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世故而不世故,你是如何理解老子中无为而无以为这句话的
知世故而不世故,你是如何理解老子中无为而无以为这句话的?
(38)谢邀。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八章里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还说:“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这两段话的大意是:有道的人不认为自己有德,却是真正有德的人;无道的人以为自己有德,却是没有德的人。有德的人不想有为却有所作为;无德的人竭力想有所作为却一事无成。有仁德的人作善事并不是为了使人们知道他的仁善;义者的作为是为了让人们知道他的行为;讲究礼仪的人按一定标准行事,人们不理解、不知道或不响应,便会大肆渲染而迫使人们理解、知道和响应。
老子在这里提出的“无为而无以为”,是以“上德”、“上仁”,即有“道”为前提的。只有“上德”、“上仁”,即有“道”之人,才能做到无以为。不能离开“上德”、“上仁”,即“道”来理解和阐释老子这句话。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理解老子这句话的原意。
至于“无为而无不为”,与老子的“无为而无以为”是有所不同的。这主要是体现在“前提”上。老子的“无为而无以为”的前提是“上德”、“上仁”。而“无为而无不为”的前提则是“有为”,无为是为了“有为”,即有所做为,这不符合老子的一贯思想。当然,老子的“无以为”,并不是消极的,而是强调: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守住“上德”、“上仁”,尊从“道”的要求。
仅供参考。
马东奇葩说知世故而不世故?
答:有些事情知道很清楚,也不必言说,看破不说破,也是体现一个人的修养。
大家怎么看待这句话?
感受这个世界的温情和冷漠,世俗的东西放在心中,做到不同流合污,无论是人是物、在你看透事事后、还能温柔以待、也就是 知世故而不世故吧
不懂圆滑世故的人?
我觉得处事不圆滑的人,从长远来看,可以活的更简单,更快乐,也更容易获得成功!
1、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你不圆滑,有可能刚开始的时候,别人有点不太喜欢,但是随着对你了解的加深,就会知道你实实在在的处事方式,反而更愿意和你交往。
在当今社会上正常工作生活的人,没有几个是笨的,尤其是上司和老板级别的人。
你一次两次圆滑大家可能不在意,超过三次以上,大家就会知道你的为人是什么样的,就没有人再愿意跟你打交道,更别提生意上的合作。
就像请客吃饭,该付账的时候你耍滑头躲开,一次两次三次以后,就没有人再和你一起吃饭。
2、真诚、简单才是王道
现在社交提倡的都是真诚,你真诚的对待每一个人,最终也会收获真诚。你为人处世很简单,别人想和你圆滑,都没办法。
现代社会生存不易,每个人都十分操劳,大家更愿意和真诚简单的人相处或是合作。肤浅的圆滑只会让你陷入举步维艰,甚至丧失很多机会。
而发自内心的真诚善良,是一个人最珍贵的品质。有了这个你就不需要用圆滑来处事了,轻松自如地就能与身边人处理好各种关系。
做一个真诚厚道的好人才是真正意义的“圆滑”。
老话说的好,先做人后做事。人做好了,事就简单了,各种关系也就单纯了,好处理了。好人缘自然也就来了,人缘有了,属于你的机会和成功也就不远了。
大道至简。
国家为什么不把交通纳入教科书?
这话说得好像出交通事故是因为不懂交通安全似的。
第一、教育了所有人,也不能保证所有人都把交通安全放在心里。教育不是万能的,再怎么教,也不能保证没有人作。比如,这位不差钱的大妈“网红”。
第二、即便都有交通安全意识,也不能保证不出交通事故。很多事故本就是意外。
第三、生命安全教育在学校一直都是重中之重,从来没有放松过。每年各学校的消防安全、防溺水、交通安全等等,各种演练,各种现身说法,全部都做了。
解决问题还是要找解决问题的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