尚难断定,惟书中制度,当有一部分为周代之旧,其余亦战国秦汉间学者理想的产物,故总宜一读。

注释书有孙诒让《周礼正义》最善。

《考信录》 崔述著

此书考证三代史事实最谨严,宜一游览,以为治古史这标准。

《资治通鉴》

此为编年政治史最有价值之作品,虽卷帙稍繁,总希望学者能全部精读一过。

若苦干燥无味,不妨仿《春秋大事表》之例,自立若干门类,标治摘记作将来著述资料(吾少时曾用此法,虽无成书,然增长兴味不少)。

王船山《读通鉴论》,批评眼光,颇异俗流,读通鉴时取以并读,亦助兴之一法。

补充:

《续资治通鉴》 毕沅著

此书价值远在司马原著之下,自无待言,无视彼更优者,姑以备数耳。

或不读正《资治通鉴》而读《九种纪事本末》,亦可,要之非此则彼,必须有一书经目者。

《文献通考》 《续文献通考》 《皇朝文献通考》

三书卷帙浩繁,今为学者摘其要目:《田赋考》、《户口考》、《职役考》、《市籴考》、《征榷考》、《国用考》、《钱币考》、《兵考》、《刑考》、《经籍考》、《四裔考》,必不读;《王礼考》、《封建考》、《象纬考》,绝对不必读;其余或读或不读随人(手边无原书,不能具记其目,有漏略当校补)。

各人宜因其所嗜,择类读之。例如欲研究经济史、财政史者,则读前七才考。余仿此。

《马氏文献通考》本依仿杜氏《通典》而作。若尊创作,应《通典》。今舍彼取此者,取其资料较丰富耳。吾辈读旧史,所贵者惟在原料炉锤组织,当求之在我也。

《两汉会要》、《唐会要》、《五代会要》,可与《通考》合读。

《通志二十略》

郑渔仲史识、史才皆迈寻常。《通志》全书卷帙繁,不必读,二十略则其精神所聚,必须游览,其中与《通考》门类同者或可省。最要者,《氏族略》、《六书略》、《七音略》、《校雠略》等篇。

二十四史》

《通鉴》、《通考》,已浩无涯涘更语及彪大之《二十四史》,学者几何不望而却走?然而《二十四史》终不可不读,其故有二:(一)现在既无满意之通史,不读《二十四史》,无以知先民活动之遗迹;(二)假令虽有佳的通史出现,然其书自有别裁。《二十四史》之原料,终不能全行收入,以故《二十四史》终久仍为国民应读之书。

书既应读,而又浩瀚难读,则如之何,吾今试为学者拟摘读之法数条。

一曰就书而摘。《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俗称四史,其书皆大史学家一手著连,体例精严,且时代近古,向来学人诵习者众在学界之势力与六经诸子埒,吾辈为常识计,非一读不可。吾常希望学者将此四史之列传,全体游览一过,仍摘出若干篇稍为熟读,以资学文之助,因四史中佳文最多也(若欲吾举其目亦可,但手边无原书,当以异日)。四史之外,则《明史》共认为官修书中之最佳者,且时代最近,亦宜稍为详读。

二曰就事分类而摘读志。例如欲研究经济史、财政史,则读《平准书》、《食货志》;欲研究音乐,则读《乐书》、《乐志》;欲研究兵制,则读《兵志》;欲研究学术史,则读《艺文志》、《经籍志》,附以《儒林传》;欲研究宗教史,则读《北魏书·释老志》(可惜他史无之)。每研究一门,则通各史此门之志而读之,且与《文献通考》之此门合读。当其读时,必往往发现许多资料散见于各传者,随即跟踪调查其传以读之,如此引申触类,渐渐便能成为经济史、宗教史……等等之长编,将来荟萃而整理之,便成著述矣。

三曰就人分类而摘读传。读名人传记,最能激发人志气且,于应事接物之智慧,增长不少,古人所以贵读史者以此。全史各传既不能遍读(且亦不必),则宜择伟大人物之传读之,每史亦不过二三十篇耳。此外又可就其所欲研究者而择读,如欲研究学术史,则读《儒林传》及其他学者之专传;欲研究文学史,则读《文苑传》及其他文学家之专传。用此法读去,恐之患其少,不患其多矣。

又各史之《外国传》、《蛮夷传》、《土司传》等,包含种族史及社会学之原料最多,极有趣,吾深望学者一读之。

《廿二史札记》 赵翼著

学者读正史之前,吾劝其一游览此书。记称“属辞比事《春秋》之教”,此书深进“比事”之决,每一个题目之下,其资料皆从几十篇传中,零零碎碎觅出,如采花成蜜。学者能用其法以读史,便可养成著术能力(内中校勘文学异同之部约占三分一,不读亦可)。

《圣武记》 魏源著

《国朝先正事略》 李元度著

清朝一代史迹,至今尚无一完书可读,最为遗憾,姑举此二书充数。魏默深有良史之才,《圣武记》为纪事本末体裁,叙述绥服蒙古、勘定金川、抚循西藏……诸役,于一事之原因结果及其中间进行之次序,若指诸掌,实罕见之名著也。李次青之《先正事略》,道光以前人物略具,文亦有法度,宜一游览,以知最近二三百年史迹大概。

日本人稻叶君山所著《清朝全史》尚可读(有译本)。

《读史方舆纪要》 顾祖禹著

此为最有组织的地理书,其特长在专论形势,以地哉为经,以史迹为纬,读之不感干燥。此书卷帙虽多,专读其叙论(至各府止),亦不甚费力,且可引起地理学兴味。

《史通》 刘知几著

此书论作史方法,颇多特识,宜游览。章氏《文史通义》,性质略同,范围较广,已见前。

《中国历史研究法》 梁启超著

读之可增史不兴味,且知治史方法。

丙、韵文书类

《诗经》

希望学者能全部熟读成诵,即不尔,亦须一大部分能其词。注释书,陈奂《诗毛氏传疏》最善。

《楚辞》

屈、宋作宜熟读,能成诵最佳,其余可不读。注释书,朱熹《楚辞集注》较可。

《文选》

择读。

《乐府诗集》 郭茂倩编

专读其中不知作者姓名之汉古辞,以见魏六朝乐府风格,其他不必读。

魏晋六朝人诗宜读以下各家:

曹子建 阮嗣宗 陶渊明 谢康乐 鲍明远 谢玄晖

无单行集者,可用张淳《汉魏百三家集本》,或王闓运《五代诗选本》。

《李太白集》 《杜工部集》 《王右丞集》 《孟襄阳集》 《韦苏州集》 《高常侍集》 《韩昌黎集》 《柳河东集》 《白香山集》 《李义山集》 《王临川集》(诗宜用李璧注本) 《苏东坡集》 《元遗山集》 《陆放翁集》

以上唐宋人诗文集

《唐百家诗选》 王安石选

《宋诗钞》 吕留良钞

以上唐宋诗选本

《清真词》(周美成) 《醉翁琴趣》(欧阳修) 《东坡乐府》(苏轼) 《屯田集》(柳永) 《淮海词》(秦观) 《樵歌》(朱敦儒) 《稼轩词》(辛弃疾) 《后村词》(刘克庄) 《石道人歌曲》(姜夔) 《碧山词》(王沂孙) 《梦窗词》(吴文英)

以上宋人词集

《西厢记》 《琵琶记》 《牡丹亭》 《桃花扇》《长生殿》

你喜欢古镇游吗?

很开心能回答你的问题~我非常喜欢古镇游,可以散散心,欣赏美景,而且在我住的地方附近也有好多有韵味的古镇,虽然一想起古镇,大家都想江南,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好多美丽的古镇等待我们发现~现在我就分享一下我喜欢的古镇吧~

东莞·南社古村·

始建于南宋,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南社古村,是明清时期的历史见证。

作为珠三角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南社古村亦是东莞历史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这里现存祠堂达22间,古民居达200多间。这里祠堂的数量不仅广东少有,全国乃至世界也不多见,是南社村标志性的建筑。

南社古村的建筑具有浓郁的珠江三角洲特色,充满了古朴雅趣。百岁坊、谢氏大宗祠、谢遇奇家庙、资政第……穿行其中,让人有一种穿越明清旧时光的感觉。

>> 相关TIPS

3小时游古村路线:西门-百岁坊-大榕树-谢氏大祠堂-望月楼-晚节公祠-(东门出)关帝庙-家庙-资政第-西门

门票:30元

广州·沙湾古镇·

图片来源于©双鱼季

坐落于番禺,这个始建于南宋的小镇,是有名的岭南文化古镇。

沙湾古镇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自古商业繁荣,拥有“三街六市”的美誉。这里保存了大量砖雕、木雕、石雕、灰塑、壁画等艺术精品,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漫步古镇,还能看到玉虚宫、仁让公局、三稔厅、车陂街、清水井、文峰塔等景点,夏季留耕堂还会有荷花。

图源:Justin-Xu

除此之外,沙湾古镇还有姜撞奶等美味,沙湾古镇牌坊一进去就是小吃街,吃货们绝对不能错过哦~

>> 相关TIPS

交通小贴士:

可自行选择城际大巴或者高铁出行,古镇附近公交站是沙湾文化中心站或者沙湾南村站。

门票:30元 /人

惠州·范和村·

这里依山傍海,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传统的民风民俗,还有宁静的天然海港,被评为“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

村中旧民居均为客家风俗建筑,其中罗冈围是村中最有代表性的方形建筑群,有东西南北四门,坐北朝南。南门为正门,门前修了一瓮城以防御海匪。

整洁的村容,宁静的范和港、古朴的古围村、清代古戏台、圣旨牌匾等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迹,无不展示出其深邃的人文底蕴;走在村落里切实地感受到岁月带来的安静古朴。

>> 相关TIPS

交通小贴士: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门的朋友乘h3路至范和村站,即可到达;乘坐678路或者H7路到芙蓉或者芙蓉村站,步行一公里即到达。

门票:无需门票

江门·自力村·

图片来源于©图虫胡灿光

二十世纪20年代为保家园,归国华侨大建碉楼,成就了自力“无碉楼不成村”的乡间奇景。

图片来源于©图虫胡灿光

自力村碉楼群位于广东省开平市塘口镇,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是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交融的瑰丽结晶,是开平碉楼兴盛时期的杰出代表。

图片来源于©hekakak

这些碉楼于荷塘、稻田、草地交织间,兀自守着一方的宁静,形成楼藏田中、田穿楼间的景象,相映成趣,美不胜收。

>> 相关TIPS

交通小贴士:自驾走广深--广佛--佛开--水口下--沿国道直达开平,开平市区西去10公里即到塘口镇;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门的可以在开平市区乘坐617路到达自力村站,步行三百米即可到达。

门票:78元 /人

佛山·长岐村·

三水长岐村建于明清时期,村子有多个祠堂和学馆,也有数不清的极具岭南特色的青砖镬耳屋。

这里的镬耳屋非常壮观,多都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外墙壁均有花鸟图案。因其山墙状似镬耳(古时用的一种大锅锅耳),故称“镬耳屋”。

>> 相关TIPS

交通小贴士:自驾深圳出发走环珠三角高速或者京港澳高速,转塘西大道,过了九曲河即到长岐村;公共交通工具出门的可到达芦苞旧车站,然后乘坐芦苞05路到达长岐村站。

门票:无需门票

汕尾·石寨村·

石寨村是陆丰市内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古村寨。石砌的房子,光滑的石板路,满满的都是韵味~

图片来源于©吴树文2

石寨位于一座突起的山岗上,城环山而筑,雄伟庄严。这里有高达三米多的城墙,数百年来,村落的村民都住在聚在的城寨之中。这里是村落,更是城堡,保卫着它的子民

>> 相关TIPS

门票:无需门票

深圳·大鹏所城 ·

大鹏所城有着600多年抵御外侮的历史,是沿海村落典范。大鹏所城作为明清两代中国南部的海防军事要塞,现在是深圳八景之首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这里有鸦片战争时抗英名将广东水师提督赖恩爵的“振威将军第”,和福建水师提督刘启龙的“将军第”,规模宏大,气势不凡;还有近十万平方米的明清民居建筑群,古建筑鳞次栉比,古色古香。

>> 相关TIPS

公交小贴士:大鹏站,大鹏所城站等

门票:无需门票

珠海·接霞庄(赵家庄)

一座可与贾府大观园相媲美的庄园——接霞庄。庄园由南宋皇族后裔赵维茂建于二百多年前,是个传统特色融入西洋风格的古村落,这里是南国唯一南宋皇裔庄园,曾经富甲一方鼎盛繁荣。

>> 相关TIPS

门票:无需门票

(❤不知道你喜欢哪一个古镇呢,不如选一个好周末,散散心,感谢你看到这里,如果觉得不错,可以点个赞哦~ )

有什么样的艺术特点和内容特色呢?

我是“不识书中仙,终日太疯癫”的疯癫妍,我来回答。

骈文“出道”即巅峰,它起兴于汉末,通达于魏晋,繁盛于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文之华美,姿貌之万千,蔚为大观,真谓是陆机在《文赋》中说的:

“纷纭挥霍,形难为状。……藻思綺合,清丽千眠。炳若缛绣,悽若繁絃。”

综合而论,骈文有如此艺术美的表现,是基于其整练的句式、和谐的声律、精要的用典等艺术特点的交互作用;就其内容特色来说,主要有抒情述感、论事辨理以及写景状物等三大特色。

我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回答问题。

一、魏晋南北朝骈文的艺术特点01 整练的句式:四言为主,辅以六言

“骈”本为并列之意,它最基本的特质是辞句的整齐并列,基本句式是偶数的四言,与四言接近的适合句式是六言。

另外,四言因语句简短,而且多由实词组合,全文句句铺陈,首尾相接,读来则有整练之感。

而且在许多四言句中,每两句或一层间,以转接虚词,或以虚词领起,乃使文气灵活而不呆板,由于义理精确,朗诵时更觉遒劲。

事实上,在齐梁以前,骈文句法还比较疏散,篇中常杂以长短参差之句,故文章虽辞句匀整,但气势稍显不足。

如范晔《后汉书·中兴二十八将传论》中的这段文字:

“绳以法则伤恩,私以亲则违宪。选德则功不必厚,举劳则人或未贤,参任则群心难塞,并列则其弊未远。言选德弃功,参差杂用,即怨望必多,故云难塞。若论功弃德,并列於朝,即菹戮相仍,故云未远。不得不校其胜否,即事相权。言尊功而不尊德,此功权於德,任德而不任功,此德权於功。”

这段引文,多五、六、七言句,但如果将其中的“则”、“言”“若”、“即”、“此”等虚词或附加语剔去,余下的仍是四言。

而到了齐梁以后,尤其是梁陈时代,文章句法,更进而定型为四六,于是通篇呈现出句式上的匀整之美。

定型的骈文句式虽只这两种,可是把这两种句式反复交错运用,呈现的姿势仍是纷繁的。

如刘峻的《重答刘秣陵沼书》中,其前半部分除用以提领及收束的散行单句外,其余大致为四言句,如文章的结尾这段:

“若使墨翟之言无爽,宣室之谈有征,冀东平之树,望咸阳而西靡;盖山之泉,闻弦歌而赴节,但悬剑空垄,有恨如何!”

“若使墨翟之言无爽”二句,除却“若使”二字的提领,实为六言句。“冀东平之树”后面的四句,则为一对四六句,即上句为四字,下句为六字,只是用一个“冀”字领着。

在这样短篇中,可以看到三种句法,而且这种句式的变换放在末端,更使文势矫健。

再如庾信的《哀江南赋序》: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藩篱之固。头会箕敛者,合纵缔交;锄耨棘矜都,因利乘便。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四句,实是一对六四式的句子,只是以“孙策”和“项籍”两个人名领起,后面“是知并吞六合”四句,则是一对四六式的句子,而于开始用“是知”领起。

在这些文章中,可以看见骈文的句式一般是四六两种,但将其交互变化使用,可形成句法的错综之美。由于句法的转变,也使文气随之长短急徐,而具有跌宕之势。

此外,这种骈俪的四六句式,唐宋以后一直被继承下来,广泛运用,以至于朝廷上的奏章制诰,更非此莫行。

02 和谐的音律:语言声调轻重交互,抑扬顿挫

陆机曾在《文赋》中提出:“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他宣称应在文章里调和音声,使轻重交互代换,有抑扬顿挫之感。

范晔在《后汉书·自序》中说他“性别宫商,识清浊”,表示他感觉到文字有声音高下的类别。到了齐代,沈约、王融等人明确四声之辨,沈约在其《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说:

“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

引文中的前两句是声调的总原则,即前后音节应有高低变换。所谓“浮声”,意思是音调轻扬,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平声;“切响”即音调劲急,即今谓的仄声。

三、四两句是指一句的音节,五、六两句指两句的音节就是一句之中或两句之间,音韵的轻重都应不同。而且这段引文本身,也可看作句尾音节的示范:

比如,第一个偶句句尾的平仄互异,而下一个偶句的尾音又与上偶句的尾音不同,正合后代律诗黏对(诗句中的上下句平仄对应规则,此处不再赘述)的准则。

第三个偶句又与第二个偶句相异,构成句尾音节的对立循环。但在一句之中,沈氏还未能遵守其规定,有几句的第二、四字同属一声。

此后,文人渐次了然,都能作到“一简之内,音韵尽殊”,而在篇中的精要之处,也着意使“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如刘峻《重答刘秣陵沼书》中的:

“余悲其音徽未沫,而其人已亡,青简尚新,而宿草将列。”

骈文的声律,即应如此,还有庾信的《哀江南赋序》的一段:

“日暮途穷。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荆壁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尽。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

此段音调抑扬往复,与整齐的四六句律相配合,构成一派严整而和谐的节奏,赋与篇章以音乐的美感。

骈文声律的运用,至庾信、徐陵臻于成熟,而徐陵的创作在声调上尤为精美,其《玉台新咏序》,即集中体现了骈文艺术形式美的高度成就。且看其中一段:

“画出天仙,阏氏览而遥妒。至若东邻巧笑,来侍寝于更衣;西子微颦,得横陈于甲帐。陪游馺娑,骋纤腰于结风;长乐鸳鸯,奏新声于度曲。妆鸣蝉之薄鬓,照堕马之垂鬟。反插金钿,横抽宝树。南都石黛,最发双蛾;北地燕脂,偏开两靥。亦有岭上仙童,分丸魏帝;腰中宝风,授历轩辕。”

讲求这样的声律,在梁陈之际,也与四六句法成为骈文的定型,唐宋以后被奉为法式,尽管不能说不可稍有改移,而大体上是遵循了沈约提出的声律原则。

03 精要的典故运用

有时通过正面说理理论一见事情,费了许多言辞尚难使人了然;但如果取典籍所载,人所共知的相类之事,以精要语言略加提点,可收到语简而理明的效果。

这一时期的骈文使用典故的方法繁多,有直用故事对照现实,表明事理的,如陆机的《豪士赋序》:

“且夫政由宁氏,忠臣所为慷慨,祭则寡人,人主所不久堪。是以君夷鞅鞅,不悦公旦之举:高平师师,侧目博陆之势。而成王不遣嫌吝于怀,宣帝若负芒刺于背,非其然者与!嗟乎!光于四表,德莫富焉;王曰叔父,亲莫暖焉;登帝大位,功莫厚焉;守节没齿,忠莫至焉;而倾侧颠沛,仅而自全。则伊生抱明允以婴戮,文子怀忠敬而齿剑,固其所也。”

这篇文章是陆机在司马冏战败后(“八王之乱”中,公元302年12月,长沙王司马乂围攻洛阳的齐王司马冏,司马冏大败被擒拿斩首)所写,意在讥讽其没有审时度势,以致迅遭败灭。

这段话在论证大臣功高震主必致大厦倾覆的道理,主要的是用姬旦,霍光的事侧面为喻,以周公与成王、霍光与宣帝,那样的“笃圣穆亲”与“大德至忠”,“尚不能取信于人主之怀,止谤于众多之口”,把君臣之间,势位相逼而产生危机的道理,阐发得极为透彻。

其后,文中再以《竹书纪年》所记载的,伊尹被太甲所杀,及《吴越春秋》载勾践杀文种之事,从君臣间已产生的不幸后果加以反证,把道理论述的再完密不过。

在这里,作者虽用了许多的古代人事,但还是在申说君臣之间“势疑则隙生”的道理,尽管每桩典故包含的事实非常丰富,可读来极为简明扼要。

至若开头的“政由宁氏,祭在寡人”,用的性质就不同,这二句出自《左传》,是卫献公的话。

这个典故即为:卫献公被国人逐出,寄居齐国,与卫国大臣宁喜勾结,以图复国,便对宁喜使者说出那两句话,意谓自己归国后只居为君之名,国政都由宁氏主宰。

这二句可以抽象起来作广泛的运用,它们意谓大臣掌权,国君虚位,既可用之于曹操与汉献帝,也可用之于司马昭与曹髦(魏文帝曹丕之孙,曹魏第四位皇帝),作者在这里以相反的态度说来,便与原话的意旨有所不同,也是用典灵活性的一种表现。

另外,骈文中的用典在很多情况下,只是取所用典故的某一点,切合所要表达的意旨。如前文引用过刘峻的《重答刘秣陵书》中写道的:

“若使墨翟之言无爽,宣室之谈有征,冀东平之树,望成阳而西靡,盖山之泉,闻弦歌而赴节。但悬剑空垅,有恨如何!”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墨翟说世上存在鬼神的说法正确,汉文帝在宣室所问鬼神之事可信的话,希望获得感应,如同东平王因思慕京城,而墓地的树木都向西倒,舒氏女化为清泉而随着音乐的节奏涌流。

但,墨翟的《明鬼》本是虚妄之事,汉文帝在宣室谈鬼神理应讥诮,都是不可信的。

作者因为希望他的答书能为死者所知,故运用这两个典实作假设,于前冠以“若使”,后面还说“无爽”、“有征”,接着再用“东平”、“盖山”的故事,表明希望得到回应。

文中用的典故本身是荒诞的,但由于是对死友而发,故更觉其情之深至。

最后二句“但悬剑空垅,有恨如何!”则用了季札、徐君的故事:

季札去晋国访问途中,带着宝剑经过徐君处,徐君想要宝剑而未明说,季札已察觉到,因为有访问任务而未献给徐君,可心里已默许了。

到返回时徐君已死,季札挂剑于徐君墓地的树上而去。季札悬剑墓树,只是表白自己并未吝惜剑的心迹,对徐君事实上已不能得到,则本非所计。

刘峻用这典故,是因复书刘沼而无由到达,与季札悬剑墓树一样,一番心计只得付诸于“有恨如何”四字,对这一于事无补的作为寄予了深切的悲恨。

这里运用悬剑墓树典故,只是比喻对刘沼复书作无益的表白而已。

此外,使用典故既可以极精简的语言喻明事理,且可启示读者产生更多的联想,感受更为具体充实。

如《哀江南赋序》有云:

“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

意谓以梁武帝及梁元帝,虽然身为开国或中兴之主,可最终梁武帝饿死台城,梁元帝辱死西魏;如秦国子婴之出降轵道而终戮于项羽,西晋怀、愍二帝之俘于刘曜而杀身平阳,其事正相类似。

如直接说来,要多费许多语言,而轵道平阳之事,己在史册,人所共知,只此四字,可使人想到往古人事,而感知亡国祸灾之悲惨况味。这样简要的提示,可获得具体形象的昭示效果。

另外,骈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它往往也会从古人作品中吸取其语言的精华,如刘峻《重答刘秣陵沼书》说:

“虽隙驷不留,尺波电谢,而秋菊春兰,英华靡绝。”

“隙驷”是《史记·留侯世家》所创的词汇,吕侯谓留侯:“人生一世间,如白驷过隙。”以形容人生易逝。

“尺波”则是陆机在《长歌行》中所创:

“寸阴无停晷,尺波岂徒旋。”

“尺波”一词也是说时光流逝之迅疾。以水比喻时光,自孔子在川上说的“逝者如斯夫”,也成为了我们常用的典故。

刘峻用“隙驷”、“尺波”下继以“不留”、“电谢”,给人以急遽之感,较之抽象地说时光易逝,形式典雅而内涵丰富。

又如陆机在《吊魏武帝文》中说的:

“已而格乎上下者藏于区区之木,光于四表者翳乎蕞尔之土。”

这里德“格乎上下”和“光于四表”,皆是化用《尚书·尧典》中的“光被四表,格于上下”。这两句话本是称颂尧的声闻之“无所弗届”,而陆机化用过来作为对曹操整个权力和威势的概括,便节省了许多言语。

这样运用前人所创作的词汇,并赋予新的内涵,使辞句精雅,也是骈文家的基本手段。

骈文以如此文体出现,即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它在作家豪端呈现的姿貌,以及其中体现出的方法手段,确足以获得“纷纭挥霍,形难为状”的美誉。

二 魏晋南北朝骈文的内容特色

如前所述,骈文精练的文句,于长短先后之间寓以错综变化,协调其音节,运之以典故,于绚丽光艳的色泽中,或抒情述感,或论事辩理,或写景状物,无不具有震撼读者心灵的艺术魅力。

01 抒情述感:声情扬抑,情味隽永

从建安时代起,文人思想解放,在文学创作中更自觉地恣意抒情,诗赋自不必说,骈文也充分发挥了它的艺术功能,表现得一往情深,感人无限。

如丘迟的《与陈伯之书》,文章的主旨在从事理上评论其投魏之非计,劝其幡然归来,更于指出其现实处境的危机后,紧接着这样动之以情说: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生平于畴昔,抚弦登陴,岂不怆悢!所以廉公之思旧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

作者在这里利用常人普遍具有的乡土之爱,把江南的暮春景色,描绘得一片芳菲缭乱,接着动之以人事上的故旧之情,以古代名将相比,其中即寓含着对陈伯之的尊重,这样当有助于推动陈伯之作出归梁的决定。

这节文辞,清丽而典雅,句法节奏亦低昂缓急交错,兼具声色之美,读来情韵抑扬,故被视为这一时期的书简名篇。

庾信的《哀江南赋序》,可视为抒情述感的骈体杰作,如下一段: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惟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藩篱之固。头会箕敛者,合从缔交;,锄耰棘矜者,因利乘便。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亦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

庾信被留北朝后,悲慨自己不幸的身世,及金陵、江陵两次覆亡的惨痛经历,写出了血泪凝集的《哀江南赋》。

赋前有序,表白其写赋的动机,概略地回顾其在家国丧败中的遭遇,吐发其无可奈何的悲痛之情。

在这段序文里,作者运用丰富的典故,协和的音调,长短错综的句法,一气贯注,将其深重的哀念故国之情,宣泄得极为强烈,文势亦矫健宏壮。

骈文的各种艺术形式因素,在作者的凌云健笔下,充分发挥了它们的功能,取得了震撼读者心灵的艺术效果。

述感的文章,实质中也兼涵情理的。如陆机的《吊魏武帝文》,作者因看到魏武帝遗令有“分香卖履”之言,而感叹以其一世之雄,临终之际不免表现得那样细弱悲哀,有损于其生平风概,于是把一系列两相悬殊而终不免大屈于小的事物对举出来,以抒其“戢弥天乎一棺”之慨,表示对这一代英雄人物志业不足的悲惋。

这段文章以排比之调,一气直陈,而于领起、转折及收束之际,运用单行词句,使文势既整练而又灵活,抑扬之间,加重悲壮之慨。

02 论事辨理:阐微稽深,惬人心意

骈文虽由于形式上的拘束较多,但在文学高手的笔下,以之论叙事理,阐微稽深,无不豁然,惬人心意。

如前文中说道的,范晔的《后汉书·中兴二十八将传论》评论汉高祖平定天下,即诛戮功臣,被认为残忍寡恩;而光武中兴后,把将与功臣的关系处理得很完好。

作者在二十八将传后著论,借“议者”之意生发开去,阐明光武的“深图远算”。

文章先叙说春秋时期,还能君臣相得,由于“勋贤皆序”,次言秦汉之所以诛戮功臣,乃因功臣皆“武人屈起”,而“势疑则隙生,力侔则乱起”,极中肯地道出了历史上所以君臣水火之故,接着也指出汉武以后用人制度的不合理。

后面着重阐明光武“鉴前事之违”而采取的“矫枉”用心,一方面“高秩厚礼,允答元勋”,一方面“峻文深宪,责成吏职”,总括了光武这一措施的全部精神。

文章后半自“光武鉴前事之违”以下,充分阐明了光武的“深图远算”,“直绳”六句衡量事势,“高秩”四句举出政策措施,把“深图远算”揭示得极为精要。

篇中历举史实,随即束以论断,以精审整齐的辞旬,概括了丰富的事理,揣情度势,切理当心。

范晔在其《后汉书·自序》中说:“吾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从本篇即可见其一斑。

再如嵇康《养生论》中的一节:

“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伸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

作者以辞意整练排比的句法,充沛的气势,历举平常生活中的情况,论证精神对于形体可能产生的影响,多方陈说,把事理揭示得非常显透,使人信服于安心以全身的重要。

前面四层,俱以精切实词,密集事理,使文意巍然,坚不可拔。“由此言之”以下诸句,以君国比喻神形,表明意旨,句法天矫,既使文章气势灵活,更发挥出了前面四层辞意的力量,文辞义理,俱极酣畅,使读者快然意惬。

如果说从事物上体现的道理还易于表达,而抽象的精微之理,在能者的笔下,也无不豁然恰当人心。从这些文辞美妙的作品中,使人深切感到,骈文的艺术功能,是无所不达的。

03 写景状物:重峦叠嶂,清峻精美

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前人曾赞赏“其辞奇丽”,且看这一段:

“南则积山万状,负气争高,含霞饮景,参差代雄,淩跨长陇,前后相属,带天有匝,横地无穷;东则砥原远隰,亡端靡际,寒蓬夕卷,古树云平,旋风四起,思鸟群归,静听无闻,极视不见。北则陂池潜演,湖脉通连,苎蒿攸积,菰芦所繁,栖波之鸟,水化之虫,智吞愚,强捕小,号噪惊聒,纷乎其中;西则回江永指,长波天合,滔滔何穷,漫漫安竭?创古迄今,舳舻相接。思尽波涛,悲满潭壑。烟归八表,终为野尘。”

作者以奇峭的笔势,骈整的句法,描绘出一幅重峦叠嶂,烟云变化的山水长卷,是这一时期模山范水的名篇巨制。

还有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这也是一幅山水小品: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在作者精洁的笔下,只寥寥十数句,给人展现出一片幽秀光辉的山水状貌。山水的四时朝夕,音容变化,盈溢读者耳目,文笔之清峻精美,更何以加!

如上所述,骈文由于诸种形式因素集中发挥其艺术作用,具有丰富的艺术形式美,却也在创作上显示出巨大的难度。

但在卓越作家的手下,运用其深厚的书卷修养,及雄健的艺术手笔,可以游刃于规矩之中,呈现出其通达骏茂的情理。

通观这一时期的骈文创作,其宏篇巨制,络绎纷披,蔚为壮观,整体呈现出这一文体充沛的艺术感染力。

回答完毕,若喜欢这个回答,就点个关注吧。

登汇波楼古诗?

《殿前欢·登会波楼》

元 张养浩

四围山,会波楼上倚阑干。

大明湖铺翠描金间,华鹊中间。

爱江心六月寒。

荷花绽,十里香风散。

被沙头啼鸟,唤醒这梦里微官。

赏析

《登会波楼》写登上会波楼所见所感,绘声绘色,引人入胜。先从大明湖自然风光写起,末句说自己从做官的迷梦中清醒过来了,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全曲语言清丽,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

蘑菇的蘑和菇组词?

蘑的组词有,蘑菇,蘑菇头,蘑菇街,蘑古力,蘑菇钉,蘑菇汤,蘑菇酱,蘑菇云,蘑菇气,蘑菇屋,口蘑,蘑菰,夜光蘑菇,灯笼蘑菇,泡蘑菇,鲜蘑菇

菇的组词也有不少,如蘑菇,平菇,猴头菇,菇饭,菇蒋,菇凉,香菇,雕菇,蘑菇战术,蘑菇云,灯笼蘑菇,冬菇,春菇,竹菇,草菇,洋菇,菇芦……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