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春联的由来,挂门签习俗来历
贴春联的由来,挂门签习俗来历?
一说最早挂笺是祭祖场所的装饰品,一般都是挂单数。过去人们迷信它具有“压胜”(意思是用符咒等法除邪得吉)的作用。因为过年要祭祖,逐渐的家里开始贴门笺。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在贴对联的同时,还要在门上、窗上贴“挂签”就是用五彩纸剪成的各种图案。把5张“挂签”并贴在一起,说是能保佑家庭吉祥如意,免遭灾祸贫穷。
那么“挂签”是怎么来的呢?
据传说,古时候姜子牙封神,把天上、地下的神全都封齐了,诸神皆大欢喜,纷纷前来道谢。就在这时,一个人闯了进来,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数道开了:“这该死的老头子,吃里扒外忘了夫妻情分,你把别人都封了神,就不封我,你这是安的哈良心?”姜子牙定晴一看,嘿!是自己的老婆,急忙说:“你来晚了,诸位都已经封完了。再说你这么大年纪,回家歇着吧!”“不行,你不封我神位我就和你拼了!”老太婆边哭边闹,一边说一边就去抓扯姜子牙。众神劝也劝不开,就对姜子牙说情:“老太公,您随便封她一个神就行了,这样闹下去成何体统!”姜子牙没法,只好琢磨着给她封神,可是封存什么呢?
突然他的目光落到了红光满面的财神赵公元帅脸上。他再看一眼黄皮拉瘦的老太婆,突然有了主意。他对老太婆命令道:“你去当穷神吧。”老太婆听说让她当穷神,说什么也不干。姜子牙说:“这是最后一个神位,你不干给别人。”老太婆没法只好同意了。这时,姜子牙猛然想起自己老婆平日奸懒馋滑。她要到了谁家,谁家非得穷得叮当响不可。想到这,姜子牙急忙追出去,大声喊道:“穷神,你要见纸破就回呀! ”
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就用五彩缤纸剪成各种花纹的“挂签”贴在门上,预防穷神到来。穷神见了这样有眼的破纸果然就不进了。久而久之,人们就形成了习俗沿袭下来了。不过人们现在贴挂签,是为了点缀房舍而已。
灯谜和春联的由来?
灯谜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传统的一门综合性艺术.早在夏代,就出现了一种用暗示来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歌谣发展,演变成"瘦辞"(亦称"隐语").当时由于列国分争,有不少游客在进谏时,往往都用"隐语"道出已见,使君王从中得到启发. <<国语.晋语>>记载:"有秦客瘦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可见那时的这些"瘦辞"和"隐语",就是我国灯谜的雏形.直至南朝宋文学家鲍照作"井"."龟"."土"三个字谜,并以<<字谜三首>>收入他的诗集后,才有了"谜"字一称. 开始的谜流行于口头说猜,三国时期有人把谜写在纸上贴出来令人猜对.到了南宋,有一些文人学士为了显示才学,常在元宵花灯之夜,将谜条贴在纱灯上,吸引过往行人,因之又有了"灯谜"一称.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
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
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
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
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为群众义务写春联 “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
这就成了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 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过年的来历是什么?
明白过年意,胜读百家语
一一过年的真正意思是人升职增岁加薪的好时好事大节
除夕大年就要到了, 可是不少人越来越觉得过年没意思,年长的怕老,年轻的嫌累,年幼的天天吃好的,不知年饭味;当官的不敢收礼,群众分不到乱发的过年钱,还得多开支;人们从千里路上赶回家过年,却不知过年为了啥……有的索性躲年,有的连对联都不换不贴,一句话,觉得过年没意思。
郑板桥有一首说画竹子的诗里说:“画到生时是熟时",用在过年上就是:"过到没意思时是有意思时。”是人们该明白:举国欢庆,人人回家,万家团圆的中国大节过年到底是什么意思,怎么给后人传下去这一优良传统的时候了! 今逢戊戌狗年,是《论语.先进第十一(狗)》说的先进年,让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一年,我们该明白原始科学社会的祖先留下的过年的真正意思:人人升职增岁加薪健康的大好时好事。 我们明白了过大年的传统习俗,就明白了过大年的真正意思: 除夕开始过大年。除夕是"国”节,“阖家为国”,每个人要分清楚升职增岁加薪健康的差额、有选择余地(除)的无记名大选(夕)的权利和责任。
1.贴对联的意思:每个人在大选前行使被选举人的最后陈述的权利,“述而不作(《论语》)”,不能做作文,要把腊月廿三拟好的竞争计划、演讲稿提炼成一副对联贴出,“三军可夺帅也”,以求在除夕过年大选中当选丶通过。每个人行使选举人权利,要以此候选人陈述内容选择投票。
2.吃隔年捞饭(干饭)和鱼的意思:做选举人要选择这种有公平丶水平的干货,能像龙的鱼鳞保护自己和群众的头脑一样的干部,连年有余(鱼);被选举人就要做这样有余、差额的候选头脑丶干部。这就是年饭要丰盛有余有鱼,剩一些初一二晚些时候吃。
3.初一拜大年的意思:我们每人当选升职增岁加薪健康的"开国大典”,即古典说的"开国承家,小人勿用”。穿新衣服(新职制服)拜年,吃"国食”饺子,意即有自强志气(“匹夫不可夺志也”,“谁人过年不吃饺子”),不搞团伙,不套近乎,不靠外交,独立行事,不拉票,不听小报告,远小人,公平地对待身体丶群众,手心手背都是肉。有事公开,浮出水面(饺子加工和吃法的意思)。 4.初二吃面条的意思:当好被领导的群众角色,敢于提不同意见,但要在背后提,保护领导主方的面子,有人公开问你的不同意见,就绕弯子,"纳于言”(扯面条)。
总之,过大年,“一夜(民主)连双岁,五(龙丶领导)更分二年(换届决定每个人竞争的自身头脑新精神领导,增一岁(岁不仅是年龄,而且还是职务)新职,加薪(创新的回报)外,然后去竞争百岁(干部)丶千岁(大干部)等职,从事“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 每人要公开公平有序地竞争丶参选,不要让人包着包办(放“炮”的意思)自己的权利,才能使自己和家庭与集体生龙活虎,红红火火,防止乱发火。
明白过年意,胜读百家语。详见拙著《大众龙学》。 (文/刘树成)
贴春联和门神的习俗由来是什么?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联”,过年的门联都是红色的(除了有丧事的家庭头年贴绿色春联,第二年贴水红色春联,第三年贴红色春联),贴上了春联意味着来年春意盎然,红红火火。古诗云“爆竹声中除旧岁,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就是燃放鞭炮告别旧年,贴上门联喜迎新春。
据说,除夕贴春联的习俗始自明代的南京。据史书记载,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时,曾令“公卿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并令春联所用的纸笺必须以朱砂染色,名为“万年红”。“红”、“朱”同意,这暗示着朱家子孙可永坐江山。据说,这就是汉地大年贴春联风俗的开始。朱元璋当然希望,朱家掌管天下的能是“万年红”(万年姓朱)。现在,全国很多地方,包括闽南一带,依然是延续着贴春联的习惯。春联让新年更具红火的景象。
春节的故事传说:贴春联习俗的由来和门神的来历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贴春联不会分上下联怎么办?
过年贴春联是我们的传统习俗,过年贴春联一是可以增加节日的气氛,红红火火,看起来十分的喜庆,另外春联作品本身是书法作品的一个类型,好的春联的内容,其寓意也非常美好,让人看了赏心悦目。
春联也叫门对、门对子,分为上联、下联和横批,属于书法作品对联的一种。很多人在贴春联的时候,分不清楚哪是上联,哪是下联,其实这个很简单,只要去读一下内容就知道了,每一联的最后一个字如果是三声或者四声就是上联,如果是一声、二声就是下联。
比如对联:天正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其中“寿”字四声为上联,“门”字二声为下联。其它的对联也是同样的道理。
既然是贴春联,就要按照书法的形式来,不能够随便去帖,要分清楚上下联。
一般情况下,对联的上联要贴在门的右边,下联要贴在门的左边,从右往左贴,横批的顺序也最好是从右往左,和我们现代人的顺序正好相反,因为对联是竖着排列的。谢谢邀请,希望这些对你有帮助,顺祝新年快乐,阖家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