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八落打一个生肖最佳答案,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
七零八落打一个生肖最佳答案,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
众所周知,无所不能的孙悟空,有一个最大的短板——怕水。
打沙僧,孙悟空不敢下水,打黑水河的怪物,他也不敢下水,他自己对猪八戒承认,水下的勾当玩不转。
这些情节,都是大家熟知的。
但是,很多人恐怕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何一个上天入地、本领通天的大神,却玩不转水里的勾当呢?
今天咱们就来说说西游记深处的学问:五行。
孙悟空为啥存在能力短板?
孙悟空其实不光是怕水,他的法力属性与水也不够合拍。
有多不合拍呢?看一组对比就能发现。
孙悟空动不动吓唬妖怪说,本大圣一生气,一棍子插到你半山腰,把你的山整个都挑飞了。
这话不吹,平顶山大战银角大王,银角大王施展移山术,把须弥山和峨嵋山移过来压到孙悟空身上,孙悟空以担山之力,挑着两座大山飞奔。
但对水,猴子就没那么大力气。
观音用玉净瓶装了一海之水,孙悟空逞强去提瓶子,结果“好便似蜻蜓撼石柱,怎生摇得半分毫?”
一海之水到底有多重,咱们也没必要去计算。在古代神话法术体系中,担山架海一贯是相提并论的,都是法力无穷的象征。
照理说,能担山,就差不多能架海,但猴子明显有短板。
联系一下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以及唐僧师徒五人的五行对应关系,似乎就能明白些什么。
据学者研究,《西游记》原著中对师徒五人分别对应五行,孙悟空属金,猪八戒属木,沙僧属土,唐僧属水,白龙马属火。
原文中多处有类似的描写,如“金公施法灭妖邪”,说的是孙悟空施法干掉豹子精。
后面玉华州一回又有“金木土计闹豹头山”的说法,金木土分别指代孙悟空、八戒和沙僧。
五行中的“金”和地支中的“申酉”相配,“申”又和十二属相中的猴相配,因而以“金”指猴,指孙悟空;五行中的“金”又与天干中的“庚辛”相配,道教认为“真铅生庚”,因称铅为“金公”,《西游记》因为金指称悟空,故也称悟空为“金公”。
孙悟空之金,又带有许多火性,他被压五行山时,渴饮铁汁,饥餐铜丸,体内混如一个大火炉,能消化这些铁疙瘩。故而他不怕火,一身兼容金、火两大属性。
但这个五行安排,原著中前后也有牴牾,特别是唐僧和白龙马的属性。按三藏之藏,似乎是水府之说,唐僧原本就有过江流儿的混名,可见是水性无疑。
后来,又有“三藏有灾沉水宅”之说,既五行属水,沉入水府应该不能说成灾,而是福缘。
这又是怎么回事?
五行对应,其实只是讲佛道相融的工具?
近年来兴起过很多解说西游之风,有人以为,孙悟空实际上是佛家系统培养出来的一个工具,用他来挑战道教天庭系统的权威。
那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菩提祖师,似乎就是如来佛本人。
但天庭系统也不是好惹的,玉帝吃了孙悟空的亏之后,不断派出各路仙、妖、道、精,去给如来佛的面子工程——唐僧取经,制造各种麻烦。
因而《西游记》这部书,其实讲的是佛道相融。
这种分析有一定道理,从文本描写上,确实能看出很多蛛丝马迹。
比如五行之说,原文就多次通过这个工具,试图捏合两教的分歧。
如来佛拿下孙悟空,把手掌化为五行山。五行是妥妥的道家观念,佛祖居然用上了道家的看家本事,令人颇感意外。
其实这可以理解为,佛道两家其实是在互相借鉴、互相融合。
镇元大仙、人参果一节,更是充分体现了五行的共通性与互融性。
人参果树是堪与天上的蟠桃树媲美的灵根,如此之神物,应当不怕什么伤害。但孙悟空天生自带金性,一根金箍棒居然打倒这棵宝树,为啥呢?
因为人参果与五行相触:“遇金而落,遇木而枯,遇水而化,遇火而焦,遇土而入。”遇到孙悟空这个大金疙瘩,还能逃得了吗?
孙悟空代表佛家打倒这个道家神物,代表了冲突。而后观音又巴巴地来救树,代表了融合与妥协。救树的过程最有趣,观音菩萨施法撒甘露,事先贴心地吩咐大家一定要用玉器盛水浇树,怕金器盛水会再引发果树遇金而落。
这个佛教的大咖,居然跟道家大仙一样,对五行之术熟稔至极,这不是融合是什么?
更直接的证据还有悟空、八戒收沙僧的情节。
观音派木叉行者去帮助收沙僧,这是纯粹的佛家内部事务,但旁白却配了一首耐人寻味的诗:
“五行匹配合天真,认得从前旧主人。炼已立基为妙用,辨明邪正见原因。金来归性还同类,木去求情共复沦。二土全功成寂寞,调和水火没纤尘。”
这哪里是什么佛家超渡?简直就是道家抟汞弄铅、水火相济的修炼之道,一帮和尚用道家套路搞融合,个中喻指之意再明白不过了。
所以说,不管是人物对应五行前后矛盾,还是佛家用道家的五行,可能在作者看来根本无所谓,只要读者们通过五行,get到佛道相融的意思,就够了。
五行归一的孙悟空
真正读懂了这层意思,我们还会有更大的发现,从五行相生相克的角度看,唐僧师徒五人,其实真正居于主导地位的是孙悟空。
原著中孙悟空不仅有与五行的对应,还与佛教学说中的“心”对应。原著多次称孙悟空为心猿,而称白龙马为意马,诸如“镇海寺心猿知怪”“蛇盘山意马收缰”等等。
“心猿意马”是佛教意味非常浓重的说辞,意指人的心境不纯,像猿猴和马一样易动难安。
孙悟空兼具五行之首“金”的属性,再加上“心”,这个意思就加深了一层。加深到哪呢?孙悟空在取经团队的地位。
唐僧虽然是取经的旗帜和标志性人物,但我们知道,很多情况下一个团队的旗帜,恰恰不是实际事务的主持者,唐僧亦如此。
原著中,唐僧根本没有电视剧中那么坚定、那么睿智、那么爱憎分明、那么有担当。
他吃不上饭时,会骂孙悟空无能,而不管所处之地是荒无人烟的深山;
他生了点小病,就会沮丧无比,着急忙慌地要留下遗言;
他遇到妖怪,还会出卖猴子,说一切错都是徒弟犯的,跟自己无关;
甚至他还会因为取经路程太远,怕当年吹的牛逼太大,回头会被太宗治罪。
这样一个水性的领袖,根本不足以支撑十万八千里的艰难路程。而真正为取经团队提供强大精神支撑的,其实是孙悟空。
孙悟空多次帮助唐僧开导压力,帮他建立自信,甚至还越俎代庖,给唐僧讲解佛经的道理。
比如有一次唐僧害怕山高有怪,孙悟空说:
老师父,你忘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人,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谓之祛褪六贼。你如今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嗅鼻,闻声音惊耳,睹事物凝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
这一段讲解入情入理,把唐僧弄得默然无言,只得顾左右而言他,所以有时孙悟空倒像是唐僧的精神导师。
从这个意义讲,心猿之“心”,乃是主导身体之心,主导团队之心。故而文中也隐隐对孙悟空有高人一等的称呼,如“心主夜间修药物”“心主遭魔幸破光”“心猿正处诸缘伏”,俨然把孙悟空说成是主导人物了。
也正是因为这层意思,有的研究者还认为,孙悟空其实是师徒五人中五行兼具的人物,金木水火土兼济于一人,最后达成“心主”之尊。
怎么样,看完这些推导,是不是有一种这么多年《西游记》白看了的感觉?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很多时候,后世的解读是否是原意已经不重要了,一个能滋生出无限想象和可能的作品,才是优秀的作品,比如蒙娜丽莎。
大多数名著也都存在这种现象,要不然一本《红楼梦》怎么能养得出一门专门的“红学”,就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包罗万象,蕴含着许多博大精深的学问,才让我们后代子孙能常读常新。
水浒传中梁山108好汉招安的利弊?
开宗明义,《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招安没有弊只有利,如果当时不招安,梁山好汉必死无疑。这样,金兵大举南进时,少了一群边境之上一刀一枪搏功名的英雄好汉,水泊梁山“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誓言便半途夭折。
这样开题,似乎有与题主唱对台戏之嫌。其实不然,绿野老道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水浒传》就是这样写的。在施耐庵的笔下,梁山好汉肯定是要招安的,也肯定是要参与抗金之战,最终“京国显英雄”、“威镇泰山东”。
但是,现在的“水浒传”却不是这样,梁山好汉在形势一片大好,大有席卷北宋王朝之势的造反高潮中,宋江却屈膝投降了。梁山好汉招安之后,先去打辽国,然后灭掉田虎、王庆,再去征方腊,最终土崩瓦解,宋江等人结局悲惨,被唾弃至今。假如以这样的写法来看,梁山好汉招安肯定是有百弊而无一利。
《水浒传》与“水浒传”截然相反的故事和寓意,到底哪家说的是真相呢?梁山好汉招安,到底是有弊还是有利呢?
如果是《征四寇》那样的招安 肯定弊大于利《水浒传》是一部被腰斩的小说,施耐庵的原著到梁山大聚义时就被大明王朝腰斩了。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比较完整的《水浒传》,大致就是容与堂本,也就是刊印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本子。然而,这个号称百回本的《水浒传》母本,也早已被明人判定,梁山大聚义之后的故事都是续书。也就是说,施耐庵的《水浒传》只剩下前七十回书了。
既然七十回之后有了续书,自然还会招来续貂者。袁无涯后来又陆续把征田虎、王庆的故事塞了进去,据说,佂辽的故事也随之窜入了“水浒传”。至此,“水浒传”变成了一百二十回本,美其名曰“水浒全传”。
繁本系列中,无论容与堂本、贯华堂本,还是其他什么版本的《水浒传》,前七十回书大致是比较一致的。在写到梁山大聚义时,任何版本都对宋江等梁山好汉给予了高度的赞扬,说他们“等贵贱、等贵贱”,无论皇子神孙、富豪将吏、三教九流一律以兄弟相称,一样的喝酒吃肉。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所要表达的“替天行道”主题,在梁山大聚义时得以充分展示。
替天行道,讲的就是公平正义,施耐庵把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寄托在了水泊梁山。此时的梁山,与“狐狸常睡纸炉中,蝙蝠不离神帐里”的北宋王朝形成鲜明对比。
《水浒传》中的九天玄女庙隐喻的就是宋徽宗时期的北宋庙堂,宋江进到玄女殿,走过了“龙墀”,上了“月台”,实际上是宋江梦境中到了皇宫。这里,蜘蛛结网、蝼蚁营窠,一片狼藉。假如梁山向这样的朝廷乞求招安,还有什么“利”可言呢?
在前七十回书中,施耐庵以梁山好汉的故事,无处不对宋徽宗及其官吏进行抨击。甚至,以生肖隐喻,说属狗的宋徽宗就是一条“皇狗”或者“狗皇”,下“革佛诏”革佛,对要上二龙山造反的武松狂吠不止。
但是,《征四寇》却在梁山刚刚完成大聚义,施耐庵对梁山好汉大加赞赏之后,不转回目,紧挨着就反转了《水浒传》,把梁山好汉写成了一窝为害四方的强盗草寇。续书说,泊子里的好汉失去约束,肆意下山抢劫,甚至私分赃物,远近无人敢鸣冤叫屈。
而宋徽宗的形象也随之彻底反转,“道君皇帝”被极力美化,变成了梁山好汉的“圣主”,朝廷都是四贼所祸害,爱惜百姓,为国破大辽的宋徽宗竟然浑然不知。
所以,按照续书的逻辑,宋江当然要向这样的好皇帝投降,乞求招安了。
真正反《水浒传》的续书不是《荡寇志》,而是《征四寇》,如此反转施耐庵的主题思想,实在是别有用心。假如宋江及梁山好汉向这样一个朝廷投降,乞求招安,那真的是弊大于利,真的是令人不齿。
然而,宋江及梁山好汉确实是在宋徽宗宣和三年二月投降、被招安了。这是为什么呢?
梁山好汉“义”字当先 招安利大于弊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带领梁山好汉(三十六人)犯淮阳军,宋徽宗派遣将领征讨,但却没能阻止这伙人继续劫掠州府。宋江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今连云港)等地,宋徽宗无奈,只得下诏,“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宋史·徽宗本纪》写得十分明白,是宋徽宗迫于无奈,由“讨捕”改为“招降”,绝对不是《征四寇》中说的,是宋江主动向宋徽宗摇尾乞怜,跪求招安。
宋徽宗下诏招降宋江,宋江接受了吗?没有。
海州知府张叔夜接到宋徽宗诏令后,在宋江尚未到达海州治所之前,恐怕就去招降宋江了。宋江与方腊一样,拒不接受招降,继续向海州挺进。而且,还“声言将至”,先向张叔夜发出了挑战书。
梁山好汉的不屈服,张叔夜只得应战,于海州招募死士千人,在城边设伏。宋江到达后,张叔夜派出轻骑在海边诱敌,而将精壮士卒埋伏在海边,双方一交兵,张叔夜手下: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宋史·张叔夜传》如此详细的记载了宋江及梁山好汉转战各地,不向朝廷投降,最终因战败而被迫向张叔夜缴械。施耐庵忠于历史,没有像续书《征四寇》那样,肆意涂抹、歪曲历史记载,宋江投降了就是投降了。因而,《水浒传》第一回就把梁山好汉的投降招安交代清楚了。
却说少华山副寨主轻视九纹龙史进,要借道史家村去华阴县抢钱粮。而史大郎料到少华山强人早晚要来骚扰,便杀了两头黄牛,聚集村民组建护村队,时刻准备迎击强人。陈达到来之后,身怀十八般武艺的史进,将少华山的副寨主擒获。
大寨主神机军师朱武听说陈达被擒,立即率领杨春解除武装,步行到史家村向史进投降。
这段故事,与宋江“声言将至”,张叔夜招募死士,然后因为“副贼”被擒而投降,在细节上是何其相似。而且,“九纹龙”隐写的就是北宋九代皇帝,也就意味着张叔夜是奉旨招降宋江。
《水浒传》通篇贯穿“义”字,为了义气,朱武不惜屈膝投降,救“副贼”陈达。《宋史·张叔夜传》中虽然没有交代梁山的“副贼”是谁,但宋江为了救他,也向张叔夜投降了。
宋江等梁山好汉不惜自己的声名,不顾自己的性命,为了救人,也为了同生共死,向张叔夜投降,是不是应当得到超级点赞呢?《水浒传》在梁山大聚义时,众好汉对天盟誓:各无异心,死生相托,患难相扶。必定要兑现这个诺言,宋江投降,是其一贯所坚守的义气所致。
梁山好汉兑现了自己的誓言,彰显了《水浒传》所赞扬的义气,这样的招安肯定是利大于弊。假如宋江弃副寨主于不顾,自己战死,梁山好汉将有可能遭遇团灭。假如逃跑,恐怕的没有《水浒传》了。面对如此清楚的局势,宋江选择投降,应当是十分明智的选择,而且,梁山好汉全体支持宋江的投降。
宋江投降的真故事被金圣叹采信,因而,在斩掉续书之后,为了收束全书,便依据《宋史·张叔夜传》续写了一段宋江投降的故事。但是,金圣叹却在故事中借张叔夜之口大骂梁山好汉,并将一百单八将全部斩杀。
假如按照金圣叹的写法,梁山好汉即便是投降了,也没有被招安。而且,这样的投降也得不偿失,枉送了全体好汉的性命。然而,金圣叹这样写,也是别有用心,完全抹杀了梁山好汉投降招安的价值,也歪曲了施耐庵的本义。
梁山好汉“保境安民” 招安利益被最大化张叔夜绝对不会斩杀梁山好汉,因为,宋徽宗早有诏令,宋江已经投降,皇帝所下达的任务已经完成。假如张叔夜如金圣叹所说的那样,将梁山好汉全部斩首,岂不是抗旨不尊吗?《宋史·张叔夜传》中这样记载道:“加直学士,徙济南府。”因为圆满的完成了皇帝招降宋江等人的任务,张叔夜很快就升了官。
宋江等人没有被斩杀,这件事情在其他史料中也能查得到。比较直接的证据,就是李若水在《捕盗偶成》中说的:“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李若水的诗与《宋史·张叔夜传》能够相互印证,张叔夜擒获了宋江等人后,皇帝便下诏赦免了宋江,而且,还给三十六封了官。
按照李若水的诗来看梁山的招安,也不是宋江主动向宋徽宗跪求来的,而是投降之后,宋徽宗主动下诏招安了梁山好汉。
宣和三年四月,宋江招安后随宋军去攻打方腊。在征方腊的战斗中,宋江献计帮助宋将辛兴宗攻破了上苑洞,完成对方腊的最后一击。这件事情在《皇宋十朝纲要》中有详细的记载,想必史料不会造假。
打完方腊后,宋江继续随军北上攻打幽州。时任元城尉的李若水,在《捕盗偶成》中同样记载了梁山军马过大名府时的情况。元城就在大名府附近,李若水大概是听说,甚至有可能亲眼见到了梁山军马途经大名府的情况。所以,李若水说:“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
梁山好汉纵横河朔,转略州郡,名声很大,因而,北上途经大名府,在当地引起了关注。《水浒传》中反复写大名府的故事,一定是有意图的,或者也是有史料支持的。所以,李若水的《捕盗偶成》绝非如有的专家所言,是一首伪托的诗。
攻打幽州,实际上是宋徽宗招致北宋速亡的亡国之战。续书《征四寇》却为了美化宋徽宗,罔顾历史,颠倒历史顺序,颠倒历史黑白,写了一个“破大辽”的神剧。
北宋攻打幽州失败后,便许以重金,请金兵攻城。然后,宋徽宗以重金收购了被金兵劫掠一空的幽州城,宋徽宗于以花石纲砌成的万岁山上勒石以表“复燕”奇功。
然而,金兵经幽州之战,看破北宋的孱弱,于宣和五年发起灭宋战争。当年北宋攻打幽州的部队立即就地转而抗击金兵。按照历史记载,“招安巨寇杨志”在种师中、刘韐手下,以先锋敢死队队长的身份,参加了抗金之战。
这一段历史,在《水浒传》中也有隐写,梁山对曾头市之战,就是梁山招安后,攻打幽州与抗金的大伏笔。施耐庵把这段历史高度的浓缩在两次攻打曾头市的故事之中,所表达的主题就是梁山好汉“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梁山好汉从“妖魔”而“还道”,最终“替天行道,保境安民”,是施耐庵笔下的侠之大者,抵御外寇的大英雄。
当北宋的社会矛盾上升为抗击外侮,保家卫国这个层级后,被迫招安的梁山好汉投入到抗金之战,难道不是利益最大化了吗?按照林冲在朱贵酒店题诗“京国显英雄”的预言,梁山好汉在北宋即将灭亡之际,还有可能投入到了汴京保卫战之战,战斗到了北宋灭亡的那一刻。
林冲的题诗,施耐庵也不是一笔带过,宋江在九天玄女庙中预见了北宋灭亡的历史,“二龙相戏”写的是宋徽宗、宋钦宗在五国城坐井观天。也就是说,《水浒传》的故事将写到靖康之难之后,林冲的“京国显英雄”肯定是要实现的。
总而言之,如果按照《水浒传》前七十回书的故事伏线,以及施耐庵的主题思想,梁山好汉招安的目的就是“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宋江等人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在边上一刀一枪搏出了功名,招安当然是弊大于利。且从最终的结果看,有百利而无一弊。
老鼠为什么最勤劳?
提到老鼠这种动物多数人都不太喜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们偷吃人类的粮食,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物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最明显的就是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是古代计时的一个具象单位,十二个动物小到对应十二时辰(古代计时单位),大到对应年,即属相。在十二生肖中老鼠排第一位(子鼠),2020年就是鼠年,一天第一个时辰子时对应着也是鼠。人们不理解老鼠凭什么位列十二生肖,还是榜首?
关于老鼠为什么位列十二生肖之首的故事有很多,从神话角度来讲据说当年玉帝排十二生肖,最开始十二个动物没有老鼠,有大家熟悉的猫。猫和老鼠是好朋友,不仅告诉了玉帝选十二生肖的消息,还在竞选的前一天让老鼠第二天早点叫醒他,谁料老鼠自己偷偷去参加了。由于猫睡得比较熟,所以就错过了竞选,于是老鼠成了十二生肖之一。因为老鼠占了猫的位置,后来猫和老鼠成了死敌……
即便代替了猫的位置,老师依然不是十二生肖之首,大家最看好的还是勤劳的牛,老鼠不服气想做第一,玉帝就让老鼠和牛赛跑。原本老鼠跑不过牛,不过却在赛跑的时候悄悄爬上牛的身体,等快到终点的时候老鼠从牛身上跳下以逸待劳赢了比赛。玉帝不好意思食言,也就默认了老鼠的位置。当然,这种说法只是神话故事,真正决定老鼠排名的还是人类。
从时间上来看,老鼠属于夜行生物,一天的时间从子时开始,正是老鼠最活跃的时间。而且子时按照今天的说法是晚上11点到凌晨1点,属于新旧一天的交接。从生理构造来看,老鼠前肢有四趾,后肢后五趾,这种构造极其符合古人的阴阳学说。在古人看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而老鼠的前趾代表着昨日的“阴”,后肢代表今日的“阳”,符合新旧交替,所以老鼠就占据了子时的位置,也就是第一!
关于老鼠能排第一,据说在《山海经》中老鼠曾经拯救了人类!在农业还未兴起之前,人们靠采集和狩猎为生。采集往往需要遵循节气,万物生长的季节还好,到了秋冬根本没有食物供人采集食用。再说狩猎,人类的构造决定了跑不过四条腿的生物,那个时候工具落后,新石器时代的人们用石块、木棒作为武器。遇见食草动物最多饿肚子,碰到了食肉动物可能就变成了大便!……那个时期人类生存面临最大的问题是食物,如何才能安全的获取食物?后来这个问题确实得到了解决,最大的功臣就是老鼠……
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会放火烧山,生活在丛林里的动物来不及逃跑就会变成食物。有人发现凡是被火烧过的地方总会长出果实茂盛的植物以及谷物,而在附近人们往往能找到很多老鼠洞……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老鼠冬天有储藏食物果实、种子的习惯,它们选的果实颗粒较为饱满,人类放火烧山赶走了老鼠,而这种果实的种子经过阳光、雨露很快得到了生长。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果实、谷物越来越多,人类也有意识的进行五谷的种植、食用,对于人类来讲也就意味着食物结构的改变,人们由食肉变成了杂食,最重要的是农业的形成。
农业对人类来讲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稳定食物的**,意味着人口的增长……而这一切的功臣竟然是我们最看不起的老鼠。一些农作物的读音比如薯、粟、黍、蔬……,同鼠相同,其实也反应了原始时期这些食物种子的**同老鼠有关,老鼠给人类带来了食物,如此将老鼠排在十二生肖的第一位难道不是实至名归吗!
七零八落是什么动物?
禽类的换羽时间:七零,八落,九长齐(数字是指农历的月份)。
这段资料说的是禽类。
那么在十二生肖中,也就是“鸡”了。
鸡。
成吉思汗陵墓有没有可能在宁夏境内?
成吉思汗墓不在宁夏,可能在河北境内的一个小村子
成吉思汗墓在宁夏境内的可能性不大,在河北境内的一个小村子的可能性最大。
成吉思汗去世已有七百多年,每年有不下一千人在寻找他的墓地,但一直都没有结果。根据近年来中国专家最新的调查发现,河北一个叫羊房堡的小村子最有可能藏着成吉思汗的墓地。
成吉思汗数十万白骨,神秘传说羊房堡村位于张家口市宣化县大仓盖乡,宋朝时期这个小村子就已经存在了。羊房堡村的北面有一座大山叫马儿山,马儿山下的土堆里埋藏着大量古代留下的白骨。上个世纪60年代,当地平整土地时就挖出了几百堆白骨,专家认为马儿山之下至少有白骨数十万具。
在羊房堡村,几百年来流传着一个尽人皆知的话:“给主子修坟,一辈子零三天。”这个主子是谁?很有可能就是成吉思汗。传说的话不一定是真,但接下来的种种证据都指明了是成吉思汗。
奇怪生肖,帝王属相马儿山是一座风水山,山上有人工修建的马、猪、蛇、兔、鸡等生肖图案,这些生肖图案由山黏土和均匀的石块铺砌而成,经过专家研究发现,这些黏土用火炒过,与秦始皇陵的封土做法一致。
生肖图经过检验,已有七八百年历史,生肖图的排列顺序是马、猪、蛇、鸡、兔,这个生肖图的顺序与元朝皇帝的生肖一致,成吉思汗生肖为马,忽必烈为猪,武宗海山为蛇,仁宗为鸡,英宗为兔。这个图案的出现,绝对不是一个巧合。
马儿山石料场,工匠所留马儿山东南处,有一座被削掉了一半的山,海拔有百余米。山被削掉之后,石头拿来烧石灰,附近还有一座很大的石料场,里面有大量的修建墓地用的条石、石片,人工开凿的痕迹很明显。
在石料场周围,还散落着大量的石磨、石臼、锅、碗、盆、缸等老旧物件。这些石器的存在,专家认为是古代工匠在修建古墓时所留下的。
石臼石块墓里,有火洞子在马儿山下,有大量的石块堆砌着一些古墓,这些古墓藏在一层又一层的石堆之下,不知道有多少古墓藏在底下。每年到了夏天的时候,石块之下会喷射出一些奇怪的气体,用火点燃后会喷出蓝色的火焰,一直能燃烧痕迹不灭。
盗墓的人把这种现象叫作“火洞子”,一旦遇到有火洞子,地底下一定会有大墓。当年长沙马王堆被发现时,率先是施工队发现了火洞子,然后才挖出白膏泥,再后来往下挖去,才挖出了举世闻名的长沙马王堆。所以,马儿山大量的石块堆底下一定有大墓。
专家考察马儿山古墓公主驸马墓,贵族身份1930年,在马儿山附近发现了一座元朝古墓,从古墓中挖出了一个蒙古将领的棺材。
1999年,在沽源县发现了一座古墓,墓穴内出土了并列摆放着的三口棺材,经过专家考证,三名死者为一男二女,男子为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婿阔里吉思,两名女子皆为阔里吉思的妻子,两名女子都是公主。
公主与驸马墓在马儿山附近出现,证明马儿山附近是元代贵族王公们安葬的重要场所,成吉思汗墓选择在此地修建,元朝帝王和贵族们环绕他安葬在附近,这种情况是存在的。
梳妆楼公主驸马墓丘处机道观,巨型棋盘石马儿山之后,有一座石龙观。根据史书记载,当年丘处机在此修建石龙观,并将其全真教在此传了一代又一代。丘处机不会平白无故来这里修建道观,丘处机与成吉思汗的关系亲密,他很有可能在此建道观为成吉思汗护陵。
马儿山上还有一块巨大的棋盘石,上面刻着棋盘的线路,村民说传言经常有人在上面对弈,这个棋盘石很有可能是监督工匠们修建陵墓时,守卫陵墓的官员所留。这些物件的历史经过鉴定,大概也在六七百年左右,正好符合成吉思汗下葬的时代。
石龙观石龙观遗址最惨的血战,百万人死伤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在马儿山周围展开最惨烈的血战。元朝末年,明朝大将徐达、常遇春在此地与元军展开血战,双方都出动了最强主力决战,死伤多达百万余人,至今修建的碉堡还在。
徐达一直想不明白,为何要拼死在此血战,相反在守卫都城时还没有那么激烈的反抗。当时张家口一带几乎人烟绝迹,战后才从别的地方把人口迁进来填补。这种情况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元军在马儿山保卫帝陵。这个帝陵是谁的呢?很有可能是成吉思汗的陵墓,成吉思汗墓很有可能藏在了马儿山之中。
目前,成吉思汗墓在羊房堡的推测已经得到了不少专家学者的认可,但还差最后的实质性探测和考古验证才行。从当前的研究和发掘来看,羊房堡成为最有可能、最具备元朝帝王墓特点的地方,如果成吉思汗墓还在人间,那羊房堡的可能性是目前最大的地方。
战场隘口当然,这个推测是否正确,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发掘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