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帝,为什么汉武帝可以打得匈奴元气大伤

2023-03-03 19:08:04 159阅读

文景帝,为什么汉武帝可以打得匈奴元气大伤?

刘邦横扫天下?

一听这话我就"噗嗤"一声笑了。当年他跟项羽打战,哪一次不是被项羽打得落花流水。彭城之战打败后,刘邦借助2000个妇女混淆视听,才得以侥幸脱身,在逃跑中,几次把亲儿子刘盈和女儿鲁元公主踹下车。

文景帝,为什么汉武帝可以打得匈奴元气大伤

刘邦之所以能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得益于那份执着,并作对了三件事。

一是得到张良的辅助,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

张良是韩国贵族,祖上五代是韩国的宰相,韩国一直臣属秦国,但嬴政一统天下,最早灭的是韩国。 秦国灭掉韩国之初,其实秉持的还是比较人性的政策,对韩王与韩国贵族都予以优待,后来韩国国内一直有反秦力量暗流涌动,秦王政才把他迁徙,没想到引起韩国国内更大的反抗,嬴政就干脆杀了韩王,断了韩国民众的念想。

韩国贵族张良却从此走上复仇之路。荆轲和张良成为六国反秦,一武一文的代表。

刘邦进关中是用了张良的谋略,借赵高来和谈平分关中之际,利诱武关守将,之后突然出兵打了个措手不及,这个套路跟后来打项羽是一样,刘邦和项羽先是签订盟约,以鸿沟为界,分南北而治,墨迹未干,也是张良鼓动刘邦,撕毁盟约,从后面掩杀,打项羽个措手不及,并联合韩信、英布等,用六十万兵力围住楚军十万人。即便这样还让项羽突围了。

二是带兵进关中,约法三章得了民心。有了后来楚汉之争,源源不断的兵力。

刘邦当年带着一帮兄弟投靠项梁,项梁听信范增之言,扶立了楚怀王的孙子牧羊小孩为义帝,这个义帝年纪虽小,却有雄心,在项梁死后,就想把项家势力排挤出去。倚重宋义、刘邦,约定谁先进咸阳谁就为关中王,从这看出各路诸侯最初的反秦,其实还是秉承分封制。 项羽带兵与秦朝主力在巨鹿死战,刘邦钻了个空进了关中。 刘邦进入关中之后,秋毫不犯,约法三章,赢得关中民心,为后来与项羽争天下,挣了一块最坚实的根据地。

三是在寒微之时启用韩信,得齐赵之地,对项羽形成包围。

鸿门宴刘邦死里逃生,之后封到蜀地为王,如果没有韩信,刘邦可能也就一辈子被章邯等三秦之王封锁在蜀地,后来借助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了关中,灭了三秦,与项羽争夺天下。韩信带兵为刘邦开辟齐赵的根据地,对项羽形成了两面夹击。迫使项羽四顾不暇。

但是刘邦带兵打战,真的很渣!

有人说刘邦是将将之才,哈哈,也对,但凡一个人没有能力就可以让别人发挥能力,这样其实也好。刘邦就是这样,反正我不行,谁有才谁比我做得好,行,我放手让你来做!

因此谋略上,他听张良的;大后方他就交给萧何来管;韩信能打,我给你大将军的职位,打败是你无能,可是你打下的地盘就是我的。

如果说刘邦有高明的地方,应该就在这点格局上。可是话说回来,他不这样行吗?

他没有项羽的出生、没有项羽的军事才能,但是项羽是贵族,贵族有贵族的风度和修养,可刘邦就是一个混混,混好了,就挣了。混不好反正大不了还是个混混,所以他没有包袱,做事也没有顾忌,用人也是一样,比如陈平就跟刘邦直白地说,汉王你这样品行高尚的人是不会归附,但却总有臭味相投的人,为了名利,为了雄性荷尔蒙迸发的欲望,跟你走到一起。

但是战场上是真刀真枪的拼杀,没点实力,肯定是不行的。

分析造成白登之围的原因有几点。

一、刘邦军事能力太LOW。

刘邦称帝后,一想自己都能打败项羽一统天下,着实也轻飘飘了起来,全然忘了当初自己怎样狼狈不堪的战绩,带领30万大军,试图像当年蒙恬一样,出击匈奴,留下一个平定边疆的千古美名。 谁知狼狈被围在白登山,刚刚建立的汉朝,差点因为他的冒失而倾覆。之后汉朝几十年都只能通过和亲,卑躬屈膝地下嫁公主,用钱财,用女人的眼泪和心酸,来换得国家喘息的时间。

二、清洗异姓王,国家丧失将才。

刘邦称帝后,原本封了八大异姓王,这些都是当初盟约共同打天下,共享天下的。可是汉朝刚定,就上演“狡兔死,走狗烹”得的悲剧。当是时,刘邦贬了韩信为淮阴侯、逼反了燕王臧荼等。另一位异姓王韩王信看大势不好,直接献出马邑城,让匈奴长驱直入,兵临长城下。

刘邦时刻筹谋着清洗异姓王,他肯定不会放心让任何一个将领带这么大军队,尤其韩信。韩信被贬后,不肯上朝,甚至明着扬言,不与樊哙等屠狗之辈为伍,对刘邦也多有怨言。刘邦不可能让他掌兵权,以防范他倾覆超纲。

当年咸阳宫庆贺天下大定时,韩信曾直白地说,刘邦也就能带十万兵。而韩信而自夸自己带兵多多益善。

刘邦估计是想向帝国的大众证明一下自己的军事才能,借以弹压各地试图谋反诸侯王,谁知事与愿违,结果反倒让自己、甚至整个国家都蒙了羞。

三、轻敌冒失,被困白登山。

刘邦带领三十万大军,自以为在兵力上有压倒性的优势,轻视了匈奴骑兵的剽悍,被诱引深入,包围七天七夜,后采纳陈平计策,重贿冒顿单于的阏氏,才得以解围。

为什么会立卞夫人这种倡伎出身的女子为正妻?

卞夫人能以娼伎出身做到魏王夫人,手段自然非同凡响。

魏明帝曹睿的原配夫人虞氏曾说过一句话“曹氏自好立贱”,意思是从曹操开始,到曹睿这一代,都喜欢立一些低贱的人做正室,从来不以德取人,这句话虽然不中听,也不是曹氏本意,究竟是不是符合事实,依我看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曹操的背景

提问者一句“曹操的身份虽然不高贵,但也是太尉的儿子”,显然对这段历史并不怎么清楚,因为曹操的父亲曹嵩虽然当过太尉,但是这个太尉是花钱买来的,而且时间太短,又是因为看在曹腾的面子上,所以分量并不重。

简而言之,曹操的身份高贵与否与曹嵩并没有多大关系,而他的祖父曹腾才是他身份的真正支撑。

曹腾虽然只是一个宦官,但是迎立汉桓帝有功,受封“费亭候”,官至大长秋,大概相当于九卿的官位,服侍过四代皇帝,而且没有明显的过失。

拥立之功,加上这么多年的举荐人才,无论在皇帝眼中,还是大臣眼中,都是有相当分量的,所以他才是曹操这一脉的真正开拓者,因此被追尊为“高皇帝”,这可是汉朝开国太祖刘邦的谥号,其地位可见一斑。

因为曹腾的关系,曹嵩才能“买”了一个太尉,曹操也才可以被举孝廉,踏入官场。

当然,曹腾毕竟只是一个宦官,随着灵帝继位,他的影响力逐渐变小,再加上两次党锢之祸,士人集团与宦官集团开始党争,让曹操的身份地位有所降低,不能跟真正的士族子弟相提并论。

可是,曹操毕竟是枭雄,利用“五色棒”,以宦官蹇硕的叔叔人头为投名状,背弃宦官集团,这才被袁绍等士族集团所接纳,真正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

所以说,曹操的身份算是不上不下,谈不上高贵,也绝对不低,都是因为他是曹腾的孙子。

曹操的两位正妻

作为三国时期第一雄主,曹操妻妾成群,当时时代背景下,妾室可以有很多个,可是正妻却只能有一个,除非死亡,或者被废,又或者离婚。

古代因为离婚而更换正妻的比较少见,尤其是君主就更少见,我们的曹老板就是其中之一。

曹操的原配夫人姓丁,他的母亲也姓丁,所以大概率他们是表兄妹关系,这也是离婚的基础,否则换一个身份,你敢跟曹老板闹脾气,试试曹老板的刀利否?

丁夫人之所以与曹操离婚,其中涉及到曹操长子曹昂之死,曹昂并非丁夫人亲生,但是他生母死的比较早,一直是丁夫人抚养长大,再加上丁夫人自己不能生育,所以将其视为己出。

197年,张绣投降曹操,曹操强纳了张绣的婶婶邹氏,与张绣反目成仇,被张绣追杀,曹操虽然幸免,可是长子曹昂战死。

丁夫人常常说:“你杀了我儿子,都不怀念他!”于是经常哭泣,曹操愤怒之下,将她打发回了娘家。

后来曹操去丁夫人家里看她,丁夫人正在织布,下人传达:“曹操来了。”可是丁夫人还是像之前一样织布,曹操对她说:“跟我一起回家吧!”丁夫人不回头也不作答。

曹操准备离开,走到外面,又问:“真的不行吗?”还是没有回答。于是曹操和丁夫人正式离婚,要丁家改嫁她,丁家自然不敢。

后太祖就见之,夫人方织,外人传云“公至”,夫人踞机如故。太祖到,抚其背曰:“顾我共载归乎!”夫人不顾,又不应。太祖却行,立于户外,复云:“得无尚可邪!”遂不应,太祖曰:“真诀矣。”遂与绝,欲其家嫁之,其家不敢。——《魏略》

与丁夫人离婚之后,卞夫人所生的长子曹丕便成了天然继承人,再加上卞夫人又生了曹彰、曹植、曹熊三个儿子,就将卞夫人立为正妻。

卞夫人,原本是以色谋生的歌者舞姬,至于是不是我们常说的那种娼妓,并不重要,因为除了现代人人平等以外,无论哪个朝代,这种人都是贱业出身,地位低微,差别并不大。

曹操立卞氏为正妻的理由

1.贤内助

公元188年,汉灵帝设立西园八校尉,曹操被任命为典军校尉。第二年,汉灵帝驾崩,董卓进京,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专擅朝政,倒行逆施。

曹操见状,不愿意与董卓同流合污,于是改名易姓逃出洛阳,一时间曹府一片混乱。不久之后传来曹操死亡的消息,府内更是人心惶惶,曹操好不容易招募的部下都想离开。

这时候,见多识广的卞夫人不顾内外之别,亲自安抚曹操的麾下,让他们留了下来。

因此,卞夫人在曹府内一直是一个“贤内助”的身份,对曹操的事业有相当的帮助。

及董卓为乱,太祖微服东出避难。袁术传太祖凶问,时太祖左右至洛者皆欲归,后止之曰:“曹君吉凶未可知,今日还家,明日若在,何面目复相见也?正使祸至,共死何苦!”遂从后言。太祖闻而善之。——《三国志·魏书·后妃传》

2.性格豁达,有容人之量

《魏略》记载,丁夫人早期因为有长子曹昂作为仰仗,对卞夫人母子颇为苛刻,但是卞夫人成为正室之后,不仅不记仇,反而以德报怨。

初,丁夫人既为嫡,加有子脩,丁视后母子不足。后为继室,不念旧恶,因太祖出行,常四时使人馈遗,又私迎之,延以正坐而己下之,迎来送去,有如昔日。丁谢曰:"废放之人,夫人何能常尔邪!"其后丁亡,后请太祖殡葬,许之,乃葬许城南。——《魏略》

卞夫人成为王后时,每当曹操离开家里,经常给卞夫人家里送礼物,还私下将她接到王宫,将主位让她坐,丁夫人感到歉意,说道:“被废之人,夫人何必如此呢?”

不久之后,丁夫人去世,卞夫人请求曹操安葬她,于是被埋葬在许城南。

正是因为有这么胸怀宽广的卞夫人,曹操才能安心在外出征,不用管家里的事。

3.卞夫人没有后族

从吕后开始,到大将军何进与何太后不合,导致董卓进京,大汉走向末路,外戚强大一直是汉朝的一大特色,在很多时候都阻碍了皇帝的承继。

而卞夫人出身娼家,没有一个有力的家族支撑,不能扰乱朝政,因此也是她能成为曹操正室的理由 。

以上理由都是胡扯,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

真正热爱历史的都知道一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哪怕如《三国志》这等正史,原则上是没有错的,可是不妨碍因为政治因素等原因,有一些春秋笔法。

就比如说卞夫人与丁夫人的关系,真的如史书上所说吗?

要知道卞夫人是曹魏开国皇帝曹丕的亲生母亲,而《魏书》基本来源于魏国官方,记载是否真的客观公正?

比如:

1.史书上说,丁夫人曾苛待卞夫人及其子女,却并没有例子,值得相信吗?

要知道曹操的后妃光有记载的都不下数十,如果丁夫人如此好妒,是怎么活了那么多年的?

2.在董卓进京之时,卞夫人是贤内助,那么曹操的正室丁夫人被置于何地?一个小妾,越过正室夫人,指挥内外,这何尝不是丁夫人宁愿被休在家的一个原因?

3.卞夫人成为王后了,丁夫人被休在家,趁着曹操不在家,卞夫人去看望丁夫人,还送东西。这到底是胜利者的扬威,还是对弱者的同情?

这些也许都只是猜测,但是换一个立场,绝对是说得通的,如此一来,失去了养子曹昂的丁夫人在曹家其实早已经没有了立足之地!这才是曹操与丁夫人离婚的真相!

而曹操选择卞夫人作为继室的原因就更简单了,长子曹丕是卞夫人所生,作为继承人的母亲,天然就应该成为主母,否则必定家宅不宁,除非曹操学汉武帝,赐死卞夫人。

总结:曹操身份确实不低,为什么会立卞夫人为正妻,只不过是“母以子贵”,不得不立卞夫人罢了,如果立了其他人为正妻,焉知不会发生汉前少帝之事?

汉武帝杀了马邑之围的将领王恢的理由是什么?

王恢之死,在于他把眼光盯在了战争本身,而不能理解战争背后的政治,更不能洞悉汉武帝胸中的一盘大棋。所以,汉武帝只能把他当弃子,以堵住舆论对他的挑战。

元光元年秋,匈奴向汉帝国提出和亲要求,汉武帝将这件事交给大臣们讨论。朝堂之上,除了大行令(外交官员)王恢外,几乎一边倒地赞同御史大夫韩安国的和亲主张。

王恢认为,匈奴人出尔反尔不守信义,和亲只是他们勒索的手段,从来不能保证汉匈和平,所以必须放弃幻想,武力才能解决问题。

王恢出生在燕地,这地方与匈奴接壤,因此王恢早年就经常出入边境,对匈奴的状况比较熟悉,也最能深切体会汉民遭受匈奴劫掠的痛苦。

不过,王恢的主张只能算作是一种“理想”,除非能找到可行的办法。韩安国就强烈反对战争,他说当年高祖多牛叉,还被围白登山七天七夜,差点回不来。王恢扯脖子反对,当年高祖和亲不是高祖无能,而是当时帝国太贫弱,如今国富民强,完全可以支撑得起对匈作战。

最后,韩安国抛出了他著名的三大理由,他认为汉帝国对匈战争,存在三个致命短板:找不到、打不赢、守不住(王立群老师语)。

所谓“找不到”,就是指北方草原面积太大,人烟稀少,匈奴人如同幽灵,行踪不定,我们不熟悉草原,想跟他们交战都找不到对象。大军远征,如同没头苍蝇,岂不是以身噬虎?

所谓“打不赢”,就是指匈奴的作战方式,对汉军有天然的克制。匈奴是骑兵军团,他们的士兵从小就生在马背上,行军速度快。汉军则以车马和步兵为主,跟匈奴人相比差距太大。另外汉军深入草原作战,后勤补给也是个大问题。

所谓“守不住”,就是指即便一时打败匈奴,我们也不能留守草原,那里没有城垣做防守要塞,也没有良田可供百姓耕种,打下来也得弃掉。

韩安国提出的三个理由,成了所有人都无法破解的死结。可是有备而来的王恢,居然拿出了一个破解方案——诱敌深入,擒贼擒王!

原来,王恢利用熟悉匈奴的优势,发展了一个叫“聂壹”的商人给他做间谍,可以给匈奴人设个套——引诱匈奴人偷袭马邑,我们在马邑张网等待。

王恢说,我这个计划,根本不需要到草原作战,不存在“找不到”。我们只需要在马邑周边张网以待,也不存在“打不赢”,当然更不存在“守不住”。

对这么完美的一个计划,韩安国虽觉不妥,可是也无力反对,于是汉武帝力挺王恢,著名的“马邑之谋”拉开帷幕。

元光二年夏,汉军兵分五路,在马邑附近布下一个三十万人的大口袋,静等十万匈奴人来“作客”。

然而意外的变故,让这场精心策划的“马邑之谋”落了空。原来匈奴人一路走来,发现沿途百里竟然不见一个人影,甚至连一只羊都看不见。嗅觉灵敏的单于预感不妙,于是让人攻破一个卫所,俘虏了一个汉军小头目。逼问之下,小头目把汉军计划和盘托出。

单于大惊失色,好在他们还没有完全进入口袋,于是调转马头撤军。

这个意外打了汉军一个措手不及,唯一发现匈奴行踪的正是王恢。王恢原先的任务是,当匈奴前队与汉军主力交战时,他从背后伏击匈奴的粮草辎重,可如今他却对上了匈奴主力。

王恢思虑再三,以自己三万人马,肯定不是匈奴主力的对手,弄不好全军覆没,放过匈奴人至少不失败。于是他错过了与匈奴人交战的机会,也把自己推上了断头台。

战后,汉武帝以“畏战失机”为由,将王恢下狱,王恢自杀于狱中。那么,汉武帝到底为何非要处死王恢,王恢冤不冤?

当然冤了,王恢的理由很充足,计划有变不是他的责任,他有权临机决断。假如他不顾形势变化,跟匈奴人硬拼,结果就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不打,至少米还在,凭什么让他背锅?

不过,如果我们跳出战争的视野,从政治角度来分析“马邑之谋”,王恢在这场未遂的战争中,表现得有点“低能”。

一、王恢不理解马邑之谋对汉武帝政治意义

“马邑之谋”在西汉历史中的地位很重要,虽然它没打一枪,从那一刻起,汉匈之间维持七十年之久的和亲政策终结,代替它的是武力征服。也就是说,这是汉匈关系逆转的第一枪。

第一枪最重要的是什么?一定要响,一定要振奋士气,一定要凝聚人心,至于这一枪会不会伤着自己人,甚至会不会失败,那都不重要。

汉武帝的表述很清晰,他根本不在乎王恢那三万人马,哪怕打光了他也不会心疼,他需要王恢打出士气,打痛匈奴人。汉武帝会不惜以惨烈的方式,拉开汉匈之战吗?当然会!

汉武帝从即位开始,就已经在为汉匈战争悄悄准备,他派张骞出使西域,希望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又组建羽林军,期望弥补汉军战斗力薄弱的状况。他又兴建养马基地,希望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

由此可见,汉武帝对匈作战,是长期谋划的结果,马邑之谋只是个“鸣炮开业”的契机。应该说汉武帝对汉匈作战的艰苦性,是有心理准备的,所以,马邑之谋假如失败了,他也是可以承受的。

我们试想一下,假如马邑之谋王恢出击,最坏的结果就是全军覆没。但是匈奴人也一定会损失惨重,一方面他们的军力做不到把王恢围起来打,另一面他们又担心被增援的汉军包饺子。所以他们一定会在惶惶不安中,边战边退,损失少不了。

哪怕王恢以三万人换匈奴几千人,甚至只打掉了匈奴人的辎重,这点收获,也足以让汉军像男子汉似的屹立于匈奴人的面前,同时让长期受匈奴人欺凌的汉帝国人民,一吐块垒:从此我们不再软弱!

汉武帝万万不能承受的就是炮哑,连起码的亮剑精神都没有,汉军的气势自矮三分,匈奴人不笑掉大牙?国人心里该有多丧气?

二、王恢让汉武帝在内政上处于被动局面

其实,即便是马邑之谋得逞,汉匈关系就彻底颠覆了吗?韩安国说的三个理由就不存在了吗?不可能的嘛!汉武帝之所以要迫不及待地打响马邑之谋,根本没指望一战就解决问题,而是跟他在内政上的图谋有很大关系。

我们知道,到元光元年,汉武帝虽然已经登基七年,但是实际亲政才一年,之前的六年,大权掌握在太皇太后窦氏的手中。

窦太后去世后,汉武帝虽然亲政了,但是他还面临着旧势力的掣肘。窦太后留下了旧势力还在,王太后和田蚡势力又崛起,他想按自己的意图行事,必须扳倒旧势力,实现皇权独揽。

发动汉匈战争,就是汉武帝宣示皇权,培植亲信,压制反对派的最好契机,这叫国内关系压力国际关系释放,古今亦然。

只要汉匈战争打响,汉武帝就可以获得更多势力的拥护,在民族大义面前,所有的反对派都会闭嘴。当然,提前条件就是,你得打出士气来。

偏偏王恢的举动,让“马邑之谋”成了笑料,让汉武帝在旧势力面前颜面丢尽。这个结果,当然会助长旧势力对汉武帝挑战的野心,尤其是反战声音很强力的田蚡一派。

三、王恢向田蚡求救犯了汉武帝的大忌

入狱的王恢,依然不能洞悉汉武帝的内心世界,他居然向田蚡行贿,企图田蚡能救他出狱,岂不知这个举动,恰恰触动了汉武帝最敏感的神经。

相对于窦太后的“遗老派”,田蚡这个“新贵派”,才是汉武帝最大的政敌。田蚡在野心勃勃的王太后支持下,培养了一大批势力,汉武帝曾经气得怒吼田蚡:给我留几个官位行不行?

在汉武帝心目中,田蚡就是他通往皇权独揽道路上,必须清除的势力。王恢没看清楚这一点,只看到田蚡背后有王太后,错误地把宝压在了田蚡身上,从而激怒了汉武帝。

王恢本来就不属于汉武帝培养的“帝党势力”,但他主战的立场,受到了汉武帝的青睐。假以时日,其前途不可估量。可惜的是,王恢对政治形势不能洞悉,走不到汉武帝的心里。

以上种种,导致“马邑之谋”成了压在汉武帝身上的重负,“肇事者”王恢,又连出昏招,把自己放在了汉武帝的对立面。汉武帝本来就需要一个人,对马邑之谋的失利负责,以延缓自己的压力,王恢自动触网,汉武帝还客气啥!

飞将军李广为何难以封候?

汉朝的将军李广,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一生征战无数,为汉王朝立下了累累战功。然而不知为什么,这样一个优秀的军事将领,又在那样一个帝王开疆拓土、以封侯赐爵奖励军功的年代,却始终没有得到封侯,后世遂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一说,文人亦用此慨叹自己的命运。李广为何终不能得封侯?

有人认为李广“治军不严”,所以受此冷遇。李广本人小事上可能不拘一格,但是对征战大事还是肃审慎严的,并且他的部下也个个愿意为之冲锋陷阵。并且,所谓李广“治军不严”的说法,不过是和程不识的治军整严相对而言。而司马迁明确指出,李广和程不识一样都是好将军,不过是治军方式不同而已。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李广的不公平待遇乃是由于汉武帝的偏见和卫青的压制。李广数次征战失利,使汉武帝对他产生了偏见,觉得他“数奇”(即不吉利),不胜重任。所以李广最后一次出征时,汉武帝就嘱咐统帅卫青,不让李广居前夺首功。卫青也出于私心,让好朋友公孙敖出任前锋,代替了身为前将军的李广,致使李广失道触犯军律,遂自刎而死。这种说法从汉武帝时代的政治、军事上探索原因,视野较为开阔,但依然有很多的疑点。

李广自杀前慨而言“岂非天哉”!王维在诗中感叹“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然而真的是一句“天意”就能解释了吗?李广悲剧的一生,犹让今人欷歔着。“李广难封”之谜的揭开,也许能让人稍微释怀吧。

文景帝的名字?

刘恒 刘恒前203年腊月十一(1月15日)—前157年,是汉朝的第3个皇帝(不包括两位汉少帝的情况下),汉族,汉高祖刘邦第4子,汉惠帝刘盈弟,母薄姬,被立为代王,建都晋阳。惠帝死后,吕后立非正统的少帝。吕后死,吕产、吕禄企图发动政变夺取帝位。

刘恒在周勃、陈平支持下诛灭了诸吕势力,登上皇帝宝座,是为文帝,在位23年。汉文帝在位期间,是汉朝从国家初定走向繁荣昌盛的过渡时期。

他和他儿子汉景帝统治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生产得到显著发展,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治世”,被史家誉为“文景之治”。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