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掉唐朝的人是,唐朝的十大名将都是谁

2023-02-13 17:13:04 144阅读

灭掉唐朝的人是,唐朝的十大名将都是谁?

唐朝将星璀璨,名将辈出,个人以为以下十人算得上是唐朝名将的杰出代表。

第一名:李靖

李靖是唐朝著名的军事家,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将领之一,世称李卫公。 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为大唐帝国的建立及发展立下赫赫战功。他的主要功绩有南平萧铣、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唐玄宗时配享武成王庙,位列十哲。 李靖的治军和作战经验,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的军事思想和理论,后人辑有《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北宋时期列入《武经七书》,是我国古代兵学的重要代表著作。

灭掉唐朝的人是,唐朝的十大名将都是谁

历代评价:

李渊:靖乃铣、公祏之膏肓也,古韩、卫、何以加!

何去非:唐之善于兵者,无若李靖。

蔡东藩:唐初名将,推李靖为第一人。靖入东突厥,颉利受擒,及征吐谷浑,伏允走死,战功卓著,彪炳旗常,虽未始无将佐之赞襄,而调度有方,终归统帅,卫公固人杰矣哉!

欧阳澈:有如李靖者,则虽愚夫愚妇亦知其可以必胜矣。

蔡襄:李靖用兵,淳风天文,张旭草书,有唐之三绝也。其尊慕若此。

第二名:李勣

李勣,原名徐世勣,唐初名将,与李靖并称帝国双璧。他出将入相,功勋卓著,被朝廷倚为干城,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早年从唐太宗李世民征战四方,平王世充,灭窦建德,伐刘黑闼,为大唐帝国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唐朝建立后,他又在攻灭东突厥,平定薛延陀,大破高句丽等重大战役中,都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唐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

历代评价:

李世民:李靖、李勣二人,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

蔡东藩:李勣之为统帅,知人善任,始则留为巡徼,继则任其进攻,终则自行应援,不掣肘,不惎能,然后仁贵得以建立巨功,扬名千古,乃知李勣固一将材也。

杜牧:周有齐太公,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晋有羊祜、杜公元凯,梁有韦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韦孝宽,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勣、裴行俭、郭元振。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画,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於内,功后成於外。

第三名:苏定方

苏定方是唐朝杰出的军事家,一生驰骋疆场数十年,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他北击颉利,西灭突厥,东平百济,南镇吐蕃,纵横万里,“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西域诸国震慑降服,将大唐帝国的版图推向顶峰 ,也将唐朝的声威播及西北边隅和东方遐邦。

历代评价:

李治:苏定方于国有功,例合褒赠,卿等不言,遂使哀荣未及。兴言及此,不觉嗟悼。

宋祁:唐所以能威振夷荒、斥大封域者,亦有虎臣为之牙距也。至师行数千万里,穷讨殊斗,猎取其国由鹿豕然,可谓选值其才欤!

于赓哲:他一生东征西讨,从黄沙漫天的大漠到惊涛骇浪的大海,战线纵横将近万里,前后伐三国,皆生擒其主。即便是今天,看他的事迹依旧有一种大气磅礴、热血沸腾的感觉,可以说他是唐高宗时期军事顶峰的象征。

第四名:薛仁贵

薛仁贵是唐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一生征战数十年,主要功绩有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历史故事。薛仁贵一生中最辉煌的战绩就是有名的“三箭定天山”。

历代评价:

谷应泰:军若惊飚,彼同败叶,遥传仁贵,咋舌称神。

凌扬藻:仁贵每战必克,名震异域,是知名将立功绝域,为敌人所畏慑,即国家之轻重系焉。

蔡东藩:仁贵三箭定天山,遂以成名,实则勇敢二字,足以尽之。及从征高丽,破男生,救高侃,进拔扶余城,以少胜多,有战必克,贾言忠所谓勇冠三军,良非虚语。

第五名:李光弼

李光弼是中唐杰出的军事家,是平息安史之乱的主帅之一,历史上郭子仪名气比李光弼大,但是,论战功、论军事才能,李光弼还要胜过郭子仪。《新唐书》评论,李光弼“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安史之乱平定后,李光弼论战功被评为“中兴第一”,是“再造唐朝”的第一功臣。

历代评价:

《旧唐书·李光弼传》认为,即使是孙武、吴起、韩信、白起等比起李光弼,“或有愧德”。

孙甫:光弼将帅之材,杰出于时。平贼之功,高于诸将。

苏辙:李光弼提孤军,与安史健卒百斗百胜,其治军行兵,风采出郭子仪之右。而当时诸将,皆望风服子仪,如敬君父。而光弼之在彭城,诸将已不为使。子仪能使回纥谓为父,而思明乃上书请诛光弼。大抵光弼之实不如子仪之名,子仪安坐而有余,光弼驰骋而不足。

第六名:郭子仪

郭子仪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郭子仪的主要功绩是指挥或参与指挥了攻克河北诸郡之战、收复两京之战、邺城之战等重大作战;安史之乱后,他计退吐蕃,二复长安;说服回纥,再败吐蕃;威服叛将,平定河东。他戎马一生,功勋卓著。史书称他“再造王室,勋高一代”。

历代评价:

陆贽:天宝之季,寇陷二京,时则先臣子仪,翼戴肃宗,戡定祸乱,再造区夏,於今赖之。

赵匡胤:唐李靖、郭子仪,皆出儒生,立大功。

康熙帝:自汉唐以来之勋臣,功名最盛而福祚克全者以郭子仪为首称。非其得于天者独厚也,良由笃棐谦冲,不敢以功业自矜,故能终身显荣,声施后世。观其自谓不能禁暴,乃遭天谴数语。其虚怀卓识过人远矣。

第七名:侯君集

侯君集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朝名将。早年曾随唐太宗征战四方,立下赫赫战功,逐渐被唐太宗赏识,后与尉迟恭一起,力劝发动玄武门事变。贞观年间,他随师父李靖讨平突厥,后又领大军灭高昌国,开始居功自傲,因讨灭高昌时私取宝物而被下狱,得释后开始怀恨在心,先后劝大将张亮、太子李承乾谋反,后来侯君集因太子李承乾谋反一事,受到牵连并被处死。

历代评价:

魏元忠:“李靖破突厥,侯君集灭高昌,苏定方开西域,李勣平辽东,虽奉国威灵,亦其才力所致。”

刘昫:“侯君集摧凶克敌,效用居多;恃宠矜功,粗率无检,弃前功而罹后患,贪愚之将明矣。

朱元璋:“侯君集有功于唐,犯法当诛,太宗欲宥之,而执法者不可,卒以见诛。非高祖、太宗忘功臣之劳也,由其恃功骄恣,自冒于法耳。”

第八名:王忠嗣

王忠嗣是唐玄宗时期的名将,730年,出任兵马使,随河西节度使萧嵩出征,在玉川战役中以300轻骑偷袭吐蕃,斩敌数千,吐蕃赞普仓皇逃走。738年,他北伐契丹,率10万骑兵,北出雁门关,于桑干河三战三捷,奚和契丹联军全军覆没。天宝初年,又大败突厥叶护部落,取乌苏米施可汗首级至长安。对吐蕃的青海湖会战中,王忠嗣 大破吐蕃北线主力,吐蕃死伤数万人,两王子阵亡,使吐谷浑降唐。

历代评价:

李光弼:大夫能行古人之事,非光弼所及也。

宋祁: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自古忠贤,工谋于国则拙于身,多矣,可胜吒哉!

罗大经:汉惟一赵充国,唐惟一王忠嗣,本朝惟一曹彬,有三代将帅气象。

第九名:李孝恭

李孝恭是初唐名将,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二。 早年负责经略巴蜀,攻占30余州,俘获朱粲。619年,献计并率军攻打南方的萧铣,立下战功。621年,李孝恭任夔州总管,大造战舰,练习水军,和副将李靖一起灭萧铣,并受封荆州大总管,成功招抚岭南诸州。623年,又率军攻打辅公祏,用一年时间将江南平定。

历代评价:

《旧唐书》:自大业末,群雄竞起,皆为太宗所平,谋臣猛将并在麾下,罕有别立勋庸者,唯孝恭著方面之功,声名甚盛。厚自崇重,欲以威名镇远,筑宅于石头,陈庐徼以自卫。

陈元靓:“唐室之隆,时推英宗。佐佑王业,缉熙帝功。擒萧定乱,戮辅英凶。锡祀河间,茂哉厥庸。”

黄道周:“孝恭唐族,智勇无双。行循巴蜀,降者相望。众请坑戮,孝恭酌量。获降则杀,谁肯复降。进围萧铣,铣镇破亡。获其战舰,尽放满江。救谓已破,不敢直当。既知再进,铣已降唐。辅公祏反,兵寇丹阳。孝恭往讨,酒浮血光。众惊恭喜,授首之祥。既而擒斩,河间封王。人虽暴戾,功实难忘。”

第十名:韦皋

韦皋是唐代中期名将,他的主要功绩是和南诏,拒吐蕃。史称其“数出师,凡破吐蕃四十八万,禽杀节度、都督、城主、笼官千五百,斩首五万余级,获牛羊二十五万,收器械六百三十万,其功烈为西南剧。” 以上是个人眼中的唐朝十大名将。

历代评价:

李肇:郭汾阳再妆长安,任中书令,二十四考,勋业福履,人臣第一。韦太尉皋镇西川,亦二十年,降吐蕃九节度,擒论莽热以献,大招附西南夷,任太尉,封南康王,亦其次也。

徐钧:抚边年久赋徭宽,善政春秋俗自安。蜀道虽危今坦易,登天不比向时难。

彭孙贻:韦皋立功西南,开拓万里,功名之盛诸葛之后未之有加。……皋以强藩内制朝廷,虽愧汾阳之忠,谨然志清君侧,臣节未亏。……皋功大势盛,首击权悻,中朝忌之。

此外,唐朝名将还有李晟、李愬、裴行俭、程咬金、秦叔宝、尉迟恭等人,可以作为候选,有不同意见的网友,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说说你心目中的唐朝十大名将,让我们一起交流提升历史。

各个朝代都是谁灭亡的?

1.夏朝

夏朝是亡于整日沉湎与声色犬马,大兴土木,亲近佞人的夏"桀"之手,鸣条之战夏室覆灭。

2.商王朝

商王朝亡于纣王之手,是在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而亡。

3.周王朝

周朝亡于周幽王之手。周幽王与伯服均被犬戎杀死于戏。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4.秦王朝

秦朝亡于秦二世秦亥之手,前209年,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天下响应,刘邦、项羽起兵江淮共抗秦。前207年,秦亡。

5.汉王朝

汉朝亡于汉献帝。在曹操死后,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

6.魏晋朝

魏朝亡于曹丕之手,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

7.晋朝

晋朝亡于晋恭帝之手,420年刘裕废晋恭帝自立,建国宋,史称南朝宋,是为宋武帝, 东晋至此灭亡。

8.南北朝

588年隋文帝发动灭陈之战,以杨广、杨素为行军元帅,以贺若弼和韩擒虎等名将发兵攻陈。隔年隋军攻陷建康,南朝陈亡,中国再度统一。

9.隋王朝

隋朝亡于隋末帝杨侗。619年5月23日,王世充废黜杨侗,两个月后弑之,隋朝亡。唐并之崛起。

10.唐王朝

唐朝亡于唐哀帝李柷之手。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位,唐朝灭亡。

11.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的最后一个国家北汉亡于英武帝刘继元之手。979年宋太宗派潘美围攻北汉都城太原,宋将郭进击败辽国援兵,北汉主刘继元投降,北汉灭亡。至此十国时期结束,中国基本统一,正式进入宋朝时期。

12.宋王朝

宋朝亡于赵昺之手。元军在汉人将领张弘范领军紧追在后,对崖山发动总攻,宋军全线溃败。赵昺随陆秀夫及赵宋皇族八百余人集体跳海自尽。张世杰悲痛不已,堕身入海,爱国军民纷纷投海自尽。至此,宋朝至此宣告彻底灭亡。

13.元王朝

亡于坤帖木儿之手。额勒伯克之子坤帖木儿继位后也于1402年被鬼力赤杀死,明史称其改国号为蒙古,明朝称为鞑靼,北元亡。

14.明王朝

亡于永历帝之手。郑克塽剃发降清,明朝宁靖王朱术桂携五妃自杀殉国,最后一股抗清势力覆灭。

15.清王朝

亡于宣统帝溥仪之手。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迫使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将权力交给袁世凯政府,清朝灭亡。

推翻唐朝的朱温为什么会被他儿子杀死?

我们常用“禽兽不如”来形容一个人人品低下,道德败坏。通常来说,在古代的各朝的开国皇帝中,都是值得称赞的人物,然而五代时期一把火烧了大唐繁华长安的后梁开国皇帝朱温,却被人评价为禽兽不如,为什么朱温会有这样不堪的评价呢?

后梁开国皇帝朱温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

朱温出生于一个名叫砀山县午沟的小地方,父亲和祖父都是有学问的人,虽然没做过官,但是在当地很有声望。朱温有两个哥哥,都是很老实本分的人,但是朱温却并不喜欢务农,整日游手好闲,做着成为江湖豪杰的美梦,其实就是一个有着中二病的小混混。

从行为上,颇有点像刘邦当年的架势,这样的人在盛世就是祸害,一旦到了乱世就成了英豪,唐朝末年,群雄并起,百姓们支持参与的很多,朱温也参与了黄巢的起义军队伍。

朱温因军功升了职,成为了都虞候,后来因为他破夏州、鄜州有功,又被任命为同州防御使。

但是朱温却在此时转而投降了朝廷,唐僖宗看到朱温归顺朝廷的消息十分激动,立即下令,授予朱温左金吾卫大将军的官职,又给他赐名为“全忠”。

朱温也不负唐僖宗所望,在之后的战斗中,剿灭了黄巢起义军的大批人马,一点也没顾及这些人曾经都是他的同袍兄弟。朱温又接连在陈州之战、蔡州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凤翔之战中,朱温将被宦官幽禁的唐昭宗强行带走,让他复位,但其实复位之后的唐昭宗也只不过是朱温的一个傀儡,对朱温言听计从,不敢反抗。

控制着皇帝并不能使朱温满足了,最后野心勃勃的他想要自己当皇帝,于是在天祐四年,朱温正式称帝,建国号为大梁,史称“后梁”,后世称其为梁太祖。

朱温有多荒淫,儿子在前线打仗,儿媳在宫内侍寝

说起来,庙号中带一个祖字的皇帝,还真就很少有像朱温这样行为不堪的人。

从做人上来说,朱温其实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他先是跟随黄巢的起义军,还十分受黄巢的赏识,结果他背叛黄巢转而投降于唐朝,又帮助朝廷消灭了黄巢的起义军。

在唐朝为官时,他又专权弄政,还杀了唐朝的两位皇帝,又灭了唐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大梁。说他是一个政治投机分子也不为过吧。

朱温还喜欢乱杀无辜,在巨野一战的时候,朱温将对手的一万多人马屠戮殆尽,剩下的三千多俘虏也全部被朱温屠杀。而且他还制定了一种残酷的军法,一旦队伍中主将战死,其他的士兵即使在战场上生还,也要全部被斩首。

为了完全掌控朝政,将唐昭宗彻底变成自己的傀儡,将唐昭宗身边的二百多个小黄门全部坑杀,连打球时的小童和内园小儿也没有放过。后来,朱温又担心唐昭宗不受他的控制,暗地里会有所行动,因此就派手下杀了唐昭宗,昭仪李渐荣想要保护唐昭宗,结果也被杀了。

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对朱温的行为十分瞧不起,斥责他是乱臣贼子,朱温也觉得这些大臣是他建立新政权的绊脚石,于是在滑州的白马驿将这些朝臣全部屠杀,尸体就直接扔进了黄河中,古人都讲究身归黄土,朱温这一手也是够狠的了。

但是,要说到朱温的黑历史,还是在荒淫无道上,历史上的确有许多皇帝都很好色,但是到了朱温这个份上的却真没有几个。

起初,朱温的妻子张氏十分贤良,她活着的时候,朱温还是比较老实的,虽然后宫里有不少的女人,但是也并没有什么出格的事。

在张氏去世之后,朱温就开始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不仅奸淫他人妻女,而且还与自己的儿媳妇乱伦,朱温的儿子们常年在外领兵,朱温就将自己的儿媳妇们召进皇宫里,与其私通淫乱。

朱温的儿子们也是十分奇葩,对于父亲这种乱伦的行为不仅没有表现出半点愤恨,而且不知廉耻的利用自己的妻子在父亲那争宠,希望能让自己成为太子继承皇位,真是上梁不正下梁歪!

荒淫无道的开国皇帝朱温,最终被自己的儿子杀死

尽管朱温建立了后梁,但是并未完全统一天下,在北方的李克用家族对后梁虎视眈眈,李克用逝世后,其子李存勖继位,相对于李存勖而言,朱温的儿子都不咋地。

当部下跟李存勖打了败仗,朱温就感叹“生子当如李存勖,李克用虽死犹生!我的儿子与之相比,就像猪狗一样!”

正因为如此,朱温一直对自己的儿子没有信心,尤其在乾化二年,朱温亲征河北,却大败给李存勖,这让朱温内心难以承受,并且表示,几个儿子皆非其敌手,我将死无葬身之地。

朱温在称帝之后,也一直没有立下太子,太子之位空悬,导致朱温的儿子们个个都蠢蠢欲动。在朱温晚年之时想将自己的养子朱友文立为太子。

当时朱友文并不在都城之内,朱温就将传国玉玺交给朱友文的妻子王氏,让她将朱友文召回来。这件事却被朱温的另一个儿子朱有珪的妻子张氏听到了,并且告诉了朱有珪。

朱有珪不甘心自己就这样与皇位失之交臂,就想要先下手为强,杀了朱温夺得皇位。于是他联合自己的老部下韩勍,趁着夜色起兵造反。朱温夜半惊醒,十分震惊地问:“造反的是谁?”朱有珪回答道:“不是别人,正是我。”派手下的马夫去杀朱温。

朱温奋起逃命,但是最终年老体弱,体力不支,被一刀致命,朱温死后,朱有珪就将他的尸体简单的用蚊帐一裹,埋在了寝殿的地砖下。直到了朱有珪清理了自己的对手坐稳了皇位,才将其父朱温的尸体在宣陵下葬。

当然,能够做到开国皇帝的朱温,其实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在政治方面他还是有些建树,他求贤若渴,广纳贤才,任用了不少贤能之士,也颁布了不少有利于民的政策。

为了让百姓休养生息,朱温减轻徭役赋税、奖励农耕,这使得农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朱温的很多行为却是让这个人物的形象大打折扣,也让他得到了“不如禽兽”这样的评价。

阿拉伯和回鹘吐蕃一起攻打唐王朝?

不用那么多,当时如果回鹘不出兵助大唐,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时间会拖得更长;如果回鹘与安史联手,那便是又一个“五胡乱华”了。

1、安史之乱前,大唐在全国有十大节度使,其中哥舒翰统西方二师(河西、陇右),安禄山统东北三师(范阳、平卢、河东),实力最强。也就是说,大唐的野战兵团都在边疆,中原根本没有可战之兵。

公元755年,安禄山以东北三师起兵叛唐,李隆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用哥舒翰的西方二师迎战安禄山的东北三师。

而当哥舒翰的大军未集结完成之时,李隆基便先后派封常清、高仙芝在京城附近招募市井之流迎战,封常清战败,之后高仙芝听了封常清的建议退守潼关。再然后,二人一个战败丢失东都,一个不战退守潼关,同时被斩。

之后,哥舒翰的20万大军集结完毕,固守潼关,李隆基名哥舒翰出兵迎敌,哥舒翰出关后败于安禄山之手,被俘杀。

至此,大唐能调动的军队只剩下郭子仪和李光耀的朔方军了,安西、北庭军太遥远,根本帮不上忙,况且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已经被斩。

因此,北上灵武即位的太子李亨不得不求助于回纥(也就是回鹘),为了借兵回纥,唐肃宗李亨甚至以和亲的手段来拉拢回纥。之后,回纥三次出兵,助大唐收复长安、洛阳。

安禄山敢于起兵,其实看准的就是大唐内部空虚,但他没有料到的是安史集团内部的杀戮。若非安庆绪杀了安禄山,史思明杀了安庆绪,史朝义又杀了史思明,唐朝想平定安史之乱还是相当难的。

所以,回到这个问题上,如果阿拉伯、回鹘、吐蕃和安史一起上,那大唐是肯定没有回天之力的。

2、不过,这一局势是不可能发生的。

李隆基之时的天下,以西域为界,东西是大唐与阿拉伯帝国,而南北则是回鹘与吐蕃。当大唐内乱,实力收缩,吐蕃必然北上占据西域,事实上吐蕃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当吐蕃进入西域,无疑便挡住了阿拉伯东进的路线(无论其是否有此欲望)。

同时,吐蕃的北扩,必然与回鹘产生矛盾。我们也确实可以看到,安史之乱后的西域之争,便发生在回鹘和吐蕃之间,最终的胜利者是回鹘,二者以天山为界,分割了曾经属于大唐的西域。

所以,阿拉伯、吐蕃、回鹘一起上的局面也确实不可能发生。

隋朝开国功臣的结局都是什么?

“开隋九老”是清代小说《说唐》中的概念,指的是隋朝开国的九大功臣,他们分别是高颎、杨素、贺若弼、韩擒虎、鱼俱罗、杨林、伍建章、定彦平、邱瑞,其中前5位是真实历史人物,后4位是小说虚构角色。

不得不说,在大唐的遮掩下,人们往往会忽视隋朝,其实隋朝也是人才辈出、精彩纷呈的时代,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认识一下“开隋九老”。

大隋第一相——高颎

△高颎,《独孤皇后》剧照

高颎(jiǒng)是大隋最强宰相,没有之一,更不接受反驳。如何理解高颎在隋朝的地位,请参考姜太公之于周武王、管仲之于齐桓公、萧何之于刘邦、诸葛亮之于刘备、荀彧之于曹操、张宾之于石勒(后赵组合)、王猛之于苻坚(前秦组合)、刘穆之之于刘裕(刘宋组合)等等。这些著名的军师智囊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辅佐君王成功开拓大业,居功至伟,无可取代。

高颎童年时,家中有一棵大柳树,百尺余高,繁茂如盖,乡里老人都说这家将来必出贵人。

这个故事是不是很耳熟?

是了,蜀汉创始者刘备小时候家里有一棵大桑树,也是富贵之兆,二人这点很相似。

不过高颎的家境和仕途都要比刘备好得多,刘备那是真的穷困潦倒、难以出头。而出身渤海高氏的高颎17岁便踏入仕途,作了齐王宇文宪的记室。后来表现优异,积累功勋,逐渐升迁。

之后,高颎这一生的伯乐出现了,那就是隋文帝杨坚。杨坚当时任左丞相,把持北周朝政,企图篡位夺权,因而广招党羽贤才,其中最看重的便是高颎。高颎也没令杨坚失望,力表忠心,全力辅佐,很快便成为杨坚身边的重要心腹。

后来杨坚称帝,建隋代周,任命高颎这位得力心腹为尚书左仆射兼纳言,后来又加了个左卫大将军。高颎这妥妥的是实权宰相,杨坚对他的信任真是无以复加。

为何说高颎很被杨坚信重?

这一点单独解释一下。要知道隋唐官职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三省六部制。在三省中,门下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起草诏令;中书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落地过审的决议。而在尚书令虚置的情况下,高颎兼任尚书左仆射和纳言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兼任中书省和尚书省的长官,权力极大,若不是皇帝信重之人,岂能委以如此大的权柄。

高颎也的确才堪大用,他平叛乱、修律法、筑新都、灭南陈,新生的大隋迅速地强盛壮大起来。杨坚可谓知人善任,在宰相高颎的精心治理下,大隋的国力蒸蒸日上,在军事、政治、法律等各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所以说大隋的开国元勋中,高颎居首位,当之无愧。

△隋灭陈,成一统

可惜高颎的下场不太好,最后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他先是因为得罪了独孤皇后,结果被这位堪称“史上最强枕边风”的独孤皇后好一通抹黑,从此杨坚就不待见高颎了,当然这里也有高颎位极人臣引起杨坚猜疑的因素。

至于为何会得罪独孤皇后,主要是因为两件事:

1、高颎正妻去世,独孤皇后热心地想为高颎续弦,让杨坚代为转达,结果高颎以老迈寡欲为由拒绝了独孤皇后的好意。被浇了一盆冷水,独孤皇后自然不太高兴,但也不好发作。结果不久后,高颎的爱妾给高颎生了一个男孩。要是一般人不会觉得有什么,但是独孤皇后特殊,这是位著名的女权主义者,坚决维护一夫一妻制,对于娶小妾、宠爱外室的男人都没有好脸色,好多官员因为不忠于正妻而被独孤皇后忌恨,而后向杨坚打小报告。所以高颎拒绝续弦在独孤皇后看来就是袒护妾室,于是高颎被狠狠地告了一状,吃了瘪。

△杨坚夫妇,《独孤皇后》剧照

2、高颎支持太子杨勇,并且坚定地公开表态储君应该“立长不立幼”。而杨坚和独孤皇后都更看好晋王杨广,想要易储。如此一来,高颎便成了需要被清除的阻碍。这件事能看出高颎还是太耿直了,臣子掺乎到储君之争中向来是没有好结果的。当然高颎本身的处境也挺尴尬,他的儿子娶了太子杨勇的女儿,这使得高颎无形中被绑定在了太子的战车上。

被杨坚夫妇忌惮,高颎哪能有好,最后被罢黜为民。高颎心态倒是挺好,毕竟只是罢黜,没有要命。后来隋炀帝杨广时,高颎被起复为太常卿,高颎依然是那个耿直的高颎,每每出言劝谏杨广的一些不合理举措。孰不知杨广本来就认为高颎是太子党,高颎一片忠心却难以令君王买账。最后有人进谗言诬陷高颎,杨广顺势以“诽谤朝政”的罪名将高颎处死。一代名相可惜下场凄凉,令人唏嘘。

大隋名帅——杨素

“臣只怕富贵来逼臣,臣却无心谋取富贵。”

这是杨素曾经对答北周武帝的话,话说得真牛,可见此人性格是颇为自信高傲的。

△杨素,《独孤皇后》剧照

杨素出身弘农杨氏,最突出的地方在于他的统兵能力,用“将”形容他已不准确,他与后来的大唐李靖、李绩等一样堪称名帅。灭齐之战、攻略淮南、灭陈大战、击破突厥,杨素几乎参与了所有重大战役,并且战无不胜。杨素统军军纪极严,不听号令者皆斩,同时他又能保全军士的每一分功劳,恩威并施,因而军士们往往乐意用命。

虽然杨素一度出任尚书右仆射,与高颎共同执掌朝政,但是比起治国能力,杨素不如高颎多矣。

然而杨素的结局比高颎好,得以终老在任上,这是因为杨素懂得揣摩上意,更会讨人欢心。结果就是杨坚和独孤皇后都很满意杨素的会来事,所以高颎被罢免后,杨素便接替成为尚书左仆射。到了隋炀帝时期,由于杨素当初帮助杨广上位,所以杨广表面上对杨素依旧优待。

不过,杨广的疑心病一点儿不比他父亲杨坚轻,位极人臣的杨素引起了他的猜忌。杨素那么人精自然知道这一点,不想活得苟且还拖累家族,于是生病了也不吃药,最终病死在任上,享年63岁。

勇猛有谋,恃功而骄——贺若弼

贺若弼乃是将门之后,骁勇善战,少有大志。他曾参加历次重大战役,屡有谋略,功勋颇多。不过贺若弼这人有一个性格缺陷,那就是功劳一多,就开始鼻孔朝天了。贺若弼眼见杨素担任尚书右仆射,与高颎同为宰相,便忿忿不平,竟出言说高颎、杨素都是酒囊饭袋,只有自己才应该做宰相。事实上,贺若弼的才能明显矮此二人一头,他能如此大放厥词,还真是飘了。高颎就不像他这么张狂不实际,在推荐贺若弼出任江淮镇守时还称赞其“文武双全”,你看高颎多有格局。

后来贺若弼每每口吐怨言,多次被惩罚,仍是屡教不改,隋文帝杨坚念在他功劳多的份上,始终没有动真格地惩罚他。但是杨坚惯着他,杨广却不惯毛病。可能是早就看这位嚣张跋扈、说话难听的功臣不顺眼了,给他定了个“诽谤朝政”的罪名,同高颎、宇文弼等人一起处死。

贺若弼的父亲贺若敦当年就是因为乱嚼舌头,被北周权臣宇文护赐死。临终前,贺若敦用锥子扎破儿子的舌头,告诫儿子谨记不要逞口舌快,以免惹杀身之祸。不过看样子老父亲的苦心都白费了,遗传是很强大的,贺若弼最终和他父亲一个下场。

生前上柱国,死后阎罗王——韩擒虎

韩擒虎是大隋名将,也是将门之后,他还是大唐军神李靖的舅舅。韩擒虎与贺若弼都是沙场宿将,一路行来皆是功勋卓著。灭陈之战时,二人还互相争功,不过活捉陈后主的功劳还是落在了韩擒虎的手里。然而韩擒虎却安心武事,晚年得以善终,不似贺若弼那般好高骛远、口出怨言,这便是对自我认知的差距。

韩擒虎还有一个值得一说的事,便是他死后广被称为阎罗王。据记载,他病重临死前,邻边的老妇看见他的门下仪仗队很盛大,同王宫一样,老妇人感到奇怪便上前问。队伍中间有人回答说:“我们来迎接大王。”说完人又忽然都不见了。又有人病得很厉害,恍恍忽忽走到韩擒虎家里说:“我想拜见大王。”左右的人问道:“什么王?”那人回答说:“阎罗王。”韩擒虎的手下侍从想打他,韩擒虎制止道:“我生前做到了上柱国,死后能做阎罗王,这就很满足了。”从此生病不起,没几天就死了。

这些事被记录在正史《隋书》韩擒虎的本传中,这类内容在正史中是比较少见的。

帝王之相,重瞳猛将——鱼俱罗

鱼俱罗是隋朝猛将,二十岁便加入禁军,在灭陈之战、攻打突厥、镇压叛乱中作战勇猛,屡立功勋。

然而,这个人始终不受隋炀帝杨广待见,因为他的眼睛中有两个瞳孔,称为“重瞳”,这种特征在古代被认为是帝王之相,史书记载有重瞳的包括晋文公重耳、霸王项羽、北齐建立者高洋等人。因而,深信鱼俱罗有帝王命的杨广,寻了个由头杀了他。

要我说鱼俱罗还真是苦命,明明一直为老杨家卖命,却因为相貌这样的理由而被猜忌杀害,真是滑稽又可悲的事。

赤胆忠心靠山王——杨林

从杨林开始都是小说虚构人物,不过我个人还是蛮喜欢杨林这个角色,觉得这个角色塑造得挺成功。

杨林是隋文帝杨坚的弟弟,杨广的叔叔,武器很特别,是一对囚龙棒,打翻可不少英雄好汉。杨林一心忠于隋室,替君主南征北讨,平乱天下,可谓劳苦功高。可惜隋炀帝将摊子搞得太烂,老王爷有心振作,却是杯水车薪,最终在截击各路反王时被罗成用回马枪刺死。

杨林的历史原型多被认为是杨爽,杨坚的异母弟,有统兵才能,屡立战功。不过这杨爽25岁就去世了,在人物形象上与老王爷杨林还是差距甚远的。

铁骨铮铮忠孝王——伍建章

为了不赘述,我们把小说和评书综合起来探讨。忠孝王伍建章在当山洼一战,连挑南陈十几员上将,冲出重围,叫来援兵,救了隋朝一干君臣,端的是极厉害的猛将。后来杨广弑父篡位,伍建章上殿骂君,搞得杨广下不来台,结果被恼羞成怒的杨广抄家灭族,只剩下儿子伍云召和侄子伍天锡,两人后来分别成为隋唐第五、第六条好汉。

双枪老将——定彦平

定彦平早期为大隋创下诸多功勋,后来年事已高便辞官退隐。他是罗成的义父,不过罗成这个义子确实不孝,忽悠定彦平传授自己单枪破双枪之法。事实上,当时杨林攻打瓦岗寨,罗成帮瓦岗,定彦平帮杨林。结果在两军阵前,罗成用忽悠来的新技术打败了自己的老干爹。说起来,定彦平还真是认了个白眼狼。关于定彦平的结局,剧本不同说法也各异,总之好一点儿的还是退隐,最坏的就是被杀。

昌平王——邱瑞

邱瑞是秦琼的姨夫,尚师徒的义父。此人为官清正,刚直不阿,后来看透隋朝君臣嘴脸,投靠了瓦岗。在打铜旗阵时,劝降义子尚师徒不成,一怒之下冲撞过去,不慎触柱身亡。

以上就是开隋九老,你最欣赏哪一位呢?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