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尸国,你觉得两名沙特年轻姐妹被捆绑后浮尸纽约河边

2023-02-15 22:00:04 99阅读

浮尸国,你觉得两名沙特年轻姐妹被捆绑后浮尸纽约河边?

卡舒吉之死

沙特驻土耳其领事馆被证明说了谎,沙特籍美国记者卡舒吉没有走出领事馆而是被分尸了,美国总统特朗普对此高度关注且威胁对沙特进行制裁,最终埃尔多安赢得了最后胜利,土耳其在美国人与沙特人之间政治交易中获得了主导权,埃尔多安声称自己掌握了全方位证据,美国人和沙特都不希望这个证据公之于众,因为这将影响到沙特王储的威信。

一个国家的使领馆撒了谎等同于一个国家撒了谎,美国的无冕之王们对于充满谎言的政治团体已经司空见惯了,就像美国绝大多数主流媒体认为他们的总统特朗普随时随地都在对国民撒谎,同样特朗普也怒怼纽约时报和CNN等是假新闻的制造者,我们对西方媒体的职业精神和信用度表示将信将疑。

浮尸国,你觉得两名沙特年轻姐妹被捆绑后浮尸纽约河边

沙特姐妹之死

卡舒吉之死陷入了红与黑的对峙状态,埃尔多安希望沙特联军可以在中东政治格局上配合自己的大突厥主义政策,沙特则希望卡舒吉之死的解密到此为止,特朗普则希望继续与沙特做完几千亿美元的军火生意。

当世界警察开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时候,自由女神像的河岸漂来了两具尸体,那是一对豆蔻年华的沙特姐妹花,她们被面对面用强力胶捆绑,从腿到腰间,她们死亡的动机和原因被美国媒体称之为“神秘”。据美国中情局披露姐妹曾经申请过美国政治避难,受害者母亲也证实姐妹俩申请政治避难第二天,她接到沙特阿拉伯大使馆电话要求他们一家四口离开美国。

美国防止儿童虐待和救济组织也介入了调查,该组织查询到沙特姐妹来美国的生活记录,这对姐妹2015年跟随母亲从沙特来到美国,姐姐罗塔娜是弗吉尼亚州乔治梅森大学的一名大学生,从2016年1月至今年5月一直在学校读书,7月搬出了公寓。她本该于今年8月回到学校继续上课,然而却一直没有返校。妹妹塔拉也在8月份被曝失踪。

沙特的声音

沙特驻美大使馆表示已经派一名律师协助受害人母亲,并且大使馆会跟进警方处理事故的善后,期待查出真相。美国警方表示会最快查明事实真相,公之于众。

处于卡舒吉之死事件风暴中心的沙特继续召开了投资峰会,峰会落实了256亿美元的投资项目,其中美国企业获得了绝大多数的订单。

据《纽约时报》,沙特王储24日在出席峰会时表示,对“伟大的沙特人民”,没有过不去的坎。沙特一切都在正轨上。

“我们所有的项目都在继续,改革在继续,对极端主义的战争在继续,反恐作战在继续,沙特的发展也在继续”。

不仅如此,王储穆罕默德更是放出“豪言”:五年内,阿拉伯国家将成为“新欧洲”。

综合而言,一起刑事案件背后的政治目的需要事实证据及司法的宣判,可是总统制的土耳其和美利坚都容许司法交易的存在,更深层次的东西是地缘政治的务实合作,至于法制公平和人权价值需要服从国家的利益或者说是政客集团选票的利益。

中国历史上你最喜欢哪位皇帝?

中国历史上先前后后大大小小出现了四百多位皇帝,这些皇帝名声各异,影响力也是参差不齐,有的开疆拓土有道明君,有的守成持家王朝兴盛,有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有的荒诞不经,昏聩无能,正因为这样,朝代才频繁的更迭,更多优秀的人登上历史舞台。今天要说这一位他既不是开国雄主,也不是无能昏君,但是他承接了一个盛世,但是这个盛世经常不带他,这个皇帝就是雍正,也是我最喜欢的皇帝之一。

雍正帝名爱新觉罗胤禛,是大清入关后第三位帝王,他是康熙帝的四子,凭借着自己的隐忍和谋略,一路提升在康熙心中的分量,最后在九龙夺嫡中一举夺得皇位。他是一个被低估的皇帝,说起大清,大家都会说康熙大帝,乾隆大帝,独独会忽略这位夹在中间的雍正帝。其实他的能力不比他父亲和儿子差,只是在位时间短而已。那么他是怎样一个人呢?

《雍正王朝》相信大家都看过,唐国强老师把雍正刻画得特别好,形神俱佳,把雍正的睿智,隐忍,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实雍正帝还有另外一面,那就是脾气暴躁,易怒,还有就是真性情。

刚开始的时候胤禛是很暴躁的,为此康熙为他写了戒嗔的字,来劝诫他,他也知道,所以后来开始钻研佛法,修心养性,慢慢的变得沉稳起来,做到了喜怒不形于色,变得城府也深了起来。

还有就是雍正的真性情,这一点的表现在他批复的奏折上。比如说雍正在批给田文镜的一张奏折上就写的是: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的皇帝。好一个任性的皇帝,再比如说雍正批给李卫的一张奏折写的就是:好事好事,此等事览而不嘉悦者除非呆皇帝也。

而咱们了解到最多的就是,雍正曾经多次给年羹尧批奏折,甚至在很多次奏折中都饱含深情的说:我跟你之间要做一对千古君臣相知相遇的典范,让后世羡慕去吧!

如此雍正是不是颠覆了你对雍正帝的印象。雍正应该是大清最勤政的皇帝了,短短十三年,他设立了军机处,生生批复了三万五千多封奏折,有的奏折批复达五千多字,每封都是亲自批复,这个工作量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

当然雍正也有他的娱乐活动,他清闲的时候会穿洋装,戴假发,戴眼镜,雍正帝也是当时的潮男。他还喜欢狗,鸟,喜欢穿着道服炼丹,雍正的业余生活还是很丰富的。

他就是这么一个双面人格的皇帝,给众人的印象是阴冷的,严肃的,但是从他的点点滴滴里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真性情,充满趣味的佛心天子。对于这样的雍正帝您是否喜欢呢?

孙悟空为何急着把唐僧推下河?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此时的孙悟空并不是孙悟空,而唐僧也不是金蝉子转世,预知详情,请听我慢慢道来:

唐僧并不是金蝉子转世,他们见面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唐僧的死亡!

1、唐僧出生的秘密(一)

上期我们也提到,金蝉子为了整个佛家,牺牲了自己整整十次,作为回报,如来佛祖同意他成佛,所以,他是取经的第一人选!

但是对于金蝉子这个一个修为比较低,况且又有着奇妙功效的人,难免有人打他的主意,甚至会阻止他成佛,因为一旦他成佛,也就再也不能被吃了,也就是说佛家将失去了唯一一个可以续命的良药,一旦天庭再次停止蟠桃供应,这对佛家是毁灭性打击!

有了这么一个前提,我们再看是谁安排的唐僧出生?

……一日,刘洪公事远出,小姐在衙思念亲夫……忽然身体困倦,腹内疼痛,晕闷在地,不觉生下一子。耳边有人嘱曰:“满堂娇,听吾叮嘱。吾乃南极星君,奉观音菩萨法旨,特送此子与你……”

安排唐僧转世的是南极星君,但是他说的是奉的观音菩萨法旨,那么他有没有说谎呢?

我们看原著,如来佛祖某一天在盂兰盆会上突然提起了取经之事,然后观音菩萨领了法旨:

如来见了,心中大喜道:“别个是也去不得,须是观音尊者。”

如果是早就安排好的,如来佛祖定然不会大喜,更不会心中大喜,证明这之前,并没有决定由谁去寻找取经人,那么观音菩萨会不会领了法旨以后,再去安排的金蝉子转世呢?

2、唐僧出生的秘密(二)

在原著中,观音菩萨领了法旨以后,到达了灵山下面的玉真观,这个玉真观是一个关键的建筑,在凌云渡之前金顶大仙讲过,进出灵山需要过玉真观!这个金顶大仙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杨角风一会儿还会讲到他,这里先放一边,我们看当时金顶大仙怎么问的观音菩萨:

“取经人几时方到?”菩萨道“未定,约莫二、三年间,或可至此。”

这说明什么意思呢?吴承恩给出了答案:

“万里相寻自不言……愿倾肝胆寻相识,料想前头必有缘。”

可见,取经人需要观音菩萨去寻找,这时候再去安排唐僧出世,自然就不是二三年就能到这里了!

而南极星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在孙悟空当齐天大圣的时候,跟他的关系那叫一个好啊,可惜孙悟空被天庭剿杀的时候,从没见他出来说过一句话。等到如来佛祖降住了孙悟空,他竟然举着贡品使劲的巴结如来佛祖。再到后面的五庄观,什么本事都没有,硬是跑过来蹭了一颗人生果吃。还有后面的比丘国鹿精收集小孩心肝事件,总总迹象表明,这个南极星翁不简单,细思极恐。

也就是说这个人除了长寿以外,还会阿谀奉承,为了长寿,他也脸皮挺厚的蹭吃镇元子的人参果,为了长寿他派出了鹿精下凡,为了长寿,他对孙悟空落井下石!

那么,对于这么一个道家神仙,如来佛祖怎么可能会把安排金蝉子转世的大事交给他?就不怕他一口把金蝉子元阳吞了?再说,观音菩萨即使再缺人,也不可能派一个道家神仙去替自己办事吧?怎么放心?

3、真正的金蝉子(一)

真正的金蝉子就是玉真观的金顶大仙,在他身上有如下几个疑点:

观音菩萨去寻找取经人,他比菩萨还着急,不停打听取经人什么时候到;他是一身小道童打扮,堂堂的佛家圣地灵山脚下偏偏存在着一个小道观,是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等最后取经队伍终于到了,他还说被观音菩萨哄了,让他等了十几年,可见已经望眼欲穿;见到了取经队伍,他又火急火燎的把他们带到了凌云渡,他到底想干嘛?

他就是要除掉唐僧,他才是真正的金蝉子!

而前两期杨角风也提到了,此时的孙悟空其实是地藏王菩萨,当唐僧不敢过凌云渡的独木桥时,来了一艘无底船,唐僧也不敢上!他当然不敢上了,走独木桥是死,下无底船也是死啊,但是此时已经由不得他了:

“长老还自惊疑,行者叉着膊子,往上一推,那师父踏不住脚,毂辘的跌在水里……”

孙悟空把唐僧推进了水里,于是,唐僧死了:

“那佛祖轻轻用力撑开,只见上溜头泱下一个死尸。”

4、真正的金蝉子(二)

有人说,这是脱胎换骨啊,不这样的话不能成佛!

那么,这个胆小怕事,经常哭泣,且并没有慈悲为怀的唐僧脱胎换骨以后,性格会不会改变?会不会突然就变得跟佛一样呢?

如果是,那么唐僧已经死了,活着的是金蝉子!如果不是,那么这样的唐僧成佛了,还能称为佛吗?

明明孙悟空说的是过了独木桥就能成佛,过独木桥需要脱胎换骨吗?显然不需要,之所以让他过独木桥,就是让他自己掉落淹死!这跟后来的脱胎换骨一说,明显的矛盾!

并且唐僧肉体跟魂魄分离,肉体已经死亡,那么站在大家面前的是魂魄吗?为什么孙悟空和猪八戒不需要脱胎换骨呢?

唐僧本不会飞,只是佛祖给封了个佛,马上就会飞了;唐僧答应通天河老龟的事,竟然忘记的一干二净;唐僧在通天河旁边的陈家庄不愿意吃他们供奉的食物,原因是吃了佛祖供奉的食物,对凡间的食物不感兴趣;唐僧回到大唐,一见四大金刚来接,丢下经书就走了,一个丢字暴露了他不是真唐僧!

而孙悟空在这之前刚刚回过一次地府,就是安排寇员外转世,同时也安排好了迎接唐僧的魂魄。

尤其最后摘除紧箍儿的过程:

孙行者却又对唐僧道:“师父,此时我已成佛,与你一般,莫成还戴金箍儿,你还念甚么《紧箍咒》儿掯勒我?趁早儿念个松箍儿咒,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唐僧道:“当时只为你难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岂有还在你头上之理!你试摸摸看。”行者举手去摸一摸,果然无之。

孙悟空不问观音菩萨,不问如来佛祖,偏偏问的唐僧,而唐僧竟然知道怎么解紧箍儿,如果他知道孙悟空成佛了便会消除,为什么当初孙悟空几次要他念松箍咒的时候,他都说不知道怎么念?他要知道孙悟空成佛才会除掉,这本就对自己有利,为什么不早告诉孙悟空?

所以,如来佛祖怎么可能舍得让真正的金蝉子去取经呢?万一真碰到二愣子妖怪一口吞了怎么办?这么冒险的事情,谨小慎微的如来佛祖怎么可能会做,说到底,我们可怜的唐僧,历经万难到达了灵山,同时也宣告了他的死期!

当然虽然唐僧并不是金蝉子转世,而他的肉仍然具备长生不老的功效,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下回再讲!

我叫杨角风,换一种视角看西游,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请关注吧!(只针对小说中的人物,原创文章,不喜勿喷)

前情回顾:吃金蝉子为何可长生不老?这背后藏着金蝉子鲜为人知的身份秘密!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头条号/公众号:杨角风发作!

忽必烈为何要两次远征日本?

忽必烈是大元王朝的开国皇帝,他之所以要两次远征日本,当然也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有着各种综合考虑。依笔者看来,一是因为游牧民族的扩张天性。二是因为一征日本失败,要找回场子。三是因为可以趁机消耗南宋降军。

元军两次东征失败,现在可能大多数人都认为是“神风”的功劳,后来日本那支臭名昭著的特工队,也以“神风”为名。如果没有“神风”,元军就能在日本顺利登陆并站稳脚跟吗?其实也是不可能的,元军在日本的失败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必然结果。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忽必烈两征日本的故事。

忽必烈画像

元朝统一中原,准备对日作战忽必烈的大元朝

准确地说,忽必烈的元朝,和成吉思汗的大蒙古帝国并不是一回事。南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七月,蒙古大汗蒙哥在攻打合州(今重庆合川)钓鱼城时暴卒。

蒙哥是成吉思汗幼子托雷的长子,他的突然去世,让几个弟弟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看到了争夺蒙古大汗的希望。当时蒙古大军两路齐出,蒙哥主攻四川,忽必烈则统率东路军。得到长兄死讯之后,忽必烈立刻率军北返,并于次年三月在开平称帝(开平城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

按照蒙古风俗,托雷的幼子阿里不哥才是名正言顺的接班人,于是蒙古本土贵族在哈拉和林(现位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前杭爱省,距离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380公里)拥戴其为大汗,并与忽必烈一方展开了为期四年的激烈内战。与此同时远在波斯的旭烈兀则停止西征,率军观望成败,大蒙古帝国的开疆拓土行为也至此戛然而止。

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七月,阿里不哥兵败投降,然而大多数的蒙古贵族并不认可忽必烈的理念,大蒙古帝国就此分崩离析。因此忽必烈既是胜利者,又是失败者。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十一月,忽必烈正式建国号为“大元”,以大都(今北京)为京师。

元大都复原图

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九月,大元皇帝忽必烈命左丞相伯颜为主帅,兵分三路大举伐宋。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正月,宋恭帝投降,临安(今浙江杭州)沦陷。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二月,宋军在崖山海战中失败,南宋彻底败亡。

元朝与日本的外交往来

日本和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忽必烈自然也知道这个远在海外的岛国。早在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的时候,忽必烈就派出兵部侍郎黑的、礼部侍郎殷弘出使日本。从史书记载的诏书内容来看,忽必烈的主要目的还是希望和日本通好,但同时也不无威胁:“以至用兵,夫孰所好?”

不过当时的高丽国王王禃并不希望元朝和日本之间建立直接联系,将两人糊弄了一番,竟然没有安排他们踏上日本的土地,以致于忽必烈特意降诏对王禃进行斥责。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黑的和殷弘二人再次出使日本。这次王禃不敢再掉以轻心,派人护送二人到了对马岛,但却被日本人拒之门外。

日本九州岛城堡

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女真人赵良弼自告奋勇再次出使日本。为了展示诚意,这一次赵良弼仅带了24名随从。当时由于南宋政权尚存,而日本与其之间海上贸易往来频繁,因此对于元朝使臣并不感冒。不过赵良弼虽然没有见到日本天皇和幕府将军,但却利用这段时间广泛地收集了日本“君臣爵号、州郡名数、风俗土宜”等各方面情报。

良弼曰:“不见汝国王,宁持我首去,书不可得也。”日本知不可屈,遣使介十二人入觐,仍遣人送良弼至对马岛。十年五月,良弼至自日本,入见,帝询知其故。曰:“卿可谓不辱君命矣。”—《元史卷一百五十九·列传第四十六》

第一次对日作战:文永之役

对于是不是要出兵日本,赵良弼认为日本人“狠勇嗜杀”而又土地贫瘠,所谓“得其人不可役,得其地不加富”,没有必要出动大军远涉重洋对其进行征讨。但忽必烈对日本方面桀骜不驯的态度非常不满,决心在伐宋的同时顺手解决日本问题。

当年八月,忽必烈任命凤州经略使忻都为征东都元帅,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左翼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刘复亨分别为左右元帅。三人之中忻都是成吉思汗幼弟铁木哥斡赤斤的六世孙,洪茶丘是高丽名将沈阳侯洪福源之子,刘复亨则是名相耶律楚材的门人。

不过据史书中的信息分析,最终第一次征日元军的统帅并非忻都,而是忽敦。原因可能是当年七月高丽国王王禃去世,所以忽必烈临阵换将,让忻都留镇高丽。

高丽将领洪茶丘剧照

十月初三日,三万多元军在忽敦等人的指挥之下,从高丽合浦(今镇海湾马山浦附近)出海。三天后成功登陆对马岛,一举全歼岛上日本守军。初战告捷,让这支以契丹人、高丽屯田军、降元金人与北方汉人组成的杂牌军信心满满,以为日军不过如此。

当时掌握日本政权的是镰仓幕府,实际掌权人却是北条家的北条时宗。镰仓幕府是由源赖朝建立,但此时源氏直系后裔死绝,因此北条家通过与源氏联姻的方式取得了执政地位,即所谓的“天皇之权在将军家,将军之权在北条家”。早在赵良弼出使日本之时,镰仓幕府便已经提高了对于元朝的警惕心,并且一直在加强九州地区的防御设施。

元军舰队于十月十四日攻占壹岐岛,随即又在十六、十七两日对松浦半岛展开大规模烧杀抢掠。接到元军来袭的战报之后,镰仓幕府迅速调集近十万人赶赴前线对日军进行阻击。

十月二十日清晨,元军主力成功登陆博多湾(今日本九州岛福冈市附近)。九州日军的战斗能力和意志超出了元军的想象,百道原一带元军先胜后败,副帅刘复亨甚至在博多一带的战斗中中箭受伤,大军被迫退回船上。

冬十月,入其国,败之。而官军不整,又矢尽,惟虏掠四境而归。—《元史卷二百八·列传第九十五外夷一》

首战不利,加上后勤乏力,元军主帅忽敦决定撤退。当然谁也想不到屋漏偏逢连夜雨,当晚出现大风雨,元军舰队损失惨重,直到十一月二十七日才返回合浦港。此役元军伤亡近半,第一次对日作战以惨败而告终。由于本年为日本后宇多天皇文永十一年,所以又称为“文永之役”。

第二次对日作战:弘安之役

忽敦等人回到高丽之后,并没有将战败的实情告诉忽必烈,于是志得意满的大元皇帝在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二月派礼部侍郎杜世忠出使日本。可怜毫不知情的杜侍郎刚上岸就被直接逮捕,随即北条时宗下令当众斩首。由于事发突然,杜世忠遇害的消息直到四年后才传回大都。第一次伐日虽然失败,但日本和南宋之间是商贸往来也就此中断,算起来所得大于所失。

元使五人冢

现在南宋余部在崖山彻底失败,忽必烈可以腾出精力专心解决日本问题。鉴于上次高丽国所造的的海船质量极其拙劣,本次元朝在扬州、湖南、赣州、泉州等地分头制造战船,为第二次伐日做好充分准备。同时南宋降臣周福、栾忠二人与日本僧人一起前往日本,告诉幕府南宋已经灭亡的消息,希望他们能够识时务赶紧投降。北条时宗态度坚决,再次将元使斩首。

今年六月廿五日,大元将军夏贵、范文虎使周福、栾忠、相具渡宋晓房灵杲、通事陈光等着岸,牒状之旨如前前,于博多斩首。—《镰仓年代记·里书》

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二月,元军兵分两路,再一次渡海对日本发动讨伐。由于本年是后宇多天皇弘安四年,因此又称为“弘安之役”。本次元军之中东路军由忻都指挥,江南军主帅则是南宋降将范文虎。东路军中忻都所部约一万二千人,洪茶丘所部约三千人,高丽将领金方庆所部约正兵一万人、水手一万五千人,合计约四万人,战船九百艘。江南军中范文虎所部约十万人,战船三千五百艘。

这里范文虎所部称为“新附军”,即由罪犯、官府工匠以及被迫降元的宋兵组成的部队。据史料记载,江南军舰队中除了必备的兵器之外,最多的就是各类农业生产工具。在忽必烈的如意算盘之中,这些人打胜了最好,留在日本自耕自足就行。打败了也不要紧,反正都是耗材。

五月初三日,东路军再次由合浦启航,并于二十一日占领对马岛,弘安之役正式爆发。六月初六日,东路军主力再次抵达博多湾。和“文永之役”登陆时一帆风顺相比,本次难度要高了很多。因为日本方面利用这几年时间,在滩头上修建了大量的“元寇防垒”,导致元军根本无法登陆。

元寇防垒遗迹

忻都随机应变,指挥元军由志贺岛登陆。志贺岛地形狭长,在退潮之后可以直通陆地。但是日军准备充分,在节节抵抗的同时还不断增兵,元军屡战不胜,连副帅洪茶丘也差点战死。由于人死得太多,东路军中闹起了瘟疫,忻都不得不率军退往壹岐岛,准备与江南军会师之后再行进攻。

然而江南军方面也出现了变故。原本忽必烈亲自任命了一位节制两路元军的总指挥阿剌罕,未曾想他却突然病故。大元皇帝虽然紧急任命了新的总指挥阿塔海,但范文虎却不等阿塔海到任,就直接率军扬帆东渡。

此时东路军正在壹岐岛一带与日军苦战,虽然阵斩日军大将少贰资能,但元军自身也损失惨重。在得悉江南军即将抵达的消息之后,东路军放弃壹岐岛,前往平户岛与江南军会师。七月,东路军和江南军成功会合。

然而不知是何缘故,两路大军在海上漂了一个月,始终没有对日军发动实质性的进攻。八月初一日,元军指挥部最终决定于次日对太宰府发起总攻。就在当晚,海上突然刮起大型台风,元军舰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海中浮尸无数。

船军已至竹岛,与其太宰府甚迩,方号令翌日分路以入。夜半忽大风暴作,诸船皆击撞而碎,四千余舟所存二百而已。全军十五万人,归者不能五之一。凡弃粮五十万石,衣甲器械称是。是夕之风,木大数围者皆拔,或中折,盖天意也。—《癸辛杂识》

南宋降将范文虎剧照

台风过后,剩余元军登上长崎县鹰岛驻扎休整,但是指挥部对于下一步是进攻还是撤退,产生了巨大的分歧。水军总管张禧建议强行登陆后背水一战,范文虎则认为这纯属自寻死路。他不听劝阻,抛下大部分军队独自撤退。

《元史》上说残留在鹰岛的元军还有十万人,这显然是睁眼说瞎话。元军两路军总数不过十五万人,台风夜又损失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船只,范文虎又带着大部分残军撤退,怎么可能还剩十万人。日本方面记载鹰岛残军约数千人,数据还比较可信。最终这数千人大部分战死,约一千人被俘。日军对被俘元军进行了甄别,蒙古人、色目人、女真人、高丽人、汉人(北方汉人)全部处死,南人(南宋汉人)则被用作奴隶。八月十五日,元军退回合浦港,此役战损超十万人,撤回高丽的元军不过三万人左右。第二次对日作战,再次惨败。

壬辰,忻都、洪茶丘、范文虎、李庭、金方庆诸军,船为风涛所激,大失利。余军回至高丽境,十存一二。—《元史卷十一·本纪第十一》

结语:元军两次东征,客观上加强了镰仓幕府的统治,使天皇彻底沦为傀儡。而雄心勃勃的大元皇帝忽必烈并不甘于失败,在此后的十年时间里一直没有放弃征服日本的计划。但是说实话,失去了骑兵优势之后,元军的战斗力十分拉跨。除了在登陆作战中相对日军没有明显优势,在和安南军队的丛林战中也是吃尽了苦头。此外元军远征爪哇国,最终也是以失败而告终。

忽必烈画像

其实弘安之役即使没有“神风”,元军也很难取胜。之前双方在陆地上的多次交锋,已经证明了元军在白刃战中并无优势。日本国内老百姓穷得要死,元军很难通过抢掠来为己方进行后勤补给。而且当时镰仓幕府的援军:六万骑兵,正在星夜兼程赶往九州主战场。即使没有台风,仅靠十多万元军也无法征服日本。

而对于忽必烈来说,虽然没有打下日本,但他的损失也不大,毕竟死的都是新附军。这些人死了就死了吧,既不用担心他们造反,也不用花费钱粮来养活他们。后面忽必烈虽然没有放弃东征计划,但也强调日本远征军的主力应该由囚犯组成。打来打去,打的都是生意。

甲戌,中书省臣言:“天下重囚,除谋反大逆,杀祖父母、父母,妻杀夫,奴杀主,因奸杀夫,并正典刑外,余犯死罪者,令充日本、占城、缅国军。”从之。—《元史卷一十二·本纪第十二》

为什么还会积贫积弱呢?

中国历史有句名言:“合久必分,分久必和”。北宋之前,就是中国在强盛的大唐帝国之后的一段纷乱时代——五代十国。这个时期的国家可以说内战频繁,老百姓不要说安居乐业了,当时能够吃饱饭,活下去就已经很不错了,更不要说发展发展农工商业,科技和文化了。在当时食人肉估计是很多底层百姓习以为常的事情,皇帝都不敢自称有多富有。当时中国的人口加起来估计最多有500万户左右。

赵匡胤在后周皇帝柴荣崩后,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创建了一个新的统一王朝——宋,结束了中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分裂和混战(其实宋并没有实际统一中国,算是一个小统一)。此后南北宋历经300多年,大都以休养生息,发展民生为主,使国家的基本经济逐步恢复,并且出台各类政策,大力扶持农工商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科技、文化的空前大繁荣。

话说宋朝的繁荣,一副清明上河图,就可以显示出当时都城开封的繁华镜像。房屋林立,街道整齐,人员纷杂众多,各行其是,好一派热闹镜像。根据史料整理,北宋末期,徽钦二帝时,人口户数达到惊人的2000多万户,比宋初增加了四倍之多,如果没有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支撑,是不足以养活这么多人口的。在南迁之后的南宋时期,都城临安也是同样的繁华,都城人口从最初的20多万迅速增加到120多万之众。宋朝的GDP曾经达到世界占比50%的规模,直达世界之巅。

宋朝如此繁荣,却为什么被说成“积贫积弱”,最终导致崖山海战之后南宋的彻底覆灭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吧。

首先,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纵观中国统一的历朝历代都有一个从崛起到繁荣,中兴到衰败的过程,这个在封建社会时期每个朝代都避免不了。这是规律性的中国社会发展的节奏,没有大的变革,这个趋势无法打破。所以,宋朝经历繁荣,面临灭亡也是必然的结果。

其次,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多项政策。宋朝的开国就是军阀夺权,所以,从赵匡胤开始就吸取唐朝的经验教训,加强了中央集权。

实行“强干弱枝”的政策,将地方的军权、财权、人事任免权等权利全部收归中央。中央又实行二府三司制,军事,行政,财政分立,将宰相的权利分散。这样子皇帝就成了唯一实际掌握大权的核心人物,不容易轻易被大臣架空。

实行“重文抑武”的方针,地方派驻文官治理为主,武将只是辅助治理地方。每次出兵打仗还要派遣监军,对军队主帅的权利进一步削弱。宋朝中央政府是想尽一切办法抑制武将的权力,甚至皇帝会直接在京城远程遥控武将怎么打仗,赐阵图,发秘诏,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实行“内外相制”的策略,京师和地方的驻军数量基本平衡,皇帝可以直接掌控京师附近的驻军,对地方驻军进行挟制。避免唐朝时,因为地方军阀的势力强大,屡次危机中央的情况。万一军阀叛乱,京师部队即可以保护皇帝的安全,也可以直接从京师派兵对地方军阀进行镇压。

实行“官、职、差遣”分立政策。官、职都是一种荣誉头衔,只是用来确定官员等级,俸禄,封赏的一个界定,并没有实际的权力。只有“差遣”了,才能拥有做某一项工作的实际权力。而“差遣”制确保了皇帝可以随时更换掉一个官员,进一步削弱了官员的实际权利。

这就造成了在宋朝,如果一个皇帝想打仗,那么他就可以调兵遣将,进行杀伐攻略。但是如果这个皇帝不想打仗了,那么就会被动挨打,边防军队处处受到掣肘。北宋宋太宗和宋真宗,南宋宋高宗和宋孝宗就是典型的两对。而徽钦二帝时,更是在北宋经济鼎盛时期,被金国所灭。

再次,宋朝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城市和农村的经济严重不平衡,区域之间的严重不平衡,贫富的严重不平衡,官员收入的过大差距。这些就造成国家中部分人很富裕,钱财集中,而底层的穷苦人民却还要在温饱线上挣扎。唐朝大诗人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还是很常见的,包括繁华的中心都城开封,一场大雪过后很多穷苦百姓就被冻死在大街上。这种社会财富的严重分配不均就会造成国家内部矛盾的不断发生,所以宋朝的农民起义也是接连不断,比如著名的王小波、李顺起义,水泊梁山起义,钟相、杨幺起义等,甚至抗金名将岳飞都要被调回国内镇压农民起义军。据有些资料统计,宋朝享国300余年,有记载的起义就多达433次,平均下来每年都有一两次的起义发生,很多起义的口号都是以“均贫富”为核心,当时的贫富差距可见一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牵制消耗了宋朝政府的军力,造成巨大的内部消耗。

再有,宋朝周边强敌林立。宋朝周边的对手和之前朝代的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已经大大不同了,他们已经开始逐步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仿照中原制度建设自己的国家,特别是大辽国和宋朝中后期的金国,可谓是国力异常的强盛。

在北宋初期,宋和大辽,宋和党项(后建立西夏)之间战争的不断。北宋先后进行过多次北伐,想收复燕云十六州,每次都被辽国击退。也就是这期间产生了千古流传的杨家将抗辽的故事,也让北宋的一代开国名将潘美蒙受千古之冤。大宋在这个时期,贤臣良将也是层出不穷,赵普、薛居正、张齐贤、寇准、范仲淹、张彬、潘美、杨业、李继隆,狄青,个个都是旷世之才。北宋对辽和对西夏,基本上没有吃什么大亏。

北宋后期辽国衰败,女真部崛起,建立金国。随后灭亡了辽国,占领了中国北部区域,其后顺势南侵,徽钦二帝在北宋经济鼎盛之时被金国所擒,北宋灭亡。赵构南渡长江,定都临安,建立南宋。南宋初期,也是一个名臣良将辈出的时代。精忠岳飞此时也正式展露头角,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壮志荡气回肠,到现在还在不断的激励我中华儿女的爱国斗志。其他还有李纲、张浚、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吴玠等。但是最终还是无法挽救危局于狂澜,没能阻挡北方少数民族国家发展的趋势。

最后一个因素,宋朝政权采用了“守内虚外”的方针。

极度的中央集权严重削弱地方,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造成起义不断,加上外有强敌不断骚扰边境,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导致了,宋朝虽然经济繁荣,却是处在内忧外患交迫的惨境之中。这就迫使宋政府不得不采取了“守内虚外”的方针,以稳定国内形势为第一要务,对外主要以守势及和谈为主。这一方针也直接导致了宋政府对外战争长期处于弱势状态,结果就是“积贫积弱”。

而在南宋后期,蒙古崛起,先灭西夏,再灭金国,而南宋在崖山海战失败之后,也彻底被元朝灭亡。经济曾经立于世界之巅的一代大宋,也没能逃脱历史的必然。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一起交流历史知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