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被害的地方,为什么岳家军不反抗赵构

2023-03-07 03:05:04 98阅读

岳飞被害的地方,为什么岳家军不反抗赵构?

10余万的岳家军在岳飞被害的时候,并没有起兵谋反,这一切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岳飞自己的原因,当他选择班师回朝那一刻,就彻底放弃了反抗。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为何岳家军没有出手救岳飞呢?

一、忠君爱国,彻底放弃了反抗。岳飞以驱除鞑虏,收复中原为己任,是一个精忠报国的典范。他作为岳家军的灵魂,在平常早已经将忠君爱国的思想灌输给岳家军。因此,岳家军在骨子里和岳飞一样是以大局为重,忠君爱国的,并且当岳飞选择班师回朝那一刻,就彻底放弃了反抗,岳家军也早已经明白了岳飞的心意,他们也尊重岳飞的选择,而没有选择反叛。

岳飞被害的地方,为什么岳家军不反抗赵构

二、岳家军并非岳飞的私兵,归根结底是朝廷的军队。岳家军是吃皇粮的军队,粮饷兵器一应全部都是由南宋朝廷提供的,归根结底都是人家朝廷的军队,并且当时金兵是南宋最大的威胁,一旦他们起兵谋反,金兵趁机南下,自己的妻儿老小也毕竟遭殃。岳家军不会为了一个人,而酿成国破家亡的后果。

三、岳家军并非铁板一块,大难临头各自飞。岳家军除了岳飞的本部人马外,还有十几支其他的队伍组成,并非铁板一块。在岳飞被害时,岳家军群龙无首,他们各怀心思,俗话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更何况这些队伍呢?

四、宋高宗赵构老谋深算,早就做了预防措施。在宋高宗赵构在决定杀岳飞前,早就做了预防工作。他将岳云一同给抓了,让岳飞的本部人马无法调动,又更换岳家军的各部将领,并且将岳家军的各部人马进行了分散处理,还调大军监视。由于赵构的一些列措施,导致岳家军难以成动弹,又怎么能够去营救岳飞或者起兵谋反呢?

总之,在这些众多原因中,岳家军的忠君爱国和以大局为重可能是没有起兵谋反的最主要的原因。当他岳飞选择班师回朝那一刻,就彻底放弃了反抗。各位,你们说呢?

为什么赵构和秦桧宁可自毁长城也要害死岳飞?

谢友邀

很纳闷,连南宋朝廷和南宋人视岳飞为长城这一基本史实都不知道的人为什么会如此热衷于出没在关于岳飞的话题下

简单作答

直接把岳飞比作“长城”:

“……师行所向必克……隐然为长城矣……太上倚公为重,以图恢复……”~《武穆谥议》

“……平居忧国,无所不为,征讨出师,慷慨勇往……每战必捷……当时若有如飞者数、十辈布置边庭,是真所谓万里长城者……”~《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四十三.龟鉴录》

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赵构想要杀掉岳飞,按强加在岳飞头上的罪名,如果真想杀掉这样一个既不听话又无实权还想谋反的文散官,赵构不会耐心地等上两个半月,然后在案情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于绍兴十一年除夕夜匆忙下旨杀掉岳飞

绍兴十二年春正月,“戊申,御使中丞万俟卨、大理寺卿周三畏同班入对,以鞫岳飞狱毕故也”~《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四十四》

赵构询问岳飞案情的第二天便是古人最看重的节日“元宵”,此时距岳飞死已经过去十四天。如果是赵构下诏杀岳飞,他就应该十分清楚岳飞案详情,有足够的时间下诏惩罚岳飞案的其他牵连者,他也就不会赶在元宵节前一天来听取和处理这种不祥之事

赵构在这件事中负有的责任是“此为不能保全功臣者说也”~何(亻甫)

赵构与张戒的一段对话很有意思~《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七.本朝一》

赵构偶尔会流露出一点恢复故疆的愿望,但是从骨子里赵构已经厌倦了担心受怕的日子,赵构的心思被耿直人张戒一语道破

建炎~绍兴八年赵构一向战和不定,有时看他前脚派人去金国讲和,后脚抽空就让岳飞去收复点失地;大家以为老九从此刚了起来,没想到他马上就又派人去金国送礼递降书

这种情况持续到绍兴八年三月秦桧复相

张戒能看穿赵构的心思,心理学大师秦桧自然也行。绍兴八年六月金国主动派乌凌思谋赴南宋议和,秦桧利用这一契机欲擒故纵,以三个三日为期试探并强化了赵构议和决心

赵构在绍兴八年和绍兴十一年两次宋金议和中的表现使秦桧完全明白了赵构的想法~只要能保半壁江山,干什么都可以

打仗的时候才能体现长城的价值,“和平”时期,长城可有可无。人形长城毕竟不能用于旅游开发

北宋时期秦相公便以精于庶务被同事亲切地称为“长脚”。不过,事实证明,采购物品、组织聚餐跟战争时期治理国家、整顿军备完全是两码事

建炎四年,秦桧带着老婆、婢女、仆人、老手下,五个人杀掉金军看守携带三千多斤铜钱回到南宋做了礼部尚书,不到一年,绍兴元年八月二十三秦桧拜相

秦桧的才干在初次任相的一年中展露无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十八》

桧不知治体,信任非人,秦桧根本不懂怎样去治理一个国家,拉帮结派倒是一把好手,他所任命和亲近的官员都不是些啥好玩意

乃以苛刻为务事,图减削过为抑裁,秦桧以为暴敛苛责就是财政开源的唯一途径,把不论能减不能减的开支一律削减,以为这样就是节流

党羽既植,同门者互相借誉,异己者力肆排摈,秦桧一伙互相赞美提拔,对于异己者又大力排挤罢黜

赵构对秦桧的表现大失所望,在罢相褫词中说~《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十八.挥麈后录》

耸动四方之听,朕志为移,秦桧任相后便拋出了那套“南人归南,北人归北”,与金国和平共处的理论,害得朕差点就信了他的鬼话,失去恢复中原、迎回二圣的雄心,现在朕醒悟过来了,“朕是北人,将安归”?

建明二策之谋,尔材可见,秦桧提出两相分工,一主内,一主外,秦桧自认不擅军旅事,要求主内,结果搞了一年后,内政极度糟糕。这家伙的才能如何,朕算是看清楚了

谕朝廷终不复用,仍榜朝堂~《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五十一》

鉴于秦桧的种种不良表现,赵构晓谕朝臣,秦桧就是活生生的反面教材,朕当着大家的面发个毒誓,永远不会让这家伙复出任职,若违此誓,终身不举!

绍兴七年,在张浚和赵鼎的乱斗中,秦桧复出做了枢密使;绍兴八年三月,秦桧复相

秦桧在漫长的混吃等死时期终于想通了:“治国俺不行,俺的优势就在于跟金国有关系啊”

绍兴八年三月复相,四月,宋金议和条款便已经形成文书下发到金军高级将领手中,六月,金使到达临安,宋金正式开始议和谈判

无论人品、出身、学识、威望、才干,秦桧做宰相都不够格,可是自从绍兴八年借用宋金议和挤走了赵鼎,秦桧独相至死

秦桧的相位来自于议和,独相的地位也是因议和而得到保证,如果南宋真的打败金军恢复故疆,他这个议和宰相自然失去了用武之地

既然权力来自议和,秦桧就一定会想办法满足金国提出的任何要求,以求达成和议。不追求利益的和议不是和议,而是无条件投降

万一,哪一天主战派死灰复燃,又说动赵构兴起恢复的念头,秦桧何以自处?

于是,早就动了杀机的秦桧在南宋单方面落实割地、纳贡、遣返归正人期间,“以手书付狱”杀了岳飞,彻底断了主战派和赵构的念想

现在韩世忠、刘锜都被撸了,岳飞被杀了,张浚、赵鼎都被赶走了,三省库和镇江、太平州、池州、芜湖等要地的军需库都被一把火烧了,人心也都冷了,还拿啥玩意去跟金军打?人都杀了,大不了把俺也杀了替岳飞报仇呗,反正不做宰相俺活着也没劲,只是……俺死了,金大爷会不会多心?谁又能代俺替陛下与金人交涉呢?

陛下,不要再三心二意想着留后着了,你就乖乖地从了吧

赫赫战功不在岳飞之下?

宋太祖以将帅身份发动陈桥兵变,夺了后周天下。因此缘故,宋朝自立国之初,便确立了“重文轻武,防范武将”的国策。

狄青从一个充军囚犯崛起为国家军事最高长官,严重触犯了“祖宗之法”。

他的悲剧结局是宋代武将的集体缩影,也是时代的悲剧。

胸怀大志

狄青出生在汾州西河县一普通农家,长大后与哥哥狄素一起耕种为业,家境十分贫苦。

狄青虽出身贫寒,却身材高大,喜欢骑马射箭,颇有豪侠之气。

村里有个无赖绰号“铁罗汉”,经常找狄家哥俩的麻烦。天圣二年,狄素与铁罗汉决斗,打斗中铁罗汉被推进河里,挣扎几下便沉入水中。等捞起时,已“淹死”了。

地保得知出了人命,便率人捉拿狄素。狄青对众人道:“铁罗汉是被我推下水的,要抓就抓我!”地保听了,便放了狄素,而把狄青送官。

幸运的是,铁罗汉没死,他最终被救活了。

青默祝曰:“我若贵,罗汉当苏。”乃举其尸,出水数斗而活。——《书狄武襄事》

但狄青仍因“斗殴罪”被发配到东京为大军养马,脸上也被刺了字。这一年,他十六岁。

此时的狄青,是别人口中的“贼配军”,但他并未气馁,而是兢兢业业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狄青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天圣五年,他被调入负责保卫京都的“拱圣营”,成了一名普通军士。

这一年,虞城人王尧臣考中状元,在京城跨马游街,狄青和伙伴在道旁观看,羡慕不已。

他对伙伴们说:“虽然我们不是文人,但只要能力出众,就一定能获取荣耀。”

王公唱名自内出,或叹曰:“彼为状元而吾等为卒,穷达不足如此。”狄曰:“不然,顾才能何如耳。”闻者笑之。——《却扫编》

是金子早晚会发光,狄青因为善于骑射,没几年便被提拔为殿前骑御马散直(骑兵低级武官)。

但狄青并未满足,他期待着能建功立业,做天下健儿的榜样。

宝元元年十月,党项首领元昊称帝建立西夏,不断派兵侵扰宋朝西北边疆。

京城禁军被大量调往前线,三十一岁的狄青以延州指挥的身份来到西北边疆。

宝元二年正月,元昊派人来到东京,要求宋朝承认其称帝的事实,仁宗愤怒拒绝,并下诏削夺之前宋廷对李元昊的各种封爵,宋夏战争正式拉开序幕。

初露头角

狄青最开始隶属种世衡麾下,种世衡每每观看战报至深夜,其余侍从早已睡去,只有狄青随呼随到,种世衡很喜欢狄青,于是授其兵法。

不久后,狄青来到保安军(今陕西志丹)担任巡检司指挥。

宝元二年十一月,西夏攻打保安军。双方激战正酣时,宋军阵中冲出一个头戴青铜面具,披头散发的将领。

那将领气势汹汹冲入敌阵,西夏军大为惊恐,被斩杀无数。战斗结束后,人们才发觉,这位猛将正是狄青。

此后的多次交战,狄青都头戴面具,披头散发,如天神降临一般。

西夏军看到狄青出战,纷纷惊呼:“狄天使来了。”随后便被宋军赶杀。

而宋军阵营,则因狄青脸上有刺字,都称之为“面涅将军”。

西夏攻打保安军的计划最终失败,狄青也因多次立功,被升迁为九品右班殿直。

元昊又率三万人马攻打承平寨,守将徐怀德率众反击,并射杀西夏将领,元昊无奈退军。

元昊假意向延州知州雍求和,范雍信以为真,延州武备逐渐松弛。

康定元年正月,西夏大军杀向保安军,此时范雍才知道受骗,忙令部将刘平和石元孙前去救援。

元昊忽然改变进军路线,朝延州门户金明寨而来,寨主李士彬父子被俘,金明寨数万守军崩溃,元昊乘胜南下,包围延州。

范雍急令刘平、石元孙回兵,并命其他将领赶来救援。刘平和石元孙回军途中,与其他三路援兵汇合,合兵万余人朝向延州进发,行至延州西北的三川口(延川、宜川、洛川汇合处)时,中了西夏军的埋伏。

双方激战一夜,宋军全军覆没,刘平和石元孙被俘。西夏也伤亡过重,适值天降大雪,元昊只好下令撤军。

三川口惨败的消息传回京城,仁宗震怒。他将范雍降官,改命范仲淹为延州知州。范仲淹到任后,加强延州各处防守力量,元昊见状,不再将延州作为重点攻击对象,而是频繁袭击其他驻防薄弱之地。

经略判官尹洙认为狄青是良将之材,于是将他推荐给范仲淹。

范仲淹召见狄青,得知他没有读过书,心中大为诧异。于是对狄青说:“将领不能熟知古今,则与匹夫之勇无异!我建议你精读《左氏春秋》,做个文武兼备的良臣!”

狄青顿首称是,从此留心学问。在范仲淹指点下,狄青开始从理论层面认识战争,其指挥作战的水平也更加精熟。

他的文化修养日益提高,当时在西北主军的范仲淹和韩琦都是文臣,他们称赞狄青“识度宏远,国之良器”,认定他日后必然成为一代名将。

有勇有谋

庆历元年二月,元昊故技重施,又派人到泾原路求和,暗中则聚兵准备攻打渭州(今甘肃平原)。

此计被西都经略安抚使韩琦侦知,急令环庆副都部署任福领一万八千镇戎军进讨西夏。

任福出军后,歼灭了西夏前锋部队,元昊佯败北退,任福紧追不舍,被引入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进入了元昊提前布置的包围。

宋军早已人困马乏,西夏军以逸待劳,双方从黎明战至深夜,镇戎军死伤惨重,仅副将朱观率千余残兵突围而出。元昊也怕宋朝援军赶来,于是连夜退兵而去。

好水川大败后,狄青在延州训练士卒,他与士兵同甘共苦,军中都乐于效命,西夏的几次侵扰都被狄青的部队击败。

仁宗则下诏西北诸军固守城寨,不得轻言进攻。并分陕西为秦风,泾原,环庆,鄜延四路,任命韩琦,王沿,范仲淹,庞籍分任各路经略安抚招讨使,各路自保疆士。

庞籍遵照范仲淹“结寨自固,徐图进攻”的战略,派狄青于金明寨西北的桥子谷筑招安寨等城寨,借此遏制西夏对鄜延方向的进攻。

狄青出色完成了任务,并多次击退西夏的进犯,得到庞籍的赏识。

庆历二年九月,元昊进犯泾原路,泾原路副都部署葛怀敏命诸军分四路向定川寨进发,结果陷入包围。

葛怀敏战死,所率万人投降,定川寨内二万宋军不敢出战,纷纷结寨自守,史称“定川寨大败”。

在这种将领无能,士卒畏战的情况下,“铜面天使”狄青就愈发显得与众不同,他被调往泾原路抵御西夏。

狄青到任后,密令军中将士,与西夏人交战时,听到一声金鼓便停止前进,二声金鼓则假装畏惧撤退,及至三声鼓响,则拼死反扑,士卒都牢记狄青的命令。

某次,西夏军前来进犯,宋军出战,军中传来一声金鼓,众将士都停止前进,随后又传来二声金鼓,宋军纷纷后退。

西夏将领见了都大笑道:“狄天使浪得虚名,谁说他勇猛无敌!”于是拼命地冲杀而来。

三声金鼓响,狄青戴着面具引宋军如排山倒海一般拼死撞过来,西夏军阵脚大乱,很快便溃退,自相践踏而死者无数。

狄青追击数里,见地势险要,便鸣金收军。部将们要求追击,狄青道:“奔命之际,忽止而拒我,安知非谋?军已大胜,残寇不足贪也。”

当时,西北的“万胜军”常被西夏人打得丢盔弃甲,而狄青训练的“虎翼军”则勇猛无比。

某次,狄青侦知前方有一股西夏军队,于是命军中高悬“万胜”旗帜。

西夏军见状,蜂蛹冲杀而来。及至两军交战,狄青才命人挂起“虎翼”军旗,敌军顿时惊慌失措,被杀得全军覆没。

庆历二年十月,仁宗便派使臣将狄青的画像送到京城,并对着画像欢喜道:“狄青真乃朕之关,张也!”随后下诏升任狄青为秦州刺史兼泾原部署。

谨慎保全

庆历三年正月,西夏因穷兵黩武,导致民怨沸腾。于是元昊与宋朝开始了长达一年多的和谈过程,西北逐渐恢复平静。

抵御西夏的四年中,狄青参与大小战斗二十五次,身上中箭八处。他凭着一腔热血,受到了仁宗的青睐。

随着地位的提升,狄青逐渐察觉到文官对武将的蔑视。

他应对的办法是:谨慎保全自己,用德行消除偏见。

宋夏和谈后,狄青被徙为真定路副都总管。

一日,狄青宴请同僚,真定府的处士刘易也受邀赴宴。

当时,优伶在表演时插入了讥讽儒生的桥段。刘易勃然大怒,指着狄青咒骂道:“你原本不过是个脸上刺字的囚徒,怎敢如此无礼!”

刘易痛骂一场后,起身离去。文官们无人阻止,一心要看狄青发火,哪知狄青依旧笑语温然。

次日,狄青亲自到刘易家赔罪,此事传出后,不少文官都称赞狄青是雅量君子。

当年跨马游街的王尧臣,此时已是狄青的同僚。某次,王尧臣对狄青开玩笑说:“您脸上的刺字愈来愈鲜明了!”

狄青丝毫不生气,反而笑着对王尧臣说:“王公若喜欢,我将脸上的刺字送你一行可好!”王尧臣大为惭愧。

狄青虽以广阔的心胸包容化解来自文臣的轻视和取笑,但更多的时候是对当时重文轻武的风气感到无奈。

当时,韩琦是狄青的顶头上司。某次,韩琦宴请官员,他的歌姬白牡丹竟端着酒杯对狄青说:“我敬斑儿一杯!”斑儿,就是脸上有刺字的孩子。

面对白牡丹的讥讽,狄青强压怒火告退,隔了几日,便发生狄青怒打白牡丹的事。

白牡丹只是一名歌姬,她之所以有如此大胆,与韩琦蔑视武人的态度有很大关系。而这段故事也是《水浒传》中“雷衡枷打白秀英”的历史原型。

狄青的部将焦用作战勇猛,因犯错而被韩琦捉拿,要将其斩首。狄青求情道:“焦用多有功劳,是难得的人才,请相公赎其死罪!”

韩琦勃然怒斥道:“东华门外夸官的状元才是人才,似这等无知军汉,岂为人才?”

焦用最终被杀,狄青愤恨道:“我和文臣不过差了一个进士的功名罢了!”

狄青始终无法改变文臣轻视武将的风气,他只能谨慎保全自己,并将建立更大的功业作为自己的目标。

步入朝堂

庆历四年十月,宋夏议和成功。宋仁宗接连升迁狄青的官职,并常召见他询问军国大事。

仁宗欲重用他,劝他敷衍去掉脸上的刺字,但狄青却激动的说:

臣若无此两行字,何由致身于此,不敢去!使天下健儿知国家有此名位待之也!

——《宋史·狄青传》

这番话让仁宗十分感动,于是任命狄青为延州知州,彰化军节度使。

皇佑四年六月,仁宗不顾文臣的强烈反对,升任狄青为枢密副使。

四十五岁的狄青一跃成为大宋的军事二把手。他感激仁宗的知遇之恩,誓死报效国家。

狄青入京时,范仲淹早已去世,他感念范公当年的提携,每次路过范家,都要下马叩拜范夫人和范仲淹的儿子,以表尊敬之情,此事传位美谈。

当时,广源州侬智高举兵叛乱,建立“南天国”,自称仁惠皇帝,叛军攻占广西重镇邕州,随后连克横、贵、龚、浔、藤,梧,封,康,端九州,兵围广州。

仁宗先命孙沔和余靖等人率军征讨,却频频战败。

交趾国王李德政上疏宋廷,愿出兵助宋镇压侬智高,其实意图入侵岭南。

仁宗欲准交兵入境,狄青上疏阻止道:

假兵于外以除内寇非我利也。以一智高间横蹂二广,力不能讨,乃假兵蛮夷,蛮夷贪得忘义,因而启乱,保以御之?请罢交助兵。

仁宗这才回过神来,于是谢绝了

交趾助兵的请求。狄青主动请缨道:“臣出身行伍,无以报效国家。愿率数百骑兵南下,擒杀叛贼!”

仁宗大悦,下诏令狄青总揽广南军事,负责平叛。

夜袭昆仑

狄青明白宋军之所以接连战败,是由于军制不立,赏罚不明所致。

来到广源后,他将“立军制,明赏罚”作为首要工作。面对叛军的骚扰,狄青严令诸将无令不得出战。

广西钤辖陈曙不遵号令,擅自率八千人进攻,结果兵败昆仑关,殿直袁用等三十人逃遁。

狄青大怒,派人捉住陈曙和袁用等人,随后召集众将到堂,再次重申军令。

他将陈曙和袁用等人斩首示众,诸将无不颤栗,从此再不敢违抗军令。

夜夺昆仑狄青重塑军纪后,下令诸军按兵不动,如此十日,将士们都不明所以。

叛军以为狄青不敢进攻,于是放松了防守。

狄青暗中将邕州屏障昆仑关的地形和防守力量调查得一清二楚。

皇佑五年正月十五,时值上元佳节,夜间风雨大作。

狄青设宴与众将饮酒庆祝,二鼓时分,狄青推说身体不适,起身回帐。

他令副将孙元规继续主持酒宴,众将不敢离去。

天色微明时,军士来报:“昨夜三鼓,狄帅已破昆仑关。”

原来,狄青离去后,便率自己的数百藩汉骑兵趁风雨夜袭昆仑关,叛军手足无措,很快被歼灭。

诸将得知原委后,对狄青更加钦佩。

夺占昆仑关后,狄青命各路军马围攻邕州,面对宋军突然进攻,侬智高倾巢而出,双方在邕州城外的归仁铺决战。

狄青站在高处挥五色令旗指挥,经过一天的战斗,侬智高大败。他放火烧城后,率少量残兵逃往大理,不久后便病死。

狄青进入邕州,缴获粮草金银无算。他将俘虏的七千二百名叛军释放,每人赏赐金银。

狄青对众人道:“我知你等俱是被叛贼裹挟,反叛并非出于本心。今赐你们银钱,各归本业,安心度日。”

众俘虏跪拜哭泣,领了银钱后以耕种为业,终生不起反叛之心。

在清理战场时,军士们发现有具尸体身穿龙袍,都认定是侬智高。

他们劝狄青上奏说侬智高已死,定能获得很多赏赐。

狄青拒绝道:“谁知道这是不是侬智高设下的骗局呢?我不敢欺骗朝廷来骗取功劳!”

于是,在他的上奏中,只说广源之乱已平,贼首侬智高失踪。

皇佑五年四月,狄青奏凯还朝,仁宗在垂拱殿赐宴款待。随后,仁宗命狄青率藩汉骑兵在讲武殿操演骑射。

狄青率旧部摆开阵势,仿佛真的在战场上一般,喊杀震天。操演过程中,竟有箭矢射至仁宗御座附近。仁宗赞其骁勇,文臣们却斥责狄青不识大体。

群臣构陷

狄青平定广源叛乱,仁宗欲升其为枢密使,他征求宰相庞籍的意见。

庞籍反对说:“狄青出生行伍,他的升迁已经让朝臣产生了怨恨。陛下如果任他为枢密使的话,恐狄青无法保全。”仁宗点首称是。

几天后,仁宗气冲冲地对庞籍说:“狄青功劳卓著,朝廷怎可不赏?”庞籍屡次阻止无效。

终于,在皇佑五年五月,仁宗正式下诏,升迁狄青为枢密使。

四十六岁的狄青,终于靠着自己的功劳成为了大宋的最高军事长官。

他被人们视为偶像,每次出行,都引来无数军士和百姓的围观喝彩。

然而,文臣们不能容忍一个武夫位居高职,一场针对狄青的诽谤和陷害开始了。

狄青担任枢密使后,京城中便出现歌谣:

汉似胡儿胡似汉,改头换面总一般,只在后川河子畔。

歌谣的第一句是狄青是汉人,却以狄为姓,暗骂他与夷狄无异;

第二句则讽刺狄青面带刺字,就算做了高官,也始终是个罪犯;

第三句则点名狄青的家乡山西汾州西河县。

这首歌谣被文官们传唱,时人一听便知是在咒骂狄青。

文官们不断上奏要求罢黜狄青,更有甚者在奏章中说:“狄青家的狗头上生角,狄家每夜都出现红光”。

仁宗对这些怪诞之语自然不信,而狄青则终日惶恐不安。

文臣对狄青的攻击愈演愈烈,宰相文彦博,参知政事欧阳修以及狄青的老上司韩琦纷纷上表请求罢免狄青。

至和三年,欧阳修上《乞罢狄青枢密任表》。

在表文中,欧阳修对狄青进行了全面否定,并称狄青以武夫起身,掌握国家机密,又广施恩德招揽士卒,有造反的嫌疑。

武臣掌机密而为军士所喜,自于事体不便,不计青之用心如何也。伏圣慈深思远虑,戒前世祸乱之迹,制于未萌。——《宋史· 狄青传》

宋仁宗览奏后不悦,只将表文留中不发。

贬谪陈州这年五月,京城发生水灾,狄青将家搬到相国寺。

文臣们谣传狄青身穿黄袍坐在相国寺内操练士卒,韩琦派人调查,却没有找到证据。

当时朝中都说洪灾是上天示警,于是仁宗下诏群臣进谏。

欧阳修接连上两道奏章,声称上天之所以降灾,全是朝廷任用狄青的缘故,请皇帝速免狄青枢密使之职,并将其调离京师。

著作佐郎吕景初则找到宰相文彦博,请求他上奏罢免狄青。

文彦博认为狄青忠谨有素,劝吕景初不要相信谣言。

吕景初说:“狄青是粗鄙的武夫,假如他心怀不轨,酿成祸乱的话,大人作为他的同乡,恐怕难辞其咎。”

文彦博见吕景初揪住他与狄青是同乡的事做文章,赶忙转变态度,参与了对狄青的攻击。

他请求仁宗免去狄青枢密使之职,将他调离京师。

仁宗说:“狄青忠勇可嘉,并无过错,怎可无故贬谪?”

文彦博说:“陛下难道忘了太祖皇帝也是周世宗的忠诚,只因执掌军权,最终出现了陈桥兵变么?”

这句话让仁宗默然不语,他想到了太祖当年开国的历史,不禁恐惧起来。

这年八月,仁宗下诏免去狄青枢密使之职,以检校太尉同平章事,护国军节度使得名义出判陈州。

狄青心中不服,向文彦博问道:“我无罪,朝廷何以贬谪?”

文彦博意味深长地说:“你的确无罪,但朝廷怀疑你。”

狄青闻言,惊恐的踉跄后退。

八月三十日,狄青带着不安的心情离开了京师,前往陈州赴任。

尾声

狄青一心报国,忠心耿耿,却最终受到朝廷的猜疑。他到陈州后,听说当地有一种梨子名叫:“青杀烂”,便哀叹道:“我至陈州必死无疑。”

随从询问缘故,狄青说:“我就像那梨子一样,终究难免要烂死啊。”

狄青到陈州后,仁宗在文彦博建议下,每月两次派宦官前去监视其言行。

狄青心忧惧不安,终于在次年二月病亡,终年四十九岁。

狄青去世后,仁宗在京城为其发丧。

令狄青之子狄咨,狄咏押送灵柩返回西河县安葬。并下诏追赠狄青为中书令,赐谥“武襄”。

狄青本可建立更高功业,但终究在文官集团的排挤下去世。

他是一位生错时代的名将,正如南宋史学家叶适感慨的那样:

若狄青,岳飞辈,盖数十百年而一有,寥落相望,无复继者,则其为存亡安危所系,岂不大哉,悲夫。——《习学记言序目》

岳飞犯了什么罪?

第一,岳飞了犯了宋朝的“祖宗家法”,大宋王朝的“祖宗家法”就是文臣可以贪污腐败,而武将绝不能拥兵自重,文臣贪污万贯钱财,只不过是为了自己挥霍享受,满足个人的私语,而武将一旦拥兵自重,则有可能威胁皇权,岳飞在抗金斗争的过程中,掌握了一部分军权,手下部将众多,一旦拥兵自重,南宋朝廷岌岌可危,所以,高宗必欲除掉岳飞,而在绍兴和议未达成之前,之所以不除掉岳飞是因为还想让岳飞抗击金兵。

对于岳飞犯了宋朝的“祖宗家法”之事,高宗早就有所警告,他曾对岳飞说:“犯吾法者,唯有剑耳。”可惜,岳飞身为武将,没有文臣那般心细,能够领会圣上的只言片语。

第二,岳飞一心想要北伐中原,恢复北宋时期版图的想法,与宋高宗想要偏安江南的政策背道而驰,特别是岳飞欲迎回宋徽宗和宋钦宗,更是犯了宋高宗的忌讳,徽、钦二帝一旦回朝,高宗皇位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将会受到极大的质疑,当然宋徽宗早在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就病逝了,可是,宋钦宗还活着,高宗一直不敢禅位于孝宗,直到宋钦宗去世后,才放心的退位,很大程度上,是怕宋钦宗会回到宋朝。当宋钦宗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去世之后,宋高宗才彻底没有了后顾之忧。

第三,岳飞身为武将,过问皇位继承问题,这也是宋高宗所不能容忍的,宋钦宗被金朝俘虏之后,金朝很想立钦宗的儿子为太子,建立一个傀儡政权,岳飞为了安定民心,防止金人的阴谋得逞,劝宋高宗早日解决继承人的问题,“正皇子之名”,宋高宗听到岳飞的话之后,非常的不高兴,对岳飞说:“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

3月8日河南周口岳飞观万名游客打秦桧像祈福?

现代经济学有这样一个说法,一个决策者错误的决定再遇到一个执行力非常强的下属,那么这个错误的破坏力将会更大……

其实真正要杀害岳飞的是南宋皇帝赵构,岳飞抗金符合南宋赵构皇帝的利益,但岳飞不仅要抗击金兵还要直捣黄龙迎回被俘的徽钦二帝,这样就令赵构皇帝十分不爽并惶恐不安,因为二先皇回来后他这个替补皇帝不就歇菜啦?所以就在岳飞稳操胜券、即将大获全胜之际,朝廷却连发了十二道金牌催其立刻率军班师回朝,其用意已非常明显了,可悲的是岳飞并未悟出其中真正的原因。再有岳飞性情耿直、不会圆滑常让皇帝十分不快,而且岳飞过多参与皇太子立嗣的皇帝家务事,特别是与秦桧为首的投降派针锋相对(其实赵构才是真正的投降派),这让积怨太深的赵构愤怒不已,逐渐便对岳飞动了杀机,于是在他的指使授意下,秦桧这个坚定不移的执行者便以“拥兵自重、图谋造反甚至莫须有”的罪名,一手炮制了中国历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大冤案。秦桧固然可恶,可是如果没有赵构的指使和授意,秦桧纵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去杀害一个在南宋主力部队岳家军中威望极高的高级统帅。

所以说秦桧是十恶不赦的刽子手一点也不冤枉,但真正制造这场冤案的幕后黑手则是那个心胸狭隘、安于一隅的南宋皇帝赵构,南宋亡国始于赵构他必定也是不可饶恕的历史罪人!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