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半旗,隆裕太后死后为什么中国及列强为她降半旗

2023-03-05 05:00:03 126阅读

降半旗,隆裕太后死后为什么中国及列强为她降半旗?

说到清王朝的掘墓人隆裕太后,就不能不想到清太祖努尔哈赤曾经留下的“不可娶叶赫拉那氏”的遗言。

据《满文老档》记载,努尔哈赤在统一建州女真各部时,与叶赫部结下了深仇大恨,以致叶赫部的首领在临死时,曾立下毒誓说,叶赫部哪怕最后只剩下一个女人,也要报仇雪恨。

降半旗,隆裕太后死后为什么中国及列强为她降半旗

自那以后,虽然叶赫拉那氏家族还享受尊贵的身份,但该家族的女子因为这么一个梗,因此就算被选入后宫,也往往位份很低,比如叶赫那拉·慈禧,当初就只被封为兰贵人。

(慈禧剧照)

慈禧之所以能逆袭成功,最终垂帘听政,成为清王朝的实际掌舵人,她的确有别的嫔妃不及之处。

一是她运气好,咸丰皇帝那么多嫔妃,唯她一个生了儿子载淳。

二是咸丰怠政,给了她批阅奏折,接触政务的机会。

三是她很有政治手段,知道如何利用王亲贵族和文武大臣之间的矛盾,来得到最大利益。

隆裕太后叶赫那拉·静芬是慈禧的亲侄女,她的父亲桂祥是个烂泥上不了墙的人,除了找慈禧要救济,别的也不会,因此早就受慈禧嫌弃。

但是在光绪帝选皇后的时候,慈禧却依然想到了她这个侄女静芬。

慈禧所有的决定都是为了巩固权力,选静芬为皇后也是为了继续能垂帘听政。

静芬不是美人。

在美国传教士赫德兰所著的《权谋档案,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中,就对静芬作出了评价:“皇后一点儿都不漂亮,她稍微有些驼背,极端的瘦,长脸,脸色发黄,牙齿很多都烂了。”

不光其貌不扬,静芬的性格也很沉闷。她老实柔弱,不爱说话,杵在那里,像一块木头,因此后宫里的人在背后都喊她“大木头”。

包办婚姻中的男女,往往能把婚姻继续下去,首先得取对方的颜值,再看才华和性格等。

显然,年轻的光绪皇帝也不能免俗,这样一来,隆裕从被抬进紫禁城,就成了最没有存在感的皇后。

(隆裕太后剧照)

她每天守着规矩,给慈禧请安,但由于她没能成为慈禧想要的“左膀右臂”,因此慈禧对她也不冷不热。

后宫里,珍妃最得宠,又出手最阔绰,太监宫女们都爱讨好珍妃,以求能得到更多的赏钱。

住在钟粹宫的静芬虽然有大把的时间,但她显然没有慈禧的聪明好学。再说,政事也轮不到她来打听。读书画画,那是瑾妃的爱好。大多时候,她就是拿嗑瓜子来消磨时光。

静芬觉得,她不过是刻着“皇后”二字的大木头。她安于现状,尽管光绪帝对她视若无睹,但她也明白,因为慈禧的缘故,光绪对她无奈何。

1908年,静芬转眼已经在宫里生活了10个年头。

尽管这10年里大清王朝发生了许多大事,但对于居在深宫之中的静芬而言,仿佛都是非常遥远的事。

然而,历史并不打算让身为皇后的静芬一直像个局外人一样存在着。

这一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双双去世,两人死亡间隔不足24小时,这不由让坊间生出许多猜测。

但宫里顾不上民间的猜测。帝后几乎同时去世,这已经让宫里乱成了一锅粥,特别是久不受人关注的静芬,突然就得出来主持大局了。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慈禧在光绪皇帝病重的时候,为了能继续垂帘听政,她把醇贤亲王奕譞不足3岁的孙子溥仪过继给了无子的同治皇帝,同时肩承光绪皇帝之祧。

(溥仪剧照)

在慈禧的遗诏中,溥仪继承大统,静芬则被封为皇太后。由于溥仪年幼,他的父亲醇亲王载沣则出任摄政王,与静芬同掌军政大权。

慈禧去世后,静芬被尊为隆裕太后,她负责养护溥仪,同时也有处理政事的权力。

但隆裕太后对政治丝毫没有兴趣,再加上载沣也并不想与她分权,所以自知能力有限的隆裕干脆把政务都交给载沣处理,而她则安心抚育溥仪。

只是可惜,此时的大清王朝早已是千疮百孔,官员的横征暴敛更加深了大家对王朝的仇恨。

革命的小火苗因而得到了燎原,各地的起义更是层出不穷。

在这复杂的社会大变局中,别说隆裕太后了,就连摄政王载沣也毫无应对之法,只得退位让贤给被他以“足疾”为由,开了缺的袁世凯。

辛亥革命后,各地纷纷独立,人们要求清王朝退位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被隆裕太后视为救世英雄的袁世凯,尽管一再表示他一定不辱国之重任,但暗中却和革命党眉来眼去,得到了“谁能请清帝退位,谁就做大总统”的承诺。

打仗,也许袁世凯不算厉害,但欺负久于深宫的隆裕倒是很有手段。

他各种威逼利诱,又指示手下在宫外不时放几声响炮,震得宫墙也瑟瑟发抖。

在这种情况下,隆裕太后除了抱着溥仪抹眼泪,也早已没了别的办法。眼看着大势已去,隆裕太后长叹:“我并不是说我家里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这话,无疑已经确定她要听从袁世凯“和平退位”的建议了。

(袁世凯剧照)

1912年2月,隆裕太后在和新政府谈妥《优待皇帝条件》后,颁布了《清帝逊位诏书》。

隆裕太后的行为博得了革命党人和全国民众的称赞,黄兴和孙中山等人亦赞她为“女中尧舜”。

但是,皇室中的顽固派却对隆裕太后指责颇多,骂她弄丢了祖宗基业。

甚至有人想到“不可娶叶赫拉那氏”的祖命,捶胸顿足,大哭着说,此乃天命啊!

背负“亡国”罪名的隆裕太后,抑郁终日,很快便死在了次年。

隆裕太后去世了,新政府当然要做出姿态来,毕竟如果不是隆裕太后同意退位,只怕“南北统一,五族共和”的局面也不会仅在3个月内就实现。

因此,已经登上总统大位的袁世凯下令“全国下半旗致哀3日,文武百官穿孝27日,并于3月19日在太和殿召开国民哀悼大会”。

在出殡那天,自发为隆裕太后送行的人很多,而把她比作“女中尧舜”的评价更是让她的形象超过了慈禧。

(参考史料:《我所知道的末代隆裕皇后》等)

特朗普为什么下令降半旗?

当地时间4日凌晨,美国俄亥俄州(Ohio)代顿市(Dayton)发生大规模枪击案,目前已致9人死亡。这是继8月3日在得州(Texas)埃尔帕索市(El Paso)一沃尔玛超市发生枪击案后的又一起。埃尔帕索(El Paso)枪击案造成20人死亡。

两起案件都骇人听闻,一名枪手在1分钟内杀死9人,其中包括自己的妹妹;另一名枪手提前在8chan论坛发布长达四页的网络宣言,表达对此前造成51人死亡的新西兰基督城枪击案的支持。

4日,他下令政府部门降半旗,向遇难者志哀,特朗普推特写道,“今天,为了纪念德克萨斯州埃尔帕索市和俄亥俄州代顿市的悲剧受害者,我授权所有联邦政府大楼降半旗......”

下半旗致哀的由来?

所谓下半旗,并不是将国旗下降至旗杆的一半处,也不是直接把国旗升至旗杆的一半处,而是先将国旗升至杆顶,然后下降到离杆顶约占全杆三分之一处。

降半旗是一个国家行为,一般是在某些重要人士逝世或重大不幸事件、严重自然灾害发生时来表达全国人民的哀思和悼念。全国各公开场合的国旗,驻国外的使、领馆的国旗均应下半旗致哀。

下半旗最初源于船上,后传至大陆,世界各国均采用。

来源

下半旗是当今世界上通行的一种致哀方式。当某个国家的重要领导人物逝世后,以下半旗表示对死者的哀悼。这种做法最早见于1612年。一天,英国船“哈兹·伊斯”号在探索北美北部通向太平洋的水道时,船长不幸逝世。船员们为了表示对已故船长的敬意,将桅杆旗帜下降到离旗杆的顶端有一段距离的地方。当船只驶进泰晤士河时,人们见它的桅杆上下着半旗,不知何意。一打听,原来是以此悼念死去的船长。到17世纪下半叶,这种致哀方式流传到大陆上,遂为各国所采用。从中不难看出,下半旗这一致哀方式自古有之,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印度与日本的关系为何如此亲密无间?

一种政治手段。前段时间,日本在尽力拉拢印度。

联合国降半旗时都为什么事?

世界公认的伟人,在去世时;或有重大灾难等,联合国降半旗致衷!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