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血,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隋血,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感谢头条问答题邀!
隋炀帝杨广乃是隋朝第二位皇帝,在任十四年!此时前朝已经立朝二十五年了,其先朝杨家皇帝已经为隋朝打下了雄厚基础。小编觉得,人们所知道的并用那么苛刻的眼光,去看待隋炀帝杨广历经的是是非非,大多视他为不好皇帝,全都是以一个荒淫无度的昏君之惯称,并且还一直都被当成我国古代历史上名声最臭的皇帝之一,主要是因为其弑父和杀兄,横政暴虐,残酷地统治隋朝时国家百姓,可谓用臭名昭著来形容这位人物。当小编谈到这里时,仰或突然想起了后面的唐朝李世民,估计他骂杨广比谁都凶,其实他又何尝不是这样?为了夺位,不也照样在玄武门谋杀了兄长老大李建成和老四李元吉?还操控唐高祖父皇李渊,逼其交权退位,承认他的继位权,并转位于他,因为皇位一开始是给了唐高宗李建成的!
当人们一说起隋朝就会想起这个隋炀帝杨广,大家都晓得是谁,这位隋朝最后一个帝王,还被世人称之为昏君人物,加上在一些影视作品里描述,隋炀帝的形象总是很不堪,所以如今很多的人也都以为杨广是一个实真实在的昏君。甚至就连杨广身边的女人,老婆萧皇后也因为杨广的缘故没落个好名声,实际上萧皇后也是个不幸的女人。
有人说萧太后一生中嫁了好几次人,就是在一些电视剧中,萧太后也让人编撰嫁了两次,一开始是让她嫁给了辽景宗耶律贤,后来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势力,也为了遵守当初与韩德让的白首之约,又让其嫁给了韩德让。可是翻遍所有史料也未发现历史上却没有萧太后嫁两次的记载,所以真正的历史上,萧太后只能算嫁了一次。
当然电视剧毕竟是根据一些史实改编而成,又对故事进行了艺术再加工,人们不难发现杨广的这位萧太后,实际上是一个美丽又聪慧而且拥有政治手腕的女人,尤其是在她执政的二十七年里,整个大辽国繁荣昌盛,国力达到了空前的强大。
可以说没有萧太后的存在,整个大辽国可能一直处于破败的状态下,后来嫁了杨广,应该说隋朝第二皇期时一度达到繁荣,不可否认也有她一半的功劳,所以分析隋炀帝也离不开她了。
说道萧皇后她一生也十分坎坷,有人说她前后跟了六个男人,前面分析只有二个,但一些网友依据一些野史编的有板有眼,说她陆续从了六个男人,最后一个才是李世民,真相到底如何呢?从萧皇后生平简历上看,她乃是西梁孝明帝萧岿的公主,由于出生不吉利而被寄养在大臣张轲家中,后来隋朝建朝时,隋高祖文帝杨坚夫妇要给二儿子晋王杨广选妃,经宫廷占卜巫师殿场验证结果,显示要到梁国去选个妃。可是当时梁国的公主里八字占卜结果都不吉,孝明帝这才把她接了回来,嫁给了晋王杨广,开始了她一生的不幸。
由于那个时候人们是非常迷信占卜吉凶的,萧皇后坎坷一生的开始,就是从这个占卜结果开始的,命运从一开始就对她不公,因为后来发生的事一件件一桩桩发生的可说都是心酸泪水。这位萧皇后之所以称为萧皇后,是因为隋文帝杨坚死后,晋王登基成为了隋炀帝,才封她为皇后。实际上萧皇后与隋炀帝及其恩爱,即使杨广称帝迷恋后宫美色,也没有冷落这位萧皇后,并且几次运河南下都是和萧皇后一起,在当时可以说是帝王楷模了。
那么隋炀帝杨广可说是萧皇后嫁的第一个人,第二个人有人说,是跟了宇文化及,当时隋炀帝在行宫里被造反后背叛他的宇文化及所杀,由于萧皇后为了使宇文化及能够按照帝王礼仪安葬隋炀帝,无可奈何被宇纳了偏房妾妃,宇文化及登基后则封她做了淑妃。之后又发生了动乱,就出现了第三个男人窦建德,由于当时窦建德看中了萧的美貌,兴兵造反打进宫,可没住多久地方王的宫殿,顿时杀了宇文化及,虏了萧皇后并被其吸引,于是霸占其为小妾。
由于这一时期的统治政治十分混乱,各个地方割据混战,皇帝也是频繁更换,谁都想做,今天是皇帝,明天可能就被谋反杀掉,直到唐朝削平各国势力才算稳定。就这样到了第四个人出现,这还要从隋炀帝的妹妹说起,这位义成公主嫁到突厥和亲,打听到了萧皇后的下落,于是鼓动可汗大兵压境,想把她接去突厥一起生活,这个小国的王主窦建德那有胆抗争,没力量也不敢反抗,只好交出萧后。
可萧一到突厥后,可汗又被萧皇后的美貌惊呆,执意娶她做了阏氏。女人到了这步,按理说到现在一切该尘埃落定了吧,可后来的结局并不是,因为按照突厥的风俗,可汗死后他的妻妾要嫁给下一任可汗,甚至父皇老婆可能被叔弟弟继承,于是萧皇后就又嫁了第五个人了。
可能网友会问怎么又跟李世民扯上关系呢?那么先捋一捋萧皇后和李世民的关系了,因为萧皇后的丈夫原先是杨广,而杨广的母亲是独孤皇后,李世民的祖母即李渊的母亲也姓独孤,是独孤皇后的亲姐姐,实际上杨广和李渊乃是表兄弟。大家到这里应该明白,原来萧皇后是李世民的伯母。到了贞观四年,唐朝在李世民的统领下进行几次东征,并将势力渐大的草原部落一一击败,并且在扩张的过程中一举打败了最大一支力量突厥国,随既把萧皇后接回大唐,至此历尽坎坷的杨广的贵妃萧皇后已经将近六十五岁了,这个可怜的女人终于回到中原长安,过上了安定的生活,而且萧皇后风彩虽徐娘已老但风姿尤在,传说和年大的李世民亲近,因李是胡人鲜庳族,不讲究和顾及尊辈,但太宗还是十分善待这位杨广夫人萧皇后。
那么真正的古代史上的隋炀帝杨广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史料无法查到篇幅记载,更没有确切资料说他是个坏蛋皇帝,但查看一些实史资料证据,却发现有说他好的一面的记录,史记:“晋王广美姿仪,性敏慧,沉深严重。且好学,善属文,敬接朝士,礼极卑屈。由是声名籍甚,冠于诸王。”,而且在其任上的杨广还在全国遍揽有识之才,如科举制,拉拢各地人心,集思广益,任用有用贤能,堪为当朝人称道。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帝王,最终怎么成了人们眼中一无是处的大昏君?有点不可思议?小编觉得这应该是隋唐初期以李渊为首造反革他的命,要推翻他而肆意捏造的各种罪名,将他骂的体无完肤,以致于一直被后人所诟病。小编认为我们看待一个皇帝时还是要有公正立场,一分为二地去评价这个隋炀帝,事实上,隋炀帝杨广在任时还是做了一些大事,也还是为后人留下了一些贡献,实际上,杨广也并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暴君,在他在位期间也是做过一些利国利民的好事。
具体有:首先是他不断开拓疆土,让隋朝领域无限延广,并且聚会收纳一些诸候小国,让众国臣顺隋。当隋炀帝即位的时候,国力强盛,百姓生活幸福,全国上下呈现一片祥和之气,而杨广也正是趁着隋朝国力正强盛的时候,才有条件和力量将国家周围一些外患给铲除了,几场仗打下来之后,隋朝辽域明显扩大,甚至已经扩张到了印度次大陆地区。
当时隋朝名声大振,各国使臣均来入朝进贡,一时之间可以称得上是万国来朝的盛况。
其次就是上面所说的大型水利工程:隋炀帝时期,为了开阔贯通南北东西的交通发展,大肆兴建并连接了数条大运河,并为促进全国的经济流通和运输,由此隋炀帝兴建的京杭大运河至今还在沿用和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当然大运河的兴建为以后历朝历代以及现在人们确实带来了许多便利条件,应该看到在隋炀帝的时期,修建大运河是利大于弊的。但是因为兴修水利却是一项劳民伤财的事情,何况当时工程技术还不发达,为了修建运河,完全靠人力开挖,于是在全国大肆强征押送劳力做苦工,仅此不知道有多少百姓搭上了性命,就因这事隋炀帝也落得了个暴君称号。
还有一件事就是开创了全国科举考试制度,对于科举考试,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个禁锢思想的封建产物。其实不然,科举制建立的初衷是好的,本意只是为了让寒门子弟有入仕的门路,同时也为了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但是科举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慢慢变了个中味道,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最后演变成了八股取士。
小编觉得人们认为杨广自登基后期,一直就是躺在前任功劳薄上享受着无比的福利,而修建开挖大运河本来的目的还是为了自己能得到交通便利的享受,可以顺河而下,观赏沿河城乡美景,又可方便地进入各地巡游,可避免车马劳顿,运河虽不是大而宽,但至少也可以减轻道路坎坷不平奔波。
运河开挖确实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导致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为隋朝的灭亡奠定了基础。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隋炀帝是如何从他开始的励精图治,从艰辛的篡权登基,又如何发展国家经济,最后走下坡路,荒淫无道,引起全国农民运动风起云涌,百姓的造反,尤其是以瓦岗寨李渊为首的起义军,势大声浩,直接导致了他的灭亡,隋朝分崩瓦解。公元604年,隋文帝驾崩,经过一系列夺权斗争,杨广战胜了废太子杨勇、汉王杨谅等对手,继位登基,称隋炀帝。
当初还未继位时,在父皇杨坚称帝统治的时候,杨广就被其父皇封为晋王公,并担任了并州总管之职,次年十四岁的杨广就任了武卫大将军,以及上柱国兼河北道行台尚书令。隔后杨广在隋朝稳定时期做了三件大事,时年仅十九岁。先是北破突厥,那是隋朝和突厥打过两次大仗,时间都长,这次杨广主要任务是防突厥,劳而无功,不过还是打得可汗称其为臣,也分获了中间两部人马资产。
但后次出征则有效果,而且还是在杨广亲自指挥下,最后大战逼死了都兰可汗,隋军大获全胜,并正式确认大隋朝霸主位置,各国部落纷纷投降拜隋朝进贡。以后又继而南平陈朝,杨广出任亲率大军兵马,以都讨大元帅统领五十万军队攻打所谓陈国,还在其杨素高颖两位名将,精心竭力辅佐下,一举打破长江通途。且对沿途百姓是秋毫无犯,对陈朝库府资财一文未取,留给了当地州府,此时天下皆称其广为贤,完成了隋朝一统大业。
随后又是安抚江南,致南北各地族人团结太久,但是隋朝没有摆脱降服者心态,手段有过激措施,导致江南人普遍不满,开皇十年,各地陆续迸发了一些对抗活动。于是杨广临危授命去扬州担任总管,在叛乱平定后,后又留任江东长达十年之久,主要业绩是以安抚人心。同时杨广也还是十分尊重江南文化,拉拢人才,让江南人摆脱屈辱心境,承受了隋朝的统治。
考虑到十九州叛乱,大兴在西部,要运兵前去镇压应急不够,必须要增强管理就得建都,一方面还必须安抚江南的需求,隋炀帝觉得从杨谅叛乱上反映出对江南的统治不力所造成不稳定因素,因此出于震慑江南的需求也要修造洛阳府。为了交通运输便利,规划是在关中平原,若往西则山岗荒芜,由于关中平原这往东则富庶。所以后来建都关中,得到了关东援助各种物资,主要是以粮食为主。但是由于进入东输的通道有三门峡档在中间,东边的粮食要运来显得太艰难了,但凡一闹饥灾就得逃荒,洛阳就不会这样了,它是中原中心,可以幅射四周,假如建都洛阳,四方有事,随时反响,能谐和各方,也能均衡开展。
至于为什么修建运河?主要是南方的政治稳定问题,隋由北周、北齐与陈共同组成,其实并不稳定,一旦南方叛乱,就得由集权中央做出反响。当时中央在西安,也叫大兴,这是信息不畅的原因引起。
要运兵也十分费事,但凡运物资,当时还都是短水路最便当,这比人力畜力大。因此杨广在扬州坐镇过十年,对此有充分的认识,故而修建东都,好及时对南方做出反响,还开挖了运河,能及时运送兵力,这是稳定南方的需求。另外,对于南方的经济发展问题也有一定作用。除了运兵,还能把南方粮食运到北方,由于秦汉时江南人烟稀少,到了魏晋之后,南方就有了先进的工具与技术,江南就成了富庶的鱼米之乡,在国度经济中占的份额就越来越大了,成了发展最快的经济体,在这种状况下,为了以后经济着想也得修通开挖运河了,这是炀帝经过充分考虑认真谋划,才决议这条运河工程建设,没有一点魄力也就下不了这个决心,因为对于一千多年的隋朝,开挖一条大运河是一份浩大无比的大工程,即使到今天也是不可想象的。
当此运河一通畅之时,隋炀帝己三十七岁了,这时他迫不及待下令巡游。这个行为就是我们后世人所熟悉的铺张糜费极度豪华,但是我们来看看杨广到江南除了巡游还做了什么。炀帝主要还是做了两件事,安抚江南和夸耀文化。先看第一件事,安抚江南:首先讨好当地百姓,十月份时下诏,赦江淮已南,扬州给答复五年,五年内不用交租,朝辖区内也能够免三年。然后讨好已投隋原陈朝皇室,以及陈朝宗室子弟,尽还京师随才叙用。陈国固然沦亡了,但其政治影响力还在。杨广此举让陈后嗣认可了隋政权,最后讨好佛教徒,愿意借宗教来稳固统治。至于第二件事,便是夸耀隋朝文化:杨广每次出行,礼仪都摁出二十里,都符合礼仪传统,还特别光鲜美丽,当时扬州人把北方人看作蛮夷。江南一游夸耀的是文化,终于让他们对于这个兴于中北的隋朝文化有了心服口服的认可。
因此从这点上应看到这位隋炀帝有着志向远大,除秦始皇建长城外,杨广可是从一开始就对自己的定位是千古一帝,所以他决定干一番大事业,那就是立即开凿大运河,连通南北水系。不过,隋文帝在位期间,在疆域上尽管已经实现了天下统一,但是政治统一仍然是一个十分严峻任务。隋文帝去世后,这道难题便最终留给了隋炀帝来解决了。所以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和迁都洛阳其实都是为了加强对江南地区的控制,为了巩固其中央集权,而不断进行巡视是为了树立绝对权威,展示大隋风采,彻底征服内心并不服气的各个部落。
这条通贯南北全长达二千五百多公里的大运河,的确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完成的一件空前绝后和震古烁今的杰作工程,并且成为贯穿南北和盘古通今的文化纽带,也是一条造福后人和惠及万世的黄金水道。但是,对于当时隋朝百姓而言,利在千秋的南北大运河却是不折不扣的成了弊在当朝,因为这条大运河的一切都建立在百万民工的累累白骨之上,开凿大运河所征调的数百万民工全都是无偿劳动,男丁不够就征发妇女充役。
而且,各级官吏为了自己的政绩,不顾民工死活,调动一切手段迫使他们长时间和超负荷地工作,导致了大量民工的死亡,但话说回来,一千多年前的隋朝时期别说大型机械设备,就是一应施工技术还是十分落后而又陈旧的,不靠人力和大量民工又怎么可能完成这项大工程?如果要修建大运河就必须征用大量人力物力,否则就别想做这项事业,除非不干这事。试想就因为这个而全部归咎于隋炀帝对朝民为开挖大运河,而进行的残酷施压暴力施工?说其是昏君?为了这条河隋炀帝没少花心思和精力,而且还几次亲驾工地视察。
今天的人们正在享用大运河带来的便利,可自隋后朝之人又有谁记得这位运河开挖的奠基人?正所谓吃肉骂娘,饭后砸锅,却将这位利民工程的谋划和施工布政者骂了一千多年,昏君的人能成这件大事吗?小编认为后人们实在对其不公。再谈到帝王的施暴者,好像只有隋炀帝是暴虐施政,荒淫无道,以为只有这位杨广就是昏君的总代表!
试问我国古代有几位皇帝是清政廉洁,对朝柔和,对国民客气,并造福社会的好皇帝?谈到荒淫无度,又试问哪一个皇帝不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几乎没一王朝都有,宫中还有大量宫女。对比大唐李世民和清康乾盛世,都以为他们没有用过暴政统治,以为没有杀过人吗?就能顺顺当当让朝代达到鼎盛?他们为了统治政权,把控朝政,掌握天下,并没少杀人,照样镇压各路起义造反者,手段不比别的皇帝差。因此我们今天在谈论隋炀帝时还是要理顺朝代脉博,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待一千多年前的隋朝,或去对比以前的古代社会以及人们的思想境界。
后语:隋炀帝为了出游与开运河是把准了时代脉搏,他的政治眼光表现的淋漓尽致,而且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利,从中央豪门世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手里,大大增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对后世中国影响深远,这一举措之后为历朝所沿用。但这也触动了当时门阀大族的利益,为后来隋末骚动时门阀大族的叛变埋下了祸根,没准李渊就是之一,他是最大的鼓动者。
明朝的于慎行曾评价杨广时,说了一句公道话,小编认为还是比较客观的,也就以此可以表达出对这位隋炀帝“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矣!”的点赞。
从某种情况分析隋炀帝的确是有暴君的一面,由于在位期间办事急于求成,不体恤国力和财力,也将自己辛苦打拼建立的朝库败光。但大家应平心而论,他也不是只全顾个人享乐而无作为的昏君,因而虽有种种暴政,并留下了千古骂名,但有不容抹杀的历史功绩,不应该被人们全盘否定,说的那么一无是处。
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有哪些巾帼英雄?
《中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 (作者翘楚)一书中列举了26位巾帼英雄,分别是:
1.中国第一位女统帅--妇好
2.教育界的先驱--孟母
3.丑女为国定邦基--钟离春
4.自刎楚帐,芳华千秋--虞姬
5.万里和亲第一人--细君公主
6.中国人的"自由女神"--卓文君
7.和番为国的美"落雁"--王昭君
8.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班昭
9.乱世中崛起的史诗第一人--蔡文姬
10.留得清白在人间--绿珠
11.书法史上的一朵奇葩--卫夫人
12."人中之凤"式人物--谢道韫
13.坚持一统反分裂,善事三朝力靖边--冼夫人
14.从风尘女到一品诰命夫人--红拂女
15.李家王朝的开拓者--平阳公主
16.智慧与文明的使者--文成公主
17.千古奇女子--花蕊夫人
18.四代忠烈成就千古功名--佘太君
19.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
20.从青楼走出来的"退金''夫人--梁红玉
21.她把美丽带给了人间--黄道婆
22.首位正式入编制的女将军--秦良玉
23.十几万大军我号令--王聪儿
24.醒狮之前驱,文明之先导--秋瑾
25.民国"第一夫人"--宋庆龄
26.风尘侠女,护国军魂--小凤仙
孙霄兵十首诗词?
孙霄兵近体诗十首
七言律诗 悼慕尼黑戴继强参赞
我之西学已塌天,耄耋谁凭问圣贤。
危阁笑谈灯吊颈,新章泪赏笔插肩。
德文源自思如海,汉语本来韵似泉。
欧亚译书怎相见,音容旧照涕流笺。
二零一八年十一月二十日晨
七言律诗 立冬南行
晨光弥漫洒征尘,落荚残花满路金。
为报倾城朝夕爱,敢酬谋国百年心。
山河晚照松枫舞,风雨夜鸣钟鼎音。
海岛苍烟虹未起,帝都碧阙血深沈。
二零一八年十一月七日
七言律诗 游中国悼金庸
经年已是历穷途,天下才华彩笔殊。
人世从来稀岁月,情仇每日渐江湖。
九州著作千夫立,万代王朝百姓枯。
英雄惜别风云诀,夷夏再无剑侠书。
二零一八年十月三十日于京北
七言律诗 秋日南飞感怀(折腰体)
人生不苦不知难,血染诗篇泪染颜。
劫后青春无处悔,梦中家国有时艰。
万里云程皆是海,百年恩怨已成山。
相思泣尽天涯旅,风雨书声留世间。
二零一八年十月二十一日于三亚至昆明
五言律诗 国庆京东游
紫气蓟门堞,白云神峪堂。
逍遥山水碧,摇曳柿槟香。
国运集今古,民生诰典章。
烽台垂栈道,羽骑望渔阳。
二零一八年十月一日于怀柔蓟县途中
五言律诗 中秋过川皖鄂渝鲁
有感时事,维京蛮裔,无礼同胞。道德法律,诸国大同。人间礼遇,华夏精粹。孔子云,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赤县高台上,圣贤万古寒。
湖星带秋水,海日满东山。
宗庙血缘谱,诗书家国翰。
蛮荒风雪地,礼义惜凋残。
二零一八年九月二十八日于烟台
五言律诗 秋游浙苏沪滇湘鄂粤
长江霖雨落,高峡雾岚来。
岁月燃灯笔,风云人尽才。
登高赋沧海,望岳展襟怀。
华夏苍生路,渐随霜叶开。
二零一八年八月二十六日
五言古诗 自宁夏飞山东游梁山
晨晖起银川,夜雨滴泰安。
青峰虹作谱,绿树云为冠。
痛饮黄河曲,醉卧贺兰山。
一世英雄骨,衰飒华夏间。
二零一八年七月二十九日
七言律诗 孟夏游泗州
楚虞姬与汉戚姬均葬于汴水侧,近大泽乡、霸王城、垓下围。汴泗河道交错,隋建通济渠,元开大运河,今修高铁站。唐白香山长相思词: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泗县中学树品德廊,诵宪法课。观之感慨。
汴泗城楼云水丰,中原烟雨济淮东。
隋皇彩帜舞龙脉,元帝金鞭铁马功。
虞戚裙裾珠玉紫,项刘剑鼎血脂红。
少年吟唱千秋法,呼啸高车华夏风。
二零一八年七月十二日
七言律诗 荆州赴中华诗人节
荆州,楚故郢都。前278年,白起拔郢,屈子投江,楚王迁陈。1571年,邑人张居正幼名白圭执政。今为历史文化名城。
长江名节在荆州,浩荡诗魂万古流。
沉郁情怀屈原赋,苍生功业白圭楼。
郢陈风雨故都梦,楚汉烟云壮士秋。
香草美人吟诵畔,雪涛涌动夕阳舟。
古代宫中的女官是干什么的?
宋朝女官李氏,为皇帝铺床时,突然被拉入帷帐,10个月后生下宋仁宗;唐朝女官上官婉儿,玩弄武则天的男宠,还能调戏太子。古代的女官到底是干什么的?
女官制度,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
我国历朝历代,也出现了很多赫赫有名的女官,比如:
唐朝女官上官婉儿,素有女宰相之称,敢以死相谏、干涉朝政,还能偷玩武则天的男人、调戏太子。她权势滔天,和侍郎崔湜走得近,就让他成了宰相;
宋真宗的女官李氏,据说在为皇帝铺床时被看上,一跃飞天成了宸妃,生下皇子,成了“狸猫换太子”的主人公;
北齐女官陆令萱,《陆贞传奇》中陆贞的原型,因为抚养过高纬,被封为女侍中,后来联合奸臣控制北齐,祸国殃民,是北齐亡国罪魁祸首;
清朝女官德龄公主,深受慈禧信任,被送出国当使者,帮着慈禧与外国使节夫人们做翻译,是紫禁城八大女官之中,最出名的一位。
……
以上这些人,都是女官中的翘楚。
她们的人生际遇千差万别,做的事情也不尽相同:有人搅弄朝堂、祸国殃民,有人侍奉皇帝、出卖美色,也有人只是一个普通奴仆。
那么,问题来了。
到底哪一种才是历史上真实的女官?
古代的女官,需要做哪些事?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做“女官”。
古代的女官制度女官,简单来说,就是当官的女子。
在古代,男子能当官,女子也能当官。只是,女官员主要负责宫中的后勤工作,比如皇帝的生活起居、后宫的杂事,甚至替代妃嫔伺候皇帝。
女官制度,最早的记载是在西周时期。
西周的女官,职责很明确,就是负责朝廷祭祀、缝补、饮食、服饰。
她们的地位和男官一样,尊卑也一样,唯一的区别是,女官没有爵位,她们的爵位,以夫家的爵位为准。
《礼记·郊特牲》记载:“女官共牢而食同尊卑也,故妇人无爵,从夫之爵。”
西周以礼治天下,女官不负责给皇帝侍寝,不是后宫嫔妃。
换言之,西周时期,女官就是女官,不是皇帝的女人。
她们和后宫妃嫔,走的是两套体系,两套人马,不可以相互混淆。
《礼记·昏义》曰:“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名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也。”
只可惜,西周之后,礼崩乐坏,女官和后妃之间那条明确界线消失了。
此后,女官不仅要负责后勤工作,若是皇帝需要,必须随时随地侍寝。
在那时,只要身在后宫,就是皇帝的女人,无论是妃嫔、宫女,还是女官,都必须满足皇帝的要求。
这一时期的女官,一颗心要掰成好几瓣来用:一边负责后勤杂事,一边管理宫女干活,一边等待皇帝的临幸。有志气的女官,还会主动花心思争宠。
这种混乱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了北魏孝文帝时期。
孝文帝是个喜欢秩序的男人,他看不惯这种混乱的局面,便设立了体系化的女官制度,将妃嫔和女官彻底分开。
这套女官制度,就是“六局二十四司”。
此后,历朝历代都沿用了这套制度,并且不断改进完善。
最完善的女官制度,是在唐朝时期,正因为如此,唐朝涌现了许多出色的女官。
明朝基本上照搬了唐朝的制度,只是,后期宦官权力太大,女官权力被削弱。
清朝立国时,也准备照搬明朝的女官制度,但他们满人太少,连妃嫔都凑不齐,最终,女官由大臣的正妻来“兼职”。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我国历朝历代都有女官制度,那么,女官具体是干什么的呢?
简单来说,女官们的工作,分为日常工作和特殊工作。
女官的日常工作既然女官是官员,那么女官制度,也有品级、部门之说。
通常来说,女官的品级,一般是九品、八品、七品等,按照品级拿俸禄,也算得上皇帝的臣子。
古代的官场,有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之分,女官也有不同的部门,比如尚宫局、尚仪局、尚服局、尚食局、尚功局、宫正司等等。
尚宫局,主要负责六局中的文籍版印,所有实物的出纳都要经过这里。尚仪局,负责宫中的礼乐起居,宴会礼乐的安排、坐席、赏赐等,把控礼仪不能出错。尚服局,专门为后宫制作服饰、仪杖、饰品等。尚食局,掌管后宫的吃食,不仅包括饭菜点心,还包括酒、药物等,但凡是吃到嘴里的,基本上都由她们负责。尚寝局,负责皇帝妃嫔们的睡觉事情,比如几点睡、如何睡、什么时候熄灯、什么时候铺床,定期换床单等。尚功局,负责女工的授课,为其他局的人进行培训。宫正司,最为可怕,用来惩戒宫女、女官的地方,被关进去后往往少不了皮肉之苦。以上,是女官们的日常工作。
这些工作看似简单,却非常容易出错。
她们必须记好各个妃子、皇子、公主的喜好,还要调和她们之间的矛盾。若是送错一个钗子,一件衣服,都可能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如今自由和谐的职场,都存在各种心计挑拨,更别提那个说错话,可能就要被打板子、扇耳光、甚至满门抄斩的年代了。
除了这些日常工作,女官们还要做许多规矩之外的事情。
女官的特殊工作和古代男官员相比,女官的境遇,就凄惨许多。
基本上,皇帝让她们做什么,她们就得做什么,因此,古代的女官还做了许多“份外之事”。
特殊任务一:教公主读书汉朝的班昭,也是女官,被称为“曹大家(姑)”。
她做的特殊工作,就是教公主们读书,因此被奉为女傅。
在教书之余,她还写了一本书,名叫《女诫》,讲点“四德”“七戒”等。
比如,“夫妇”强调夫君大于天;“敬慎”强调女子柔弱为美;“专心”要求女子贞洁,不可再嫁;“曲从”强调女子要完全顺从,逆来顺受……
这本书到现在为止,还影响了很多人的思想。
特殊任务二:看守钱库、选拔宫人明朝女官的权势,被削弱了很多,她们最主要的特殊工作,就是看守钱库、选拔宫人等。
当然,这些特殊工作,还不够特殊。
女官们最特殊的工作,就是给皇帝侍寝了。
特殊任务之最:给皇帝侍寝通常来说,女官不需要给皇帝侍寝。她们不是妃嫔,是臣子,有品级,地位高于宫女太监。
但古代皇帝权势滔天,若是皇帝想要,她们也无法拒绝。
宋真宗的女官司寝李氏,主要的任务是为皇帝铺床。然而,在她铺床时,宋真宗突然一把抱住她,强行临幸了她,最终,她就成了妃子。
这位李氏就是后来的李宸妃,也就是“狸猫换太子”的受害者。后来,她的儿子宋仁宗继位,追封她为“章懿皇后”。
《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列传第一》李宸妃,杭州人也。祖延嗣,仕钱氏,为金华县主簿;父仁德,终左班殿直。初入宫,为章献太后侍儿,庄重寡言,真宗以为司寝。
再比如,明宪宗的女史官纪氏,才华横溢,通晓古今。明宪宗很欣赏她,强行一夜欢乐,最后,她就被封为了妃子。
但当时,万贵妃势力太盛,纪氏怀孕生子不敢声张,一直把孩子养到6岁,才派人告诉了明宪宗。
这个孩子,最终成了皇帝(即明孝宗),但纪氏把孩子公布的当年,就离奇去世了。
在古代,大部分的女官,都不愿意当皇帝的妃子。但她们无力反抗皇帝,欺负她们,皇帝也不会受到什么谴责。
除了极个别的女官,可以在历史上叱咤风云之外,大部分的女官,最终都沦为了皇帝的玩物。
若是皇帝想要,她们必须侍寝,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
不过,给皇帝侍寝,也不是什么太惨的事。
古代的女子,以夫为天,给皇帝当妃嫔,除了要面临后宫勾心斗角,至少也能衣食无忧了。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女官呢?
女官的选拔方式 抛开制度混乱时期,历史上大多数的女官,都有专门的选拔方式。 这种选拔方式,和选妃嫔、选宫女不同,无论是选妃嫔还是选宫女,都需要长相漂亮、身姿窈窕,最重要的是,必须是清白之身。 但选女官不需要,哪怕是嫁过人的寡妇,也能成为一名女官。 在古代,成为女官的方式有3种,分别是:采选、晋升和特殊途径。 第一种方式:民间采选 采选,是选女官最主要的方式。 这种方式和在民间选宫女、妃嫔的程序一样,只是,女官的采选有特殊的偏好和标准。 标准一:德行出众。 德行出众,是选女官最重要的标准。 简单来说,女官的职责是掌管宫中内务,负责皇帝、妃嫔们的生活起居,她们必须具有过硬的品德,不能轻易为金钱折腰,也不能向权势低头。 唐朝女官的墓志铭中,很多都记录了她们进宫时的特点,即“昔以令德,纳于王宫” (即因为品德优越,才被选入皇宫)。 标准二:文化水平高超。 虽然古代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想要成为女官,必须具有高超的文化水平。 《明初琐记》中又记:“次年,又诏选淑女善文艺者,朱象真等六十人,定六局处之,各有官秩。 采选时,若是你能识字、通文墨,被选中的概率极大。 甚至,只要你能识文断字,长得丑也没关系。 《大明会典》:若女子识字虽容貌丑陋,年十七八已上愿来者听,一体应付脚力,赴京选用。 标准三:身体健康。 女官的身体要求,相比妃嫔、宫女低了很多,基本上,只要求你身体健康,嫁过人也没关系。 《万历野获编补遗》:妇人年三十岁以上、四十岁以下,无夫者,愿入宫备使令,各给钞为道里费,送赴京师。 其实,寡妇在古代社会,地位很低,但若是选女官,丧夫就成了一种优势。 或许,古人认为,嫁过人的妇人,社会经历比较丰富,更懂得如何为人处事。 第二种方式:宫女晋升 宫女晋升,是选女官的第二种方式,但能从宫女变成女官的人,都是佼佼者。 女官的职位,基本上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而每年都会有大量新女官入宫,宫女们很难等到空位。 第三种方式:特殊渠道 特殊渠道,说白了,就是命好。 这是完全靠机遇的晋升渠道。 比如,赫赫有名的上官婉儿,就是意外被武则天看上,才从夜庭出来,摆脱了罪人之女的阴霾,成为了女官。 明朝时,崇祯正在散步,听见有位女子哭得十分凄惨,走近一看,原来是被罚举宫铃的宫女。 崇祯心软,便封她为女史官。 “上觉唱声凄婉,命宣至,问姓字,日韩翠娥,特赦之,为女史官。”《烬宫遗录》 一个被惩罚的宫女,靠着机遇成为了女官,除了用“命好”来形容,还真找不到其他词。 只是,这样的机遇,可遇不可求。 以上,就是古代女官的选拔方式了。 可以看出,能够最终被皇帝看上,成为妃嫔,那都是女官里的佼佼者。 而绝大多数女官,最后的结局,都算得上悲凉。女官们的悲惨结局绝大多数的女官,都难逃后事凄凉的命运。
和女官相比,宫女们出宫的时间,有明确的规定,比如清朝宫女25岁之后,就可以出宫嫁人。
但女官们可没有这条规矩。
只要没被赶出宫,女官们可能得一辈子待在宫里,无法谈情说爱,也见不到家人,最多和太监搞搞对食。
《放宫人诏》云:“去年霖雨,颇伤苗嫁,在於州县,非无乏少,资给后庭,有妨国用,宜申兹大造,更量放出寓人。”
女官们死后,就会被抬到宫人斜,成为一抔黄土,除了个别品级高又受宠的女官,绝大多数的女官,连墓碑都不会有。
就算叱咤风的女官,也难逃悲剧的宿命。
比如上官婉儿,曾权势滔天,偷玩武则天的男宠,也没被处罚。可最终,她被李隆基处死,连个说法也没有。
若她是男儿身,成为百官之首,只要没犯错,皇帝也不敢轻易杀她。
其实,从本质上来说,我国古代的女官制度,还是男权的附庸。
与其说她们是女官,倒不如说是“女宦官”,因为绝大多数的女官,都只能活跃在后宫。
那些能走到前朝的女官,除了拥有超强的个人能力,还得赶上时代的机遇,否则,就算你能力滔天,也只能蜷缩于后宫。
我国历史上,也出现过真正的女官制度,即女子可以进入前朝为官,可以被历史有名有姓的记载,可以光明正大地领兵打仗,甚至还出现了正经的女军……
这一段时期,就是太平天国时期。
当然了,太平天国的女官们,境遇并不比前朝好多少。乱世之下,女人为官,不得不牺牲很多东西,比如清白、尊严……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世间之事,本来就很难十全十美。
从唐朝女官的墓志铭数据来看,女官们的平均寿命,比妃嫔多了20来岁。
可见,大多数的女官,可能还是比妃嫔好一点,不必争宠、不必拼命生子,靠着努力工作,换来点滴尊严。
若你穿越到古代,你更愿意成为女官,还是妃嫔?欢迎留言。
随字的形近字有哪些?
髓
滫髓
[ xiǔ suǐ ]
基本解释
柔滑爽口的食物。
详细解释
滫瀡。柔滑爽口的食物。
刘壎 《隐居通议·古赋一》引 宋 傅幼安 《味书阁赋》:“是书也,非有酸醎甘旨之可啖,醷滥滫髓之可尝也。”
柔滑爽口的食物。
刘壎 《隐居通议·古赋一》引宋 傅幼安 《味书阁赋》:“是书也,非有酸醎甘旨之可啖,醷滥滫髓之可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