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不转球是什么意思,乒乓球如何拉出下旋球
转不转球是什么意思,乒乓球如何拉出下旋球?
谢谢邀请!
从问题能够看出,题主对乒乓球中的拉球和旋转是非常熟悉的。对于拉出下旋球的问题,我的答案是:严格意义上,是不能拉出下旋球的。但在实际比赛中,确实会出现以类似拉球的动作制造出下旋球的情况,将这种情况称为“拉”出下旋球也不为过。
一、弧圈球和拉球
弧圈球技术源于日本,通过向前上方发力,利用切向力使胶皮与球产生摩擦,制造强烈的上旋。打出弧圈球的技术动作看似从下往上将球提拉起来,因而称为拉弧圈,一般称拉球。
因此,严格意义上的拉球,特指制造上旋球或弧圈球的技术动作。而且要求是,拉出的上旋越强烈越纯正越好。
二、侧旋弧圈和不转弧圈的启发
在弧圈球的旋转分类中,除了经典的加转弧圈和前冲弧圈之外,还有侧旋弧圈、直板正胶弧圈(俗称小上旋)和不转弧圈(俗称假弧圈)。
从这种分类可以看出,非严格意义上,可以“拉”出的不仅是上旋,还可以是侧旋和不转。那么,只要击球部位合适,当然也可以“拉”出下旋球。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只要是以类似经典拉球的技术动作来处理球,就可以称之为拉球。如果以这种动作制造出下旋球,就可以称之为拉出了下旋球。
三、场景模拟
双方均为右手握拍,横板直板均可。
开球后双方都试图压制对方反手位,迅速从前三板转入反手位大斜线相持,逐步退到中台,伺机侧身正手进攻。
我方首先强行侧身转入正手进攻,依然以斜线拉住对方反手位。但因出球质量不高,对方反手快带压制我反手位大角度。
此时,来球速度很快形成追身球,我方来不及调整步法,只能上身向左侧倾斜降低重心,腾出击球空间,同时从右向左挥拍击球。由于身体姿态的限制,来球已经高于我方肩膀,只能从右上方向左下方击球,击球点位于来球左下方,回球为下旋球。
虽然触球瞬间我方实际是以“抹”的方式进行处理,但整个回球过程中,依然完成了引拍、拉手、发力等拉球动作,完成可以称之为对拉相持中拉出了下旋球。
四、球员举例
上述场景模拟在比赛中并不少见,而且波尔和水谷隼似乎特别容易出这种球。两位运动员都习惯于在侧身位通过上身姿态调整而非步法调整回击来球。
五、拉出下旋球的利弊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拉出下旋球往往是出于偶然,属于非标准动作。虽然在对拉上旋球相持的过程中突然出一个下旋球可能让对方不适,造成其失误,但这与孔令辉、马琳利用侧切技术回击上旋球从而主动制造下旋是不同的,不应该成为训练中追求的目标。
综上,希望能解开题主的疑惑。
乒乓球38毫米小球到改成40?
我是第六人,我来回答下这个问题!
众所周知,乒乓球这些年确实发生了很多变化:从38毫米变为40再到40+,从赛璐珞球到醋酸纤维素球再到如今的ABS新塑料球。如题主所言,每一次改革都会给这项运动带来一些变化,下面第六人一一道来。38毫米变为40+塑料球,技术打法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乒乓球技术中包含五大要素:旋转、速度、力量、弧线和落点。我们先分析下球变大后,对这几个因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球变大后,带来的最直接变化就是球的旋转和速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据分析,旋转下降的成分要比速度更加明显。既然旋转和速度这两大要素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想提高击球质量,剩下的三大要素力量、弧线和落点就显得更加重要。
第一,对于力量的使用要求更高了。
原来能一板定乾坤的球,现在拉(打)不死对方了,所以想着更接近以前的速度和旋转,你就要进行体能训练,尽可能的把自己的力量提上去。事实上,国乒已经将体能训练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专门请了外国体能教练来帮助我们主力进行科学训练,取得不错的效果。能感觉到主力选手在比赛中对力量的使用更加突出。
第二,对于弧线的运用更加讲究低平。
不管是拉弧圈这样的进攻技术,还是摆短、劈长、拧拉等接发球技术,抑或转不转发球技术,弧线最起码不能冒高,因为旋转下降了,对方敢于发力进攻,所以球稍微冒高就会给对手抢攻机会。尤其对于摆短技术的使用,现在球大了,很难摆住,对于手指手腕的发力要求更加细腻,因此对于弧线的控制比以前更加苛刻了。
第三,对于落点线路的控制要求更加精确。
如:正反手小三角、中路追身球、正手大空挡,反手底线长球等等,可结合自身的特长技术来牵制对手。比如日本的张本智和有一招很管用的技战术:凶变直线,让我们的主力吃了不少苦头。
第四,旋转和速度虽然下降了很多,但重要性不言而喻,这里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分析。
第六人认为:速度和旋转是个矛盾体,同样的力量击球,速度上去了,旋转就会被削弱一些,反之亦然。随着球体变大和新材料的使用,在击球手法上,现在要求拉球撞击的成分更多一些,摩擦的力度相对少一些,在发力方向上,要求向前顶擦的发力更多一些,向上的摩擦发力相对少一些。
不难看出,现在的速度型打法有些克制旋转型打法,从成绩上就能看出来,比如,国乒的陈梦、孙颖莎、刘诗雯和王曼昱,这几位速度优势更加明显,像是日本的伊藤美诚更是“偏激”,基本上90%的力量用来攻球,大幅度的增加撞击比例,正手拍击和反手弹击速度之快,压迫感之强,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在比赛中很少用拉球的方式回球。而丁宁和朱雨玲的旋转控制型打法则显得相对吃亏一些。
案例说明:下图为伊藤美诚和朱雨玲的一个回合较量,很明显,伊藤美诚用速度压制住了朱雨玲的旋转。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并不是绝对的说速度就一定能赢旋转,关键是看谁的击球质量更高一些。
其次,对于快攻打法和弧圈打法的选手技术要求侧重点更加明显。简单地说,球体变大了,不可能指望一板两板结束战斗了,因此必须有着过硬的相持能力才能得分。当然这不代表前三板不重要了,相反第六人认为现在的前三板技术要求更高,主要体现在对发球抢攻的要求和意识更强。
尤其对于快攻打法的选手,必须把前三板技术练的精益求精,这方面日本主力伊藤美诚做的非常出色,她的发球抢攻已经成为主要得分手段。
对于弧圈打法为主的选手,你必须夯实中远台的相持能力和攻防转换能力,否则在快攻打法选手面前,你根本站不住脚。
案例说明:下图为伊藤美诚的前三板抢攻技术,先是长下旋开路,故意让弧圈球打法的顾玉婷先拉起来,然后自己接反手直线弹击,直接得分。
还有,大球时代,正反手技术更加讲究相对均衡,不能有明显漏洞如上所述,大球时代,上旋球的相持能力将成为左右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谈到相持,就不得不提正反手的弧圈球技术,不管你是快弧打法,还是弧快打法,正反手两面的上手能力和意识必须加强。
只要有一面存在漏洞,就会被对手摁在地上摩擦。举例来说,你看日本的张本智和为何总是输给许昕,甚至是输给其他选手,他的反手是特长技术,但是正手存在力量不足、发力比较散的相对缺陷,所以一旦打到拼正手硬实力的时候,他就显得发虚,这已经成为他输球的重要原因。
最后,大球时代,对直拍的技术使用影响比横拍更大!之所以说对直拍影响大,主要是因为直拍打法比较倚重正手进攻技术,反手虽然有了横打技术弥补了一定的短板,但是依然有漏洞可抓。看看今天的直拍大神许昕,反手能力已经得到很大强化,但是在对抗超一流横拍选手时,人家还是会在他反手位做文章,世锦赛输给法国名将西蒙-高茨,今年卡塔尔公开赛输给英格兰选手皮切福德,许昕很大程度上就是输在了反手。
另外,大球时代,要求直拍选手拥有更加灵活的步法做支撑,因为想在中远台跟横拍打相持对攻,除了许昕比较特殊外,其他的直拍很难占上风。
而且,球越来越大,直拍原有的台内球技术优势下降很多,发球没有以前那么转了,接发球摆短难度加大。
总的来说,进入到大球时代后,直拍选手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许昕之后,目前还真看不到未来的直拍接班人,叹就一个字啊!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期待你的点赞和关注。生胶的力量如何把握?
你好。用好生胶的关键在于合力击球。生胶基本不吃转,同样,自己制造旋转能力也差。生胶发球一般多为不转球,或弱下旋球。补充说明:
1.生胶击球时回弹较快,常用快带手法,借力回球,以快制快,伺机反攻;对付下旋球可以直接击打来球中下部,不必担心下网。
2.生胶胶皮虽反应灵敏,不易控制,但只要能发上力或借上力,特别是球能撞到底板再弹出,球的运行就会因快速而稳定。反之,若对方快摆台内短球,且轻而飘,生胶因匆忙应对,未及悉心合力或借力,使胶皮吃球过浅,回球飘乎不定,就易出高球,若盲目发力,又极易使球飞出界外。
泰德3号机器人乒乓球发球机详细说明书?
产品名称:泰德乒乓球发球机【含回收网系统】
产品型号:V-989G生产地:广东泰德V-989G乒乓球发球机
Y&T泰德V-989G型电子编程乒乓球发球机(含回收网):该机在泰德V-989E型乒乓球发球机的基础上,增加了机头可在180度内不定向转动,旋转速度变幻莫测,给使用者一个更大的选择空间,可以设定为定点及全台11点;具备长短球的智能随机模式;含自动回收供球系统,美观耐用,操作简便,不卡球。除了适用于家庭个人,还特别适合于学校、企事业单位、乒乓球俱乐部以及专业队等。出球旋转:九种不同旋转(包括上旋,左侧上,左旋,左侧下,下旋,右侧下,右旋,右侧上,不转球);出球频率:25-95次/分钟;
出球速度:4-50公尺/秒;
出球角度:定点至全台11点;
出球落点:自编程式;
出球弧度:可调范围40度;
长短球:智能随机模式;
出球数量:数字显示模式;
总重:23公斤,净重:15公斤;
机身体积:52*37*105,包装体积:107.5*55.5*51商品附带说明书、保修卡、合格证、使用光盘,拾球器一个、原厂乒乓球100个
怎样判断来球是侧上还是侧下?
首先可以提醒他,如果不行,就要看对手的实力了,如果对手发球很好,只要是短球可以理解为侧下,长球可以理解为侧上,只要是出台就可以打了,台内可以挑打,或者回摆,然后斗短,假如是对手也是新手,台内也可能会出现上旋球,或者不转球,可以随你的兴趣怎打都行反正他是被动的,不知道这个答案你满意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