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刺身,古代过春节有哪些食俗
大肠刺身,古代过春节有哪些食俗?
古代春节食俗
先秦吃“麦饭”,唐朝以后米面才普及
无论年夜饭上有什么山珍海味,人们也少不了要吃主食。米饭、馒头、面条成为今天中国人最重要的主食,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先秦时期,中国人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所谓“五谷”中的粟、黍、稷,第一个对应的可能是“小米”,后两个则可能是“黄米”。
中国是小麦的原产地之一,但长期不被重视,吃的话,也只是用麦粒煮饭,制作“麦饭”。要到两汉时期,谷物制粉技术才逐步推广开来,出现了馒头、饼、面条等食品。这意味着,孔子、孟子们要是吃年夜饭的话,主食只有“粗粮”。
中国人的粮食结构在唐代发生历史性改变,粟、大麦、小麦在北方,水稻在南方成为主要粮食作物。这个时候,在较少种植水稻的北方地区,大米的价格超过粟米和面粉很多,通常只有富人才吃得起,属于粮食中的奢侈品。
在南方,麦类种植范围则很小,直到金人南侵,大批北方人逃往江南,麦类需求大增的情况下,种植面积才逐渐扩大。临安城(杭州)中面食店随处可见,饮食上“无南北之分”了。
饺子、汤圆寓意美好,过年必吃
说起中国人过年必吃的东西,饺子在唐朝时已出现雏形,在宋朝称为“角子”,在元朝被叫做“扁食”(来自蒙古语或回回语,在一些地区沿用至今),后来也有“水点心”、“煮饽饽”等名字。
因饺子形如元宝,被人们赋予“招财进宝”的含义,同时又便于人们把各种象征吉祥铜钱、糖果等包在馅里,久而久之,到了明朝,饺子成为北方人过年的必备食品。
南方过年的“标配”汤圆起源略晚,前身是北宋上元节(元宵节)吃的“圆子鼓豉”,南宋已有“乳糖圆子”、“山药圆子”、“金桔水团”等不同馅料的做法。
明朝时,北方在正月初九后吃“元宵”,制作方法是“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这显然已经和今天没什么区别了。
汤圆因其形状,被赋予“团团圆圆”的意思,过年时吃确实吉祥、应景。因此理论上,如果我们回到明朝过年,我们在北方就能吃上饺子,在南方就可以享受汤圆了。
魏晋至唐宋吃羊为主;鹿肉曾是“大众食品”
过年餐桌上当然少不了肉。现在中国人吃猪肉最多,牛肉和羊肉次之。但是在魏晋直至唐宋这段时间里,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养羊区域扩大,羊肉超过猪肉,成为中国人餐桌上最主要的肉食。
在唐人韦巨源《烧尾宴食单》记录的58种菜品中,有16种是羊肉或奶酪做的菜。宋朝更有“御厨止用羊肉”的规定,以至宋真宗时,宫中一年要杀数万头羊。在这种示范作用下,老百姓不免争相食羊。金朝占领北方后,江南羊肉产量不足,猪肉的地位上升很快。临安城内肉铺众多,在过年前后,每家能卖出数十头生猪。
当时数量依旧庞大的野生动物群,成为人们的“天然食库”。现代人很难想象,周武王一次狩猎,就能捕获麋鹿5000多头、犀牛12头,以及大量的虎、豹、熊等“珍稀动物”。
因此要在古代过年,年夜饭中的野味将极为丰富,甚至孔雀肉、老虎肉、狐狸肉无不是人们的盘中餐。其中鹿肉尤其常见,鹿尾、鹿舌都是有名的下酒菜。
不过古代因要用牛耕田,历代政府大都禁止杀牛,违反者会被施以重刑。过年时,大家如果要吃炖牛肉,只能冒险到黑市上去买“非法牛肉”。这里多说一句,在宋朝卖牛肉那是真正的暴利行业,因为买一头活牛5—7贯(1贯通常合1000钱),而牛肉一斤100钱,那么一头两三百斤牛能轻易卖出20—30贯了。
唐朝禁吃鲤,生鱼片是文人最爱
过年餐桌上当然也少不了“天上飞的”和“水里游的”。古代养鸡业很发达,人们也习惯吃鸡肉,孟浩然就有“故人具鸡黍,约我至田家”的名句。河中的鱼那是捕捞不尽,价格相当便宜。只是唐朝时候,皇帝的姓“李”和“鲤”同音,于是禁止吃鲤鱼。
鱼在古代有一种特殊的吃法,即所谓“脍”,也就是生鱼片,唐宋时期颇为盛行。唐人在大量食用后,总结出“脍莫先于鲫鱼,鳊、鲂、鲷、鲈次之”的经验。
李白诗中“呼儿拂几霜刃挥,红肌花落白雪霏”,说的正是“脍”的具体做法。现代人要是穿越回唐朝过年,吃上一盘鲜美的鲫鱼脍,也称得上别具风味了。
到了明清时期,人们的饮食习惯已趋同于现代。如乾隆举办除夕宴,他桌上的肉食大都属于常见之列,包括猪肉65斤,肥鸭1只,菜鸭3只,肥鸡3只,菜鸡7只,猪肘子3个,猪肚2个,小肚子8个,膳子15根,野猪肉25斤,关东鹅5只,羊肉20斤,鹿肉15斤,野鸡6只,鱼20斤,鹿尾4个,大小猪肠各3根等。
宋朝有反季节蔬菜;快炒普及晚;凉菜五辛盘
由于科技的发展,现在过年时,各个地方、各个季节的蔬菜,在市场上都能找到。但是在古代冬季,尤其是北方,能吃到的蔬菜实在少之又少。普通老百姓为了在冬天有菜吃,需要提前腌制咸菜。
没错,年夜饭也只能吃这个。贵族的情况会好一些,唐朝时在长安附近,利用温泉产生的地热栽培反季节蔬菜,供皇室享用。到了宋朝温室技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利用粪土发酵供热,栽培蔬菜的技术,让更多北方人的年夜饭中有了“绿色”。
如果你生在古代南方,过年时有蔬菜吃,那很可能吃到牛蒡(东洋参)、紫苏、白蘘荷这些现代人已经不太知道的蔬菜,而作为调味品的姜,也会作为一种菜肴,出现在餐桌上。
爱吃辣椒的话,那只能生在清朝了。辣椒在明末从美洲传入中国后,起先是被当作观赏花卉,后来才成为一种调味品。至此,中国饮食中才真正有了“辣”这一味。
有了好的食材,还要配合恰当的烹饪方法,才能做出美味的菜肴。中国菜现在最常见的烹饪方法“快炒”,南北朝时才出现,相对普及,更要迟至宋朝。这意味着,你要是在唐朝以前的时代过年,年夜饭上只能吃到烤的肉、煮的羮,或者前面所说生吃的“脍”。
除了炒的热菜外,中国人还习惯吃凉菜,有名的如夫妻肺片、皮蛋豆腐等。最有意思的是,大约从晋朝开始,古人过年都会吃一种很重口的凉菜——五辛盘。
五辛盘通常为大蒜、小蒜(山蒜)、韭菜、芸苔(油菜)、胡荽(香菜)五种辛味食物的拼盘,因有时也会放胡椒、花椒等,故又称“椒盘”。宋词中“节物映椒盘,柏酒香浮白玉船”等句子说的就是春节吃五辛盘的风俗。
平顶山有什么特产?
火车站东边的三妹香火锅 光明路小学附近合烙面 鹰城广场附近揽锅菜 中原商场附近羊肉汤 八中对面的逍遥镇胡辣汤 电业局俱乐部对面瘸子烩面和羊蹄 一矿附近特色农家饭 光明路小肥羊 优越路大胖涮锅 建设路福华肥牛 新华路重庆德庄 中兴路大桥下边顺天肥牛 中兴路电信大厦南草原兴发涮园 湛北路青少年宫东边豆腐粉条菜(体育路和建设路交叉口南边也有一家) 劳动路和湛北路交叉口天豪豆腐粉条菜/金刚合烙面(开源路优越路润泽圆旁边也有一家) 水库附近的特色小吃(鱼,虾,柴鸡,农家菜) 光明路湛河区政府对面小何啤酒鸭 五一路沙锅面 园丁路胡辣汤 光明路青蛙肉 劳动路胡记炒米线(以前中兴路九头崖超市对面胡同里也有家,据说老市政府后面也有加胡记热干面,没去过) 开源商贸城后面金地米线(以前和平路MB专卖旁边的那个) 鹰城世贸对面古今胸罩店旁边的米线屋 启蒙路热干面 新华桥冰粥 赵庆利大盘鸡 中心路大桥下面大盘鸡 兰贵大酒店大骨头(五条路小学旁边的德天大酒店也有,味道差不多,据说两老板是一家人) 胜利路酥油饼 老市场的猪头肉(没吃过,而且现在也没老市场了,不知道是不是现在劳动路优越路口那的几个摊) 体育路臭豆腐 文化宫南门白吉馍有两家一个门东一个门西(我都吃过感觉都还不错门西的正宗西安白吉馍比门东的好吃点) 九中对面拉条子 一矿附近牛B肉火烧(--这名字..真牛X..) 文化局里面的老太烙馍(现在文化局拆迁了,没留意烙馍去哪了) 百货大楼后面的小何凉粉(百货大楼?不知道该从哪个年代说起了...) 九中对面炸鹌鹑(卫校对面有个分店) 党校门口水煎包 西苑小区羊蹄 被单厂旁边的糊辣鱼 中原商场北边的羊肉汤 人民电影院东边的瘸子烧烤跟西边的金龙烧烤 矿一小门口的羊肉串 新华路矿工路口夜市 湛南路永昌网吧旁边羊肉汤 光明路北头邓城猪蹄 一中饼夹豆腐丝 被单厂旁北京饺子馆 平煤一高对面的铁板烧 恒浚食府的毛血旺(矿工路与大乌路交叉口往东20米) 六中门口的惠香包子 平顶山学院旁边的炒米 九中的傻子烧烤 湛北路的炖三宝 湛南路的白记的青椒圈 建东小区的糊辣汤千里香馄顿 联盟路中段的丁记胡辣汤 矿中对面的羊肉糊啦汤 矿中对面夜市上一对夫妻的铁板烧 恺撒的豆豆米线 V-PARTY左面的小广南 V-PARTY右面的12号揽锅菜 矿三中门口的张记米线和夜市的老八串 四矿一个老头的道口烧鸡和三廊庙牛肉 沙岛的爆炒田螺 曙光街和西沿河路交叉口的羊杂可 优越路的兰风拉面 五一路和劳动路交叉口的合烙面 6中旁边的惠香包子和肉片汤 开源路湛河桥北的炸串(夏天只有晚上有) 开源路北内衣厂再北面点的烤鲇鱼(不建议吃涮肚) 老市政府西面那条路有家鱼圆汤(门面比较小) 鹰城广场对面夜市里有家红薯面条,还有旁边那家桨面条也不错,加上2个菜角 湛南路与光明路交叉口向西老婆面 沿河路的海记焖面 曙光街与中兴路交叉口东华夏良子东海记闷面 优越路合烙面 开源路中段,鹰城市贸南50米,路东,桂林米粉(现在好象那里的房子都扒完了,也不知道都搬哪去了..我还没尝过了T-T) 八中北边川味抄手 曙光街二院西边50米的云南过桥米线 供电局大门斜对面的热干面 天渔港北边有家糊汤面也不错的 炒菜: 新华路湛河以北建设路以南和开源路南头两家豆腐王 市中医院门口的江南风味 丹尼小屋的肥肠鱼,李逵牛肉 天天渔港的甩饼 月牙泉的玉米烙 中兴路天天粥棚的板烧茄条 光明路转盘东南角曙光饭店里的蒜烧黄鱼 优越路中段天天粥棚边上的小御厨信阳菜 建设路与劳动路交叉口老新风 中心商城对面的饭统盖浇饭 光明路北段井水小橱 汤类:优越路和开源路交叉口的羊肉冲汤 建东小区的糊辣汤,黄焖肉。何记的稀饭包子 古御香的羊肉汤 上岛咖啡的鸡丝粥 党校旁边的武记羊肉汤和烤包子(开源商贸城后面中心商城南门出去往东那边也有一家) 启蒙路口那里的焖面肉片汤 沿河路与曙光街交叉口鲁山羊杂可(早上) 建设路东焦店呼啦汤 九中对面鱼漂老店的烤鱼漂 九中附近的傻子烧烤 湛南路与光明路交叉口向西白记烧烤 新华路与矿工路交叉口以北老电影院烧烤 开源路与光明路交叉口往东鱼羊鲜烧烤 城建学院附近洛阳烧烤 曹镇街里边的猪头肉,不过离市里比较远 新华区西治的鱼汤 焦店大棚子的烧鸡 部分信息因为城市改造,已经变的不准确了,因为帖子是老早以前的,现在还有好多不错的店和好吃的东西,例如秦淮人家的生鱼片/啤酒牛腩,好利来的三明治(好象现在只有光明路店做),姐弟俩土豆粉,双丰对面的米粉,歌德咖啡的意粉(这个推荐晚上6点以后去鹰城之夜唱歌的时候点,那时候打6折还能抵包房的消费),启蒙路的袁记肉夹馍(园丁路和优越路也有店)..
有哪些食材全世界基本上只有华人吃?
您好,我是澜馋食记,美食领域青云计划获得者,我来回答您的问题。
我看了一下很多人的答案。他们认为的外国人不吃的食物真是五花八门,可实际上如果他们能真正的深入了解一下世界美食文化的话,其实美食是相通的,中国人在吃上面根本就不孤单。
比如说猪蹄和猪内脏,很多人认为老外很少吃或者不吃。其实是大错特错的。(英式炖猪杂)
我在英国伦敦的时候,有一家餐厅就号称从猪头吃到猪尾,一点也不会浪费。至于猪大肠这种东西根本就是小儿科,老外吃的一点都不比你少。吃内脏比较少的无非是美国人而已。为人家生活好,有肉吃谁还吃内脏的?
(西班牙脆皮猪脚)
但是别的国家呢?西班牙葡萄牙已经猪肉吃出了花,别说猪大肠,他们连猪膀胱都能想办法吃掉。而猪胰子我们一般拿来当肥皂用了,很少吃的,对不对?
再说德国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香肠文化。灌香肠用什么?还不是猪肠子?另外意大利有炖羊肝,格鲁吉亚有炖猪耳朵,老外在吃杂碎方面一点也不比我们差。
(美国南方腹地克里奥尔烤猪蹄)
至于猪脚这些东西,不光西班牙葡萄牙,整个拉美地区都是珍馐美味。这些年随着劳模大量涌入美国,很多美国人也开始啃蹄子了,怎么可能不吃呢?
有的人说鸡脚外国人不吃或者很少吃,这也是缺少了解的原因。(日式碳烧鸡爪)
不要认为外国就是美国或者西方发达国家,世界很广大。有富的地方也就有穷的地方。富的地方吃鸡肉,穷的地方恨不得鸡毛都咽下去。
(阿根廷烤鸡脚)
所以鸡脚这种东西在国外大有市场,比如老墨,南美,爱尔兰,黑海各国,土耳其,阿根廷都有吃鸡脚的身影。另外东南亚算不算外国?哪个国家吃鸡脚比中国人差?
(土耳其菜中的烤鸡脚)
这些国家人口加起来也也差不多有中国的六七成了,所以鸡脚也是一种很普通的食品罢了。
很多人居然把香菜当成老外不吃的东西,我都差点笑出声来。有没有搞错,香菜就是从外国引进的,外国人怎么会不吃呢?欧洲,美洲,亚洲,澳洲,我还真不知道哪个国家不吃香菜,真逗!
(墨西哥玉米卷饼配萨萨酱)
香菜有两种传入说法,一种是张骞通西域引入,另一种是由印度引入。但无论哪种说法,都板上钉钉的说明香菜是一种舶来品,它的老家在现在的中东地区。这些人可能没吃过土耳其餐或者很少吃西餐,不知道香菜和欧芹是这两大菜系中最常见的点缀香料。一点都不比大蒜和葱花放的少。
(印度传统玛莎拉汁配米饭大饼)
印度的玛莎拉酱哪一种都少不了香菜籽。平时吃饭更少不了香菜。东南亚泰国菜缅甸菜越南菜又有哪一样少得了香菜?
(秘鲁酸橘汁腌鱼)
漂洋过海到了南美,无论是秘鲁的酸橘汁腌鱼还是墨西哥的玉米卷饼,香菜都是非常重要的配料。
(鱼腥草在墨西哥卷饼中也有展现)
顺道说一句,南美也吃鱼腥草。特别是老墨,哥伦比亚和秘鲁。他们吃鱼腥草和我们的云贵川很相似,都是切碎以后用辣椒粉,青椒,以及各种调料拌起来,卷玉米饼或者拌饭吃。所以鱼腥草也不是我国特有食用品种。
豆腐虽然是中国发明的,但他已经辐射到整个世界,只是有些人不知道而已。(韩式辣酱豆腐)
中国把豆腐当成国民食品,实际上在韩国和日本一样把豆腐当成国菜。据最新的一份统计表明,韩国和日本的人均食用豆腐量都已经超过了中国。而韩国和日本加起来可是有2亿多人哦。
(日料中的豆腐)
实际上豆腐现在在全世界已经掀起了一股健康饮食的风潮。无论是在欧美,还是在第三世界国家,豆腐都是一种自然健康的标志性食品。这主要归功于中日韩三国的料理在全世界遍地开花。
在西方,随着素食主义抬头,使得吃豆腐的人已不在少数。豆腐早就已经不是中日韩三国的专利食品了,而且在不久的将来吃豆腐的大军会越来越强大。
以上举了那么多例子,并不是说我这人有什么优越感。还是想让大家明白一个事实,也就是说现在这个世界是越来越开放的世界,任何食物都能找到他的落脚点。而更多的只是各国不同的食俗罢了。
我们需要寻找的中外食俗的差别,不是从稀奇古怪中寻找,去猎奇。而应从他的饮食习惯入手,这才是正确的方向。
我举个几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们都知道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吃螃蟹,而且外国人吃螃蟹一点都不如比中国人差。但是中国人对蟹黄情有独钟,认为它才是螃蟹真正的精华所在。但老外则绝对不会去碰蟹黄,因为它长得像坨屎。
其次,中国人喜欢用白米熬成稀饭,搭配咸菜或者油条馒头,吃起来非常舒服。但是这一点老外就非常不理解,米饭直接做熟吃不好吗?为什么要熬的稀糊糊的呢?所以除了东北亚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其他地区根本就不会有稀饭的存在。
还有,比如说黑木耳和银耳。除了中国,国外很少人会吃到它。因为老外觉得,你们中国人怎么连塑料袋都吃?而实际上它是一种菌类,而各个国家都是吃蘑菇的。这也是饮食习惯的不同。
我认识一个以色列哥们,有一天他突然给我打视频通话。问我那个魔鬼三明治是怎么做的?我一时没反应过来。他于是手舞足蹈的跟我比划:就是那个中国的蒸面包加那个魔鬼蛋。我瞬间就明白过来了。对他说,你去华人超市买点馒头,再买几个皮蛋,把皮蛋切碎了,用酱油拌起来,然后用馒头夹着吃就可以了。
你看,老外不吃皮蛋只不过不知道这魔鬼蛋怎么吃。实际上放点酱油和香油,他吃起来不一样美滋滋?
本回答到此就告一段落了。笔者长期更新美食文化深度文章,现在关注我,可以使您成为餐桌上的灵魂人物。
广东阳江有哪些出名的小吃?
我是广东阳江人,阳江好吃的特别多,比如砵仔糕,酒杯印,猪肠碌,叶贴,蜜汁三宝,灰糍,炒粉,牛腩粉,益智子,仁面子,咸汤圆,芋头糕,切粉等等!特别是当地的粉,味道一绝,废话不多说,直接看图吧!
阳春砵仔糕
阳春钵仔糕,阳江的阳春市当地的著名特色糕点,在阳春市大街小巷四处可见。有区别于港式钵仔糕,是钵仔糕里面唯一“咸”的糕点。当地叫钵仔杩。
吃法放置花生蒜油、秘制酱油、花生粉末,切方块状用竹签蘸酱于花生一起入口。口感爽滑弹牙,酱香四溢,既有蒜的焦香味又有花生的脆香味,再蕴含米糕着软滑弹牙真的是回味无穷,吃而不腻。
猪肠碌,阳江四大美食之一!
酒杯印
阳江叶贴
阳西灰糍
阳春牛腩粉
春砂仁蒸排骨
咸汤圆
仁面子
益智子
炒粉
福建十大名小吃有哪些?
福建简称为“闽”,要说八大菜系中哪一系在市面上比较低调,不那么有“侵略性”,可能闽菜就当仁不让了,毕竟在外地人看来闽菜系中最知名的可能就只有“佛跳墙”了,就这还老被有些人误认为它是粤菜。
这次我们就来分享一下福建省比较有名的、美味的小吃,如果大家有机会去到福建的话,千万不要错过,虽然它们中有一些可能看上去好像有点“怪”,但普遍都很好吃哦。
【土笋冻】如果说有个比赛是要比较哪种小吃的外观和滋味有最大的反差,那么土笋冻大概率会成为冠军,因为它的卖相实在是有点太诡异了,但滋味是真不错。
所谓的“土笋”并不是笋,甚至它都不是植物,而是一种爬行环节动物,它们的学名是可口革囊星虫,俗称就很多了,比如:海泥虫、海蚂蝗、土笋、泥丁等等。
经过清洗熬煮之后,这种名为“土笋”的星虫会释放出大量的胶原蛋白,分装冷却之后,就可以得到类似猪皮冻一样的土笋冻了。虽然外观看上去有点惊悚,好像是“虫子果冻”,但它清爽冰凉、口感弹嫩,滋味上鲜美十足,而且带有海鲜特有的一丝丝回甘。
【五香】五香这个东西呢,有叫五香卷的,也有说是五香条的,这不用太纠结,反正它就是那个形状,其实不同地方的五香条、鸡卷、卷煎等等,都是挺相似的东西。
五香卷这个东西跟春卷在形式上有点类似,不同点在于五香卷的皮不是面皮,而是用豆皮做的,炸出来之后口感更加酥脆;而它的内馅一般猪肉、荸荠为主,鲜香不腻,哪怕是经过油炸之后,也不会像别的油炸食品那么油腻;调味上肯定是离不开五香粉的,不然也不会有这么一个名字了。
总之五香卷这种小吃也算是去一次福建必尝的,集鲜香、酥脆等优点于一身,也是当地最本土味道的饮食文化之一。
【海蛎煎】海蛎煎也是去福建旅行一定会吃到的小吃、小菜,尤其是旅游区的餐馆和小店面,几乎必有这道美食。
这种小吃的做法也很简单,其实就是煎蛋包裹的煎海蛎,蛋液既丰富了口感层次,还可以避免海蛎过多的流失水分和鲜味,充分保持其风味以及口感。当然要确保海蛎煎更好更快的成形,里面还是会加入一些淀粉浆的,一般以红薯或玉米淀粉为主。
这个海蛎煎也就是所谓的蚵仔煎(é-ā-jiān)、蚝烙,其实海蛎、生蚝、蚵仔指的都是同一类生物,它们的学名就是牡蛎,不同区域不同种类的不同叫法而已。
【锅边糊】锅边糊有些地方也叫鼎边糊或鼎边垂,基本上都是一个形式的东西,大同而小异,在福建各地都是挺常见的小吃。
其实这个锅边糊跟两广地区常见的粿条在本质上是很相似的东西,它们几乎都可以看作是用米做的面条。
不同点在于锅边糊的料要比一般面条丰富太多了,相比较普通的面条来说,它更像一碗浓郁的汤羹。在福州地区会以小海鲜为主,汤底很多都是蚬子熬取的,十分鲜香;而古田县等地则是以猪骨、猪肠为主,主打香醇浓厚;到了漳州等地就更爱红油卤汤了,吃的时候也可以加些当地特色的辣油,也别有一番风味。
【沙茶面】沙茶是一种调味酱料,最初它起源于马来语地区的潮汕华人,后来传入潮汕地区,最终在福建、广东等地融入当地的饮食文化,沙茶面在福建美食中的地位就有点类似于炸酱面之于北京、热干面之于武汉一样。
沙茶酱不同于我们以往那些发酵的豆酱,它的组成要复杂很多,常用的原料就有花生、芝麻、虾酱、辣椒粉、五香粉、牛油、芥末、黄姜、丁香、盐、糖、椰汁、辣椒油、香茅等等数十种之多,是复合风味非常强烈的酱料,自然也赋予了沙茶面极强的特色风味。
除了酱料风味特别,沙茶面的佐料也是很丰富的,比如鱿鱼、鲜虾、蛤蜊、猪心、猪肝、鸭血、豆腐干等等都可以,所以去到福建旅行如果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一碗沙茶面总不会错的。
【花生汤】花生大家都吃过,第一印象就是香脆可口,尤其是下酒的“神器”,但花生汤却另辟蹊径,它将花生的另一面展现的非常好,让人得以品尝到入口即化、酥软香醇的花生。
普遍认为花生汤起源于福建的泉州地区,当地的生日庆祝、结婚喜宴等等活动的餐桌上,总能发现花生汤的存在。
花生米浸泡去皮,用文火慢慢炖煮,花生基本熟了之后再加糖,继续保持小火炖到花生酥软就可以了,吃起来清甜甘润、酥软醇厚,搭配油条、糯米炸等小吃也都不错。
【肉燕】肉燕也叫太平燕,是福建非常有名的小吃,在福州地区尤为受偏爱,是当地人婚丧嫁娶、亲友聚离几乎必吃的美食。
肉燕这个东西咋一看其实就是馄饨,但“肉燕”和其他馄饨也有明显的区别,那就是它不仅馅里面是肉,就连它的皮里面也有肉。因为肉燕的皮是精肉加淀粉锤捣制作的,不仅口感柔韧有些嚼劲,而且还越嚼越香。
所以,就算你的家乡也有很好吃的馄饨,但肉燕这种特色的小吃也很值得一尝,光是费尽心思的外皮就足以让人眼前一亮。
【卤面】卤面在福建美食中的地位好像也不输沙茶面,而且相对于沙茶那么略显尖锐的、突出的风味,福建各地的卤面对于外地人来说也更好接受一些。
其实很多地方都有卤面、打卤面之类的面条,基本上只要汤底是浓稠的、淀粉勾芡的面条,那么就都可以称之为“卤面”。福建地区的卤面也是自有特色,尤其是漳州地区的做法更加建议尝试。
首先它的配料十分丰富,常用的就有猪肉、虾肉、鱿鱼、香菇等等,算是海陆山珍皆有;其他佐料上也很有特色,除了常规的那些之外,光是扁鱼、沙虫和干贝就足以让一碗卤面的鲜香无比醇厚。
【鱼卷】鱼卷是泉州市崇武古城的有名特产,在当地几乎可以说是“无卷不成宴”,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有鱼卷在售卖,而且这个东西还算是比较方便保存,可以当作旅游的伴手礼哦。
相传鱼卷最初的雏形曾是古代的储备军粮,当地驻守的官兵就地取材,用新鲜马鲛鱼去骨取肉擂捣成浆,混合红薯粉和各种调料卷成长条,蒸熟之后就成为了方便携带的军粮。
现在的鱼卷大致做法还是同样的思路,只不过工序更精细些、配料更多样一些。做好的鱼卷蒸煮炸炒都是美味,现在也可以比较方便的网购到了,感兴趣又没时间旅行的朋友也可以试试看哦。
【烧肉粽】粽子大家都吃过,现在是我们传统节日端午节必吃的节日美食,关于粽子也曾经有过“南咸北甜”的“小纷争”,而福建的烧肉粽就是咸口味粽子的佼佼者之一。
闽南地区的烧肉粽其实就可以看作是粽叶包括下的完整一餐,除了有糯米作为主食之外,烧肉粽里一般都会有板栗、红烧肉、干贝、虾干、莲子、花生等等,不仅口感丰富,香气也很有层次,一颗就可以吃的很满足。
那么以上就是这次关福建美食、小吃的全部内容了,如果有所帮助的话,恳请帮忙转发和收藏。
对于美食制作、饮食知识和美食美酒相关趣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支持一下,以后一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