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涛,嵇康临死为何将一双儿女托付给已断交的山涛

2023-03-06 20:20:04 80阅读

山涛,嵇康临死为何将一双儿女托付给已断交的山涛?

嵇康画像

嵇康与山涛是均为竹林七贤之一,嵇康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山涛则是竹林七贤实际的组织者和人事核心。山涛沉稳忠厚,嵇康富有魅力,两人关系极为密切,据说两人见过一面后就“契若金兰”,成为无话不说的好友。

山涛,嵇康临死为何将一双儿女托付给已断交的山涛

山涛画像

那么关系如此密切的两人为何会断交呢?

其实这是当时的政治环境导致的,实属无奈之举,并非真的撕破脸不相往来。

魏晋时期,司马氏与曹魏的斗争让国家黑暗而又压抑,司马家在篡位过程中,各种卑劣的阴谋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嵇康为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 ,官至中散大夫。在司马家篡位后,他便不愿意出来做官的,他选择了隐居。而山涛与司马家有亲戚关系,因为其才干与品行,深得司马昭的信任,官居高位。后来,山涛在由选曹郎调任大将军从事中郎时,想荐举嵇康代其原职。其实推荐嵇康为官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山涛本意,以两人的关系,山涛岂会不知道嵇康不待见司马昭。但是司马昭着重他的名气,想聘请他担任幕府官员,并以此拉扰天下知识分子。迫于司马昭的压力,山涛不得不做出点行动来。于是嵇康直接写了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公开拒绝,列出了“七不堪”“二不可”,说山涛不懂自己,表明自己的志向并臭骂了山涛一顿,最后宣布与山涛断交。

这篇断交书写了一千七百多字,表面上是拒绝羞辱山涛,实际上是对司马氏表示拒不合作的态度,也为了抒发对山巨源的鄙夷和对黑暗时局的不满。同时,这封信又是饱含深情的。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假如嵇康真的很讨厌山涛,他不会写这么长的信,三言两语就可以打发了,他们两个有政治分歧,但没有私人恩怨。这封断交书,是一位君子对另一位君子的坦诚相见,而不是小人之间的撕逼。

后来,嵇康的朋友被人陷害入狱时,嵇康出来仗义执言,惹怒了司马昭,而此时钟会火上浇油陷害嵇康,嵇康因此下了大牢,不日处死。临死前,嵇康没有把自己的一双儿女托付给自己的哥哥嵇喜,没有托付给他敬重的阮籍,也没有交给向秀,而是托付给了山涛,并对自己的儿子嵇绍说:"巨源在,你不会成为孤儿了。"

事实证明,嵇康托子给山涛是正确的。山涛没有辜负嵇康的重托,不仅尽心尽力教育嵇绍,而且嵇绍长大后,还积极地推荐他为官。山涛尽到了朋友应尽的道义与责任,使得这个孤弱的孩子,即使失去了父亲,却还拥有他们慈父般的关怀与教导,不那么无依无靠,这也是成语"嵇绍不孤"的由来。

嵇康给山涛的绝交信里隐藏了什么秘密?

这封信就是《与山巨源绝交书》,这封信的后面有一个故事,嵇康当时为曹魏效力,司马昭想邀请嵇康为官,嵇康拒绝,于是司马昭招揽了山涛,想让山涛去劝说嵇康,嵇康没有妥协,所以给这个劝说的朋友写了这一封绝交书,对于这封信,当时的嵇康可能是想表明不愿效忠司马昭,更可能是不想牵连山涛吧。说起嵇康和山涛,我最先想到的是“竹林七贤”这七个人中本来嵇康和山涛是关系最好的,嵇康作为七贤之首,他的品格和气节大家都是熟知的,他到最后还因为不攀附权贵给自己惹来了杀身之祸,我本来觉得这样的一个人他要与之绝交的人肯定会不堪入目吧,可是当我认真读了相关的资料,才知道原来中间还有这样的秘密。

当时的嵇康娶了长乐亭主为妻,是曹魏宗室的女婿,但是他不喜仕途,屡次拒绝司马昭的招揽,后来辞官隐居,而山涛却选择了与之相反的一条路,他走上的仕途,很有治世之才,但是两个人为之效力的人不同,山涛推荐嵇康可能是想保嵇康,嵇康不想妥协,又怕自己的选择会害了山涛,所以选择写了一封绝交信,即表明了自己的决心,又保住了山涛的性命。

嵇康与山涛究竟有着怎样的纠葛?

我是余好古,本问题回答如下:

嵇康和山涛的交情,比我们看到的要好,算得上是过命的交情。

嵇康和山涛一起交往,是意气相投,并没有什么功利因素。传说中的竹林七贤,是阮籍、嵇康、山涛为主,其他四人按晋书嵇康传的说法,是“豫其流者”,毫无疑问是配角。据山涛传中记载,山涛先与嵇康交好,结识阮籍还在其后。从这些情况来看,嵇康和山涛交往时间是很长的。

山涛与司马家有姻亲关系,仕晋理所当然。而嵇康娶魏公主,对司马氏抱不合作态度。二人政治上的取向不同,却没有影响到私人交情。

山涛曾举荐嵇康,嵇康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山涛公开绝交。虽然文中并未指责山涛,而只是说自己不堪约束,但仍然很容易让人认为这是二人志趣不投而分道扬镳。然而嵇康被司马昭处死,临死前却对儿子嵇绍说:“巨源在,汝不孤矣”。能将儿子托付给山涛而极为放心,这能是一般的交情?

嵇康如何托孤不详,可能有两种情况。要不就是嵇康私下已经和山涛有过交待,并得到承诺;要不就是二人有很深的默契,根本不需要专门托付。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嵇康和山涛二人的交情就更加不同寻常了。

因此嵇康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并非真正与其绝交,而是另有深意。应该是嵇康打定主意不与司马氏合作,自知将可能因此招祸。这样公开绝交,让山涛撇清关系,免得受自己的连累。而山涛有替嵇康抚养孤儿的重任,却也并不辩白,承受变得俗气的名声。

这样来看,嵇康和山涛二人的交情到了很高的境界。意气相投的同时,还能尊重对方的政治立场。嵇康做出极端选择,却不影响朋友。山涛担负重托,能在名声上作出牺牲。二人是真朋友没错了。

山涛见王衍意味什么?

山涛见王衍意味山涛想做官,山涛表面清高,其实功名心很重,王衍是官员,大士族。

王衍,字夷甫。琅邪郡临沂县人。西晋末年重臣,玄学清谈领袖,曹魏幽州刺史王雄之孙、平北将军王乂之子、司徒王戎堂弟。王衍外表清明俊秀,风姿安详文雅,笃好老庄学说,颇有时名。步入仕途后,历任黄门侍郎、中领军、尚书令、尚书仆射等职。光熙元年,升任司空。次年,又任司徒。

山涛创作特点?

1.山涛创作特点

山涛性好《庄》、《老》,每每低调做人,注重修砥德行,与嵇康、吕安非常友善,后来遇到阮籍,便为竹林之交。山涛为文平实质朴,不尚虚化,符合其为人的一贯风格。

2.山涛(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

早年孤贫,喜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四十岁时,才任郡主簿。大将军司马师执政时,山涛被举为秀才,累迁尚书吏部郎。西晋建立后,升任大鸿胪。历任侍中、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职,封新沓伯。他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意旨,且亲作评论,时人称之为“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太康三年(282年),升为司徒,以老病归家。有文集十卷,已亡佚,今有辑本。

太康四年(283年)3月3日,逝世,年七十九,谥号“康”。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