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冒险家灵魂,大学毕业应该去南京还是上海发展更好些
平凡的冒险家灵魂,大学毕业应该去南京还是上海发展更好些?
其实人生在世,除非你是各类二代,有父母给你提供资源,那父母哪个城市资源多,就去哪个城市,否则都是要出去和这个社会交换各种生存资源的,那就要看你自己能提供的是什么服务了,这也决定了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比如美国藤校毕业,回国高金融,那除了上海北京之外,真没地方去,也就这些城市有足够的高端就业,同理可证明其他高精尖与逼格高的行业与工作,至于这些地方的高房价,对精英来说无所谓。
同样,如果你就是做装修,开滴滴,做阿姨,那选择一线也是不错,本来就没打算扎根扎根,一线城市人均收入高,必然带动你的收入,你再用这些收入会老家养老购置房产,肯定比你再省会或者其他地方工作要合算。
这些选择都不难,但如果你是打算开一个小饭店,做一个小老板,那就要考虑选择在哪个城市发展了。
我有次去重庆,吃了一碗牛杂面,加荷包蛋加卤肉,总共26元,那小面馆生意非常好,我再看了下面馆附近的房价和租金,如下图,个人感觉在这里开个小面馆,太安居乐业了,生活质量不会比上海差。在重庆曾和一个做物流的小老板聊天,他说,王律师,我也在上海混过,但你知道的,做我们这种生意是有上限的,我个人野心也不大,一年扣除人工,房租,税费等,赚几十万就行了,上海这样的城市,有可能让你做一年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的生意,我知道自己没那本事,但如果我的想法一年就是做几十万的生意,那二线城市真的不错,房价和人工都比较低,没几年就能成家立业,会很有归属感。我仔细一想确实是这道理,想想上海普通工二代的苦,如果父母和祖上没留下几套房子,想走都不行,读书如果还一般,那真苦死,一个月五六千工资,各路精英又太高了房价和消费,如果知道自己一辈子就一个普通人,何必在一线和精英吗死磕,这就类似本来资质平平的孩子,你非要把他塞到尖子班,那还真不如在普通班快乐的学习。你自己上进,追求卓越,但没资格要求每个人都变得成为精英,有些人就想做一个快乐,平凡的普通人,而不是冒险家乐园里的冒险家。但我又觉得哪里不对,年轻人都是有梦想的,谁会轻易认输,总想来一线赌一把,其实这样也挺好,年轻时野心勃勃的来到京沪,过一段精彩和拼搏的时光,不禁想到了一个名词,纽约客而非纽约人,人生,万物之逆旅,百代之过客,心安之处是家乡,人类聚集而居,又自由迁徙,二十几岁来到京沪,学一身本事,三十几岁去二线成家立业,等老了再找一个大理,恩施这样的地方养老,依靠现代的交通工具也可以方便的去一线城市,互联网也让信息的流通不受地域的限制,人不被城市所绑架,这该多好。每个人都能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有一座适合自己的城市,这样有可能我们的国家发展也能更均衡,每个城市也会更有个性,户籍制度也就慢慢不再重要。
说的再通俗一点,你要成为行业的王者和精英,那去冒险家的乐园机会多,如果是底层打工,也是上海好点,但如果你想过普通中产稳健的生活,就靠技术吃点饭,也不想忍受过高的房价和拥堵的交通和过于激烈的竞争,那南京也是不错的选择。
当然刚毕业,机会成本低,可以先来上海碰碰运气。
12月255号是什么星座?
12月25日是摩羯座。
12月25日出生的人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也都会有一种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和才华的倾向,他们重视自己个人的能力的超越,他们执着于自己的梦想,并能够为之付出一切努力,从这一点可以知道他们的血液里世界上具有冒险家的气质。
在爱情方面会显得束手束脚,想要获得别人的真情付出,但是自己却又不善于表现自己的情感,因此有时候显得多愁善感,并且在交往前他们都会对对方做一个全面的观察与分析,并且一旦决定了就会希望与对方白头偕老,这种坚决地不为任何人所动的意志力只有在相处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才会被发现。
你认为最好看的电影是什么?
有,你们认识这部电影吗?
我猜你们一定认识这部电影!没错,他就是《这个杀手不太冷》!而视频我选的是他们两个的一段对话,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当然,《这个杀手不太冷》主要受欢迎,我觉得他主要有下面几方面的原因:1,演员组合: 大叔和小萝莉的组合个人还是挺喜欢看的,尤其是犯罪电影,酷帅的大叔和纯真可爱的女孩,真的让人爱到不行。一个朋友常说自己喜欢亦正亦邪的角色,完全善良正义势必会失去人性的本真,而完全邪恶,似乎又不符合常人内心的道德天平。“不杀女人和小孩,爱喝牛奶”,这是我见过的最帅的杀手。
2,电影大致剧情:一个职业杀手萌大叔,在某天被一个遭受灭门的12岁小萝莉敲开了门,她希望大叔帮自己复仇,被拒后,她更是希望能成为和大叔一样的职业杀手。两人长此以往生出感情,但最终,杀手与萝莉的仇人同归于尽,萝莉回到学校做一个普通孩子。
3,电影表达的一种情感
NO1:里昂为何开门?
这个情节其实是导演故意设定的,打开房门就是一个杀手打开心门的暗示,而在那种场景下,里昂陷入“不得不”的境地,小萝莉的生死就在一瞬,开则生,不开则死。开门,是这个杀手人性的光辉。
NO2:贯穿影片的植物有何暗示?
里昂自己说那株植物没有根,安静而像他自己,是自己的朋友。而最后,里昂即使自己逃不出去也要将这株植物交给萝莉带走,最终被萝莉种在土壤里,说是有了根。
植物就是里昂的性格暗示,年少时因女友父亲阻拦两人交往,甚至不惜杀害女友,男主杀掉女友父亲,从此过上杀手的生活。但在遇上萝莉后,他有了牵绊,有了根,即使最后两人阴阳相隔,却让人久久无法忘怀。
NO3:杀手里昂和小萝莉的性格特点
其实上一个问题里对里昂有些介绍,但具体来说,这是个有原则、足够自律、非常可爱的杀手。他喝牛奶不讲脏话,不杀女人和小孩,养盆栽、一个人看电影傻笑等等。其实都能看出他是个表面冷酷,内心却无比孤独而温柔的人。
而小萝莉,时长遭受家人的暴力,唯一眷恋的是弟弟。同样是童年不幸福,但被里昂温暖,一面保留孩童的纯真,一面又假装成熟。对待爱情非常主动勇敢,个性刚烈。最经典的一句话是:我要爱,或是死!用导演的话说就是,“这是关于两个小孩的故事,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在他们心里,他们都是 12 岁,他们都感到失落而他们深爱彼此。”用观众的话说就是:大叔内质是正太,萝莉其实是御姐。这对组合可以爱到抓狂
NO4:矛盾的结合体
看这部电影时,小影陷入了矛盾,一面希望大叔活着与小萝莉一起,一面又很清楚,那样电影就落入了俗套。并非电影本身矛盾,而是作为观影人内心的纠结。
NO5:杀手里昂与小萝莉的感情是爱情么?
看完这部电影很多人都会疑惑的问题,片中小萝莉像大叔告白多次,还多次性暗示,虽然大叔拒绝,但在最后生死相离时,大叔依然说出了“I love you”。
就像导演说的,这是男孩女孩的故事,他们对待爱情都很纯粹,都有过不幸的遭遇,都孤独和缺爱。既然喜欢,怎不能说是爱?
看完你们喜欢这样的组合下产生的爱情吗?喜欢这部电影吗?欢迎大家留言!
中外历史上有哪些惊心动魄的刺杀行动?
虽有号称“地表最强、人间少匹”的总统护卫队贴身保护,可立国仅有244年的美国,历史上共发生过9次总统遇刺案,其中4位总统身亡。且有数据表明,自1840年以来,凡是在尾数为“零”的年份当选的总统,都没能活着离开白宫。
美国总统卫队,隶属成立于1865年的美国安全局特工处,其职责只有一个,即负责保护总统及其家人的人身安全。全球头号超级大国的总统,其座驾是专门订制版,不仅配有装甲玻璃,连轮胎也是特制加厚,即便被枪击,仍能以时速100公里的速度快速驶离险地。
车厢内部,还加装超感应防袭击系统。至于“空军一号”,机身上覆盖的厚装甲可以抵御核弹爆炸的冲击波,所有窗户上均安装防弹玻璃,专机内还有一个自动弹射装置及反导弹系统。
机上的ECM电子对抗系统,可以干扰敌方雷达,迷惑导弹的瞄准系统。通常,“空军一号”执行任务时,事实上还有一驾副机一路伴飞。副机一般是国家情报局的通讯飞机,目的是监测可能来袭的导弹电波。
总统卫队成员更是经过重重筛选,经多种药物及测谎机的测试后,再进行为期一年的审查。包括品行、信仰、嗜好、性格等进行反复查证。被初选的成员还要到马里兰州贝尔茨维尔小镇的训练中心,接受严格训练。
训练科目着重预知潜在危险,为总统提供全方位保护。如,能在人群中快速分辨出有异常行为的危险人物;学会使用各种武器;高速驾驶汽车等。另外,还要根据被保护人的生活爱好学习相关课程。
武器配备方面,有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生产的乌兹冲锋枪、速射手枪及芬兰产匕首等,在特定场合还配备催泪弹。总统卫队针对总统外出,还有整套的安保流程,即设立3层保护圈。
内圈由贴身卫士保护,行进时紧随总统轿车之后。 总统下车后,要散布在总统四周;第二圈是狙击手,或明或暗地据守在总统行进和停留现场周围的屋顶上和窗旁,监视现场动静;第三圈由直升机及电子监视仪进行监控。
不过,即便安保措施强捍如斯,仍出现重大纰漏。1981年3月30日下午2时25分,26岁的白人约翰·欣克利竟向美国第40任总统,仅上任69天的里根连开6枪。
刺杀案发生后,出现了三个意想不到。一是凶手行刺动机不带任何政治阴谋,仅是为情所困;二是刺客最终认定患有精神病判处无罪;三是刺杀案发生后,里根的支持率暴涨。
整个刺杀过程,刺客仅用时1.7秒完成。案件中,凶手的豪华律师团与公诉方在庭审上的激烈交锋,则成为全案最为精彩及最富戏剧性的一幕。本案,甚至成了英美法系的经典案例。
1976年,出身于上流阶层,家庭富有的欣克利到了洛杉矶,这一年他刚满二十岁,父亲希望他能在好莱坞当个作曲家。 在好莱坞,他看了一场名叫《出租车司机》的电影,并对片中女主角的扮演者朱迪· 福斯特疯狂迷恋。
这一点,又恰巧成了日后辩护人为其作“无罪辩护”的铺垫。1980年,得知朱迪在耶鲁大学后,欣克利也跟随至大学内,并给朱迪写了两封信,可一直得不到回应。颀克利决定仿效电影《出租车司机》的情节,以博取美人芳心。
案发前,欣克利在路上买了 一份《华盛顿明星报》,根据该报获知里根总统将于两小时后到希尔顿酒店。行刺前,他还专门给朱迪写了一封信。
信中的结尾处写道: “此信写于我去希尔顿酒店前一个小时,我求你洞察自己的内心,至少给我一次机会,希望这个历史事件能赢得你的尊敬和爱意。”如此清晰的表达,并不像一位“精神病人”(这封信并没寄出,后被作为控方证据之一)
1时30分,欣克利乘车到希尔顿酒店,独自一人完成一件震惊世界的大案,其本身就已经不可思异,而更不可思异的,是总统卫队认为从酒店大门至总统座驾之间的距离只有9米远,因此并没有给里根穿戴防弹衣。
2时25分,里根及陪同人员离开酒店,向等在一边的专车走去,而欣克利则早已混在酒店门前的人群当中。这时,又出现另一个安保漏洞,里根走在护卫队员的前面。
藏在人群里的欣克利则毫无征兆地突然举起左轮手枪,在1.7秒内朝里根连发六颗子弹。不知是否因为紧张过度,六颗子弹分别击向不同的目标。
第一枪竟打中了白宫新闻发言人詹姆斯的头 部;第二枪则打中了保护总统的特区警官托马斯的后颈;第三枪打到酒店的玻璃上;反应过来的护卫队特工麦卡锡以身体挡住了第四枪;
第5枪打在总统座驾的防弹玻璃;而第6枪同样 打中了座驾,不过子弹经反弹后从里根腋下击中肺部,凶手欣克利旋即被制服。联邦政府随后起诉他犯有非法购买、拥有、使用枪支和谋 杀总统、伤人等,共计13项重罪。
被捕后的欣克利表现异常冷静,提岀的第一项要求是尽快与父亲的律师见面。之后,其父斥巨资雇佣一个豪华的律师团队,而律师团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为被告作“无罪辩护”。
首先,律师团先抛出欣克利是“精神病患者”的结论;其次,围绕被告作案时精神错乱提出证据;再次,聘请精神病权威专家出具专业医学诊断报告;最后,在挑选陪审团组成人员上做文章。
1982年4月27日,美国联邦法院正式开庭审理欣克利案。辩方律师出具了欣克利的头颅CAT检查(即脑动脉CT血管造影成像),结果显示为脑萎缩,报告认为他极有可能患有“精神分裂症”。
同时,辩方为了支持这一结论,提出凶手异于常人的追星方式、刺杀行为无阴谋、莫名其妙的日记、情书、狗屁不通的情诗等等,这一切都间接证明其早已患有“精神病”。
而控方则认为,欣克利在实施整个刺杀行动前后思路清晰有条不紊,在走访曾与其打交道的各方人士后,并无实则证据证明其患有精神病。但是,事实上脑萎缩有高于常人转化为精神病的风险,控方同样未能提交无精神病的最终诊断结果。
因此,在刑法“疑罪从无”原则下,无疑给了辩方可乘之机。英美法系中,严重刑事案件的裁决,通常由陪审团作出,而陪审团成员的组成,辩方是有权在一个大名单内进行挑选。这一制度,无疑又成了辩方左右判决的手段之一。
按照陪审团成员组成制度,十二人的陪审员里,要排除法学教授、律师等具备专业法律知识的人员成为陪审员。这明显有利于辩方律师通过咄咄逼人的专业语气及语言上的说服力打动陪审员,使判决结果走向不可预知。
1982年6月21日,陪审团经过三天闭门商议后,裁定欣克利无罪,不负刑事责任,理由是他作案时精神错乱。裁定作出后,舆论哗然。最终,欣克利被送往华盛顿圣伊丽莎白的精神病医院,接受监护治疗。
“刺杀里根”,因案件本身错综复杂,至今仍有不少的未解之谜。而第一夫人南希在听到判决结果后,震惊之余不禁愤然说出“岂有此理”。
珠穆朗玛峰的顶端有何特别之处?
“我们挨得很近,丹增把绳子松了松,我继续向上开路。接下来,我攀上一块平坦的雪地,最后几步的艰难跋涉之后,眼前豁然开朗,我们头上除了天空,什么都没有!没有冰檐,没有冰塔。丹增快步跟上来,我们惊奇地四处张望。当我们意识到登上了世界之巅后,我们被巨大的满足感包裹。我们齐肩站在顶峰,那里能站下6个人。”
这是1959年曾登上珠峰的新西兰人艾德蒙·希拉里珠峰后的回忆。这也是有记录的人类第一次真正登顶珠峰,时间是1953年,他提到的旦增正是他的队友也是向导——尼泊尔的夏尔巴人旦增·诺尔盖。
他提到了自己登上珠穆朗玛峰后看到的特别之处:头上除了天空,什么都没有。
也谈到了为什么要爬上去看看:惊奇!被巨大的满足感包裹。其实就是好奇和成就感。
首先要了解登珠峰的都是一些什么人和历史?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1921年,第一支英国登山队在查尔斯·霍华德·伯里中校的带领下开始攀登珠穆朗玛峰,到达了海拔7000米处。
1922年,英国第二支登山队用供养装置到达海拔8320米处。
1924年,英国第三支登山队在攀登珠峰时有两名队员失踪,遗体在1999年海拔8150米处发现。
1953年5月29日,新西兰登山家艾德蒙·希拉里在英国登山队的帮助下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这是人类第一次登上海拔8844.43米的珠峰最顶端,随后旦增·若尔盖也爬了上来,成为历史第二个登顶的人。
1956年,瑞士登山队登上珠峰,这是世界第二次人类登顶珠峰成功。
1960年5月25日,中国的王富州、贡布、屈银华等人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成功。
1963年,美国探险队从西坡登顶成功。
1975年5月16日,日本女子(日本探险队队长)田部井纯子在一名向导的陪同下登上珠峰,纯子也是世界上首个登顶珠峰成功的女性。
1978年,意大利登山家莱茵霍尔德·梅斯纳尔五奥地利人彼得·哈贝尔登上8848米的珠峰。
1980年,波兰登山家克日什托夫·维里克斯基第一次在冬天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
1988年,中国、尼泊尔和日本三个国家登山队员联合从南北两侧双双登珠峰成功。
1990年,中国、苏联和美国登山者以和平名义汇聚珠峰,其中7名中国藏族队员登顶珠峰成功。
1993年,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两地6名登山运动员携手成功登上珠峰。
1996至1997年期间,中国先后和斯洛伐克、巴基斯坦登山队员成功登顶珠峰。
1996年,著名登山家罗布·哈尔和史考特·费雪等15名登山队员在登顶过程中遭遇暴风雪牺牲,这也是历史上攀登珠穆朗玛峰牺牲人数最多的一次。史称“1996珠穆朗玛峰事故”。
1998年,英国登山者贝尔·格里尔斯与朋友登上珠峰之巅。
1999年5月27日,西藏登山队10名队员全部登上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最顶端。
2000年,中国一名来自黑龙江的民间勇士阎庚华于5月21日登顶,但是在下山途中不幸遇难。
2002年,王天汉单人挑战登珠峰成功。
2003年,中国和韩国联合登山队成功登顶。
2007年,湖南人徐江雷成功登顶珠峰。
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火炬“祥云”在中国健儿的保护下一起登上珠穆朗玛峰最高处。成为了奥运火炬传递史上海拔最高的火炬传递站。
2016年,中国河北16岁少女丁禹琪登顶珠峰,成为全世界登上珠峰最年轻的女孩之一。
之所以要介绍过去的登珠峰历史和哪些人,是为了告诉所有人珠穆朗玛峰真的不好攀登,不是谁都可以上去的。这些曾经攀登成功者或牺牲者多为专业的攀登员和专家、冒险家等。他们攀登世界最高峰最主要的原因是自我挑战、探索、探险、关注气候变化、测量以及征服。
珠穆朗玛峰的顶端有什么特别之处?⒈1978年成功登上珠峰的意大利登山家梅斯纳尔在登顶时这样描述:“呼吸变得如此费力,让我们没有力气继续了。每隔10步或15步,我们就会体力不支而倒地。我的心智几乎停止了运行,我的精神变得抽象,我和我所见已不再重要。我只不过是个浮在云雾和众山之上的一个窄小、喘息不停的心脏。我甚至忘了我身处世界最高峰上,也遗忘了我们有使用供养设备。”
⒉根据国外一名成功登顶过珠峰的探险家对世界之巅的回忆:当我们爬到大约海拔7800米处时,大概能休息个3到4小时,夜里10点至12点开始准备冲顶,向导帮我们准备了救生毯、水源、冰镐、上升器、氧气阀门、氧气面罩密封圈、对讲设备等等,然后吃了一口流食,杯子里的水也不再沸腾,喝下去一点不烫。冲顶时全程挂氧气瓶,动作慢到比4格动画还要慢,慢慢的到达顶峰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漫天繁星,像是一副梵高下的星空,没有风,没有云,只剩下一片的寂静,只有脚下踩着雪发出吱吱吱的声音和自己呼吸的声音。在我下山后的很多夜里,我经常被噩梦惊醒。
⒊珠穆朗玛峰的山顶气温常年都在零下三十多度甚至零下四十摄氏度,山上一些地方常年冰雪覆盖,积雪不化,冰川、冰坡、冰塔林随处可见。峰顶空气稀薄,空气的含痒量只有东部平原地区的四分之一。
为什么要爬到珠穆朗玛峰顶处看看?一开始的登顶者确实是为了挑战世界第一高峰,征服第一高峰,而使得自己拥有成就感。
而像陕西登顶珠峰的蒲伟说的:“人这一生,如果不敢为自己的梦想去玩命,其他什么你敢玩命?”这是为了梦想而去挑战世界最高峰。
后来越来越多的攀登爱好者、探险家们很多也都是为了自我挑战,为了证明自己,从而获得自豪感和成就感。
当然,一些专业的登山国家队可不仅仅是为了以上这些个人主义,他们登顶珠穆朗玛峰是有更宏观的价值和意义的,例如勘查地形、探测气候变化和测量海拔等等,更重要的是世界最高峰在中国,中国人登顶的意义更不一样了,就像《攀登者》电影里说的:“中国人的山,要自己登上去”。
为国登顶,寸土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