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读音,喻姓氏的起源
歙县读音,喻姓氏的起源?
喻氏得姓考 喻姓是一个源远流长却又人数较少的姓氏,其最初的源头虽然不像某些来源复杂的姓氏那么头绪纷繁,但也并不像那些来源单一的姓氏那样简单清晰。根据各种古代文献和各地旧谱的记载相互参证,追本溯源,现在可以确知喻氏的得姓源头有两个:即姬姓之喻和俞姓之喻。另有所谓芈姓之喻和吕姓之喻,只在疑似之间。而有些姓氏书籍中还所谓愈姓之喻,则当是出于误传。? 一、源出姬姓之喻 源出姬姓之喻与周代的王室是同宗,也就是说,这一支是从周王朝的宗室中衍生出来的。其最初的得姓是姬姓,而后才在周王朝的“胙土命氏”中或直接、或间接地被另立为氏。所以,它并不是原生意义上的姓,而只是姬姓的一个分支。不过,因为姬姓又是由黄帝轩辕氏衍出的,所以这一支也就可以肯定是中华民族人文共祖黄帝的直系后裔。? 在现在的整个喻姓中,这一支的人口最多,支系也最为复杂。因为各种姓氏书籍和各地旧谱中记载的具体得氏之祖不同,所以同出于这个源头的喻氏,又可以分为两个大支:一为春秋时期郑国的公族之后,一为西周时的祭(zhài)国祭公之后。前者又包括四个分支,其中前两个应该是肯定的,后两个则可能只是出于误传,充其量也只在疑似之间。后者只有一支,但是不是属实,也还多有疑问。另外,少数旧谱中还有以先祖之名为氏和因食采而得氏的说法,不可信。? 1.出于郑公族而由谕改姓的第一支 源于郑公族的第一个分支,是多数旧谱中所记载的:初于周代得氏为谕,后至汉代改姓为喻。? 相传周宣王姬静封其异母弟姬友于�Я郑�今陕西华县东,汉以后又称咸林,喻姓和郑姓各地旧谱中多作咸林),为郑桓公,到其子武公,有的说是几代以后,分支赐姓,其中一支姓谕。到东汉和帝时有谕猛(有的旧谱作孟),字骄孙,永元己丑(公元89年)官苍梧太守,为清白吏,以“谕”与“喻”两字字形相近,而且读音常常混淆不分,喻字又比谕字少四笔(指繁体),因而改姓为喻。到唐代有喻迪冲,字赳夫,号伯洪,武德三年为关西道团练观察处置使,后被加封为都统天下大元帅,其后派分两支。到宋代有喻从政(有的谱中作闻政),字成夫,生子九,再衍九派。关于这一支的源流,各地旧谱中所载虽然详略不同,对于究竟是在郑武公时还是在其后得氏说法不一,有关从政九子之说也存在歧异,但源出郑桓公之后,最初得氏为谕,而后由谕猛改姓为喻的说法,则是一致的。这种说法与南宋郑樵所著《通志??氏族略》、清王相笺注《百家姓》等古代姓氏书籍所载也是相符的。? 2. 出于郑公族而由谕改姓的第二支 源于郑公族的第二个分支,最初起源与第一支是相同的,也是先得氏为谕,后改姓为喻。所不同的,只是改姓之祖并不是上一支的谕猛,而是东晋时的谕归。? 据多种姓氏书籍和旧谱记载,谕归曾作过曲阜令,担任过侍御史,著有《西河记》,各种材料中虽然都没有关于他改姓的明确记载,但所载他的姓往往完全不同,正如前文所引,有作谕的,有作喻的,也有作俞的,有的还包含了他改姓之意,如北宋初陈彭年等所撰《广韵??遇》载:“喻同谕,姓。东晋有谕归,撰《西河记》二卷。何承天云:‘喻音树,豫章人。’”罗泌《路史》称:“谕,郑公族之后,《晋书》有谕归,撰《西河记》。”宋末王应麟《急就篇??巨楼谕喻聚住逗注》亦云:“谕氏,东晋有谕归,撰《西河记》。”就将谕归作为了谕姓的代表。甚至在有的姓氏书籍中,谕姓和喻姓中都收了他。虽然出现分歧的原因,多数姓氏书籍中都没有去辨析,但正是因为各种史籍和姓氏书籍中作谕、作喻的都多,也就恰恰可以说明,正如谕猛和喻猛一样,只是因为他原姓谕,后改喻,所以就有了不同的记载,有的是记其原姓,有的则是记其改姓。在古代凡因为各种原因而改姓的,在不同书籍的记载中,往往都如此。? 现在网上一些姓氏资料中称自谕归改姓之后,又有很多人跟着改了,世上再也没有了谕姓,还有的更直说他是最后一个由谕改姓为喻的人,大约就是由此而来。只不过并不是从他改姓后就再也没有了谕姓,事实上是直到南宋时还有,譬如《陆游诗集》卷十六中就有《汪给事太夫人程氏挽辞太恭人谕氏挽辞》,而前文所引《通志??氏族略五》的记载更为显证。由此可知,大约是到了宋代,谕姓才全部改为喻姓,或者虽有未改的,也没有了传人,所以其后再也找不到姓谕的人了。 ?3. 可能出于郑公族而直接得姓的一支 源于郑公族的第三个分支,是部分旧谱中所记载的:直接得姓为喻。? 在这一支的旧谱中,关于得姓经过的记载通常都比较简略,对于具体是什么时间、由谁、因什么原因或者以什么为依据而得姓为喻,往往语焉不详。其所记的内容,大抵都是相传周宣王封其弟姬友于咸林(本为�Я郑┪�郑伯,其子武公名掘突,得桧、虢之十邑[HT5K](有的作十二邑,误)。其后子孙繁盛(有的说是传二十二世),遂分出郑氏、蔺氏、俞氏、喻氏等数十姓(有的说是五十姓),喻姓即其中的一支(有的说是列二十七)。而后就是到某个朝代有某某,或者越多少世而有某某,居于某地,几传以后有某公,由某迁某而为本支祖云云。因对早期源流不甚了了,所以不得不付之阙如,如湖北黄陂谱就是。也有个别说得很具体的,如江西新建义渡、久驻等谱就认为是郑武公之后,周、郑交恶,郑伯第二子彬恶其无君,别为喻氏。丰城董家镇泉溪村泉南南边溪支谱则称是武公之孙、庄公之子彬更姓为喻。谕猛之后也有采用此说的,如江西上高谱就是。推其由来,应是本于《路史》所载,或者喻姓族中原有此传说,而《路史》所载即因之而来。? 不过,郑自宣王时始封,到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一共才传了二十三代,为什么既不是开始时分立姓氏,也不是中间陆续分出,又不是国灭后改换姓氏,而会在倒数第二代分出这么多姓氏?从常理上很难说通。而且,郑桓公之后人数最多的是郑姓,而郑姓并不是首先分立出来的,而是在郑国被灭后其子孙以国为姓才出现的,所以分出姓氏之说似难成立。再者,倘若真如其所说,一个小小的郑国就分出了这么多姓,那么周朝的王室又分出了多少呢?周代分封了那么多诸侯,又会分出多少个姓氏?其可信度自然不能不令人怀疑。? 4. 可能出于郑公族而由渝改喻的一支 源于郑公族的第四个分支,是少数旧谱中所记载的:起初得姓为渝,后来改姓为喻。? 这一说应是本于《姓苑》所载,从吴曾的《能改斋漫录》或者吴氏所据的材料间接引来,只是在相关的旧谱中,详略各有不同。不过,尽管看起来有板有眼,而且与罗泌《路史》卷八渝氏条所称:“郑后有渝氏,通作喻。”及其卷三十二喻姓条中所谓郑后五十姓有渝姓之说正相应,但其真实性却又颇值得怀疑。? 5.可能源出古祭国的一支 源于姬姓的第二大支,相传出于西周时的祭国。古祭国本是商王朝的一个邦国,在甲骨文中就被多次提及。周朝灭商后,也灭了祭。先是武王封其弟蔡叔于此,于是祭国也就成为了一个姬姓的小国。管、蔡之乱后,周成王把周公的第五个儿子分封在这里,直到东周初年,才在郑庄公的开疆拓土中被灭。根据有关文献的记载和相关考证参核,其故城所在地在今郑州市金水区祭城乡祭城村,所辖区域则包括今河南省郑州市东北郊与中牟县一带。从喻姓分支的角度来看,如果源头中确有这么一支的话,那么其得姓应该是喻姓各支中最早的。不过,历史上是不是曾经有过这么一支,尚难十分肯定。因为在旧谱源流中记载有该说而比较清晰的,主要为安徽旌德、歙县、绩溪一带的喻姓,但其旧谱中所载,颇有可疑之处。而其他一些地方的旧谱中虽也有提到的,但通常都只是因为对早期源流不甚清晰,从而并存诸说而已。? 这两种说法虽然都比较特别,而且其旧谱中也都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从谕猛之父、祖以来的传承世系,但其最初的源起都不见于其他文献和别的旧谱,应该都只是一地的传闻之辞,并不可信。? 综合以上诸端可见,源出姬姓之喻,虽然各种文献和旧谱中所记载的具体源头各有不同,其后的记载也都不是很清晰,有的甚至还有混淆与交叉的地方,但以各种记载互相参证,仔细推敲,其基本源流还是大致可以理清的。也就是说,在这一源头之下的上述七种说法,前两说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中间三种说法虽然存在一些可疑、可议之处,也未必全不可信,后两种说法则因别无佐证,应不可信。? 因为前几种说法所涉及的得姓时间和地域都很接近,由此可以肯定,喻姓最早是在西周末年或者东周初年得姓的,其发祥地则在今河南新郑一带。也可能正因为祭国为郑国所灭,其地归入郑国,所以就导致了在喻姓的起源上到底是源出于祭还是源出于郑传说不清。然而,按通常情况来说,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可能会有陆续外迁,但留居原籍的人应该会更多。可现在河南的喻姓主要居住在河南南部,而且都是在后来迁去的,多数源头不清。原籍为什么会没有谕姓存留?如果曾有而后来又都改为了喻姓或别的姓,那么为什么根本找不到任何线索?令人不解。? 二、源出俞姓之喻 俞姓的源头有多支,有本为俞姓的,也有源于别的姓而以俞为氏的。其中最早的一支可以上溯到五千多年以前的黄帝时期,当时有个医官叫俞跗,是历史上有名的良医,也是俞姓第一大支的祖先,其人其事见于《史记》和《通志??氏族略》等史籍。俞姓的第二支从春秋时期郑国的公族中分出,和喻姓的第一个源头的得姓大约同时,很可能就是郑文公之子俞弥之后,也就是因俞弥而为俞氏。第三支出自春秋时期的楚国公族,和喻姓可能的第四个源头相同。其他还有几支出于满族、彝族、土家族、回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兴起较晚。? 由俞改喻,最早是从南朝梁代的俞药开始的,这在《南史??陈庆之传》、《宋史??儒林传》和《宛委馀编》中都有记载,前者的记载尤为详明。据传俞药在梁武帝时曾任云旗将军、安州刺史,只因为他出身于寒门,没有当时享有世官世禄特权的豪门背景,而“俞”与“榆”又同音,榆树在春天长叶前先在枝条间生榆夹,形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称“榆钱”,迂腐的梁武帝就对他说:“俞氏无先贤,世人云‘俞钱’,非君子所宜,改姓喻。”这样,就使得俞药成为了这一支喻姓之祖。? 不过,因为年代久远,其他文献又缺乏记载,虽然根据相关旧谱所载,可以确定俞药出自俞姓前两支中的一支,但到底是黄帝时的俞跗之后还是春秋时的郑公族之后,已难确知。? 俞药改姓喻,本在南朝,但其后人谱中有记载的都误为五代后唐、后晋时期。因为江西、湖南各地的谱中的错误都是一样的,而且都记载其后人第一次修谱在南宋时期,第二次修谱多在明朝万历年间,可见其误由来已久,很可能是因年代久远,族中传说渐渐模糊而导致的。浙江剡北喻氏本是俞药之后,但其谱中误记其源出渝姓,汉景帝时避皇后阿渝讳改姓喻,以唐代重华、迪冲父子为远祖,世系则以迁桐庐始祖启元为第一世,对启元以前传承无记载,根本没有提到俞药,当是因为先世源流失传已久。?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俞药后裔的谱中将谕猛列为祖先,也正如有些谕猛后裔的谱中把他记为喻药、喻乐或愈药,排在唐朝的喻迪冲之前一样,实际上是错误的,应该是缘于传说误混之故。? 另外,南宋高宗时有喻樗,是喻姓历史上一位有气节而又善于识才的名士,为俞药后裔,在《宋史??儒林传》中记载了他的生平行事。但在有些旧谱的源流记或者序言中,可能是依据某些姓氏书籍或者《百家姓》注释之类的资料,将他记为俞樗,说是因为他聪明好学,于建炎三年考上了进士,而且多才多艺,精通世故,并善于识别人才,所以深得皇帝喜爱,以其所谓样样知喻(有的作“佯佯知喻”,意即明白晓喻,无所不知),而被赐姓为喻。现在网上一些关于喻姓源起的资料中,更有不少承袭其误。其实,这些旧谱或者其所依据的材料,只是因为误读《宋史??儒林传》而弄错了。该传中所记载的,明明白白是喻樗,并不作俞樗。其原文为:“喻樗,字子才,其先南昌人。初,俞药仕梁,位至安州刺史,武帝赐姓喻,后徙严,樗其十六世孙也……”其中所说的“武帝赐姓喻”,是指南朝梁武帝赐俞药姓喻,而不是说宋朝的皇帝赐俞樗姓喻。再说,宋朝的皇帝在史书中都称“祖”称“宗”而不称“帝”,更没有什么武帝。现在也有一些新的姓氏资料中采用了这一材料,还有的说明是依据《姓苑》,却没有注意到《姓苑》一书写成在喻樗之前,甚至还在俞药之前,根本就不可能有此记载。当然,从俞药到俞樗,历时六百年左右,是不是只传了十六代,似有可疑。但既然正史中有这样的记载,应该有所依据,而且比较可信。现在谕猛后裔有的谱中将他作为汝砺之子,又以其堂侄良能作为其子一同列在自己的世系中,自然是误混。其后裔现居于江浙一带,以原籍桐庐、江苏常州为主。?
合羽欠组合起来念什么?
合羽欠组合起来,这个字就是 歙,这是一个汉语汉字,也是有两种读音分别为xī或者shè。
它的部首为 欠 部, 部外笔画数共为12画,总笔画数共为16画。
读音为shè时,主要指歙县,在中国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徽墨、歙砚是它的特产。读音为xī 时,表示吸气或通过呼吸吸入。
安徽有哪些地名比较容易读错?
近日,CCTV-5体育频道对5月13日举行的2018亳州国际马拉松比赛进行了相关报道。然而,尴尬的是,主播却把亳州读成了毫(háo)州。
亳字比毫字只少一横,两个字字形太接近了,简直就是“双胞胎”,因此经常被人误读。“亳”代表了一个地名,指安徽省的亳州市,此外再别无它用。亳州,简称亳,别称谯城,位于安徽省西北部。著名历史人物曹操就是亳州人。
除了亳州的亳,安徽还有哪些难念的地名呢?大皖君带你来数一数吧。
最容易读错的安徽地名,首当其冲的应该属六安的“六”了,应该读lù,但常被人读作六(liù)安。
六安,别称“皋城”,位于我省西部,处于长江与淮河之间,大别山北麓。汉武帝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赐名六安。
蚌埠,简称蚌,别称珠城,是安徽省第一个设立的地级市。但“蚌埠”这两个字经常会被人念错。蚌埠的“蚌”,应该念bèng,但因河蚌的读音导致很多人念成bàng。蚌埠的埠,应该念bù,但常被人误读成fǔ或者pù。
枞阳,古称宗子国 ,隶属于安徽省铜陵市。
枞阳的“枞”,是个多音字,这里读zōng。枞字在树木“枞树”里读音为cōng。因此,枞阳经常被一些人误读成“cōng yáng”。
涡阳县,安徽省亳州市辖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
涡阳的“涡”也是个多音字,读音为guō。“涡”字在词汇“漩涡”中读音为“wō”,导致涡阳经常被人误读为“wō yáng”,但实际上涡阳得名于流淌于境内的涡(guō)河。
黄山的歙县和黟县,可以说是安徽的旅游胜地了,但名字经常会被人读错,大都读成了半边字的字音。
歙县的“歙”,读音为shè,但因为左边的“翕”字占比较重,因此“歙”字常被误读为“xī”。而黟县的“黟”,读音为yī。由“黑”“多”两字为偏旁的“黟”字常被误读为“hēi”或“duō”。
砀山,隶属于安徽省宿州市,古称下邑。位于安徽省最北端。
砀山的砀,读dàng。因为砀字形似“杨”和“汤”,因此会有人误读为“yáng/tāng”。
濉溪县,是淮北市唯一辖县,位于我省北部。
濉溪的濉,读音为sūi。但因“濉”字形似沙滩的“滩”,因此常被人误读为tān。
谯城区是亳州市的市辖区,南谯区是滁州市辖区,但谯字经常被人念错。谯字是言字旁加一“焦”字,读“qiáo”,但常常被人误读为“jiāo”。
埇桥区是宿州市辖区,埇桥的“埇”字由“土甬”构成,读“yǒng”,但常常被人读作“yōng”。
田家庵区是淮南市辖区,“庵”字读“ān”,但常常被人读作“yān”。
巢湖市柘皋镇的“柘皋”两字也经常被人读错,读柘“zhè”皋“gāo”。
巢湖市辖镇烔炀镇,位于市境西部。烔炀的烔读“tóng”,但经常会被人读作“dòng”。
芜湖的鸠兹古镇,名字“鸠兹”也容易读错。鸠兹是芜湖市的象征,读“jiū zī”。
京剧历史上都有哪些卓越成就的女老生演员?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徽州商人富甲一方,商业的成功引发了文化消费欲望的高涨[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戏曲声腔昆山腔的兴起,纷纷蓄养家班,角色斗艺,并卖力为乾隆下江南收集声色歌舞,不惜重金包装徽剧色艺,客观上为徽剧进京创造了条件。雄霸明清商界500余年的徽州商帮以盐商出名,黄山歙县的盐商尤其出名,富甲一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戏曲声腔昆山腔的兴起,江南江北文人士大夫和富商巨贾纷纷蓄养家庭戏班。已经在外地商界崭露头角的徽商也纷纷效仿。长期为某个徽州商人所养所用的戏曲班社就被外人称为“徽班”。徽商广蓄家班,安徽沿江一带,包括古徽州的地方戏也开始兴盛。他们唱昆腔,由于语言的差异而不“谐吴音”,不经意间唱出了一点“。尤以诞生在安徽安庆市怀宁县的石牌调最著名。徽州艺人带着乡音下扬州,得到了徽商们的亲情惠顾和重金扶持。他们或出没于码头街肆,或为徽商富贾所容留。技艺得到发展,乡音也渐占上风。
值得一提的是,歙县大盐商江春,是一位品味极高的戏曲鉴赏家,他酷爱戏曲,家中常常“曲剧三四部,同日分亭馆宴客,客至以数百计”。他把各种名角聚在一起,又让不同声腔同台互补,使异军突起的徽班具有了博采众长的开放格局。“乱弹”乱唱,红火异常。这时最叫彩的是来自安庆的戏曲艺人,清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就这样写道:安庆色艺最优,盖于本地乱弹,故本地乱弹间有聘之入班者。徽商在商界进一步站稳了脚跟,他们和戏曲艺术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而涌现出大批戏曲家的“徽班”,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无石不成班
京剧行当
石牌是安庆市怀宁县一个古老的集镇,“无石不成班”的“石”即指这里,也泛指安庆及其所属各千艘。江西、福建、湖北等地客商纷纷在此设馆驻节。当时的石牌除本地居民外,大都是过往船帮和商户,在生存问题变得比较轻松的时候,他们开始构建自己的市井文化。
石牌当时可供表演的戏剧舞台多达800处,不仅有戏园、戏楼,还有花戏台。戏园,在石牌镇就有3家。上镇横街的长乐大戏院可容纳观众600多人,专供徽调、皮簧班演出。戏楼通常在祠堂内。祠堂戏楼通常只唱大戏,每年做冬至节、族内有人中举、升官以及族内官绅庆寿等,都要聘戏班在戏楼演出。此外,祠堂大修落成,也必邀班唱戏以示祝贺。《都剧赋》描述:“徽班日失丽,始自石牌”。表明安庆的徽班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辉煌,很多京剧前辈名伶都是这一带的人,因而有“无石不成班”的说法。
在石牌的弹丸之地涌现出了郝天秀、程长庚、杨月楼等多位开一代风气的色艺最优!”“无石(牌)不成班!”之说一时间广为流传。细心的京剧票友不难发现,京剧的唱腔中有很多字辞的发音是与北京方言不相同的,如果你对安庆地区的方言有所了解,就会发现, 这些字辞却与安庆方言里的发音一模一样。
安庆民国初期就有“民众”大戏院,当时全国京剧名角基本上都在此演出过,他们都带着“朝圣”的心情来安庆登台,戏剧大家曹禺到怀宁石牌镇,下车第一句话就是“我来朝圣”。京剧界老科班出来的人,不在安庆演上十天,不唱连本,在当时都被认为是没有发展前途的“角”。从安庆古镇石牌乡野间发源的徽剧,走出了古镇,走到了北京,徽班进京的辉煌历史光环至今还笼罩着古镇石牌。安庆是中国较早接受现代文明的城市之一,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同时安庆还是享誉世界,极具地方特色的戏剧——黄梅戏的故乡。程长庚纪念馆,位于安庆潜山县,馆内珍藏三百多件珍贵的实物和图片资料,再现了京剧艺术的发展兴盛历程。此外,还有程长庚故居供戏迷瞻仰。
苏唱街梨园
徽班进京的出发地在扬州,身怀绝技的优伶们,出发前一定要到位于苏唱街的梨园总局碰碰头,商量一下出发日程和演出剧目,并在那里一起摆个身段、甩两下水袖、扬几声珠圆玉润的歌喉。有时干脆排演几出折子戏,或是《游园》,或是《思凡》,声情并茂,婀娜多姿,那时的苏唱街,十分热闹。
京剧
苏唱街,是老扬州惟一保存下来的与戏班直接有关的街道。当年盐商徐尚志从苏州招徕昆腔艺人办起的扬州第一个昆腔班“老徐班”,就在这条街上。
1790年秋,为庆祝乾隆八旬寿辰,扬州盐商江鹤亭(安徽人)在安庆组织了一个名为“三庆班”的徽戏戏班,由艺人高朗亭率领进京参加祝寿演出。这个徽班以唱二簧调为主,兼唱昆曲、吹腔、梆子等,是个诸腔并奏的戏班。这次北京的祝寿演出规模盛大,从西华门到西直门外高粱桥,每隔数十步设一戏台,南腔北调,四方之乐,荟萃争妍。或弦歌高唱,或抖扇舞衫,前面还没有歇下,后面又已开场,群戏荟萃,众艺争胜。在这场艺术竞赛当中,第一次进京的三庆徽班即崭露头角,引人瞩目。三庆班的高朗亭是安徽安庆人,入京时才十六岁,演旦角,擅长二簧腔,技艺精湛。《目下看花记》称他:“宛然巾帼,无分毫矫强。不必征歌,一颦一笑,一起一坐,描摹雌软神情,几乎化境。
四徽班进京 三庆班进京获得成功后,又有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等徽班进入北京,并逐渐称雄于京华的剧坛。这就是所谓的“四大徽班进京”。 共7张 历年新年京剧晚会片头 四大徽班各有所长,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的说法,轴子指以连演整本大戏著称,曲子指擅长演唱昆曲,把子指以武戏取胜,孩子指以童伶见长。 在捧旦之风十分火爆的京城,技艺不凡的高朗亭自然受宠。抵达北京后,他接替原三庆班班主余老四掌班,一做就是30多年,同时还担任了京师戏曲界行会组织“精忠庙”的会首,通过精忠庙对北京的戏班、戏园实行行政管理,他也成为梨园领袖。继高朗亭之后,程长庚、徐小香、杨月楼、刘赶三等人均任过此职。 至嘉庆初,徽班在北京戏曲舞台上已取得主导地位,据《梦华琐簿》记载:“戏庄演剧必‘徽班’。戏园之大者,如‘广德楼’、‘广和楼’、‘三庆园’、‘庆乐园’,亦必以‘徽班’为主。下此则‘徽班’‘小班’‘西班’,相杂适均矣。” 四大徽班进京献艺,揭开了200多年波澜壮阔的中国京剧史的序幕。 在京的各声腔剧种的艺人,面对徽班无所不能、无所不精的艺术优势,无力与之竞争,多半都转而归附徽班。他们中有京师舞台各声腔剧种的名优,如加入春台班的湖北汉戏名优米喜子、李凤林,加入四喜班的湖南乱弹(皮黄)名优韩小玉,加入三庆班的北京籍京腔演员王全福等,于是就形成了多种声腔剧种荟萃徽班之势。也因此,徽班在诸腔杂奏的过程中,从“两下锅”“三下锅”到“风搅雪”,逐渐侧重皮黄戏的演出。 形成与传播
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戏,还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杂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为首的第一个徽班(三庆班)进入北京,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扬州画舫录》载:“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庆。”刊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杨懋建《梦华琐簿》也说:“而三庆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万寿入都祝匣时,称'三庆徽',是为徽班鼻祖。”伍子舒在《随园诗话》批注中则更具体指出是“闽浙总督伍纳拉命浙江盐商偕安庆徽人都祝厘。”随后还有不少徽班陆续进京。著名的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虽然和春成立于嘉庆八年(1803),迟于三庆十三年,但后世仍并称之为“四大徽班进京”。
经有过许多名称。计有: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黄)、二簧(二黄)、大戏、平剧、旧剧、国剧、京戏、京剧等。孕育期
徽秦合流
清初,京城戏曲舞台上盛行昆曲与京腔(青阳腔)。乾隆中叶后,昆曲渐而衰落,京腔兴盛取代昆曲一统京城舞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魏氏搭双庆班演出秦腔《滚楼》、《背娃进府》等剧。魏长生扮相俊美,嗓音甜润,唱腔委婉,做工细腻,一出《滚楼》即轰动京城。双庆班也因此被誉为“京都第一”。自此,京腔开始衰微,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王府班、余庆班、裕庆班、萃庆班、保和班也无人过问,纷纷搭入秦腔班谋生。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以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将魏长生逐出京城。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继三庆班落脚京城后(班址位于韩家台胡同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春台、和春、三和、嵩祝、金钰、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栅栏地区落脚演出。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称。
春台班进京时间,按汉调名家米应先于乾隆末年,在京曾担任春台班台柱时始,证明该班进京时间早于四喜和和春。春台班位于百顺胡同。
四喜班于嘉庆初来京。徽戏、昆曲兼演、尤以昆曲为著,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之语。该班位于陕西巷内。
和春班于嘉庆八年(1804年)于李铁拐斜街组建。该班以武戏见长。道光十三年(1853年)解散。
“四大徽班”的演出剧目,表演风格,各有其长,故时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之誉。“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调外,昆腔、吹腔、四平调、梆子腔亦用,可谓诸腔并奏。在表演艺术上广征博采吸取诸家剧种之长,融于徽戏之中。兼之演出阵容齐整,上演的剧目丰富,颇受京城观众欢迎。自魏长生被迫离京,秦腔不振,秦腔艺人为了生计,纷纷搭入徽班,形成了徽、秦两腔融合的局面。在徽、秦合流过程中,徽班广泛取纳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剧本移植,为徽戏艺术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徽汉合流
汉剧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二黄、西皮与徽戏有着血缘关系。徽、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继乾隆末年,汉剧名家米应先进京后,道光年初(1821年),先后又有著名汉剧老生李六、王洪贵、余三胜,小生龙德云等入京,分别搭入徽班春台、和春班演唱。米应先以唱关羽戏著称,三庆班主程长庚的红净戏,皆由米应先所授。李六以《醉写吓蛮书》、《扫雪》见长;王洪贵则以《让成都》、《击鼓骂曹》而享名;小生龙德云善演《辕门射戟》、《黄鹤楼》等剧;余三胜噪音醇厚,唱腔优美,文武兼备,以演《定军山》、《四郎探母》、《当锏卖马》、《碰碑》等老生剧目著称。汉剧演员搭入徽班后,将声腔曲调,表演技能,演出剧目溶于徽戏之中,使徽戏的唱腔板式日趋丰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区语音特点,而易于京人接受。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各大名班,均为老生担任领班。徽、汉合流后,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再次交流。徽、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形成期
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1860),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其标志之一:曲调板式完备丰富,超越了徽、秦、汉三剧中的任何一种。唱腔由板腔体和曲牌体混合组成。声腔主要以二簧、西皮为主;之二,行当大体完备;之三,形成了一批京剧剧目;之四,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为京剧形成初期的代表,时称“老生三杰”、“三鼎甲”即:“状元”张二奎、“榜眼”程长庚、“探花”余三胜。他们在演唱及表演风格上各俱特色,在创造京剧的主要腔调西皮、二簧上和京剧戏曲形式上,以及具有北京语言特点的说白、字音上,做出了卓越贡献。
第一代京剧演员中,尚有老生卢胜奎、薛印轩、张汝林、王九龄、梅兰芳等;小生龙德云、徐小香;旦胡喜禄、罗巧福、梅巧玲;丑杨鸣玉、刘赶三;老旦郝兰田、谭志道;净朱大麻子、任花脸等,他们为丰富各个行当的声腔及表演艺术,均有独特创造。后任“四喜班”班主的梅巧玲,勇于突破青衣、花旦的严格分工旧规,为旦角的演唱艺术开辟了一条新路。
《同光名伶十三绝》是京剧史上的一幅名伶彩色剧装写真画,由晚清民间画师沈蓉圃绘制。他参照了清代中叶画师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戏曲人物画的形式,挑选了清同治、光绪年间(1860至1890)京剧舞台上享有盛名的十三位演员(程长庚、卢胜奎、张胜奎、杨月楼、谭鑫培、徐小香、梅巧玲、时小福、余紫云、朱莲芬、郝兰田、刘赶三、杨鸣玉),用工笔重彩把他们扮演的剧中人物描绘出来,显示了作者的深厚功力。此画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由进化社朱复昌在书肆收购,经缩小影印问世,并附编《同光名伶十三绝传》一册。
成熟期
1883年一1918年,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为时称“老生后三杰”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其中谭鑫培承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各家艺术之长,又经创造发展,将京剧艺术推进到新的成熟境界。谭在艺术实践中广征博采,从昆曲、梆子、大鼓及京剧青衣、花脸、老旦各行中借鉴,融于演唱之中,创造出独具演唱艺术风格的“谭派”,形成了“无腔不学谭”的局面。二十年代后的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等,均在宗“谭派”的基础上发展为各自不同的艺术流派。汪桂芬,艺宗程长庚,演唱雄劲沉郁,悲壮激昂,腔调朴实无华,有“虎啸龙吟”的评道。他因“仿程可以乱真”,故有“长庚再世”之誉。孙菊仙,18岁时选中武秀才,善唱京剧,常入票房演唱,36岁后投师程长庚。他噪音洪亮,高低自如。念白不拘于湖广音和中州韵,多用京音、京字,听来亲切自然。表演大方逼真,接近生活。“老生后三杰”师承各有侧重,艺术风格各异,从全面权衡,谭鑫培文武昆乱不挡,艺术造诣及对京剧的发展,远远超过汪、孙。光绪年间,谭鑫培被称为“伶界大王”,在剧界地位,如当年之程长庚。
咸丰十年(1861年)京剧始入宫廷演出。当年五月初六起至月末,分由三庆班、四喜班、双奎班及外班(京剧班)演出。光绪九年(1883年),慈禧五旬寿日,挑选张淇林、杨隆寿、鲍福山、彩福禄、严福喜等18人入宫当差,不仅演唱,且当京剧教习,向太监们传授技艺。自此,清宫掌管演出事务的机构“升平署”,每年均选著名艺人进宫当差,结止宣统三年(1911年),计有谭鑫培、杨月楼、孙菊仙、陈德霖、王楞仙、杨小楼、余玉琴、朱文英、王瑶卿、龚云甫、穆凤山、钱金福等生、旦、净、丑的名家150余人曾入宫。由于慈禧嗜好京剧,加之京剧名家频繁在宫中献艺,声势日强。同期,位于大栅地区的广德楼、三庆园、庆乐园、中和园、文明园等戏园、日日有京剧演出,形成了京剧一统的局面。京剧成熟期,除“老生后三杰”外,生行:许荫棠、贾洪林;武生:俞菊笙、杨隆寿;净行:何佳山、黄润甫、金秀山、裘桂仙、刘永春等;小生:王楞仙、德珺如、陆华云;旦行:陈德霖、田桂凤、王瑶卿、朱文英;丑行:王长林、张黑、罗百岁、萧长华、郭春山。这一时期,旦角的崛起,形成了旦角与生角并驾齐驱之势。武生俞菊笙,开创了武生自立门户挑梁第一人,他被后人称为“武生鼻祖”。上述名家,在继承中有创新发展,演唱技艺日臻成熟,将京剧推向新的高度。
鼎盛期
1917年以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
京剧四大名旦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京剧旦角名伶评选。读者投票选举结果:梅兰芳以演《太真外传》,尚小云以演《摩登伽女》,程砚秋以演《红拂传》,荀慧生以演《丹青引》,荣获“四大名旦”。“四大名旦”脱颖而出,是京剧走向鼎盛的重要标志。他们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形成了梅兰芳的端庄典雅,尚小云的俏丽刚健,程砚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娇昵柔媚“四大流派”,开创了京剧舞台上以旦为主的格局。武生杨小楼在继俞菊笙、杨月楼之后,将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发展到新高度,被誉为“国剧宗师”、“武生泰斗”。老生中的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20年代时称“四大须生”。同期的时慧宝、王凤卿、贯大元等也是生行中的优秀人才。30年代末、余、言、高先后退出舞台,马连良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称之“四大须生”。女须生孟小冬,具有较高艺术造诣,颇有乃师余叔岩的艺术风范。
1936年秋,北京大、中学校爱好京剧者及广大观众给各报写信,倡议进行京剧童伶选举。时富连成社社长叶龙章与北平《立言报》社长金达志商妥,由该报发表通告,专门接待各界投票,逐日在报上发表投票数字,并约请“韵石社”几人来报社监督。规定投票日期为半月,到期查点票数中华戏曲学校和富连成社负责人及《实报》、《实事白话报》、《北京晚报》、《戏剧报》亦派人当场查验票数。选举结果,富连成社李世芳得票约万张,当选“童伶主席”。生部冠军王金璐,亚军叶世长;旦角冠军毛世来,亚军宋德珠;净角冠军裘世戎,亚军赵德钰;丑角冠军詹世甫,亚军殷金振。选举结束后,于虎坊桥富连成社举行庆祝大会,并于当晚在鲜鱼口内华乐戏院举行加冕典礼,由李世芳,袁世海演出了《霸王别姬》。
童伶选举结束后,仍由《立言报》主持,选出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为“四小名旦”,“四小名旦”联抉于长安、新新两家戏院演出了《白蛇传》和《四五花洞》,以示祝贺。
流派纷呈,人才济济,是京剧鼎盛期的又一标志。这一时期除杨派(杨小楼),以旦角划分的梅派(梅兰芳)、尚派(尚小云)、程派(程砚秋)、荀派(荀慧生)外,旦角中还有筱派(筱翠花)及宋派(宋德珠)、张派(张君秋);老生行中的余派(余叔岩)、高派(高庆奎)、言派(言菊朋)、马派(马连良)、奚派(奚啸伯)、杨派(杨宝森)、新谭派(富英);净行中的金派(金少山)、侯派(侯喜瑞)、郝派(郝寿臣)以及50年代后产生的裘派(裘盛戎);小生行中的姜派(姜妙香)、叶派(叶盛兰);老旦行中的龚派(龚云甫)、李派(李多奎);丑行中的叶派(叶盛章)等。同期尚有众多京剧表演艺术家,如生行中的王凤卿、孟小冬、时慧宝、王又宸、李洪春、谭小培、李万春、李少春、高盛麟等;旦行中的阎岚秋、徐碧云、朱琴心、赵桐珊、雪艳琴、新艳秋、章遏云、金少梅、碧云霞、琴雪芳、王玉蓉、言慧珠、童芷苓、梁小鸾、吴素秋、赵燕侠、杜近芳等;小生中的金仲仁、茹富兰、程继先;丑行中的郭春山、慈瑞泉、马富禄、张春华等。
歙州的读音?
歙州读音shè zhōu
歙 [xī]〈动〉
吸气或通过呼吸吸入
通“翕”。收缩,敛息
〈形〉
和谐,融洽
另见 shè
歙 [xì]
动词 吸、吸入。南朝宋.鲍照〈石帆铭〉:「吐湘引汉,歙蠡吞沱。」
歙 [shè]
参见「歙县」、「歙砚」等条。
州基本释义
1.旧时行政区划单位。现在有的地方还保留这样的名称,如杭州、苏州。
2.指少数民族的自治州。在省或自治区之下,县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