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资料,杜甫祖母
杜甫的资料,杜甫祖母?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在670年通过科举考试,经过一段宦海沉浮,于708年,在国子监主簿任上去世,死后追赠为从第五品上阶的著作郎。杜审言是当时最有名的“文章四友”之一,杜甫说“诗是吾家事”时,所想的一定是未曾见过面的祖父杜审言。
关于杜甫的父亲,留下来的资料很少,只知道他的名字叫杜闲,见于元稹(779-831)于813年为杜甫所写的墓志铭,提及杜闲担任过奉天县令,很大可能死在奉天任上。但杜甫在744年为其继祖母撰写的《唐故范阳太君卢氏墓志》中提到,杜闲卒于正第五品下阶的任上,即兖州司马。
在742年,兖州改名为鲁郡,洪业认为,杜闲的去世应该在742年之前。这一年,杜甫30岁。
杜甫并未见过自己的亲祖母,杜审言的第一任夫人薛氏,在生育了三儿三女后,于691年去世,杜审言的第二任夫人卢氏,生育了两女一男,她于744年去世,时年六十九岁,杜甫在给她的墓志铭中称她是一位“秉女仪之标格”的妇人。
杜甫生平经历?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今属湖北)人,后徙河南巩县(今属河南)。天宝初举进士不第,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赏识,授京兆府兵曹参军。肃宗即位,拜右拾遗。平安史乱后,因上疏言房琯不宜罢相,被贬。
上元二年严武引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在成都浣花里结庐。武死,依高适。后又避乱入湘,寓居耒阳,不久病没。甫工诗歌,与李白同为唐代第一流诗人。
扩展资料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的房兵曹胡马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当时的心境一是期望房兵曹为国建立功业,也是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漫游齐赵,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有着很高的报国热情。
原文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译文
房兵曹的这一匹马是产自大宛国的名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它的两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样尖锐,跑起来四蹄生风,好像蹄不践地一样。
这马奔驰起来,从不以道路的空阔辽远为难,骑着它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驰骋沙场,甚至可托生死。拥有如此奔腾快捷、堪托死生的良马,真可以横行万里之外,为国立功了。
扩展资料:
诗歌赏析
诗分前后两部分。前面四句正面写马,是实写。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接着,对马作了形象的刻画。
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首联开门见山地交代了良马的产地和独特的外形。马是大宛名马,外形瘦骨棱棱。杜甫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神峻的轮廓。
颔联进一步描写此马的关键部位的特征。接着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骏马的昂藏不凡已跃然纸上了,似见其咴咴喷气、跃跃欲试的情状,下面顺势写其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就十分自然。
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颈联句承上奔马而来,写它纵横驰骋,历块过都,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
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总挽上文,对马作概括,最后宕开一句:“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
杜甫此诗将状物和抒情结合得自然无间。在写马中也写人,写人又离不开写马,这样一方面赋予马以活的灵魂,用人的精神进一步将马写活;另一方面写人有马的品格,人的情志也有了形象的表现。
参考资料来源:
杜甫诗歌八卦图?
《八阵图》是唐代杜甫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全文如下: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翻译: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扩展资料:
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夏迁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庙,江边有八阵图,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向来景仰诸葛亮的杜甫用了许多笔墨记咏古迹抒发情怀。《八阵图》便是其中一首。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杜甫是京兆杜陵人吗?
杜甫是京兆杜陵人(今西安市长安区杜陵人),因为杜甫在诗中有写到自己是哪里人,自己的故里在今西安市长安区的杜陵樊川。杜甫自称“杜少陵”、“杜陵布衣”、“少陵野老”,流落外地时杜甫自称“杜陵远客”杜甫诗集叫《少陵集》说明杜甫一直是以长安少陵原为祖籍和故乡。杜甫诗中的故里:“漂泊西南天地间”时,感叹“杜陵远客不胜悲”《立春》。
怀念“故里樊川菊、登高素浐原”樊川:即今西安市长安区杜陵樊川。《九日五首》
“吊影夔州僻,回肠杜曲煎”《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等大量怀念家乡故里长安家园的诗句。
在成都草堂安居七八年了还怀念家乡秦地陕西“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十韵》的誓言。
而在煌煌杜甫诗词一千四百五十首中,找不到他怀念出生地巩县的诗句,说明杜甫一直把祖籍故乡长安少陵原作为自己的故乡。另外,在少陵原畔杜公祠中,清代所立《唐工部员外郎杜子美祠堂记》碑文,也认为诗圣故里就是在这里。《中国文学史》(面向21世纪(大学)课程教材)写到杜甫籍贯时,说“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