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白居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全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白居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全诗?
全诗为白居易的《续座右铭》。
勿慕贵与富,勿忧贱与贫。自问道何如,贵贱安足云。
闻毁勿戚戚,闻誉勿欣欣。自顾行何如,毁誉安足论。
无以意傲物,以远辱于人。无以色求事,以自重其身。
游与邪分歧,居与正为邻。於中有取舍,此外无疏亲。
修外以及内,静养和与真。养内不遗外,动率义与仁。
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吾道亦如此,行之贵日新。
不敢规他人,聊自书诸绅。终身且自勖,身殁贻后昆。
后昆苟反是,非我之子孙。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读书的名言吗?
是的。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论语吗?
老子《道德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逻辑阐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如何提出论点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提出中心论点)
这是千百年来激励亿万民众扎扎实实去实现远大目标的至理名言。
(加以肯定)
可是,虽说历朝历代的先民们都耳熟能详,实行起来却并不那么如意,效果也不那么喜人。实践中,有人虽有“千里之行”的宏大志向,却无“始于足下”的实践行为,自然只能充当口头革命派;有人虽有“足下之行”的行动,却乏“千里之行”的理想,故而奋进的收效甚微。这是什么原因呢?
(提出问题,引发下文)
我们认为,很多人对这一千年古训的理解并不准确,并不深刻。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始于足下”是“千里之行”的必要条件,即只有“始于足下”的条件存在,才可能收获“千里之行”的结果;
(正面阐释)
反之,离开“始于足下”的实践与精神,“千里之行”只能是空话。
(反面阐释)
当然,换 个角度看,仅仅依靠“始于足下”,并不能保证能够实现“千里之行”的理想,因为实现远大目标还需要其它相应条件来配合。
(换角度阐释)
概括地说,古人告诫我们:宏观上要有“千里之行”的远大志向,微观上要有“始于足下”的实践精神,二者互为因果。
(总体上阐释,并小结)
说实在的,对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之类自幼就耳熟能详的传统成语,人们通常满足于一般了解、直观理解,很少深究,尤其不会去作什么逻辑分析。作者通过逻辑分析,使我们清晰地认识了其中的道理,也为文章的深入论述奠定了基础。下文是这样展开的:
第一,“千里之行”是“始于足下”的强大思想动力。
第二,“始于足下”是“千里之行”的扎实行动措施。
第三,“千里之行”的远志与“始于足下”的实干不可或缺。
这个题目成千上万人写过,几乎都以“脚踏实地扎实前行为论点”,没有多少特色。这篇文章从两个要素的逻辑关系入手,论述角度确实新人耳目,很有创见。这一切,首先应该归功于开头段对于中心论点的阐述。
对于同一个成语,不同的见解,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目的,会有不同的阐述方法。请看《“足下”与“千里”》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其间所需要的就是辛苦辛劳。(提出中心论点)
“足下”是什么?从地域上看是此地,从时间上看是此刻,从文言代词上看“此”。“千里”是什么?从地域上说是彼地,从时间上说彼时,从文言代词上说是“彼”;合起来看,“足下”与“千里”的关系就是此地与彼地、此时与彼时、此与彼的关系。(阐释“足下”与“千里”两个概念及其关系)
彼此彼此,相距千里,两地要相牵,靠汗水累积——汗水就是由此及彼的连接线。
(延伸推演,回应中心论点)
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强调实现远大目标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因此,阐释“足下”与“千里”的关系时,着力突出“此”与“彼”的距离,突现汗水的重要性。至于“思想动力”、“行动措施”之类,根本不加涉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意思是什么?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原指走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迈第一步开始的。
2.后多比喻做事的成功在于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逐步积累。
3.用法:该成语为主谓式;在句中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寓意:这句话首先强调的当然是走好足下的第一步,要有一个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