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八柱国,为什么感觉在历史教科书中

2023-02-16 05:10:03 102阅读

北周八柱国,为什么感觉在历史教科书中?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南北朝时代,应该算是最混乱的一个时代了。正是因为太过混乱,所以绝大多数人,都很难理清这段历史的脉络。就连我们的教科书,也因为篇幅有限的原因,相关内容相对较少。

历史上真实的南北朝,简单来说,就是中原南北双方长期分裂对立,期间又各自改朝换代。

北周八柱国,为什么感觉在历史教科书中

北方先是由北魏政权统一,而后又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之后东魏变成了北齐,西魏变成了北周。再之后,北周灭了北齐,隋又取代了北周。

南方则是宋、齐、梁、陈这四个政权,依次接替。等到隋朝取代了北周之后,经过数年准备,大军南下,灭了南陈政权。到这个时候,南北朝才算是彻底结束。

想要说清楚南北朝的历史,我们还得从西晋灭亡的时候说起。话说当年西晋末年,因为西晋高层常年内斗,导致边疆防务松弛,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南下,最终攻破了长安和洛阳,西晋就此灭亡。西晋灭亡后,残存的司马家皇族,逃往南方,在士族们的支持下,再次建立了东晋政权。与此同时,那些北方的游牧民族,也纷纷建立政权。

这就是历史上的东晋十六国时期。

东晋十六国时期,南方名义上算是统一的,而北方则是群雄割据,各自为政。在此期间,虽然也曾有前赵和前秦这样的政权,努力成为了北方的霸主,但却都没能彻底统一北方。而且,这些政权的巅峰期都比较短,往往只能存在几十年甚至十几年之后,就灭亡了。

直到东晋十六国后期,公元386年,随着前秦政权衰落,鲜卑族拓跋部落,开始建立北魏政权,而后逐渐统一了北方。与此同时,南方的东晋政权,也进入了政权尾声,农民起义开始爆发。在这个过程当中,东晋的年轻将领刘裕,开始崛起,逐渐掌握了大权。

公元420年,刘裕逼迫东晋皇帝禅位,自行登基。从这一年开始,南北朝时代,正式开启。

刘裕登基的时候,北魏还没有彻底统一北方,更北方还有柔然牵制。而且,刘裕篡位之前,经历有点类似于三国时代的曹操,常年征战,手下军队极强。这个时候的刘宋政权,其实是最有希望成功北伐,彻底统一天下的。

但可惜的是,刘裕登基之后,身体迅速恶化,只能开始考虑继承人的问题,再也无力北伐。而刘裕去世之后,继承者刘义符又是少年登基,很自然地出现了权臣掌权的现象。直到后来传到了刘义隆手里,皇帝才算是通过政治斗争,掌握了大权。但刘义隆本人不懂军事,虽然派出大军进行北伐,却依然没能取得什么大的战果,反倒是导致刘宋政权,国力折损严重。

刘义隆一共进行了三次北伐,基本上都没有什么战果。而在刘义隆之后,刘宋政权又多次出现主少国疑的局面,并且开始不断出昏君,再也无力进行北伐。到了这个时候,北魏和刘宋长时间对峙的局面,已经彻底形成了。

与此同时,北魏那边,则是彻底统一了北方,国力进一步提升。不过,统一之后的北魏,却开始遇到胡人和汉人相互对立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魏开始进行各种改革,逐渐将北魏从一个游牧政权,变成了一个农耕文明政权。

因为刘宋政权不断衰落,北魏越来越强大,所以双方的形势开始逐渐变化,从原来的南强北弱,逐渐变成了北强南弱。而刘宋政权这边,在持续衰落了数十年后,出现了一个叫萧道成的将军。后来,萧道成靠着内斗,成功掌握了刘宋大权,最后终于在公元479年的时候篡位,建立了萧齐政权。

萧齐政权开国后,身为开国皇帝的萧道成,同样是仅仅在位三年之后,就去世了。萧道成去世后,他的儿子萧赜继位,开始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接下来的十一年里,萧齐政权国力越来越强。但就在萧齐政权刚刚恢复过来,有能力进行北伐的时候,萧赜死了。然后,萧齐政权内部,又开始长时间内斗,自然也没能力北伐了。

至于北魏这边,当时则是在进行孝文帝改革。孝文帝为了解决国内矛盾,开始对北魏进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自此之后,北魏从一个游牧政权,彻底变成了一个中原政权。

公元502年,萧齐政权皇族成员萧衍,起兵反齐,最后攻入建康,篡取了皇位。因为萧衍是萧氏皇族偏支,所以篡位之后,只能改国号为梁,这就是历史上的萧梁政权。

当南朝这边进行改朝换代的时候,南方极为虚弱,其实正好是北魏南下的大好时机。但问题是,此时的北魏,进行了汉化改革之后,却已经开始进入了政权后期。虽然民族问题开始缓和,但是土地兼并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在这种状态下,北魏自然也就没能力南下了。

南梁开国之后,萧衍在位前期,一直休养生息,也恢复了一些国力。但后来,因为萧衍本人信佛,三次将自己卖入寺庙,再让国家去赎买。另外,萧衍还开始大肆提升世家大族的权力地位,最后自己搞乱了国家。

南方进行休养生息的这段时间里,北魏则是开始逐渐爆发农民起义。公元523年,北魏部署在北方的六座军镇,起义反抗暴政,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六镇起义。此后,北魏为了镇压六镇起义,不得不给予地方将领更多的实权,最后导致权臣尔朱荣崛起。

尔朱荣崛起后,很快把持了北魏大权。接下来,北魏皇族为了夺权,刺杀了尔朱荣。但尔朱荣死后,北魏中央难以控制地方的局面,已经彻底成型了。此后,以高欢和宇文泰为首的两大集团,开始崛起。高欢把持了北魏中枢,而宇文泰则是雄踞关中。

接下来,北魏皇帝为了摆脱高欢,逃离了京城,逃往关中地区,希望在宇文泰的支持下,重掌大权。可惜宇文泰也不是什么善茬,后来直接挟持了北魏皇帝。而高欢这边,也是另立新帝。于是,北魏就此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

此后的数十年里,东魏和西魏相互征战,但谁也奈何不了谁。与此同时,萧梁政权开始衰落,大将陈霸先开始掌权,后来成功篡位,建立了南陈政权。与此同时,北方的高欢和宇文泰先后去世,他们的子孙也先后篡权,东魏变成了高氏北齐,西魏变成了宇文家的北周。

再之后,又过了十多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在位时,大力进行改革,终于灭了北齐,再次统一了北方。但是,就在宇文邕即将南下灭陈的时候,却忽然病逝。宇文邕死后,北周这边再次陷入乱局。后来,外戚杨坚开始掌权,并且最终篡取皇位,改国号为隋。

在北方改朝换代的时候,南陈政权却再次陷入了混乱。南陈最后一位皇帝陈叔宝,是个有名的昏君,根本不理朝政。所以,杨坚经过数年的准备之后,先是击退了北方的突厥,稳固了北方的安全。而后派杨广和杨素等人领兵,大军南下,彻底灭了南陈。

公元589年,隋军攻入建康,南陈彻底灭亡。而随着南陈的灭亡,隋朝终于统一了中原,彻底结束了长达179年的南北朝时代。

隋朝宇文化及和北周宇文泰什么关系?

宇文泰是北周的奠基人,但非北周开国皇帝,他是西魏权臣,而且在他时期天子称天王,而非皇帝,到了他死了,他的侄子宇文护废除天子,迎立他的儿子为君,他庙号太祖,谥号武,全称周太祖武天王。而宇文化及, 祖上是匈奴人,姓破野头。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北周上柱国宇文盛之孙,右卫大将军宇文述长子。他们有两个共同点,一个全是出自匈奴,第一宇文氏祖先是匈奴人,因为汉朝时候把他们迁移到辽东,才异号鲜卑。第二点他们全是出身北魏六镇,因为那个时期不光是宇文泰为首八柱国还是东魏也就是后面北齐的奠基人高欢,他们全是出身六镇。但是后者很有可能是前者赐姓。最后无关紧要发我的养的金毛贝贝的照片。

北周的八柱国又是怎么一回事?

对于南北朝的分封制要区别看待,这个实际上是很不一样的,不能都一概视之,是历史的退步。北朝从五胡乱华以来,五胡十六国、北魏、北周、北齐都有少数民族的血统在,因此带有草原游牧文明的的一些落后基因,不信任汉人,分封自己的亲族,制度上胡汉杂糅,这个都很正常。

南朝则完全不一样,南朝所谓的分封有两种。第一种的背景是皇族的兴起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史书上讲东晋的政局是“王与马,共天下”,讲的是东晋一朝的门阀政治特征,当时的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势力之强大,甚至可以与皇族分庭抗礼。当时王敦兴兵至于建康,皇帝无可奈何,只能说“(皇位)君可自取之”。但是这种局面持续了没多久,因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导致门阀子弟不思进取,质量持续下降,已没有多少杰出的人物。从司马道子开始,皇族开始加强自己的权力,另一方面皇族也开始有意识的任用有才能的寒族,到宋齐梁陈时期,因为刘裕、刘毅本来就是出自于北府寒门,所以经过几次大的屠杀,门阀的势力才彻底消沉下去。所以从这里看,分封的出现,在南朝看来还是政治的进步,因为它标志着中央集权的加强。还有一种分封属于寄籍,即北方的流民到南方可以分一块土地给他并以北方州的名字命名,前几年不用交税,祖狄就是属于这种。

北周的八柱国属于府兵制的产物,亦即陈寅恪所言之关陇集团的表征。

唐高宗674年还有他活动记录?

中国历史上,据说彭祖活了800岁!尽管这一数据有待考证,但我们毕竟不是古人,有谁能够断定它一定是假呢?况且,在历史上留有文字记述的清代李庆元,他活了257岁。何况大名鼎鼎的孙思邈!活过140岁这完全是有可能的。

药王孙思邈

须知,孙思邈他既是我国古代一位悬壶济世名满天下的著名的医生,也是位不折不扣的具有仙风道骨的道家真人,而且他的高寿也完全是有历史可考性的。

关于孙思邈到底活了多少岁,在各类推断与考察的版本中,大致有六种说法,即101岁,120岁,131岁,141岁,165岁,甚至还有168岁的说法。但我认为,至少活到141岁的可能性是绝对有的。

我们可以通过有历史记载的事件来考证孙思邈可能活了140岁的真实性:

孙思邈塑像

《旧唐书》记载,洛阳总管独孤信见到孙思邈叹曰:“此圣童也。但恨其器大,适小难为用也。”大意是“孙思邈还是个孩童,就博学,大彻大悟,明白大道,德才兼备,与圣人一样。但恨孙思邈是大器之才,只能大用,作为安邦定国的栋梁之才使用。若把他放在小的地方使用,是不适合的。言外之意,也就是待日会重用提拔,现在时机未到。

此处提到了洛阳总管独孤信,那这孤独信又是何许人也?

孤独信生于503年,卒于557年。西魏、北周时期重要将领,八柱国之一。而孙思邈能够在孩童时代会面孤独信,这说明在孙思邈的生辰绝对在孤独信卒之前的557年。而《旧唐书》提到孤独信评价孙思邈“此圣童也”,同时《旧唐书》也提到孤独信见孙思邈此时任职洛阳官职(洛阳总管),自然,他们相见的时间一定是孤独信在洛阳任职期间,而史料有记载的孤独信进入洛阳的时间则是在大统三年(537年)。

史料记载,“大统三年(537年),回到长安,上表请罪,得到西魏文帝元宝炬的宽宥,拜骠骑大将军、侍中、开府仪同三司。跟随丞相宇文泰收复弘农,攻克沙苑,联合冯翊王元季海进入洛阳,封河内郡公。”

这时候,孙思邈也应该是在十几岁的样子,不然十岁之前懵懂幼子,不可能有让孤独信仅一面之缘就顿生此孩不一般当属大才的感慨。而对于孙思邈卒于682年,这一点大致流传的版本几乎都一致,自然不用去考究。因此孙思邈不可能活了120岁,因为那样的话他还未出生孤独信就已经不在了,他们两人不会见面;也不可能是活了131岁,如果这样的话,孤独信卒年孙思邈才5-6岁的样子,这完全小的不靠谱;如果活上165岁,可能性更不大,因为那样的话从孤独信刚入驻洛阳的537年,孙思邈应该已经有20岁了,怎么可以被孤独信称为“圣童”呢?所以,这么推敲,版本中流传的孙思邈活了141岁,也就是说生于公元541年已经非常可能。

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生于(如上六种可能的猜测),卒于682年。他的一生在中国历史上颇具传奇色彩,他不仅是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也是唐代著名的道士,世称孙真人,后世尊称为“药王”。同时,他也是中国民间供奉的医药之神,如在北京白云观的药王殿供奉的主神正是他,且他在道教的地位在张仲景和华佗之上。他对医学界的主要贡献不止写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的百科全书《千金要方》,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之至宝”,而且,他在下终南山之后又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伟大的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另外还著有《千金翼方》、《摄生论》等医学名著。

药王殿:孙思邈(中)

对于这么一位既精通医理,又精通天地养生之术的传奇人物,他之所以可能活到141岁这一点都不难理解。至于为何连吉尼斯世界纪录都不能认定世界最长寿老人有这么大岁数的,是因为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起始时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才开始的,自然只能作为考证现代而并不包括现代之前的事情。因此,吉尼斯世界纪录没有纪录的事并不就代表真的就不存在。

原创: 淳帧通安,欢迎关注探讨历史话题!谢谢!

北齐八柱国十二大将军都是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

北齐没有八柱国、十二大将军,这些人物都是同时期北周的,北周后来灭掉了北齐。甚至也不能叫北周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因为这些人成为柱国、大将军是在西魏时期。北周建立时,有的人已经死去,其中宇文家已经成为皇族,宇文泰被称为北周太祖文皇帝,就不能再说他是柱国了。而在北周时期,又产生了很多新的柱国和大将军,不再只是这么二十人了。

星火辰大概为大家说说吧,十二大将军说不全了,大概提几个重要的。

八柱国

宇文泰:八柱国之首,实际是西魏的实际掌权者,地位相当超脱,也就是说其他七大柱国和大将军们都得听他的。本是武川镇职业军人家庭出身,老爹和几个兄长都很勇猛,不过到他崛起时这些或者死于战争,或者病死,被人害死。他辗转在多人手下,当过葛荣、尔朱荣、贺拔岳等人部属。贺拔岳打进关中时,宇文泰当了夏州刺史(统万城),贺拔岳被人害死,宇文泰被众将所推立在平凉接手了这只部队,成为了他霸业的开始。后来多次与劲敌高欢交锋,高欢的后代建立了北齐,而宇文泰的后代建立了北周。

元欣:北魏皇族。弄进八柱国里主要是为了充数、撑门面的,十二大将军里也有好几个姓元的。但不是不得不说,即便北魏皇族已经成为门面,这个门面还是很值钱的。后来,隋朝的独孤皇后就想办法要让太子杨勇娶元家的女儿。唐朝时代,元家依然很繁盛。

赵贵:八柱国之一。最先支持宇文泰的人物,是他提议由宇文泰掌理贺拔岳留下的军队,因此在八柱国里地位很高。作战能力一般。宇文泰死后,北周建立,因为反对宇文泰侄儿宇文护专权,被杀,势力被清除。

独孤信:八柱国之一。宇文泰的好友,后来投奔宇文泰,原名独孤如愿。独孤信这个名字是宇文泰给起的。骁勇善战,风度也美,更关键是生了三个当皇后的女儿。与赵贵一样,参与了反宇文护的阴谋,但他劝阻了赵贵,因为没有报告宇文护此事,被赐死。

李弼:八柱国之一。在决定众人生死和西魏存亡的沙苑大战中立下第一大功,北周建立后地位很高,属于智勇兼备型人物,善终。后代为隋末出名的瓦岗军头目李密。

于谨:八柱国之一。早年支持尔朱氏,被高欢打败后逃到关中,被宇文泰重用。后来担任主帅灭掉在江陵的南梁政权(梁元帝),善终。其后代对隋朝篡周起到决定性作用。

侯莫陈崇:八柱国之一。贺拔岳手下诸将之一,后认宇文泰为主,多有战功。虽没有参与赵贵等人的反宇文护活动,却因为后来与宇文护的矛盾被处死。

李虎:八柱国之一。唐朝的太祖爷,李渊的祖父。他与宇文泰的关系比较微妙,最初是反对宇文泰掌控贺拔岳留下军队的,和北魏皇帝走得较近,加之死在北周建立前,其在北周的影响不明显。北周明帝、武帝为了对抗宇文护的专权,逐渐提升了功臣子弟的地位,其子李昺才得以继承唐国公(他被追封)。后来,因为李家与隋朝杨家的亲戚关系,李家越发重要起来。

十二大将军

宇文导:宇文泰侄子,北周权臣宇文护哥哥,相当于宇文泰副将,对宇文政权贡献巨大,可惜死得早,否则轮不到宇文护来掌权了。

杨忠:隋文帝杨坚之父。开始是独孤信手下部将,其地位在北周时代得到大幅提升,后来也是柱国,其实际威望势力不比八柱国家差。

达奚武:与杨忠齐名,地位相等。

李远:李远家族对之后的历史影响深远。本来是关陇一带低头蛇,对宇文泰在关陇立足起到很大作用,后来因为其子参与反对宇文护,李远被赐死。但其弟李穆得以保存,后来对隋朝篡北周建立第一大功。李穆之子李浑因为谶语,被隋炀帝灭族。

豆卢宁:地位大概与杨忠差不多。

就说这些吧。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