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德国,为什么日本政府和军队不把驻日美军赶出日本
大国崛起德国,为什么日本政府和军队不把驻日美军赶出日本?
其实日本政府和军队一直都想把驻日美军赶出日本,事实上这几十年日本政府和民间也一直都在朝这方面努力,但是有一点需要说明的,那就是日本不会将驻日美军彻底赶出日本,他既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胆量。
美国驻军日本拥有法理上的依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战败,在1945年签订了无条件投降书并全面投降,随后美国便开始对日本实施占领和管制。
等到了1951年,由于需要应对来自苏联的军事压力,以及日本对于自身国家安全的考虑,美日两国在1951年9月8日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该条约中第六条就明文规定:“为了对日本国的安全及维持远东的国际和平与安全做出贡献,允许美国的海,陆,空三军使用日本国内的设施及区域......”。
美国在日本的驻军,是经过日本政府许可的一项合法行为,虽然这项协定的签署具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但是这并不能否认美国在日驻军的合法性。所以即使日本政府希望美军削减驻日军事基地,但是实际上是很难找到这样的机会的。
美国驻军日本是美国全球安全战略的重要一环。日本虽然只是一个狭小岛国,但是在二战期间日本军队在亚洲地区对美军造成的一系列破坏,让美国始终对日本抱有足够的警惕心理。所以美国在日本派驻大量的军事部队以及先进武器装备,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震慑日本本土势力,不让他们脱离自己的视线而失去控制。
此外美国在日本的军事基地,也是为了抵御苏联势力东扩的重要一环,它和美军驻韩基地一起,牢牢的将苏联的势力阻挡在朝鲜半岛的西边,将韩国和日本牢牢的抓在自己的手中,极大的削弱了苏联向太平洋地区扩张势力的步伐,有效的缓解了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压力。
这就是为什么不管日本民间团体再怎么抗议,美军始终对其视若无睹的重要原因,在国家利益面前,任何小团体的要求都可以被忽略。
驻日美军在控制日本的同时,也让极大的缓解了日本的军事压力,让日本可以专心发展经济,这也是日本能够在战后迅速恢复国力的主要原因。日本作为二战中发动战争的主要国家,在战争期间,在亚洲各国犯下了难以想象的战争罪行。而这些罪行由于美国的庇护,最终也没有被彻底清算。
因此日本在面对战后兴起的亚洲各国时,日本实际上也是非常的恐慌的,如果这个时候,日本失去了美国人的庇护,那么它就需要面对曾经侵略过的各国的猛烈冲击,所以这个时候,选择躲在美国人的身后,未尝不是一个划算的办法。
所以今天的日本在面对驻日美军的问题时,内心可以说是相当的矛盾的,他们既想得到美军对日本的庇护,有希望从此脱离美国的束缚,这种矛盾的心态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达到了顶峰的时候终于爆发,在经济上富裕起来的日本人开始对美国说“不”,不过没多久,他们就尝到了美国爸爸的经济铁拳---《广场协议》,最终明白美国爸爸的威严是不容挑衅的。
普京会不会一夜之间转向西方?
西方的小国家,在美国人的眼里,他们只能做自己的小跟班,若有哪个国家想跟中俄友好,美国人都会想方设法明的暗的挑拨离间,德国就是最好的证明。
至于俄罗斯总想加入北约,这是美国人绝对不允许的。一山哪能容二虎?乌克兰总想加入北约,美国人正好利用这一点,不断唆使,挑拨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的矛盾,特别是新纳粹分子对乌东和克里米亚的俄罗斯族人进行血腥摧残和镇压,再加上北约连续六次东扩,北约的地缘政治势力直逼俄罗斯边境和黑海,所以俄罗斯才会首先纵容克里米亚公投加入俄罗斯,这样俄罗斯就拥有了黑海领海的控制权。
乌东二州宣布独立,俄罗斯也马上承认“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与“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并宣布俄罗斯与这两个“共和国”达成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这样俄罗斯又遭到美国和西方国家制裁,北约又拿考虑乌克兰加入北约来刺激俄罗斯,所以才有了俄罗斯的特别军事行动。
现在从俄乌战争看不到尽头来着,俄罗斯确实上了美国和北约的当了。美国如果拖垮俄罗斯或内乱解体目的没有达到,是不会同意乌克兰加入北约的。
向海图强的意思?
字面意思就是说向着海上事业发展,将海洋实力发展壮大。
海,读音为hǎi。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海”字,《说文解字》解释为“天池也。以纳百川者”。“海”字的基本含义大海、海洋,如:近海、沿海;引申含义为大湖或大池,如:洱海、里海。
在现代汉语中,“海”字也用作形容词,含义为很多的,如:东西海着哩,管你们酒足饭饱。
大国雄起有哪些作品?
《大国崛起》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央电视台推出了12集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来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15世纪(中世纪)以来,随着地理大发现,世界各国开始相互认识、了解和竞争。
在近现代,有九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 《大国崛起》即以上述九国的发展历史为内容。《大国崛起》全片共12集,每集45—50分钟,以九国崛起的大致时间为序。
印度说过哪些搞笑的大话?
2019年,印度总理莫迪在新德里红堡发表演说,信心满满地表示:未来五年要将印度打造成为一个经济总量达到 5 万亿美元的经济体,并在2032年 GDP 总量突破 10 万亿美元,成为超过日本的全球第三大经济体。
按照印度的算法,莫迪领导的政府在过去 5 年中,经济年均增速达到了 7%,不仅将其他国家远远甩在了后面,而且还超过了中国的增长速度,取得了经济增长“世界第一”的成绩。也就是说,印度用了 70 年才成为一个 2 万亿美元的经济体,但在莫迪老仙的领导下,短短 5 年内经济总量增加了 1 万亿美元,而且在未来 5 年内增加 2 万亿美元的 也是小意思。
莫迪老仙对自己推行的“一国一税”改革寄予厚望,然而,印度人大多没有像莫迪这样乐观。老仙只能给印度人打气:“如果我们畏难不上,将何以取得进步?”
印度的底气,来自巨大“人口红利”。14亿人口是印度的消费引擎,未来升级动能非常充足。印度的软件制造业在世界也算是赫赫有名,塔塔集团也顺利入世界 500 强。
印度人口中, 35 岁以下的年轻人约有 65%,这是印度显著的人力资源优势,这也吸引了苹果、三星等巨头前来印度投资。虽然印度不承认向中国学习,但偷师的印度一口气创建了 400 多个特区,提出了“印度制造”计划,计划将印度打造成新的“全球制造中心”。
但是,莫迪在他的第二任期交上来的第一份经济答卷却并不及格。2019 年 1~3月 ,印度GDP 增速降至五年最低的 5.8%,上百万人的就业机会受到严峻挑战;莫迪雄心勃勃的 7条时速 300 公里高铁建设计划一公里也没有建设;而印度政府将羊粪牛粪折合成肥料计算在 GDP 之内的奇葩GDP计算方法,也让国际社会对印度经济数据真实性产生了严重质疑:印度的DOP增长,到底有多少水份?
印度著名经济学家斯瓦米批评莫迪依靠外行组建经济治理团队,这些人既不懂经济,也从不向莫迪汇报经济领域的严峻事实,让莫迪对印度的真实经济情况“缺乏基于真实基础上的清晰概念”,并产生了判断和决策上的偏差,所以才喊出了未来五年要将印度打造成为一个经济总量达到 5 万亿美元的经济体这样的假大空口号。
《印度时报》也指出,自2018 年一季度以来,印度 GDP 增速大幅放缓,如果考虑到货币对美元贬值因素和通胀因素,印度的 GDP 增速实际上远远落后于绝大多数全球经济体。
印度如果能够实现未来五年 5 万亿美元的增长目标,每年经济增长就必须保持在 10%以上。即使最乐观的印度人,对此也不敢相信。因为从去年以来,印度失业率创下了 过去45 年来的最高水平,5 个印度人中至少有 1 人找不到工作。失去了人力资本有效素质支持,印度经济的增长脚步能走得了多远?
为了实现 5 万亿美元 GDP 目标,莫迪老仙计划在基建领域投资 100 万亿卢比用于公路、铁路、桥梁和医院建设。但是,印度却没有财政去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印度公共债务达到 1.19 万亿美元,每年仅外债的利息支出就占了印度财政收入的 26%,政府手中根本没有用来投资基础设施的资金。
被莫迪寄予厚望的“世界级基础设施建设”——全长仅508 公里的首条高铁孟买至艾哈迈达巴德线,计划在 2022 年 8 月 15 日印度独立纪念日竣工,作为向印度国庆的献礼工程。但是直到今天,该工程量仅完成了20%。在剩下的两年中,几乎没有人相信老仙能完成剩余的80%。
莫迪老仙,你的时间不多了,想实现五万亿的目标,想成为第三大经济体,你得抓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