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没有以前快乐了,为什么我总是一事无成
为什么我没有以前快乐了,为什么我总是一事无成?
在我看来你是活的太着急了,更着急的是你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着急!正是这种不知道为了什么而着急让你更加着急,是不是有点绕口?
如果人生是一趟单程旅行,你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觉得是终点,也就是我这辈子的目的地是哪里?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也不是方法问题,这是战略方向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没想明白就匆忙上路,就跟出门打车催促师傅加油快跑但不告诉他目的地一样荒诞!
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要过什么样的人生?我要如何度过自己这一辈子?这是人生这场考试的终极课题,不读题你怎么解答呢?就像不知道去哪儿你造船有什么意义呢?24岁的年纪别说事业有成了,你能把这两个问题想明白,确定人生的努力方向就已经很幸运、很成功了!实际上许许多多的人一辈子到死也没想明白这两个问题,正如英国大作家毛姆所说:一般人都不是他们想要做的那种人,而是他们不得不做的那种人。
想明白自己最想去的是哪里,然后才是选择交通方式的问题。就像你决定长途旅行,是先确定目的地再订机票酒店还是相反?人生这趟旅程大多数人都搞反了,只顾埋头拉车却忘记了问自己我要去哪里。
如果说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是人生这趟旅程的目的地的话,那行业、职业、事业就是你如何到达目的地的路线和交通工具,如果你的目的地足够远,可能还不是一种交通方式就能到达的,需要不断的切换多种方式才能实现。
只要你确定了目的地,剩下的问题就好办多了,就好比确定了目标,路线和方法有很多种,火车不行就汽车,汽车不行就轮船,实在不行就走路,一条路行不通,换一条路再走,早晚会到达,只是个时间问题、快慢问题、难易问题,只要能实现这个目标,走哪一条路,怎么走并不重要。你会因为路途中汽车抛锚而放弃前行吗?你不会,你会想办法修好汽车继续上路,实在修不好你会弃车徒步前行,但如果你没有目的地,或者说那个目的地并不是你特别渴望到达的,你可能就会轻易地订张回程机票打道回府了,但是人生这趟旅程有返程票吗?
尼采曾说:“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所有真理都是弯曲的,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圆圈。”
所以,能在25岁之前先确定人生目标比什么都重要!比如你希望50岁退休?拥有一栋海边的房子?买一台房车环球旅行?或者只是在街边开个小咖啡馆……25岁前把这个问题想清楚就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了。有人说一个人有两次生命,一次是出生,一次是自我觉醒,简单的说就是你想明白了我这辈子要成为什么人的问题那一天,此前的日子都是混沌未开,此前学习的所有基础知识都是为这一天造车的,只有自我觉醒后,你才真正拧动钥匙启动引擎,开足马力驶向终点。
人都说三十而立,并不是说三十岁一定要做成多大个事业,但至少要能独立生存,完成某个职业技能层面的积累,如果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学徒阶段的话,三十岁至少是该出师单练了,要确定一个足够长的发展领域,为创业做准备了。
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都要尽力尽早实现独立工作、独挡一面的能力,说白了在这个社会上每个人都是卖,卖服务、卖产品、卖体力……你能卖什么?你卖的东西就是你的环。每个人都要有一个环滚动起来,不管大小,要先形成一个闭环,也就是你要能提供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解决某个领域的一系列问题和需求,这是最根本的竞争力,如果你有了这个环,不管你是就业还是自由职业,或是未来创业,都有了家伙什,就能活下来。
所以职业的前几年挣钱真的不那么重要,够生活就好,重要的是带着目的选择公司和职业,这份工作除了养活你,还要能学到东西,而且这个行业还有足够长远的发展前景,在工作的过程中,有目的的积累技能、经验和资源,观察这个行业的不足,思考如何把那一截补上,早日形成自己的闭环,滚起来,滚出去,越滚越大。我是宁做一个小环,不做大环的一截,至少往哪儿滚还是我说了算。
我就是25岁才想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那就是自由自在自我掌控的生活,当时我还在国企修路,我很清楚那不是我想要的一辈子,虽然我当时并不清楚我要如何做才能实现我想要的,但不离开那个环境环境就没有改变的可能,所以我在25岁那年从国企裸辞了,义无反顾的冲进了未知的城市和未知的未来。
后来就是经历了频繁的切换工作,找出口的过程,就像玻璃瓶子里的苍蝇一样,外面一片光明,但需要找到出口,不断的碰撞、试错,这个过程可以说只能勉强果腹,通过不断的摸索最后发现只有互联网行业能实现我这个想法,因为互联网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开展工作,确定了互联网就是通往自己目的地的路线,决定潜入深耕。
结合自身的条件,总结出只有互联网营销和运营适合自己,因为不需要数学基础,不需要写代码,如果说互联网行业是路线,那营销和运营这个职业就是交通工具,在正确的道路上,驾驶合适的交通工具行驶了六年(打工生涯),积累了初步的技能经验和资源,能够独立提供一系列的服务了,31岁开始做自由职业者,回家办公,做了十年自由职业,30岁结的婚,33岁要的小孩,做自由职业的这十年最大的成绩就是在家办公的同时照顾好家庭,陪伴孩子,直到上小学。
40岁开始创业,一切都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在拥有完全自由掌控的时间的同时,年收入比在国企干到退休还要多。
虽然还是会有危机感,但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我愿意为之全力以赴不辞辛劳。
对于无数茫然的年轻人,我的建议就是25岁前想清楚自己这辈子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过什么样的人生?也就是确定人生旅程的目的地。
30岁前要找到通往目的地的路线,也就是未来若干年要发展的行业,以及职业(交通工具),选择一个看好的行业,去一家好公司,带着学习的目的去工作,积累技能、经验和资源,为三十岁以后的副业、自由职业做准备,这个阶段挣钱不是第一目标,成长才是王道。
30-40岁,借助之前积累的技能和资源,行程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尝试开展副业并慢慢往自由职业车道切换,如果你能做自由职业活的游刃有余,创业就是一个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
40岁,创业,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丰富的行业经验、资源和洞察力,找到行业内的缺陷和不足,打造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体系,满足这个市场需求,注意,创业并不是喊你贸然进入陌生领域跟风投热门,而是在自己的主场找机会和需求,升级商业模式,形成可重复销售的规模化,做到价值最大化的,持续的改良、创新,保持竞争力,平稳平滑的越过所谓的中年危机,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创业,成功属于大概率事件,跟风进入陌生领域创业,失败属于大概率事件。火车为什么越跑越快越跑越轻松,因为它形成了惯性,一个人也应该着力与形成自己的竞争力惯性,从职业到事业,循序渐进步步为营。
如果你不能把职业发展为事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乎大多数人都会迎来职场竞争力下降、所谓中年危机的那一天,这是丛林法则、生物进化论决定的,年轻的挑战年老的,新生的取代腐朽的,你要么为新生力量创造位置,要么拱手让出自己的位置,强如泰森也难逃宿命!
不管你情不情愿,你都得往前跑,远离危机获得自由的唯一方法就是,跑,跑的越远离危机越远,喘息的时间就越长,直到跑到你的目的地,你的理想乌托邦。
一个有车但没方向的人和一个没车但有方向的人你觉得谁更幸运?
其实在人群中轻而易举就能找到答案,无论在学校里、写字楼里或是一个小店里,或者朋友圈里,那些有目标、有梦想的人总是自带光环,散发着耀眼的光芒,眼神中透露着笃定的自信,向着远方风雨兼程且满心欢喜毫无倦容。
苏格拉底说过:教育是点燃一把火,而非灌输一个容器。人一辈子又何尝不是一次追求人尽其能、充分燃烧的过程呢?
帮助一个孩子找到方向并唤醒自我驱动力比教他怎么走难多了!
对于别人我不敢乱提建议,唯恐误人子弟,但对于我的孩子,我最大的期望就是:他能听从内心的声音,做一个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敢于追梦,享受人生而非忍受人生,有勇气做自己的人。
感觉自己快崩溃了?
其实令人崩溃的事多到如空中的繁星,我很想了解到是哪颗让您有所感触。当然您愿意说,我愿意听。您“释放自己”正是对“我应该怎么办”最好的回答 。
有时候我们困惑、迷茫、接近崩溃、陷入悔恨与自责当中,可当我们烦着烦着就发现有些事已经不是事儿了。
崩溃让我明显感受到的就是:释放自己的方式更多,也像天上的星。
有人曾在中考落榜时崩溃;
有人曾在没钱又求借无门时崩溃;
有人曾在一个人背景离乡踏上孤独之路时崩溃;
有人曾在找不到与自己理念相同的工作时崩溃 ;
有人曾在想创业确始终在“想”而没一丁点儿行动时崩溃;
有人曾在婚姻中与爱人吵架不被理解时崩溃;
有人曾在听到生离死别的噩耗那种束手无策时崩溃;
人生就是踩着无数个崩溃死尸之上,一路高歌猛进,才成长起来的。
不知您有没有查觉,每一次崩溃都痛彻心扉,甚至伴着崩溃后的绝望,相信您经历过更会感同身受。但我更想跟您真心的表达一下我的返悟:一切伤人伤己的释放方式并非“释放”,而是如野兽般“宣泄”。
经历让我们自省,我们说具体的方式比如爬山、游泳、读书、与人倾述等等,虽可缓解崩溃感,远非真正的“释放自己”。站在当下回首来时路,您也定当发现,真正的“释放自己”,定当是→从心出发,以爱为源,脱离凡夫俗子的杂念,乐观热爱现在的所有,您认为好的激励我们前行,您认为不好的磨练我们的意志。伤口痊愈后的疤远比原来的皮肤更坚硬。每次崩溃过后,我们得到的价值更多!
为什么结婚一年多突然对老婆没多大兴趣了?
这一般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你原本就不爱你老婆。你问题中用的词是“不感兴趣了”,而不是“不爱了”,说明你们结合之初就不是建立在爱的基点上,而是以你是否感兴趣为出发点。无论是你对她这个人感兴趣,还是对性感兴趣,这种情感的维系一定是不牢固的。一旦新鲜感没有了,外在的刺激就不复存在,你就会对情感现状产生质疑。
第二种,你爱你老婆,只是两个人的相处日趋平淡,与你的婚前期望值不符。爱情和婚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课题。爱情里,你们的眼里只有彼此,对方占据你的主要世界;婚姻里,你们作为家庭共同体,共同应对外在环境和生活种种,你们不再仅仅只有彼此,而是作为同一个战壕的战友去冲锋陷阵。
还是那句老话,“婚姻不是儿戏”。你仅仅结婚一年多就出现了对你老婆负面的认知,从你提问的方式来看,我认为主要问题还是出现在你身上。你应该调整心态,尽快完成婚姻角色的转换,避免因错误认知的强化,对婚姻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离婚念头越来越浓?
你好,感谢邀请回答。吵架不可避免,但是吵的好,也会增进感情。
《亲密关系》的作者曾说:两个人适度的吵架,会让彼此的感情越来越稳固,充满激情。
是不是很好奇?我将从为什么吵架?怎么吵架最有效?好的爱情,其实越吵越亲这三个方面,结合我身边的例子,来回答你。
一、为什么会吵架,因为言语的争吵比承受内心的伤痛要舒服的多。01 经常为小事吵架
隔壁的小夫妻经常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吵架。比如这次吵架导火索是因为女生洗完澡没有把毛巾放好,男生忍无可忍,觉得提醒很多回了还不改,太令人生气了。女生觉得男生小题大做,升华到肯定是不爱她了。
男生急了,两人吵起来了。
一条毛巾引发的“惨案”?听起来是个小事情,值得吵成这样吗?我们一家默默的腹诽。
02 另有隐情
著名作家克里斯托弗 孟说,大多数吵架都是可以避免的,但有些吵架无法避免,因为他触及了童年的伤痕。
难道是有童年的伤痕吗?咱也就想想,不敢说,也不敢问。
偶然有次机会,意外解开了困惑。
有次和邻居妻子聊天,才知道,他们小两口受不了频繁的吵架,去看了心理医生。通过医生的分析,他们才知道,为什么彼此这么不能忍受这些看似普通的小错。
原来男主人小时候在家里,是个最没有存在感的孩子。从小到大,他的意见和感受,都被父母所忽视。
他觉得自己毫无用处。直到遇到现在的妻子,她愿意认真听他说话,男生很高兴。
但是,当他把浴室杂乱这件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说出来,妻子却总是不改,这唤起了他不被重视的坏回忆,所以才气愤不已。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03 吵架的根本原因
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伤疤主动揭给别人看,一旦触碰到了伤口,迎接的,必然是狂风暴雨。
那为什么频繁争吵呢?
因为对他们来说,言语的争吵,比承受心理的伤痛,要舒服的多。
二、吵架很正常,越吵越好的关键在于不要用错方式。两个人在一起,如同上嘴唇碰下嘴唇,哪里有不碰着的?吵架太正常不过了。
只是正常的吵架,为什么有时候愈演愈烈呢?
有可能,用错了吵架方式。我们来说说,几种错误的吵架方式。
01 言语攻击型
一遇上事情,三句不和就上纲上线,破口大骂,声音越来越高,从事情本身转到人身攻击,甚至说出不爱了啊,还不如分手的话。
02 冷战,就是不搭理你。
张雨绮曾经在一次采访中提到,最容易让她发火的方式,就是不说话,冷战,不解决问题。有次他们因为拍摄赶进度,错过了上洗手间的时间。
她在车辆行进途中就提出这个问题,结果大家都不说话,她就非常火,直接发了脾气,同行的人反而说她脾气太差。
那种不管你说什么,都不说话的人,如同拳头打在棉花上。看起来说话的人咄咄逼人,实际上貌似无辜的人,一点都不无辜,甚至是一种挑衅。
03 冷嘲热讽,得理不饶人。
这种人就是对你说的话阴阳怪气,说出相反的话去刺激对方。就算知道对方是知错的,也要说风凉话,好像这样,自己的怨气就能得到发泄,不停的数落对方。
这三种吵架方式,对于感情一点用处都没有,甚至是相反的。
现实中的你,是不是也是这样吵架的呀?
如果是的,可以尝试这样做。
调整下自己的心态。能不能避免吵架,如果避免不了,可以尝试让自己先冷静3分钟,看看能不能理解下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想问题。2.如果你冷静了,那么,尝试平心静气的说说,请对方说说不满的原因,再把自己不满的原因说出来,两边沟通,就是论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三、心理学上认为:适度的吵架,可以让彼此的感情越来越稳固,充满激情。《亲密关系》认为,最好的爱情,不是不吵架,而是无论怎么吵,依旧携手过一生。
换个角度想,吵架不一定是坏事。
适度的,对事不对人的吵架,会让我们更加的了解彼此,进一步加强沟通。完美的伴侣从来不存在,没有分歧的感情婚姻生活也不存在。
比如之前我们一个朋友和她的先生,两个人就买车的问题争吵不休。
一个要房车,一个觉得普通车就好。越吵越厉害,一个认为你就是舍不得花钱,没有生活情趣;一个认为,做人要实在点,房车利用率太低。。
吵了好几次,都不欢而散。
后来有一次,因为路上人太多,两人不好意思大声吵架,于是妻子提议,你说说你的不满吧,淡定的说。这次,没有赌气离开,只有认真倾听。
后来,他们说完了彼此的不满,双双退让,买车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尝到好处的两人约定,以后再有要吵架的时候,就维持一个音量,说出不满,不能人身攻击,从那以后,他们的沟通越来越顺畅了。
这不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吗?
我们想要一直幸福,那就试着去理解下对方,吵架总是赢,赢了表面,输了爱情。
希望这个回答对你有用,希望下次再吵架的时候,可以彼此更加的冷静一些,先倾听对方的需求,对事不对人。
加油,愿你越来越好。
人为什么会沮丧?
见过太多美好,也见过太多无奈,自认为看清了等对的"
现在的人都太聪明了,都认为把这个社会人与人的感情看的太明白了。也就是自以为看的太明白了,所以起初的那份心情都还没有出发就丧失掉了。
发现外面的世界没有想象之中的美好,有时候一条路要走上成百上千遍,忘了最初的梦想和旅途的风景。不易知足,更难忍心痛,徘徊在理想和现实之中。
年轻人,带来了许多标签,也被贴上了许多的标签,90后是一个被争议的时代,它总该被理解的但是不能,它总该过去的但是不会,吸收了太多夹杂在中间的,被鸡汤灌溉被丧文腐朽,在某一时刻被带动,也常常被网上无知无妄的杂文所迷惑。
“佛系”、“丧系”充斥在心中,在一片蓝天白云底下你说今天会下雨,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刚好对应,于是,你迷茫你无助,你很想阻挡视听,害怕着一切,也滥竽充数着一切。
我倒觉得,年轻人的丧,是放弃了生活,放弃了开始,避开大喜大悲;没有人知道每个人的背后都曾经发生过什么,所有的情感,都是属于自己,在泥潭中挣扎,而不是你们说的对生活放弃了希望,自认为看清社会。
"其实没什么感觉,反正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够一直陪着谁,我也不太需要"
这是我一个朋友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想要却不得以,坚强地用外物把自己包裹,看起来能让人孤独的有些圆满。
夜里起风了,你默默掐灭了在漆黑中闪烁的星光,摇了摇空荡荡的易拉罐,困倦的趴在窗户边,看着外边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想起了曾经那段开心的日子,你笑着对自己说:该睡了。
你有过故事,曾精彩过,也曾拥有过,看懂了活明白了,才知道成败在否其实真的没那么重要了。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别样的人生态度,它可以骄阳也可以弥月,虚无缥缈的让人想抓也抓不住。
月亮很亮,亮也没用,没用也亮,我喜欢你,喜欢没用,没用也喜欢。
你含着一块剔透的冰,你想要的是在乎冰在嘴里划过的口感还是只是用来止渴的需求,也不曾想到,等时间一过寒冷的冰块在你炙热的口腔会逐渐融化,最终消失殆尽,等回想起来时,却发现只有舌头在口腔里打转的时候记得它也曾来过。
曾以为走不出的日子,现在都回不去了。也终于理解夜长梦还多的过往了,现在的我必须承认生命中大部分时光是属于孤独的,努力成长是在孤独里可以进行的最好的游戏。
在这里我想对朋友说,只要她还在,一切都不迟,世界根本没有后悔药,当你会迷茫时,我知道你心中还有路,希望迷途知返 你还在。
"你不知我苦衷,有的只是无法感同身受的苦楚罢了"
世界旅行不像它看上去那么美好,只是在你从所有炙热和狼狈归来之后,你忘记了所受的折磨,回忆看见过的不可思议的景色,它才是美好的。
你写了成百上千条微博、朋友圈或微信公众号,有些事写给专门的人看的。但往往这个人看不到,不会看,也不想看。
直到有一天,另一个不相关的人突然跟你说:你写的所有东西我都看完了,好心疼你呀,啊哈,你看,真正在乎你的人读的不是你的某条心情,他们想读的,是你整个人生。
念旧的人终该有属于它所属于的东西,夜半终归会迎来黎明,骄傲的你也总有一天会放下归途的期许漫步向前。
"我也许很像口中的丧,但是我也在路上挣扎,寻找自己的阳光"
在一回首间,才忽然发现,原来,我一生的种种努力,不过只为了周遭的人对我满意而已,为了博得他人的称许与微笑,我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走到途中才忽然发现,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
周国平在《风中的纸屑》里说过一句话正好诠释了:我天性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可是我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生命变得越来越灰暗,直到我们以为所有的光都离我们而去,然而光还在,一直都在,只要我们把门打开一条缝,光就会涌进来。
因为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为有几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与瓦砾碌碌无为。
年轻人,诗和远方都还在呢!你现在需要充实的是生活,而不是牵肠挂肚的感情,以及瑟瑟发抖的灵魂和那个爱而不得的人。
"长大了,总有那么一两次,你会为重视的人或事奔跑,因为只要是对的,走路真的来不及"
你知道吗?故事的结尾并不重要,生活唯一确保我们的就是死亡,所以我们最好不要让那结尾,夺走了故事的光芒。
哪有所谓的佛系,丧系青年,只是我们经历的事情多了而已,我们还在努力的挣脱枷锁,在用属于我们的反应来摆脱。
我们不丧不佛,有的是你们无法理解的痛苦,有的是你们无法感同身受的经历,有的是你们无法想象的低谷和苦楚。
晚风渐息,我们仍是野兽,竭力追阳。
" 愿所有的失去,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