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什么食物,你的家乡还有哪些端午习俗

2023-03-09 10:55:03 106阅读

端午节吃什么食物,你的家乡还有哪些端午习俗?

故乡端午的记忆

【原创】文/摄影:孙成岗

说到端午节的习俗,离不开我的外婆。她生于晚清,日常用词总与我的父辈有异。她把端午节叫做“五月端午”。外婆很长寿,直到1990年才去世,活了90岁。

端午节吃什么食物,你的家乡还有哪些端午习俗

这里的问题是除吃粽子之外有哪些习俗?因此,“吃粽子”就不能讲了。不过“吃粽子”之外的事还是可以说道说道的。

我的故乡在苏中里下河地区,那里水网密布,河流纵横。我已离开故乡多年,但对于故乡端午习俗的记忆依旧跟昨天一样,历历在目。总结起来,大致如下几点:

一、采集苇叶

进芦苇荡采集苇叶是“五月端午”提前送给孩子们的乐趣。长江以南地区的粽子是用竹叶包的,苏北地区没有毛竹,但水网密布的地理环境使得芦苇很多。包粽子的苇叶是很讲究的,虽然小河岸边也有芦苇,但清香程度不够,上等的苇叶还要到大的芦苇荡中去采。

孩子们喜欢跟着大人进芦苇荡。由于芦苇荡面积较大,芦苇密布,极易迷路,平时孩子们是万万不敢单独进入的。进入芦荡中,主要任务就是玩。如果运气好,还可能在荡中某个地方发现一个鸟窝,从中掏出几枚鸟蛋,小心翼翼地拿着,回到家中便缠着大人赶紧煮给自己吃。

大约在阴历三月下旬就开始了苇叶的采集工作。那个时候苇叶刚刚长成,非常鲜嫩。采集好的苇叶要一片一片规则地码好,捆成一个个小把,放在阴凉通风处阴干,以防止变形。端午的前两天,把阴干的芦苇叶放入凉水中浸泡一夜,然后放入大锅中加入凉水烧开,待沸腾后,再重新泡进凉水中备用。经过浸泡蒸煮的芦苇叶才能是粽叶!

煮芦苇叶时,不时有阵阵清香在屋子里弥漫,浓郁着“五月端午”即将到来的氛围。孩子们也拿着小碗,迫不及待地想喝上一口清香四溢的粽叶水,败一败夏日来临前积聚在身上的内火。

二、插菖蒲、挂艾叶、洗药澡

“五月端午”的内容不仅仅是吃粽子,还有些必不可少的“关目”。初四的那天晚上便是端午的前奏。大人们在大门的两边插上菖蒲和艾叶,以求驱邪避毒。菖蒲大多是自己在河边采来的,而艾叶多是在集市上购买的。插在门楣边上的艾叶都非常齐整,剩下来的艾叶放在椭圆形的木盆中倒入开水浸泡一会儿,然后兑上凉水给小孩们洗澡,据说这样可以祛病防疫。只是苏北的端午前后晚上还较冷,孩子们不愿洗,大多是被生拉硬拽进木盆之中的。

三、栓五色丝线

栓五色丝线是端午早晨必不可少的功课。清晨,尚未起床,外婆便拿出一把由青、红、白、黑、黄组成的五彩丝线拴到我们的手腕上。拴线的时候是不准说话的。这也让节日的早晨充满着肃穆。这些五彩丝线一旦系上,便不能随便取下,通常要等到洗澡或下雨时放可取下,随洗澡水倒掉或扔到河里冲走。据说五色丝线戴在身上,便捆住了疾病,扔掉它也就扔掉疾病,一年之内就会健健康康。

(本张照片来源于网络)

四、戴香囊

起床后,外婆便会把一个红布做成的香囊用针线缝在我们的衣服上。香囊形状各异,一般为心型,讲究一点的,也有做成虎、豹、猴、鸡、兔等动物形象的。香囊里不知放了什么药材,有一股沁人心脾的独特香气。接下来的几天,孩子们碰到一起,总会相互比较,看谁的香囊香味更浓。不过,即使对方的香囊再好,也不会起与之交换的念头。因为香囊一旦挂到身上,便成了自己的护身符,是与别人交换不得的。

(本张照片来源于网络)

五、涂雄黄酒

粽子是在早上和晚上吃,中午好像是不吃粽子的。既然是过节,那么午饭总要做一点好吃的。有条件的,大人们会喝上一杯雄黄酒。孩子们不能喝酒,大人们便用掺了雄黄的酒在孩子们的额头上涂一个“王”字,意思是让孩子虎虎有生气,百虫不侵。孩子们大抵是不喜欢酒味的,一个劲儿地往后挣,大人们便说,蛇怕雄黄,涂了雄黄酒,蛇就远你走。我母亲是戏迷也是票友,她还说道行很深的白素贞喝了法海的雄黄酒也现了原形。听大人们这么一讲,苏中里下河地区那些天生怕蛇的孩子们也就乖乖地伸着脑袋,一任大人们涂抹。

(此2张照片来源于网络)

南方的端午节,多有龙舟竞渡的习俗,而我们那里,虽然河流不少,渔船也很多,但却从未见过划龙舟。龙舟只在外婆讲的故事中听说过。外婆早已辞世,母亲也离开我们好几年了。我们兄妹小的时候,她们给我们讲节日掌故时总是一脸的神圣,心中充满虔诚。她们文化水平不高,却能把传统节日中的文化比较准确地告诉我们,我想这就是传承。我们这代人,小时候经历了批孔,对传统失去了敬畏;我们知识丰富,对于传统节日渊源的了解远远高于我们的父辈,但我们在向下一代讲述传统节日时,心中又带有多少神圣与虔诚呢?

【原创】文/摄影:孙成岗

吃粽子的端午节就要来了?

谢谢您的邀请,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欢乐的儿童节过去了,吃粽子的端午节就要来了,大家啥想法啊?

其实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减少外出在家里过节。儿童节过去了,因为疫情孩子们都在家里过的。端午节就要来了,本来想着疫情过去了可以借着端午节小长假出去玩玩了,可看到北京疾控中心发布的消息,北京由三级升为二级紧急状态,今天6月16日又确诊了27位新冠肺炎患者,这样一下子就是106例了,国家排查了近20万人,多所学校停课。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我们不在同一个城市,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呼吁有小长假出游想法的还是取消了吧。出游人多了,风险就会加大,社会压力也加大了。

许多人感叹,2020年保命的一年,能健康的生活就行了,'还要什么自行车啊'!我想说,你不但健康还能在家里包粽子啊,折挂葫芦啊,还有香包和五彩线手环啊。手机里都有教程可以学着做做的。在电视里看各地不同的端午习俗,手机里和亲朋好友互道声''端午安康''也很好啊。

(图源网络侵删)

端午节有哪些民俗活动?

端午节有以下民俗活动: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4、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午节大家都喜欢吃什么馅的粽子呢?

大家好我是小微,是个不折不扣吃货,很开心今天来回答这个问题。马上就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又叫端阳节。是我们传统文化习俗里面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在说起端午节就离不开粽子,端午节吃粽子的是为了纪念投汨罗江自杀的屈原,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每逢端午节那天,就有了吃粽子的习俗流传至今。

粽子有很多种馅味道各不相同

一、肉粽,肉粽是南方的典型粽子馅,不仅味道好,而且营养丰富。

二、蜜枣粽子,蜜枣粽子是北方常见的粽子馅,几乎家家户户端午节都会做,北方粽子是用黄米制作而成,里面放上香甜可口的大红枣,吃的时候可以闻到淡淡的枣香,在吃蜜枣粽的时候沾着白糖食用的更佳。

三、白果粽,百果粽的用料有青梅、菠萝肉、冬瓜条、瓜子仁、核桃仁、葡萄干、红丝等材料可谓十分丰富.

四、豆沙粽,豆沙粽的馅是用红小豆蒸制而成,豆沙细腻香甜,在做豆沙粽的时候也会在粽子上放些葡萄干,不仅样子好看,味道也是非常不错。喜欢吃甜食的朋友可以试试。

五、八宝粽子,八宝粽子的主料由绿豆、糯米、咸蛋黄、腊肠、猪肉、干香菇、大米、干贝,虾米组成,吃起来软糯适口,十分美味。

作为北方人我个人还是喜欢吃蜜枣粽子,总是能吃出儿时的味道与回忆,这里有这么多种粽子,朋友们总有一种适合您的。

你会提报家乡端午节的什么特色民俗?

笔者是甘肃庆阳人,说到端午节的名俗特色,知道庆阳的朋友肯定也知道“庆阳西峰香包甲天下”吧!

说到端午申遗,笔者肯定会提报佩戴香包这个习俗。

庆阳香包的由来

据史书记载,香包,又称荷包,亦称香囊、佩帏、容臭,庆阳俗称"绌绌"或"耍货"。庆阳地区有端午节制作佩带"绌绌"("绌"原指原始骨针的一种缝制方法,后借称用布缝制、袋口能松能紧的包袋)的习俗。其起始时间尚不可考,据说形成于公元前两千三百多年,《黄帝内经》的作者歧伯曾携一药袋防疫驱瘟、禁蛇毒,开创"薰蒸法"。因歧伯生于庆阳,故此法在当地渐成习俗,流传不断。草药被称为"香草",因而药袋便称为"香包"或"绌绌"。中华医学最早的经典之作《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香包的记载。庆阳现存的最古老的香包历史也在800年以上。2001年,庆阳市华池县在对境内宋代双石塔进行整体搬迁挖掘时,在塔体内发现了一只香包。据考证,这只香包距今至少有800多年,但仍色泽艳丽,图案如新,被称为"千岁香包",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香包。

20世纪60年代以前,庆阳香包的绣制普及到家家户户,庆阳女孩儿多"七岁八岁学针线"。20世纪60年代,庆阳香包开始走向沉寂。近二十年,香包的制作与刺绣又开始复兴,2002年庆阳市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香包刺绣之乡"。

庆阳香包的制作

庆阳香包是一种立体造型和平面刺绣兼容的汉族纯手工艺术品,构型单质朴,按制作技艺分有"绌绌"类、线盘类、立体刺绣类、平面刺绣类四大类型。"绌绌"又名藏针绣,其特点是把针线藏起来,以造型状物、形神兼备而不见针线为佳境,其工艺流程包括创意、选料、剪裁、状物等环节。线盘类香包是用各色线条盘成五角菱形的"粽子",其技艺包括折壳子、配色线、盘线成型、成果(即将线盘成品连缀,吊上彩穗)等,如此制成的香包可以随身佩戴,可以挂在门庭,也可以馈赠他人,以寓示祥和平安。立体刺绣类香包内容庞杂,形式繁多,有单面挂、佩件,双面挂、佩件,立体挂件和摆件等近四百种样式,其制作过程分构图、刺绣、彩染、缝合、成果等环节,有过样子、打样子、扩背子、上样子、绣花、状物、成果、打扮等工艺步骤,制品讲究神似而不求形似。平面刺绣类香包风格敦厚凝重,厚实中流露出隽永,其制作有破线绣、合线绣、掇绣及齐针、辫针、缉针、掺针、抢针、挽针、盘金、点金、圈金等方法

庆阳香包的主要类型

庆阳香包大体有五种类:头戴型、肩卧型、胸挂型、背负型、脚蹬型。

庆阳香包以其古拙质朴、富有原始文化遗存和手法奇特而区别于国内其他香包。

庆阳香包的文化传承意义

庆阳香包,传统色彩浓重,工精湛,立体感强,动静互补,民俗意识深厚,均有其美好的象征性,是民间艺术瑰宝。作为端午节的民间传统饰物,庆阳香包寄托着人们心灵深处的美好诉求,渗透着"祈福避邪"的象征意义,件件都被赋予展现生命、活力,表达思想、信仰,揭示人性、欲望的民俗文化内涵,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纯朴、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蕴含着华夏古老文明博大、雄奇、阳刚的民族魂魄。

祛邪祈福,是香包文化的永久主题。而隐喻象征、托物言志则是香包的鲜明艺术特色。庆阳香包的图案和造型非常考究,具有丰富的意蕴:老虎狮子象征勇猛威武,祛除邪恶保平安;双鱼、双蝶、蛟龙等象征两性相爱、交合、生育;莲花、荷花、牡丹、梅花等喻意女性的坚贞甜美;用登梅的喜鹊、采花的蜜蜂隐喻男性;借葫芦、石榴多籽,盼望多子多福;借大枣、花生、桂圆、莲子之名,取其谐音,寓早(枣)生贵(桂)子;送给长寿老人的"耄耋童趣",以猫和蝴蝶戏牡丹组合图案,喻意老年生活富有情趣;送给小孩的"福寿娃娃",以憨态十足的娃娃为主体,周围环绕蝙蝠、桃子组图,盼望孩子健康平安。

在庆阳农村,花卉树木、虫鱼鸟兽、日月风云,楼台亭榭、几何图案,以及人物等等均可成为香包刺绣的题材。心灵手巧的民间艺术家们,凭着一针一线一把剪刀,就把活灵活现的龙、凤、金鱼、小老虎、狮子、蛇、蟾蜍、壁虎、蜈蚣、蝎子等图案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们在芳香四溢的香包世界里把玩欣赏,以此寄托人们心灵深处的美好诉求。

庆阳香包节

庆阳连续14年来端午节来临时举办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展示各种各样异彩纷呈的香包,向全世界展现了不一样的香包文化,香包节还促使庆阳决策者提出了在庆阳香包刺绣的基础上发展"陇绣"产业的概念,要经过不懈努力使"陇绣"能与中国的苏绣、湘绣齐名,使作为北绣的"陇绣"以独特的"雄风雅意"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独树一帜。这也是庆阳人的气魄。庆阳人探索着,大步地前进着。

最后一句话,如果是我进行端午申遗,我会提报甘肃庆阳端午节佩戴香包的特色民俗,了解庆阳的朋友们,你们的看法呢?说说看。。。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