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大唐,为什么能以主公的姿态独立着
厚黑大唐,为什么能以主公的姿态独立着?
刘备的起点很低,之所以后来能够以主公的姿态周旋于诸侯之间,一是靠运气,二是靠实力。这两者缺一不可,否则刘备不可能在乱世之中崛起。那么为什么说刘备靠运气,刘备又在什么时候开始有实力了呢?听我细细分析。
刘备原来是混黑道的,而非大家所熟悉的,刘备是个良民。史载刘备不喜诗书礼仪,酷爱走马、美女、音乐等声色之物。刘备虽然穷,但是却不寒酸,他的身后有小的财阀来支持他霸占一方。
从以上可以看出,相对于走官场这条路来说,刘备混的是社会这条黑道。刘备聚集众徒,在乱世之中想做一番抱负。刘备也善于交际,虽然他不喜欢读书,但是他仍然拜原九江太守卢植为师,刘备的同学也很厉害,其中有一人名叫公孙瓒,比刘备厉害的多。
卢植当时很有名,东汉末年朝廷派了两人来镇压黄巾军,一个是皇甫嵩,一个是卢植。皇甫嵩率领孙坚、董卓等人将黄巾军几乎全歼,但是卢植的战绩却不太好,被黄巾军屡次打败,朝廷没有办法,将剿灭黄巾军的任务全交给了皇甫嵩。
刘备早期起步很低,他率领聚集的手下跟随校尉邹靖讨伐黄巾军,立过一些小功,终于得到一个小官安喜尉。这时的刘备很狼狈,别说以主公的姿态独立了,能保住自己的官位就不错了。为什么呢?因为刘备由社会闲杂人员变成朝廷官员不容易呀,他怎么会不珍惜呢?
刘备刚当上安喜尉就遇到了危机,原因是朝廷规定:凡是因为军功而当官的,要进行甄别淘汰。(原因是汉朝实行孝廉察举制,只有孝子才有可能被推荐当官)。刘备怕自己被淘汰,于是想求见前来办理此事的督邮,有贿赂督邮的想法。但是这个督邮却称病不见,刘备大怒,冲进府门,将督邮绑在床上鞭打了三百下,然后弃官而去。这是刘备第一次丢官。
后来,刘备又跟随大将军何进的都尉毌丘毅一起平叛黄巾军,立有战功,官封高唐尉,刘备又一次弃官而去。这是刘备第二次丢官。
那么刘备为什么屡次弃官而去呢?刘备看出,朝廷昏庸腐败,已经是即将倒塌的一座大厦,即使有力挽狂澜的人,也无力去挽救了。于是刘备选择了自己募兵,然后单干。这时也有一个人和刘备有同样的想法,此人叫曹操。
英雄记云: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后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从刘备决定单干起,刘备的实力和运气才慢慢变好,最后成为大家眼中的以主公的姿态周旋于诸侯之中,那么刘备是怎么发展的呢?
刘备在决定单干后去找了自己的老同学公孙瓒,此时的公孙瓒已经是朝廷的中郎将,比刘备强太多。公孙瓒封刘备为别部司马,刘备开始有一定自主权。当时公孙瓒的手下田楷任青州刺史,立徐州比较近,与徐州牧陶谦有一定的交情。
公元194年,曹操之父曹嵩在徐州地界被人所杀,曹操将怒火发泄到陶谦头上,决定和陶谦鱼死网破。陶谦抵挡不住,于是向田楷求救。田楷协同刘备一起来救陶谦,刘备仅带千余人便出发了,陶谦见到刘备如此仗义,于是资助刘备几千人,刘备开始拥有一定规模自己的队伍。同时,刘备的人生也进入开挂模式,简直是好的不得了。
刘备脱离公孙瓒援助陶谦,在徐州,刘备第一次以独立的身份亮相。刘备广施恩义,收买人心,在徐州赚足了名声。而此时曹操因为后方被吕布偷袭,不得不率兵返回。于是徐州在刘备来到后奇迹般的暂时保住了平安。这是刘备运气好的第一次表现,没有和实力强劲的曹操交锋。
很快刘备的运气又来了,因为陶谦死了。陶谦死之前表刘备为豫州刺史,虽然刘备名义上有职位,但是其实豫州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等到陶谦死去,徐州众人推举刘备为徐州牧,刘备终于有了自己的人生舞台,而刘备领徐州牧后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方军阀,朝夕之间,天下闻名。
后来,曹操为了拉拢刘备对付吕布,上表朝廷封刘备为镇东将军。仅仅五年时间,刘备完成了从别部司马到镇东将军的转变,风头渐长,再加上关羽、张飞两位万人敌将军的帮助,刘备成为东汉末年众军阀当中崛起最快的一支。
刘备在徐州没有得意多久就被吕布偷袭,刘备丢了徐州,投靠了曹操。曹操为了拉拢刘备,表刘备为豫州牧。后来刘备帮助曹操在下邳擒杀吕布,曹操表刘备为左将军。这是朝廷封给刘备最大的官,这个称号刘备一直保留到他自称汉中王为止。
刘备在投靠曹操时是独立的,两人是联合关系。换句话说,刘备是以主公的姿态和曹操搞联合,而不是作为曹操的部属。为什么呢?一是因为刘备自身的实力,刘备有雄心壮志,不甘于屈居别人帐下。虽然刘备可能暂时无兵,但是刘备手下不缺能征善战的将领,而招兵对刘备来说轻车熟路。
二是因为刘备的名声,刘备是豫州刺史,徐州牧,豫州牧,左将军,怎么可能以这样的身份侍奉曹操呢?因此曹操只有和刘备搞联合,想要招降刘备,根本不可能。
后来,刘备因为衣带诏的事件离开曹操,南下逃亡,来到荆州。荆州的刘表对于刘备也是无法妥善安置,为什么呢?刘备是朝廷的左将军,手下又有关羽、张飞、赵云这样的猛将,留在身边始终是个祸患,于是刘备被刘表安排到新野,而新野离曹军比较近,算是为刘表看家护院。
后来刘表病死,荆州的人都心向刘备。以至于鲁肃前去吊丧时就说: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同心协力,那么我们就应该和他们结盟。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们离心离德,那么我们就应当另做打算。由此可见,刘备的实力和他在荆州的威望。
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因此,即使后来刘备流亡到江陵附近,鲁肃也是和刘备搞联合,而不是劝刘备投靠孙权,因为在鲁肃眼中,刘备是枭雄,是一方实力,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将军。
从以上可以看出,刘备从一开始的安喜尉到后来的豫州太守、徐州牧,再到朝廷的左将军,刘备的实力一直在增强,强到什么地步呢?刘备在长坂坡逃亡的狼狈之际,东吴来人搞联合,联合的不是刘表的儿子,而是刘备。此时的刘备是实力和名望俱存,无论到哪里都是主公,任何人都不可能小瞧。以至于后来刘备入益州,益州的官员都劝刘璋提防刘备鸠占鹊巢,但是最后还是被占了。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刘备之所以能够以主公的身份周旋于诸侯之间,主要还是因为刘备的实力和名望。而对刘备帮助最大的是陶谦和曹操。陶谦帮助刘备在名望上第一次实现质的飞跃,由一个小小的别部司马一举成为徐州牧。而曹操则把刘备推上声望的巅峰,左将军。因此,刘备应该感谢曹操,是曹操亲手给自己树立了一个强敌。刘备的实力也不容小觑,虽然经常失败,但是刘备的抗击打能力简直可以媲美他的祖先汉高祖刘邦,在经历了大半辈子失败后,刘备终于在汉中称王。
再多说两句,和刘备一样以主公的身份流亡的人还有吕布,吕布也有实力,也有威望。因此,吕布在投靠袁绍时,袁绍碍于吕布的身份想杀了他。吕布投靠刘备时,刘备也是以礼相待。以主公的身份独立并不难,只要有实力和名望就行。但是这样的人往往被人所嫉,呆不长久,这也是刘备为什么经常流亡的原因。
本回答独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为什么不杀了李渊?
李渊作为大唐王朝的开国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做过太上皇的开国皇帝。难道真的是李渊厌倦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每日繁琐的政务。实际上并非如此。
李渊的退位完全是因为其儿子李世民在成功发动玄武门事变之后,李渊不得不承认并且面对玄武门事变之后的政治格局和秦王李世民掌控了朝中文武势力的现状,而通过玄武门事变成为大唐皇位继承人的李世民片刻没有休息,而是逐步的架空并且孤立了皇帝李渊。
这样尴尬的状况没有维持半年便宣告结束,唐高祖李渊正式退居二线做了太上皇,而太子李世民也在成功实施玄武门事变之后,再进一步成为大唐王朝的第二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当了皇帝之后自然要住在皇宫之中,而唐高祖李渊在皇宫短暂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便主动地搬到了大安宫之中。相当于李世民和李渊换居住之所,同时也换了身份。
唐高祖李渊总共做了九年的太上皇,这期间李渊基本上都是深居简出,很少接受朝中官员请安问好和参与国事政策。除了跟自己的老伙计们裴寂等人喝酒赏月,除此之外唐高祖李渊做太上皇期间尽管已经年过花甲。但是并不影响太上皇李渊继续生育子女。可见唐高祖李渊身体条件和身体素养还是比较好,这也符合中国历史上大多数开国皇帝的生育能力。
唐高祖李渊在当太上皇期间生育并且长到成年的有两个儿子,分别是李元祥和李元婴。至于唐高祖李渊在这9年期间总共生了多少个子女无从得知,因为在古代时期即使是帝王之家,许多新生婴儿夭折的现象也频频发生。贞观九年不到70周岁的唐高祖李渊离开了他流连忘返的世间和权力,驾鹤西去!
唐高祖李渊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存在感比较低的开国皇帝之一,这跟唐高祖李渊的儿子唐太宗李世民个人能力过强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就导致无论是开创大唐王朝还是带领大唐王朝走向盛世。都被归纳进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个人功绩之中。而唐高祖李渊似乎只不过是占了大唐王朝开国皇帝这一个封号。但实际上以李渊的才能和智慧也并非是平庸之辈。只不过历史没有给李渊太多表现的机会便早早的被自己的儿子逼退,做了太上皇的位置。
正是因为李世民的宫廷政变的目的已经达到,因此也不必在背负一个杀兄弑父的罪名!毕竟中国古代时期都是以孝治天下!不孝之人是天底下最为令人不齿的人,即使其他方面都做得很好也不能够消除他不孝的罪名!因此李渊做了太上皇而不是早早的驾鹤西去!
为何却被李世民丑化成小人?
首先,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但同时历史又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毕竟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字里行间无不始终贯穿胜利者的意志,至于那些对胜利者不利的的事则通通抹掉了。
李建成是大唐的开国太子,真实历史上他对建立大唐是有大功的。他是唐高祖李渊的嫡长子,在李渊建立大唐后,是按照封建嫡长子宗法制所立的太子,不仅有大功,同时又是合法合礼,名正言顺,光明正大的太子储君。按照可信度比较高的《大唐创业起居注》来看,在太原起兵到定都长安建立大唐这段时间中,李建成的功劳与李世民是平分秋色,主要军功有,平定河西,进军霍邑斩杀宋老生,潼关大战挫败屈突通。大唐建立后,则作为太子,留守长安,有帮助父皇李渊居中调度,处理军国要事的政绩,深得李渊信任。也有多次抵御突厥和平定河北剿灭刘黑闼的辉煌战绩。在识人用人上也是很有眼光的,如魏征,王珪,薛万彻,冯立等都是名臣能将。由此可以看来,李建成也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是一位有军功有政绩也深得李渊信任的太子。
陈寅恪曾评价道:然高祖起兵太原,李建成即与太宗各领一军。及为太子,其所用官僚如王珪、魏徵之流即后来佐成贞观之治的名臣,可知李建成亦为才智之人。反观李世民,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政权后,为大唐的建立和统一立下不世之功,同时也在不断的征战中笼络了大批的谋臣猛将和获得了如日中天的声望。野心随之膨胀,李世民自认为是自己打下了整个大唐基业,却只能屈居于一个藩王,心怀不甘,手下的那批谋臣猛将为了做从龙之臣,更是不停挑唆。此后李世民挟此赫赫战功之余威,对太子储君之位虎视眈眈,于是就有了志在夺取太子的以李世民为核心的秦王府政治集团。
秦王府先是想通过和平演变的合法途径解决。炮制了杨文干事件,告太子李建成勾结外将蓄谋造反,想扳倒太子。让李渊来废掉李建成的太子之位,嫡长子李老大挂了,那肯定就得轮到嫡中子李老二光明正大做太子了吧。结果杨文干事件疑点太多,李渊仅仅是流放了太子府的王珪,韦挺和秦王府的杜淹,责备了李建成了事。但此事更加激化了太子府与秦王府的矛盾。
大失所望,真正的大失所望,对秦王府来言。再加上李渊对李建成信任有加,根本无意废太子,局势对李世民越来越不利了。既然太子之位你不肯给,那我就自己来拿吧!既然和平演变行不通,那就索性来个流血政变吧!于是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李世民在其谋臣猛将的策划下发动了玄武门政变,实施斩首行动,事变中李建成被李世民一箭射杀,他的五子也一并处死。李世民杀兄灭弟屠侄逼父后终于如愿以偿获得太子之位,并顺利登上帝位。
后来,李世民曾质问魏征调拨他们兄弟不睦,结果被魏征顶了回去,魏征答到如果那时太子能听从他的计策,也不至于有今日之祸。可见,李建成没有也不愿向李世民痛下杀手,性格过于仁厚了。如果说,比能力,他们也许是半斤八两,但李世民更为人称道。比军功,则李世民更胜一筹。比处理政务,或许李建成更在行,毕竟大唐开国后,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帮老爹处理政务。但是要比心狠手辣的话,十个李建成也比不了一个李世民。为了权力不惜任何代价,哪怕是亲情手足,哪怕是灭掉自己大哥全家。
坐上龙椅后的李世民,也开始关注自己的身后名了。我国古代有皇帝不能自观国史的不成文规定。但是李世民却很想知道当时国史是如何记录他发动的玄武门之变以及评价,于是打破了这个先例。李世民自观国史,发现原有记录用语不当,这让他很不满意,于是指示手下大臣,按他自个的意志篡改史书。
为了使自己发动的玄武门政变是正义凛然,名正言顺,通过篡改史书把李建成贬的一无是处,丑化成一个庸碌无为,嫉贤妒能,昏聩无道,鼠目寸光,搬弄是非的小人嘴脸,身无尺寸之功,仅凭嫡长子身份才当上的太子,言外之意就是这种小人要是做了大唐之主必定祸国殃民,让社稷暗无天日。而李世民则是战功赫赫,英明神武,气度不凡,聪明果断,任劳任怨,不拘小节。更是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一位济世安民之主。因此才遭到李建成深深的嫉妒,对李世民百般陷害,欲杀之而后快,被逼无奈之下,李世民为了自保,为了大唐基业,江山社稷,天下苍生,不得已发动玄武门政变,诛杀了李建成。
其实李世民又何止是单单丑化了李建成?李世民通过篡改史书,李渊也同样被矮化的一塌糊涂。仅举一例,在当时讨论起义问题上,堂堂开国之君李渊的表现是这样的:一副畏首畏尾,支支吾吾,贪生怕死,毫无主见,胸无半点韬略的样子,怎么看都不像个开国之君该有的姿态,最后还是在李世民通过一系列方法下,威逼其父下定决心造反。通过篡改,在史书上堂堂开国之君唐高祖就变成了一副昏庸无能,碌碌无为,贪图享乐,毫无主见,窝窝囊囊的形象,与之相反的则是形象高大完美,光辉璀璨,聪明果断,英明神武的唐太宗。史笔之下,仿佛李世民才是真正的大唐缔造者。连自己老爸,堂堂的开国之君都敢矮化,更何况是丑化大哥,一个开国太子呢?
综上所述,李世民为了使玄武门政变具有正义性合法性的政治需求,要把它写成是在李建成百般迫害后,李世民为了自保自卫,不得已才发动的正义之举。因此就只有通过不断丑化对立面的李建成,抹杀他的功绩,贬低他的才能,污蔑他的人格。因为李世民玄武门之举杀兄灭弟屠侄逼父在传统的道德观念下,那是大逆不道,禽兽不如的行为,所以只有通过篡改史书,丑化李建成,矮化李渊才能更好的掩饰这一切,同时也是成王败寇使然,通过丑化对手,来抬高自己。
历史上最著名的太监是哪个?
一、秦国赵高
赵高,是历史上有名宦官。他在史上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一是身世,二是生年,三是功过是非。正史记载不祥。
有野史这样记载:赵高的父母是秦始皇时代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赵高和他的几个兄弟一出生便被阉割送进宫里。赵高天生一副聪明头脑,善于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只可惜品行不端。由于在宫中时间较长,接触了一些秦代的律令,又能用心强记,所以比较精通狱法。
秦始皇知道他干练有才,对他很宠信,让他作了中车府令,并且让他教导少子胡亥学习刑法狱讼之事。胡亥虽是个只知行乐的花花公子,但对赵高讲述的断案治狱的事例却很感兴趣,因而,一直把赵高当成老师和亲信,对赵高很是尊重。
赵高曾经触犯刑律,秦王派大臣蒙毅对他治罪。大臣蒙毅依照秦律,判他死罪,剥夺官籍,始皇念他平时做事勤快,便赦免了他。
公元210年,秦始皇病死沙丘,赵高策划阴谋,巧言厉色拉李斯下水,瞒天过海,矫诏逼杀公子胡苏,将大将军蒙括史弟下狱,成功邦助胡亥篡位。事后升为郎中令,控制朝纲。接着赵高充分施展其凶残手段,诛杀异已腰斩同盟者李斯,李斯死后,秦二世专宠赵高,任命他为中丞相,国家大事,无论大小,都由他决定。赵高位尊权重,但贪欲之心不能满足,他想篡位谋反,又恐怕其他大臣反对,就心生一计,亲自导演了“指鹿为马”的闹剧。赵高穷凶极恶,玩二世于股掌之上,最后发动政变,逼杀二世,最后他自己也落得个悲惨的下场,为有史以来宦官逞凶之首例。千古一帝秦始皇在天之灵他怎能明白,铁打的大秦江山竟然毁于一阉人赵高之手?
二、东汉张让
东汉末,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宦官集团独霸朝纲,权倾天下。张让颖州人。他从宫中一杂役太监,逐步爬上太监首领中常侍。他怂恿昏君刘灵帝刘宏设立“四园卖官所”,公开卖官敛财。又在汉宫西苑设“裸游馆”,专供灵帝淫乐,哄得灵帝喜笑言开。他“僭越”朝制,把自家庄园建得皇宫还高,又怕灵帝发现,挖空心思拿“天子不可登高,登高必遭大祸”来蒙骗灵帝,这个昏君竟然确信,还口口声声称张让为父,真是昏君奸臣,一路货色。
张让率领十常侍,颠倒黑白除异已,捏造罪名杀朝臣,终于引起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不满。张让又先下手为强,诱杀何进,导致京师卫军变乱,杀尽宫中几千太监,张让也走上绝路,投身黄河。
三、唐代高力士
高力士是大唐一代最有权谋的太监之一。他本姓冯,名元一,潘州人。曾祖冯盎为广、韶十八州总管,祖父冯智为潘州刺史。父冯君衡因罪被“裂于冠冕,籍没其家”。因此,他幼年时即与母失散。圣历初,岭南讨击使李千里将他阉了以后送入皇宫内。高力士从小聪慧,办事机敏,武则天女皇很喜欢他,命他在左右待奉。后因事触怒了武则天,被责打以后赶出宫去,由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改姓高。高延福原为武三思家奴,与武三恩关系密切,高力士因此常出入武家。一年后高力士得以再次入宫,隶属司宫台。“神龙革命”中他随机应变,择主而事,投靠李隆基,将主子武则天拉下马。后又出谋划策,助李隆基诛杀韦后和太平公主,终成唐明皇最忠实的心腹奴才。不过,高力士在创造唐朝“开元盛世”的过程中出过不少力,献过不少良策,这在中国历届太监中,算是出类拔荟的高人了。
高力士在历史舞台上演出最精彩一出戏,是他一手撮合了杨玉环和唐玄宗的旷世姻缘。是他成就了杨贵妃,也是他在马嵬坡缢死了杨贵妃。成也力士,败也力士。真是美人一笑媚千古,空留长恨在人间。
四、唐代李辅国
李辅国,本名静忠,后赐名护国,又改为辅国,唐肃宗时当权宦官。静忠少时为宦官高力士的仆役,相貌丑陋,粗通文字,后来跟随太子李亨的李辅国跃上了帝国的政治舞台。李辅国的政治生涯算是大器晚成,他四十岁以后开始掌闲厩,后入侍太子李亨。
中国历史上的宦官之祸,以汉、唐、明三代为甚,三朝权阉辈出,但居宰相之位者,惟唐代宦官李辅国而已。安史之乱成为李辅国崛起的契机,李辅国通过马嵬献策、灵武劝进,取得唐肃宗的信任,从而平步青云,官至兵部尚书。拥立唐代宗,更使李辅国飞黄腾达,官拜司空中书令,跃居宰辅,晋爵博陆王,尊号尚父,恩宠至极,这在中国古代宦官中绝无仅有。
大凡乱国枭雄,都有一套超乎常人的厚黑心术,李辅国阿谀奉迎,溜须拍马,他不学就会。翻云覆雨,落井下石,他无所不能。谋害同类,残杀异已,他从不手软。从亲王、宰相到皇后、皇帝,有用时可成为手中权杖,无用了则手起刀落,痛杀干净。李辅国一生忙碌,谋权固位,巧取豪夺,拥城国之富,最后落了个身首异处,尸弃荒野。
五、宋代童贯
童贯,北宋宦官,“六贼””之一,字道夫,开封人。童贯虽为太监但则属于另外一种类型,史书记载:此人身材高大魁伟,皮骨强劲如铁,双目炯炯有神,面色黢黑,颐下生着胡须,一眼望去,阳刚之气十足,不像是阉割后的宦官。这可能和他年近二十岁才净身有关。童贯净身入宫,投于大太监李宪门下。他为人乖巧,揣摩功夫十分了得,精于媚术。徽宗即位后,他如鱼得水,使出浑身解数,献古玩,弄字画,用尽心思讨得这位风流天子的欢心,从此平步青云。他与蔡京联手,排挤朝臣。公(即蔡京)媪(即童贯)二相,朝内朝外,互相勾结,独霸北宋军政大权,朝野百官,尽出其门,童太监成了“童大王”。童贯独领兵权二十年,北宋在与辽、金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国力日虚,他却兵权永固,足见他保权固位手段之高。宦官出身的童贯,朝廷里的官员很多看不起他,加上童贯骄恣,上下结怨。徽宗禅位,钦宗登基,童贯失恃,靖康元年被一连三贬。7月贬吉阳军又诏数童贯十大罪,命监察御史张澄追而斩之。
童贯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般的悲喜剧色彩。他的一生中,开创了几项中国历史之“最”,肯定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迄今无人能够打破的记录,并且可能会永远保持下去。这几项记录是:中国历史上握兵时间最长的宦官;中国历史上掌控军权最大的宦官;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代表国家出使外国的宦官。
历史上有没有被人忽悠?
有人被人忽悠,结果损失惨重。但是有人被人忽悠,但不以为然,后人接连几代的努力,竟然得到被忽悠的东西,还超乎想象,建立一个空前绝后的帝国,你信不?
这个人,就是秦襄公。他的后人,建立的这个空前绝后的帝国,当然就是盛极一时的帝国——大秦帝国了。
那么,这个秦襄公为什么会被忽悠?这个大秦帝国是怎么被忽悠出来的呢?我们跟填哥一起来看看。
秦国先祖
说到这个被忽悠的大秦帝国和秦襄公,我们先来看看他们的先祖,以了解事情的始末。
话说颛顼的后裔大费(也叫伯益),因为尚于调教鸟兽,得到大禹的赏识。立为继承人。但是位子却被夏启给夺了。在整个夏朝,大费的子孙郁郁不得志。大费的不知道几代玄孙费昌,辅助商汤,灭了夏朝。替祖宗报了一箭之仇。
费昌的子孙因而在商朝得以享受荣华富贵。
但是没有想到,事情也有发生变故的一天。公元前1047年,武王率领军队,灭了商朝。费昌的不知道几代孙飞廉和恶来,对商朝忠心耿耿,一个战死,一个逃跑了。后来,恶来的子孙又参与反抗周王朝的三监之乱,叛乱平定后,嬴氏一族因为参与叛乱,被流放到遥远的西垂。
到了非子这一代。嬴氏一族已经在西垂扎根许久。非子先是投靠造父,后来凭借着祖宗传下来的驯养牲畜的技巧,替周孝王养马。因而得到周孝王的赏识。周孝王赐给他一块封地“秦”,号称“秦嬴”。但是这个时候,“秦”只是一个附庸国,地位低下,不能与诸侯平起平坐。
对抗西戎
秦非子的秦地,地处西垂,自古以来便是中原和戎狄杂居的地区。在这里,居住很多的戎人。统称西戎。秦非子要在这里立足,少不了与西戎兵戎相见。周王封秦非子于秦地,也有对抗西戎的想法。
从此,嬴氏一族,义无反顾的走上对抗西戎的道路。
秦非子去世后,秦侯。秦公伯即位。秦公伯在位三年,秦仲即位。在与西戎的对抗中,秦人越来越强大,当然,也和西戎结下血海深仇。终于在秦仲的在位期间,西戎向秦发动大规模战争。秦国族人濒临灭绝。秦仲向西戎复仇,英勇战死。
秦庄公即位。不仅夺回秦地,连被西戎侵占的大骆的土地都夺回来了。但是,秦国直到这个时候仍然只是一个附庸。
接下来,我们的主人公秦襄公出场了。
佐周平王
这些年,秦人的地盘增多了。但是,多年的浴血征战之后,秦人也需要休息了。于是,襄公一改前人的政策。和西戎和好,把妹妹嫁给西戎丰王,趁机离间西戎各部。和好西戎,给秦人休养生息的机会。
没想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襄公在西垂努力发展实力的时候,他的主人—西周乱了。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又废了太子宜臼,围攻申国。引得申侯大怒,联合犬戎把周幽王给杀了。立太子宜臼为周王。是为周平王。
秦襄公的机会来了。他出兵镐京,联合一些诸侯国,赶走犬戎。立了大功。
这个时候,因为看不惯周平王引狼入室灭了自己的父亲。虢国国君立了姬余臣为周王,称为周携王。
秦襄公
这下可有点犯难了。两个周王,该扶持谁呢?
如果把宝压对了,秦国可能鲤鱼跃龙门,如果压错了,赢氏一族被流放的命运即将重演。
秦国,面临一次重大的抉择。但是,这一次秦襄公把宝压对了,他把宝压在周平王的身上。他不但派兵帮助驱逐犬戎,还派兵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阳。
史上最大的忽悠
这下周平王可有点犯难了。这么大的功劳,我怎么赏赐啊?
西周给功臣最大的赏赐,莫过于给一块地,让你封邦建国。让你封邦建国好办,我的一纸诏书就行。但是地,我给不了啊。中国就这么大,能给的,都让我的祖宗分给别人了,怎么办?
再说,你现在家在西边,我家在东,给你东边的土地你也不要,再说,我也不给,还靠你抵挡西戎呢。
想来想去,你家不是在西垂吗?那边有很多地以前是我家的,现在被戎人给占据着。反正别人家的地也是地。就封给你了。至于你有没有本事去拿,那就是你的事了。反正你要地,我已经给你了。
于是,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并且对秦襄公说:“西戎无道,占领了我丰、镐京的很多地盘,你要是能把它赶走的话,这地盘就归你了。”并与秦襄公盟誓。
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史记.秦本纪第五》
用现代的话来说,周平王是给了秦襄公一张空头支票。这地现在还在西戎手里呢。这等于说,恶霸抢走了我的地盘,你把恶霸赶走了,地就是你的了。估计秦襄公拿到这张支票也郁闷了。
秦国立国
不过毕竟这支票还是好东西。他给了秦国两大利好:
1、秦国终于成为一个诸侯国了。再也不是以前的附庸了。
秦襄公也高兴啊,秦国终于扬眉吐气,和其他的诸侯国平起平坐了。于是,秦国忙活起来了,杀马宰羊,与列国通使节。秦国,终于立国了。
襄公於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乃用緌驹、黄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史记.秦本纪第五》
2、秦国可以以合法的名义,占领岐山以西的土地。
虽然是张空头支票,但是只要有能力,也能兑换。于是,秦襄公开始马不停蹄的,准备征伐西戎。可惜,在一次征伐西戎的途中,秦襄公去世了。
兑现“支票”
秦襄公和之后的多代秦公,为了夺回周天子所封的丰、镐之地,与西戎进行浴血拼杀,取得很大的战果。
秦襄公之后,是秦文公,文公十六年,起兵伐西戎,一直追击到岐山。还把岐山以东的土地献给周王朝。并占领今天的陕西宝鸡。
秦宁公在位的时候,灭了荡社戎。
秦武公在位的时候,攻打彭戏氏戎,并且灭了邽、冀戎,开始设县进行管理。还灭了西虢国。
秦穆公在位的时候,用由余的计谋,征伐西戎,灭了西戎多个国家,辟地千里。
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史记.秦本纪第五》
秦孝公元年,出兵攻伐西戎,斩西戎獂王。西戎就只剩下与秦长期拉锯的义渠了。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秦出兵伐义渠,义渠灭亡。领土并入秦国。
至此,周平王开的空头支票,被秦国全部兑现。西周在丰、镐的失地,被秦国全部收复。西戎,也彻底退出中国的历史舞台。
此时此刻,距离平王东迁,已经过去500年。
周平王的忽悠,不仅使得秦国得以立国,还使得秦国得以合法占领大片土地。
但是令周平王没有想到的是,逐渐强大的秦国,不仅仅收复了西周的失地,而且逐渐向中原扩张,成了一股令人生畏的力量。
在公元前256年,秦灭了西周公国。公元前249年,秦灭了东周公国。周王朝,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但是秦国的成功,关键因素不是周平王的忽悠,而是历代秦人的不断努力,浴血奋战。
任何事情,只有努力,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