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礽怎么读,康熙撞破太子和郑春华的奸情

2023-03-08 20:50:04 100阅读

胤礽怎么读,康熙撞破太子和郑春华的奸情?

康熙最爱的皇太子胤礽和自己亲爹的妃子郑春华有奸情,康熙头上有一顶科尔沁大草原,而最严重的是奸情还被撞破,作为康熙的妃子,那郑春华结局如何呢,说来话长,我给大家慢慢说。

太子胤礽和郑春华的奸情

在雍正王朝整部剧中太子胤礽和妃子郑春华之间无头无尾的爱情一直是很多人关注的一个情节,整部剧一开始的镜头就是康熙大帝在殿前焦急的走来走去,而太子胤礽却在假山处和康熙的妃子郑春华鬼混。

胤礽怎么读,康熙撞破太子和郑春华的奸情

在二月河的《雍正皇帝》原著中,把太子胤礽写的有点很禽兽,太子胤礽第一次和郑春华遇见,是郑春华还是一个宫女的时候,当时两人就互相喜欢,只是没有奸情,后来郑春华被康熙升为贵人,可有次被胤礽遇上,两人发生了关系。

在电视剧中,太子胤礽之所以对郑春华有好感,是因为有一次康熙训斥他的时候,郑春华替他说了好话,从那以后太子胤礽就爱上了郑春华,因为胤礽从小缺母爱,而郑春华的温柔和成熟让胤礽以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懂自己的女人和感情寄托。

在前期,胤礽应该是真心爱郑春华的,在得知郑春华怀孕以后,他眼神里全是惊喜,而且希望把这个孩子生下来,应该是发自内心的。

而郑春华也是爱太子胤礽的,她正当青春,在热河时候,郑春华也对太子胤礽说,康熙已经一年没有翻她的牌子了,说到底她对太子胤礽一方面是爱情,另一方面还是个人的正常的生理需要。

太子胤礽和郑春华奸情被康熙撞破

在《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和郑春华在鹿园鬼混,因为康熙就在门外,所以康熙知道太子胤礽在里面和别的女人私通,可是并不知道是哪个妃子,而此时的郑春华却唱起了摇篮曲,当时太子胤礽正躺在郑春华的双腿上睡觉。

郑春华其实唱摇篮曲就是唱给康熙听的,言外之意就是和太子私通的不是一般的宫女,是康熙的嫔妃,希望念及皇家脸面,不要开门进来当面撞破。

而康熙听到郑春华唱歌后,也明白了她和太子胤礽的奸情,为了保住皇家颜面,默默走开了。

郑春华结局如何?

在郑春华和太子胤礽的奸情被康熙撞破后,郑春华没有被康熙处死,因为康熙好面子,更怕这个事情弄不好会有损皇家形象,更重要的是还没有彻底坐实奸情,也就是没有人证,康熙不想变相承认郑春华和太子的奸情。

况且康熙更顾念和太子的情分,因此并没有采取行动处死郑春华,只是下令把郑春华肚子里的孩子打掉,贬到辛者库浣衣局洗衣服。

然而皇室无情,太子胤礽转变了思想,放弃了郑春华,他想抹杀自己和郑春华的事情,因为他认为没有权力,只有爱情算个屁,与其这样,不如舍弃一样,重新开始,可是自己又不肯出手,因此找到了老十三胤祥,让胤祥来处置。

老十三胤祥和老四胤禛的关系最好,两人商议以后,认为不能杀掉郑春华,因为一方面不忍心杀生,第二方面也怕日后遭到太子诬陷和报复,因此把郑春华私藏于十三王府,后来胤祥被囚禁后,郑春华又被转移到雍亲王府。

郑春华待在雍亲王府,而废太子胤礽的老师王掞知道这个事情后,认为郑春华不应该再活在世上,认为她是个祸水一样的女人,一方面是因为自己一手教出来的太子被这个女人给毁了,另一方面也怕郑春华的身份被其他八爷党利用来攻击四阿哥胤禛。

因此为了让郑春华自尽,王掞请求雍正,打算来到雍亲王府羞辱郑春华,王掞对雍正说:“不能眼睁睁看着郑春华继续害了四爷,让老臣去见见她,她要是不肯死,当场就用各种难听的话把她羞死”。

果然王掞见了郑春华以后,郑春华感到没有脸面再活在世上,只能选择用白绫自尽。

郑春华和太子胤礽的这段感情毕竟没有结果,两个有情人一个被永生监禁,一个命丧黄泉。

其实郑春华既然在后宫里混,就应该明白既然她已经成为康熙的妃子,就应该本本分分留在后宫孤老终生,不应该和太子乱搞男女关系, 说到底这个对太子一片深情的女子,也是封建皇权下的政治牺牲品罢了。

当然在真实的历史上,查阅史料发现,在康熙的后宫里面,还真没有一个和太子胤礽有奸情的皇妃,可能电视剧《雍正王朝》这个情节是为了让我们通过这样一个虚拟的人物看到皇家复杂无情的一面。

康熙嫔妃进宫时间?

1.孝诚仁皇后(1654年—1674年):赫舍里·芳仪皇后,生于1654年2月3日(顺治十年十二月十七日),崩于1674年6月6日(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她是康熙皇帝的第一位皇后(元配),生承祜(2岁夭折)、胤礽。

2.孝昭仁皇后:钮祜禄·东珠,辅政大臣一等公遏必隆女,鳌拜义女,温僖贵妃的姐姐。1677年9月18日(康熙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册封为第二任皇后,1678年3月18日(康熙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死。

3.孝懿仁皇后:佟佳·仙蕊,贵妃、皇后,康熙第三任皇后,也是他的嫡亲表妹,1689年8月23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九日)封后,翌日崩逝,实际上只当了一天不到的皇后,成为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后。收胤禛为养子,生皇八女。

4.孝恭仁皇后(1660年—1724年):乌雅·德宛,德嫔(1678年)、德妃(1680年)、仁寿皇太后(1723年)。生胤禛(雍正)、胤祚、允禵皇七女、皇九女、皇十二女。1724年逝世,享年64岁。

5.敦怡皇贵妃(1683年—1768年):瓜尔佳·和双,和嫔、和妃、贵太妃,享年86岁。生一女殇,与悫惠皇贵妃一同抚养过弘历(乾隆)。

6.敬敏皇贵妃:章佳·阿秀庶妃、追谥敏妃(1699年)。生胤祥、和硕温恪公主、和硕敦恪公主。侍奉康熙时未行册礼,直到死去的时候才被追封为敏妃。雍正皇帝时期,由于其子胤祥的效忠,被雍正追封为敬敏皇贵妃,并且开了先例,附葬于景陵。

7.悫惠皇贵妃(1668年—1743年):佟佳氏,贵妃(1700年)、皇考皇贵妃(1722年)、皇祖寿祺皇贵太妃(1735年),享年76岁。为领侍卫内大臣承恩公国舅佟国维之女,孝懿仁皇后之妹,既是康熙帝的表妹,又是妻妹。

8.温僖贵妃:钮祜禄氏,贵妃(1681年)。太师果毅公遏必隆之女,孝昭仁皇后的妹妹,生胤誐,一女殇。1693年十一月初三日去世。

9.顺懿密妃:王氏,如玉、密嫔、密妃(1722年)、密太妃(1735年)1744年。知县王国正之女,母黄氏。生胤禑、胤祿、胤祄。

10.纯裕勤妃:陈氏,二等侍卫陈希阂之女。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生皇十七子果亲王胤礼,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册为勤嫔。1705年3月(康熙四十四年二月)晋封为勤妃。1726年(雍正四年)二月尊为皇考勤妃。1735年(乾隆元年)十一月尊为皇祖纯裕勤太妃,1754年1月12日(乾隆十八年十二月二十日)薨。乾隆帝亲诣寇摘缨纬,祭酒行礼;十九年四月二十日奉安。

11.惠妃:那拉·芷珠,郎中索尔和女,纳喇氏初封庶妃。康熙九年生皇子承庆(殇)。十一年生皇长子胤禔。1677年(康熙十六年)八月册纳喇氏为惠嫔,1681年(二十年)十二月晋惠妃。雍正年间曾奉养于廉亲王府,后廉亲王获罪,再度回到宫中。1732年(雍正十年)四月初七日卒。

12.宜妃:郭络罗·桑榆,佐领三官保之女,有一妹为贵人,同为康熙帝妃嫔。1674年(康熙十三年)入宫,初赐号贵人,1677年9月18日(康熙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丙寅册封宜嫔,圣祖甚爱之。1680年1月5日(康熙十八年十二月初四日)生皇五子恒亲王胤祺,1682年1月28日(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晋封宜妃。1683年10月17日(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七日)生皇九子胤禟,二十四年生皇十一子胤禌。1732年八月二十五日逝世,享年70岁以上。

13.荣妃:马佳·云妞,为员外郎盖山之女,儿荣嫔(1677年)、荣妃(1681年)。1727年3月6日逝世,享年70岁以上,生承瑞、赛音察浑、固伦荣宪公主、长华、长生、胤祉(儿子中唯一成人)。

14.定妃:万琉哈氏,郎中拖尔弼之女,生于顺治十八年正月,比康熙帝小七岁。康熙二十四年生皇十二子胤祹,五十七年十二月册为定嫔。雍正帝即位,奉皇太后懿旨:“朕念十二阿哥之母,多年侍奉皇考,甚为谨慎,久列嫔位,今晋封为妃。”,雍正帝尊为皇考定妃。雍正年间定妃就迎养于履亲王胤祹府第,乾隆朝每逢岁时节日必迎入宫,赋诗献寿,亦称为宫中盛事。但再未进尊封。定妃九十大寿时,乾隆帝亲至府第祝贺。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四月初七日薨,终年九十七岁。

15.宣妃: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达尔汗亲王和塔之女,世祖悼妃的侄女,即康熙帝的表姐妹。1717年(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册为宣妃,1735年(乾隆元年)八月初八日薨。

16.成妃:戴佳·成韵,司库卓奇之女,1669年(康熙十九年)生皇七子淳亲王胤佑,1717年(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由成嫔册为成妃。1740年(乾隆五年)十月三十日逝世,享年70岁以上,乾隆六年三月二十四日己时奉安。其所生皇七子胤佑,生有残疾。康熙三十七年封贝勒,四十八年三月晋淳郡王,雍正元年四月晋淳亲王,八年四月初二日卒,年五十一岁,谥曰"度"。

17.良妃:卫婵,内管领阿布鼐女,本辛者库罪籍,入侍宫中。康熙二十年生皇八子胤禩。三十九年十二月,册为良嫔,未几晋良妃,是历史上母家身份最低的妃子。1711年十一月十二日逝世,享年40岁以上。

18.平妃:赫舍里氏,领侍卫内大臣承恩公噶布拉女,为孝诚仁皇后之妹,也是康熙帝的妻妹。待年宫中,康熙三十年生皇子胤禨,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六月二十日卒,当月追封为平妃。

19.慧妃: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三等公吉阿郁锡之女,康熙帝妃嫔之一。幼年被选入宫,尚未册封,于1669年(康熙九年)四月十二日薨。康熙九年五月初九日康熙帝渝礼部,追封宫中待年的博尔锦吉特氏为慧妃。

20.庶妃:钮祜禄氏,生皇二十女。

21.庶妃:张氏,生皇四女。

22.庶妃:王倩,生皇十六女。

23.庶妃:刘氏,生皇十七女。

24.敬嫔:章佳氏或王佳氏,敬嫔。

25.端嫔:董氏,端嫔(1677年),享年60岁以上,生皇二女。

26.僖嫔:赫舍里氏,僖嫔(1677年),1702年逝世,享年40岁以上。

27.通嫔:那拉氏,贵人、通嫔、皇考通嫔。1744年逝世,生万黼、允禶、皇十女固伦纯悫公主。

28.襄嫔:高氏,襄嫔,生胤禝、一女殇。

29.谨嫔:色赫图氏,谨嫔,生胤祜。

30.静嫔:石傲霜,石怀玉女,初为庶妃,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生皇二十三子镇国公允祁。1723年1月(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世宗晋尊为皇考贵人。1737年1月(乾隆元年十二月),高宗晋尊为皇祖静嫔。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戊寅六月初六日)逝世,享年60岁以上,1759年4月18日(乾隆二十四年三月二十二日)奉安。

31.熙嫔:陈氏,熙嫔,生胤禧。陈玉卿女,初为庶妃,康熙五十年,生皇二十一子慎靖郡王允禧。六十一年十二月,世宗晋尊为皇考贵人。乾隆元年十二月,高宗晋尊为皇祖熙嫔。明年丁巳正月初二日卒,同年四月十二日奉安。

32.穆嫔:陈氏,穆嫔,生胤祢。陈岐山之女,康熙五十五年生皇子,雍正五年卒。

33.安嫔:李氏,安嫔:60岁以上。

34.郭络罗贵人:和硕额驸明尚之女,安亲王岳乐的外孙女,妻姐为康熙宜妃。生固伦恪靖公主。

35.那拉贵人:那丹珠之女。

36.那拉贵人:骁骑校昭格之女。

37.布贵人:兆佳氏(?—1717年),其父名塞克塞赫,曾任过参领。康熙十三年五月初六生皇五女和硕端静公主,后被晋封为“贵人”,康熙五十六年正月十一日去世,享年当在60岁以上。康熙帝念她是端静公主的生母,命照“嫔”例办理丧事,后入葬景陵园寝。兆琳皇五女和硕端静公主。

38.伊贵人:易氏,1728年逝世,约七十多岁。

39.袁贵人:生皇六女和硕愨靖公主、允示禹,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八月十二日病逝。

40.陈贵人:陈秀女,1718年3月3日(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初一)生皇三十五子允禐,皇子于当日夭折。

雍正王朝里八王大?

谢邀!

《雍正王朝》里,“八王大,八大王”这个段子说的是在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之后,“八爷党”为了给八阿哥胤禩争取“太子之位”搞的一次“造势”的表演,可惜这场戏是彻彻底底的演砸了。

在经历了“江南发大水筹款赈灾”,“追比国库欠款草草收场”,以及“刑部买卖人命大案”这几场大的事件之后,康熙已经非常明显的感觉到,当了三十多年太子的胤礽很有可能是一个“不称职”的太子,在眼看着太子“卖官鬻爵”并当着康熙的面“满嘴谎言”的时候,康熙心里冒出来一个深深地疑惑:难道这就是我大清将来的一国之君吗?

但是,康熙也同时看到了,他的其他的那些皇子们对于太子之位已经“虎视眈眈”,都在找机会扳倒这个太子,夺嫡之争已经是“势不可挡”。

所以,康熙很为难,也很犹豫,太子“德不配位”,而其他皇子究竟哪个有“德行”能替代这个不争气的太子呢?

心情烦躁的康熙,决定去热河狩猎,一方面散散心,另一方面也是看看这些皇子们究竟都是什么心思,打的什么主意,都怎么表演。

所以,他决定让所有的皇子和皇孙都跟他到热河狩猎。

但是这次狩猎,发生了一个“突发事件”——太子和康熙的妃子郑春华私下幽会被康熙“堵个正着”。这个“十分丢脸”的事让康熙突然决定废掉太子,当然也同时把迫不及待想顶替上位的那个“猪”一样的大阿哥给“终身圈禁”了。

康熙这次废黜太子,其实是一次仓促之下的决定,尽管他早就对太子失去了信心,但是,皇子当中由谁来替代这个废太子,康熙心里并没有什么成熟的想法。

所以,康熙在回到京城之后,下了一道御旨:公开推举太子。京城四品以上官员,地方二品以上官员都有资格推举一位皇子为“新太子”。

这个旨意一下,朝廷上下都开始议论纷纷,蠢蠢欲动。

推举新太子是个需要“明确站队”的活儿。推举对了,就有了“拥立之功”,推不对,那基本上就是“仕途无望”。所以,朝廷上下的官员们都在到处打听和观望。

康熙的这些皇子们当中,八阿哥胤禩应该是最高兴的,因为这位八阿哥很会“收买人心”,在朝廷当中素有“贤名”,在他的周围还有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三位皇子拥戴,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势力强大的“八爷党”,就连上书房首辅佟国维,还有马齐,都比较倾向于他。

所以,八阿哥胤禩似乎认为这次的公开推举新太子,他这个“八贤王”应该是“水到渠成”,他志在必得。

为了打消包括佟国维在内的犹豫观望派的“顾虑”,八阿哥胤禩伙同九阿哥,十阿哥,和十四阿哥导演并亲自上演了一出“好戏”。

十阿哥找来了一个叫张明德的老道,一个“江湖术士”,开始了他们的表演。

首先在八阿哥胤禩的府上,十阿哥向到八阿哥请安,实际上是打探风声的一群官员们隆重推出张道长这个“世外高人”——能掐会算前生后世无所不知。并且当着这些官员,给一个素不相识的家伙“相面”,并准确的说出了这个家伙的几个“隐私”——非科举出身出钱买的官,对父母不够孝顺影响仕途。

在场官员无不佩服的五体投地,张道长所言,无一不中啊!

众所周知,这就是正戏前面的一个“垫场”。到八阿哥胤禩这个主角登场之后,正戏才真正开场。

就在大伙七嘴八舌的赞赏张道长真乃神人也的时候,八阿哥胤禩出场了,他一出场就摆出了一副对“江湖骗子的异端邪说”不屑一顾的样子。

而就在胤禩走到白玉兰树下的时候,张道长不失时机的高声叫到:王爷请留步!而胤禩还就乖乖的站在了白玉兰树下不动了。

看看胤禩摆好了姿势,张道长转身问众人:大家看这棵树上是什么?

大家伙儿很不以为然:当然是花啊!

张道长又问:花是什么颜色?

大家伙儿更不以为然:白的啊!

张道长话题一转:请问这树下站着的这位是谁?

众人回答:八爷啊?

张道长:八爷是什么人啊?

众人估计有点不耐烦啦:王爷啊!

接下来,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张道长开始“画龙点睛”:白花的白下面加一个王念什么?

“皇……”,这下该众人伸舌头了!真的就这么巧合吗?

张道长不失时机的告诉众人:这不是什么巧合,这是天意!

等到张道长包袱抖完,一直一言不发的八阿哥胤禩说话了:你这是妖言惑众!和我一样封王的皇子多了,你这就是胡说八道,几近悖逆!我要把你抓起来交给皇上治你的罪!

这个张道长并没有惊慌失措,他又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请问王爷的乳名当中是不是有一个“美”字。

这回该轮到九阿哥和十阿哥出场表演:没错啊,但这个乳名你是怎么知道的?

张道长故弄玄虚说:以我的本事,根本不需要别人告诉我,不仅如此,我还知道这个“美”字暗藏的天意和玄机!

这样一来,大家伙就更好奇了:这位张道长就真的这么神奇吗?

这时,张道长不失时机的道出了所谓的玄机,那就是“八大王,八王大”。

他告诉众人:八王爷乳名当中的这个“美”字,是“八大王”三个字组合而成,不仅如此,如果从上到下来念的话,那就是“八(两点水)王大”。

这个意思就是说,封王的皇子的确不少,所以有“八大王”之说,但是在“八大王”当中,还有个“八王大”这个更深的意思或者说“天机”——八大王里,八王最大。

其实,张道长的表演,其实就是想说明一点,那就是:八王爷允禩当皇上,那是天意,早就定下来的。

这个招数,从陈胜吴广起义开始,就已经被无数次演绎了。

胤禩等着这个张道长张明德背完了所有的台词,假装恼羞成怒,以张道长“妖言惑众”为名,把张道长抓起来扬言要交给皇上处置!

实际上,这个八阿哥胤禩还是想再耍一次小聪明——通过张德明这个老道,“八大王,八王大”的“天机”已经是传的差不多妇孺皆知了,他还要利用这个张德明,试探一下康熙的态度,假如康熙把张德明给宰了,那么至少说明康熙对张德明的“妖言惑众”还是不能容忍的,那八阿哥胤禩以及八爷党就需要最更多的工作来笼络朝廷的大臣们,毕竟,这次推举新太子,选票的数量还是要起决定性的作用的。

假如康熙没有杀张德明,那么就会从一个侧面证实,“八王大”的确就是天意。

果然康熙没有杀张德明。

在朝堂之上,康熙就这件事发表了他的看法:

第一,江湖术士经常胡说八道,特别是在国家有事的时候说一些危言耸听的话,这不是什么新闻。

第二,对于江湖术士的话,你越在乎,他们就越来劲,最好的办法就是“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第三,那个张德明我的意见就把他放了吧!用不着大惊小怪。

满朝的文武和诸位皇子都是一脸懵逼:什么情况?到底是什么态度啊?

此时八阿哥胤禩出来说话了:这个张德明,在朝廷上下议举储君的时候,妖言惑众,如果不送到有司衙门审判定罪的话,恐怕会引起诸多议论,导致议举储君的不公平啊!

胤禩的小聪明,是想让康熙明确,到底张道长的那些“道破天机”的话究竟算不算“妖言惑众”。同时,如果有司衙门审问张德明的话,那些“泄露天机”的话,会传播的更加广泛,并且越来越会“活灵活现”。

另外,八阿哥胤禩还向康熙传达了另一层意思:那个张道明和我一点关系也没有。

康熙表彰了胤禩“光明磊落”。但是接下来,康熙说了一句非常耐人寻味的话:

我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说,江湖术士的话,不能全信,也不能不信,因为他多多少少也代表一些民意……。

说完,康熙拂袖而去。

康熙的这一句,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有心投八阿哥胤禩一票的那些官员们似乎有了主心骨,看样子康熙是有意于让八阿哥来做这个新太子的,于是纷纷上折推举八阿哥胤禩,而佟国维也坚定了踏上八阿哥这条大船的决心,于是一个推举八阿哥胤禩为新太子的联名奏折诞生了。

而四阿哥胤禛,却沮丧至极:自己的夺嫡之路算是被堵死了,连皇上老爹都相信了江湖术士的鬼话。难道他这个皇阿玛真的是老糊涂了?

这个时候,胤禛的师爷邬思道出来说话了:四爷,你大可不必为这个事情烦恼,你的这个皇阿玛是一个博览群书,对儒释道各门各派的见解也都是入木三分,对旁门左道他也是深恶痛绝,八爷党的这个“放鬼捉鬼”的把戏,肯定逃不过他老人家眼睛。怎么能被蒙蔽呢?

至于那个“八大王,八王大”的拆字游戏,如果你感兴趣,乌某到可以也拆一下。

说着,邬思道也写了“八王大”这三个字,让旁边的不识几个大字的奴才李卫:来,你从左到右念!

李卫口里念到:“大王八”!

胤禛顿时疑虑全消,放声大笑:就为这三个字,也可以喝完一坛子酒啊!他已经深信,这个所谓的“天意”,就是一个低级的文字游戏而已,于是这个“冷面王”四阿哥胤禛又鼓起了夺嫡的勇气。

其实,康熙对张明德的处理以及说的那番话,是放了一个烟幕弹,在胤禩把张明德押解进宫的时候,张明德的关于“八大王,八王大”的言论已经引起了这位“久经沙场”的老皇帝的警觉:这个老八是要“胁天意绑架自己啊”!

于是,他选择了“欲擒故纵”的办法,让八爷党充分的兴奋起来,跳出来,他倒要看看,这个八阿哥的实力究竟有多大。

当他看到那几米长的,涵盖六部官员的联名保举八阿哥胤禩的折子,康熙倒抽一口凉气:没想到,老八的势力已经如此强大,这是要逼着我把太子之位给他啊,那么当了太子的胤禩,是不是也有本事利用这么强大的实力来逼着自己下台呢?

康熙细思恐极。于是他马上招佟国到宫中一起进晚膳,其实是要和佟国维摊牌:

第一,你老了该退了,但我保证你佟家不受牵连,佟家的后辈仍然可以做官。

第二,通过给佟国维赐老花镜,间接的告诉他:你老眼昏花,看人不准啊!暗喻佟国维这一次保错了人。

这一切准备工作做完之后,康熙和佟国维联手,在义举新太子的朝会上突然发难,借佟国维和隆科多的双簧,以打击佟国维在推举新太子的问题上“举重联络,私下串通,扰乱选举秩序”的罪名罢免了佟国维,让隆科多上位填补佟家势力,以此彻底否定了八阿哥胤禩的“选举成果”,那堆积如山的推举八阿哥胤禩为新太子的奏折成了一堆废纸。

八爷党彻底失败了,而八阿哥胤禩也离太子之位越来越远。

导演这样一场戏,只能充分说明,所谓的“人多势众”的八爷党,还真的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八阿哥胤禩,真是小瞧了他那个“深不可测”的爹。

胤礽这两个字怎么念?

基本解释:

--------------------------------------------------------------------------------

yìn

后代:胤嗣(后嗣)。

笔画数:9;

部首:月;

笔顺编号:355425115

详细解释:

--------------------------------------------------------------------------------

yìn

【动】

(会意。从肉,从八,从幺。肉表示血统关系,幺表示重迭,八表示延长。合起来表示后代。本义:子孙相承)同本义〖continue〗

胤,子孙相承续也。——《说文》

予乃胤保大相东土。——《书·洛浩》

胤,继也。——《尔雅》

胤殷周之失业。——《剧秦美新》

yìn

【名】

子孙,后裔,子嗣,后嗣〖descendent;offspring〗

胤子朱启明。——《书·尧典》

夫许,太岳之胤也。——《左传·隐公十一年》

周公之胤。——《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永锡祚胤。——《诗·大雅·既醉》

又如:胤子(子嗣;嗣子);胤息(子息;子嗣)

相关词语:

--------------------------------------------------------------------------------

祚胤

子胤

胙胤

滋胤

胄胤

族胤

支胤

枝胤

余胤

胤嗣

胤辞

胤续

遗胤

胤雅

胤族

胤孙

胤子

胤文

胤绪

胤胄

胤息

血胤

贤胤

锡胤

息胤

微胤

体胤

天胤

嗣胤

圣胤

烧胤

昌胤

储胤

传胤

帝胤

贵胤

国胤

洪胤

后胤

皇胤

黄胤

来胤

令胤

龙胤

苗胤

名胤

曲胤

基本解释:

--------------------------------------------------------------------------------

réng

福。

从本身起第八代孙,称“礽孙”。

笔画数:6;

部首:礻;

笔顺编号:452453

详细解释:

--------------------------------------------------------------------------------

réng

【名】

福;福气〖happiness〗

礽,福也。——《玉篇》

同“仍”〖theeighthgeneration〗。如:礽孙(第八代孙)

相关词语:

--------------------------------------------------------------------------------

云礽

玄来礽

礽孙

康熙时期的死鹰事件是怎么回事?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八阿哥胤禩给康熙进献了一只海东青,结果康熙看到的却是一只死鹰,于是康熙勃然大怒,认为这是胤禩对自己的诅咒,并当众说出了要与胤禩断绝父子关系的话,史称“毙鹰事件”或“死鹰事件”、“海东青事件”。

这件事之后也代表着胤禩彻底失去康熙的宠爱,也彻底地失去了皇位继承人的资格。而且由于这件事在史书中记载十分含糊,胤禩又由此失去了皇位继承资格,所以关于此事的背后真相一直是扑朔迷离,后世有人认为毙鹰事件完全是对胤禩的栽赃陷害,更有人认为背后主使者很可能就是后来接替康熙继位的雍正皇帝胤禛。

在毙鹰事件之前康熙就已经对胤禩失去好感且带有偏见

胤禩是康熙第八子,生母是良妃卫氏,不过胤禩的生母卫氏家族出身不高,是辛者库奴籍出身,康熙最初并不重视胤禩母子。

不过胤禩自幼十分聪慧,喜好读书,勤奋好学,成年后为人谦逊温和,心思细腻,待人宽厚,很得朝臣们拥护。即便在康熙诸子中也很受兄弟们喜爱,其中老九胤禟、老十胤誐、老十四胤禵三人对他是马首是瞻,老大胤禔、老三胤祉、老五胤祺、老七胤祐、老十二胤祹这些较年长的皇子也多与胤禩关系亲近,就连老四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在最初时也与胤禩的兄弟关系十分亲密。

所以胤禩凭借自己勤奋好学,人品好,得人心,好人缘获得了康熙喜爱,他的母亲卫氏都因他从良嫔晋升为良妃。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第一次大封诸子爵位,老大胤禔和老三胤祉因跟随康熙征讨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战功被封为郡王爵位,老四雍正、老五胤祺、老七胤祐和胤禩四人被封为贝勒。

胤禩是被封爵的皇子中年纪最小的一位,也只有当时未满18岁,胤禔和胤祉都是在征讨噶尔丹时立下战功的皇子,雍正、胤祺、胤祐也都跟随康熙亲征噶尔丹,胤祺和胤祐更是亲自带兵上过战场,所以康熙第一次大封诸子爵位时,只有胤禩最年幼还没有在征讨噶尔丹时立过战功,而他却能和哥哥们一同获封爵位,可见康熙对他的喜爱。

由于胤禩生母家族出身低微,康熙为了抬高他的出身,还在他大婚的年纪特意给他聘娶了安亲王岳乐的外孙女郭络罗氏为嫡福晋。少年封爵,还娶了出身高贵的娇妻,可见康熙这时期对胤禩的喜爱。

不过康熙对胤禩的喜爱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一废太子胤礽时就戛然而止了。康熙在最初废掉胤礽的太子之位时,老大胤禔觉得自己机会来了,于是对胤礽落井下石,还摆出了一副胤礽被废太子之位舍我其谁的态度。

胤禔的这种表现让康熙十分反感厌恶,因此康熙为了杜绝胤禔想当太子的野心,对外宣布即便废掉胤礽也绝不会册立胤禔为太子。

康熙如此明确表示不会立胤禔为太子,他却还是不死心。他又想扶持一个与自己关系亲近的兄弟当太子,这样也算是有拥立之功,于是他就想到了扶立生母惠妃纳兰氏的养子老八胤禩为太子。

后来胤禔向康熙进言:胤礽所行卑劣,失人心。术士张明德尝相于胤禩必大贵。如诛胤礽,不必父皇出手。

胤禔的意思就是说相士张明德曾给胤禩相面,称胤禩将来必定大贵,也就是说天注定胤禩有帝王之命,胤礽品行太差被废,已经失去了人心,不如将他杀掉,如果康熙不忍下手,胤禔愿意代替康熙去对胤礽动手。

胤禔这一番表现不仅坑了自己还坑了胤禩,康熙认为胤禔有加害兄弟的心思,心肠歹毒至极,甚至怀疑胤禩与他串通谋取太子之位,于是下旨把胤禔和胤禩都监禁起来。

之后老三胤祉又暗中调查出胤禔勾结蒙古喇嘛巴汉格隆镇魇胤礽,将此事报告给了康熙,而康熙又派人开始对胤禔展开全面调查,最后不仅查出胤禔勾结蒙古喇嘛镇魇胤礽,还查出了术士张明德身怀武术,胤禔曾企图收买他暗杀胤礽。

这一下康熙更加震怒,他对胤禔和胤禩都十分猜忌憎恶起来,这件事史称“张明德相面事件”。后来随着深入调查,张明德交代胤禩并不知悉胤禔企图收买自己刺杀胤礽的事情,这时康熙才将信将疑没有追究胤禩,事后胤禩被释放出来,张明德被凌迟处死,胤禔被褫夺爵位,终身圈禁于直郡王府。

虽然在“张明德相面事件”中胤禩没有参与谋害胤礽,但是由此康熙与胤禩就产生了隔阂,康熙并不完全相信胤禩没有参与胤禔企图谋害胤礽的事情之中。

这件事结束之后不久,康熙又让大臣们投票在皇子中推举太子人选,结果以国丈佟国维、大学士李光地、马齐为首的朝廷群臣基本都推举了胤禩为太子。

这一下康熙更加生气,他对胤禩更加猜疑,他认为胤禩结党营私谋取太子之位,于是康熙震怒,他驳斥了推举胤禩为太子的这些朝廷官员,对外称胤禩勾结党羽、妄蓄异志,不可立为太子,而推举胤禩的重臣马齐和佟国维都受到了处分。

康熙为了稳定局面只得复立胤礽为太子,可是康熙对胤礽并不满意,所以胤礽复立为太子之后不久,就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时又被废除了太子之位。

可以看出在一废太子时康熙就对胤禩已经失去了好感,父子二人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大,康熙越发不信任胤禩,对他有着很大的偏见,认为他的一切之所为都是为了谋取太子之位。而毙鹰事件更是让康熙彻底对胤禩爆发,对他说出了极为绝情的话。

毙鹰事件彻底让胤禩从皇位继承人选中淘汰出局

毙鹰事件发生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而这一年正好是胤礽二次被废的两年后,在胤礽被废之后,太子之位虚悬,朝臣们对于太子人选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支持康熙再次复立胤礽,毕竟培养胤礽那么多年;另一派就是支持胤禩成为太子。康熙则对于这两点都不满意,他甚至对于册立太子的事都有些烦了。

这一年康熙为了散心巡幸热河,当时陪伴康熙去热河的还有不少皇子,这些皇子分别是皇十子胤誐、皇十二子胤祹、皇十五子胤禑、皇十六子胤禄、皇十七子胤礼。

本来伴驾的皇子中也包括了胤禩,但是在康熙回京途中胤禩却半道先走了,这是因为这一年是胤禩生母良妃卫氏去世三周年的忌辰,所以胤禩中途先去祭奠了母亲良妃。

祭奠完良妃之后,胤禩就派太监去康熙的行在请安,并向康熙表示自己在汤泉等候御驾一起回京。同时胤禩还派太监给康熙送来了他精心挑选的两只猎鹰海东青。

结果康熙后来对外称自己看到的是两只死鹰,康熙认为这是胤禩对自己的诅咒,胤禩想盼着他赶快死掉。

于是康熙震怒地召集了陪伴在身边的五个儿子们,他把胤禩给自己送死鹰的事对儿子们一说,并当着五个儿子的面痛斥胤禩。

据《清圣祖实录》记载:(胤禩)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听相面人张明德之言,遂大背臣道,觅人谋杀二阿哥,举国皆知。伊杀害二阿哥,未必念及朕躬也。朕前患病,诸大臣保奏八阿哥,朕甚无奈,将不可册立之胤礽放出,数载之内,极其郁闷。胤禩仍望遂其初念,与乱臣贼子结成党羽,密行险奸,谓朕年已老迈,岁月无多,及至不讳,伊曾为人所保,谁敢争执?遂自谓可保无虞矣。

康熙这番痛斥十分难听,直接称胤禩的生母良妃是辛者库贱妇,还翻出了早先的“张明德事件”来说事,这也说明了“张明德事件”之后,康熙虽然没有追究胤禩,但对他始终是将信将疑。另外从康熙的斥责之语中也看出了后来他复立胤礽为太子是出于无奈。

康熙当着五个儿子的面痛斥完胤禩之后,并说出了一句很绝情的话,那就是他称“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

这就代表着康熙想断绝与胤禩的父子关系,也意味着胤禩彻底失去了皇位继承资格。之后康熙下旨命内务府停了胤禩府上的一切生活开销,这更加表明康熙想与胤禩断绝父子关系。胤禩为此十分苦闷,更是生了一场大病,险些因病去世。

自此之后胤禩在明知成为太子没有希望的情况下,转而支持与自己关系亲密的雍正同母弟老十四胤禵争位,并把“八爷党”转为了“十四爷党”。这就是毙鹰事件的全过程,可以说毙鹰事件改变了胤禩的命运,彻底让他从皇位竞争者中淘汰出局。

毙鹰事件背后的真相究竟如何?

由于在《清实录》中对于毙鹰事件记载比较含糊,因此这件事在历史上就显得有些扑朔迷离,到底是谁栽赃陷害胤禩导致他最终在皇位继承资格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呢?

胤禩本人肯定是不可能故意送给康熙两只死鹰,康熙所说认为胤禩诅咒自己快点去世,他好操控朝臣登基为帝。际上这点根本不现实,虽然当时拥护胤禩的人很多,但胤禩也没有完全掌控康熙掌控朝政,所以康熙如果突然去世,胤禩还未必能登基。况且胤禩即便盼着康熙快点死,他也不可能蠢到把这个想法直接表现给康熙。

受害者胤禩的嫌疑被摘除了,那就得按照事件之后谁获益最大来看。胤禩彻底在皇位继承人选中被淘汰出局后,当时康熙诸子中对皇位最具竞争力的人就是三人,一个是老三胤祉,一个是老四雍正,一个是老十四胤禵。

胤祉文武双全,既有征讨噶尔丹的战功,又有帮助康熙组织人手编撰《律历渊源》和《古今图书集成》的文化功绩。而且胤祉还比较有野心,在一废太子时,正是胤祉揭发了老大胤禔勾结蒙古喇嘛巴汉格隆镇魇胤礽,他当时的算盘就是老大和老二都下去了,那就该轮到他老三当太子了。

但是从胤祉在诸子争位中的表现手段来看,这种事也太像他的风格。胤祉在争位时一直采用的是低调不争的手段,他从不站出来主动争位,基本都是浑水摸鱼的趁乱补刀的手段。尤其是栽赃陷害这种很容易露馅的风险较高的行为,胤祉更不会冒险去做。

接下来就是雍正,其实雍正在诸子争位时期的表现手段和胤祉很相似,他也是从不出来主动争位。胤祉为了表现自己没有野心,在康熙晚年一直醉心于组织文人修书不问政务;而雍正则是为了表现自己没有野心,表现出沉迷于道教丹药和长生不老之术,雍正当时一直对外号称自己是“天下第一闲人”。

雍正在诸子争位时期也是属于低调且不轻易行动的人,他一面表现出没有野心,一面又善于讨好康熙,另一面还能团结兄弟,就是为了不想成为众矢之的。可以说雍正的行事风格比胤祉还要谨慎小心,胤祉都不会做这种事,更何况雍正了。

剩下的就是胤禵,其实胤祉、雍正、胤禵三人中最不可能陷害胤禩的人还就是胤禵,因为在毙鹰事件之前,胤禵只是胤禩的重要党羽,他不具备争储的条件。正是毙鹰事件之后胤禩才改变主意,改“八爷党”为“十四爷党”,全力支持胤禵争位。

如果是胤禵栽赃陷害胤禩,以胤禩的能力事后必定能觉察出来,那样的话事后胤禩也不可能还会全力支持胤禵争位了,胤禩还没高尚到能如此对待陷害他的人。

其实陷害胤禩的人很可能不是皇子们,要知道胤禩才智过人,能力也是康熙诸子中顶尖的人物,如果胤祉和雍正或者其他皇子真的栽赃陷害了他,这件事之后胤禩肯定会有所察觉,他也肯定不会善罢甘休。

但是从事后胤禩没有采取任何自证清白,调查陷害他的人,而且他还反而大病了一场,差点去世来看,就能知道背后真正陷害胤禩的人是一个连他都不敢惹的人。要知道以胤禩当时的党羽势力一般皇子都没有他的势力庞大,能让胤禩畏惧的人只有康熙,所以毙鹰事件很可能就是康熙自导自演的一出大戏。

其实历史记载已经给出了明确答案,上面说过当时的情况朝臣们基本分为两派,一是支持复立胤礽,二是支持胤禩成为太子,偏偏胤礽和胤禩都不是康熙心目中的理想传人,因此康熙很烦恼才会去热河巡幸。

再加上胤禩本身党羽势力庞大,还深得朝臣拥护,对康熙的皇位已经构成了威胁,康熙又不想让他当太子,所以胤禩的政治势力对康熙的皇位很具有威胁,康熙也担心哪天胤禩会发动政变,让自己像唐高祖李渊一样提前退位。

而且从历史记载来看,康熙斥责胤禩送死鹰,但是其他人谁都没第一时间见证康熙是否看到死鹰,这些事都是事后康熙一个人对外宣布。所以毙鹰事件可能本身就是康熙想彻底打压胤禩断了他争位的念头而自导自演的一出戏。

胤禩在“张明德相面”事件时还能自证自己的清白,最终洗脱嫌疑,证实了他没有参与胤禔企图刺杀胤礽的事情。但是这次毙鹰事件中,胤禩居然没有任何自证,反而为此大病一场还险些去世,就能琢磨出其中门道。

凭胤禩的才智他自然知道没人敢栽赃陷害他,他就是从这里察觉出了这个事情很可能是老爹康熙自导自演来打压他的一场戏,也代表着康熙根本不想让他继位,所以他才失望到极点因而委屈的大病一场还险些去世。

这件事之后本来支持胤禩的朝臣就有不少与他划清了界限,像大学士马齐就开始不再掺乎皇子争位的事情,与胤禩的往来也逐渐冷淡下来。而且胤禩已经明确被康熙宣布失去了皇位继承资格,他也开始偃旗息鼓,这种表现很让康熙满意。

加上后来胤禵获得康熙喜爱,胤禩与胤禵亲近,康熙才表现出与胤禩的父子关系逐渐缓和修复。在这期间康熙还特意下旨把胤禩的儿子弘旺接进皇宫抚育,完全不像当初放狠话要与胤禩断绝父子关系那么绝情。

要知道弘旺可是比乾隆还更早被康熙接进皇宫中抚育,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康熙当初似乎就是故意自导自演了毙鹰事件来打压胤禩,想绝了他争夺储位的心思。事后康熙也觉得对胤禩做得太过了,所以才把他的儿子接入皇宫亲自抚育,也算是对他的弥补。

写在最后

所以毙鹰事件在历史上扑朔迷离就在于它很可能是康熙自导自演用来打压儿子胤禩的一出大戏,是康熙在玩弄帝王权术的一种手段。

在毙鹰事件前朝臣们分为支持复立胤礽为太子和支持胤禩为太子两派,让康熙不胜其烦,毙鹰事件之后,很多朝臣都与胤禩划清了关系,很少有人再敢向康熙进言立胤禩为太子了,而朝臣中有提议支持复立胤礽为太子的大臣也都受到康熙打压。此后太子人选问题逐渐没人再敢提议,可以说毙鹰事件帮康熙解决了这些朝臣们站队选边的问题。

毙鹰事件之后使得康熙晚年朝堂之上又趋于平稳,因此这件事很大概率就是康熙施展出来的帝王权术手段,康熙就是为了通过打压胤禩来稳定因太子之位逐渐暗流涌动的政治局势。也因此这件事才显得扑朔迷离。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