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事迹,不懂就问孔子故事概括

2023-03-04 19:00:04 110阅读

孔子的事迹,不懂就问孔子故事概括?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事迹,不懂就问孔子故事概括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也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孔子与弟子之间有什么故事?

《孔子与弟子们的美好清纯生活和人生理想》

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让人们在让人们感受自然之水跌宕千重的魅力同时,也给了智者们认识社会和人生的深刻启迪。似水流年,时光飞逝,历史上诸子百家、墨客骚人以及王侯布衣对水都有自己的认识和表达,他们或对水饱蘸浓情、徜徉歌舞,或对水揣物拟声、尽情描摹,或对水奉若神明、滋敬神养。水不仅被幻化为儒家根深蒂固的道德之水、人格之水、哲思之水,还被承载了诸多人生慨叹和历史烟云。

春秋末期的一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学生围坐在孔子老师身边,他们畅谈着各自治国安邦的人生理想和追求,谈话将要结束时,孔老师发表感言说:我的志向和曾皙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是一样的。意思是说:在暮春时节,换上轻便舒适的春装,约上五六个青年,六七个少年,在沂水里痛痛快快地沐浴罢,然后到祭天祷雨的舞雩坛上乘着习习柔风,悠哉游哉地玩个痛快,然后兴高采烈地唱着歌回家。这段话不仅体现了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山水情怀,而且也寄寓了孔子对安闲富足、和谐惬意的理想世界的无限向往。孔子是个勤奋的好老师,他一生弟子3000,论述无数,在旖旎多姿的山水佳境里,于恍惚无形的水景水性中体会出不少哲思,他在沂水岸上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不仅再现了江水奔腾不息、无限流逝的凄绝场面,也抒发了人生几何,光阴短暂的深层感慨,这声喟叹至今仍慷慨有声,如滔滔不竭的江水一般涤荡千年。

历朝历代的有识之士对水的思考很多,哲人先贤们常常把水的形态和性能拟人化为人的性格、情感、意志、操守等。比如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老子,他经常以水和与水有关的物象来阐述“道”的精深和玄妙,于是他“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念常被认为是一种水性哲学。他说过的名言:“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不仅为历代文人雅士们借用以托物言志,更因其情景意境与水利精神的高度契合而深为我们水利人喜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像水一样,它能善利万物,而从不与万物争利。这句话虽然明白如话,但却寓意深刻,它强调一个人的行为应该像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心地要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而深沉,行为要像水一样无私仁爱,说话要像水一样真诚有信,为政要像水一样有条有理,做事要像水一样无所不及又无所不能,行动要像水一样善于把握时机适时而动,涉世要像水一样无为而治,如此以来,才会永远自然和顺。

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神来之作——庄周的《逍遥游》,他的文字汪洋恣肆、气吞万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其中写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他借海天之大、鲲鹏之魂抒发一种大解放大自由的精神境界。正如他经常说的:圣贤之人的心灵就像静止的水一样,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他认为心静才可以察天地之精微,镜万物之玄妙;而水动则泥沙俱起,浑浊浮动,像人心被物欲充斥、杂念横生、心浮气躁,无法洞鉴宇宙之奥妙,人生之真谛。

细细触摸先贤们情趣各异的人生情境和深层思考,让我们在焦渴忙碌的时间间隙里仍能够清晰地看到他们宁静淡泊的微笑……

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

孔子是教育家,但又不仅仅是教育家。

孔子的时代,学在官府,以吏为师。能够接受教育的仅仅是王侯贵族,平民根本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时代发展到21世纪,我们非常清楚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会导致什么!

孔子在民间设坛讲学,提倡“有教无类”,招收大批平民弟子,是开创民办教育的第一人。如此便让平民开始享有了受教育的权利。它的意义不在于使教育普及,而在于打破官学垄断!此后各学派为宣传本派学说,大兴民间讲学之风。等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国家开始贯彻执行孔子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兴办学校,让更多的平民子弟得到教育。再加上之后科举制度的确立,社会阶层之间的流通通道得以打通,让更多的社会底层人,能通过读书教育改变自身命运。这让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保持着勤奋好学的优良传统!

如果没有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提出,教育资源全部集中到王侯贵族手中,中国的发展可能就是另外一番面貌了!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如今借鉴参考。如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学与思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因材施教等等。

这是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但孔子又不仅仅是教育家。

他开创儒家学派,得到后世尊崇,成为中华文化的底色。几千年中华文明的流淌,让中国人的血液中都浸染了儒家的色彩。他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传播海外,让整个人类受益。他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毅力决心,感召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前赴后继。他所讲的“仁义礼智信”成为了众人行事的准则。他所提倡的“君子”人格,成为人们修身的目标。“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激励着一代一代读书人勇担社会道义。

孔子是教育家,但又不仅仅是教育家。

孔子和阳虎之间有什么故事?

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对我国,甚至世界,是产生了很深远影响的。

阳虎,也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本是鲁国季孙氏的家臣。后来季孙氏在鲁国的权利超过了鲁国国君的权利,然而再之后,季孙氏家族后来却又被阳虎所控制。也就是说,阳虎通过控制季孙氏,实际上已经是掌握了鲁国的政权。

阳虎掌握鲁国实权,就和当时的叔孙氏、孟孙氏和季孙氏(三桓)有了矛盾相争,但结果却是阳虎失败而逃到齐国。

阳虎逃到齐国也并不好过,他本想劝说齐国国君齐景公攻打鲁国,但因为阳虎是季孙氏家臣却残害季孙氏,如此就被认定为是一个亲富不亲仁的人。所以齐景公就把阳虎抓了起来。

后来阳虎又逃到了晋国,到了晋国,阳虎的日子才好了一些,他受到了赵鞅的重用。这赵鞅是春秋时期晋国赵氏的领袖,他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是赵国基业的开创者。

阳虎虽然在鲁国残害季孙氏,但他在晋国还是很老实的。因为赵鞅是一个厉害的人物,他懂得如何驾驭阳虎,从而让阳虎乖乖的为他办事的同时,又不敢胡作非为,只得是尽心的辅佐于他。

孔子和阳虎都是春秋时期鲁国人,那他们之间有什么故事?他们长的像吗?

孔子和阳虎的相貌,长的还是有一些相像的。当时有一个地方的人被阳虎残害过,所以那里的人对阳虎非常的痛恨。而孔子和阳虎的样子有一些相像。所以有一次孔子路过那里的时候,就被误认为是阳虎,结果就把孔子围困了五天。

除了这件事,孔子和阳虎之间还有别的的故事。有一次,阳虎跟孔子说季孙氏设宴招待士人,阳虎这么和孔子说,意思就是让孔子去。

然而阳虎并不是这么好心。当孔子去赴宴后,阳虎却把孔子拦住说“季孙氏只招待名士,不招待你”。孔子听了也只好回去了。总之,整体的来说,阳虎和孔子的关系不好。

三个字的孔子故事?

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为救了人之后,人家给钱,是可以收的,于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愿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观的效果.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