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
科学的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
意义:
1.科技角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2.国际竞争角度: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民族素质,焦点集中在科技和教育.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上立于不败之地.
3.国情角度: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科技总体水平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低,与发达国家差距大,己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1)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
重大举措;(2)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3)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国家的任务,既反映了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
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具有
重大的战略意义。
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代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怎样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就是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作为每一个社会个体,我们要正确地认识自己,人生态度乐观向上,生活态度积极热情,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能够用理性分析生活事件,人格独立、自信自尊,并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塑造与自我完善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开发自身的创造力,创造性地生活。发展是相对于静止的,要灵活运用,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尺度和标准,这样才能保持分析和判断的准确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去工作。 当今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与知识的急剧增长、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创新频率的加快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孕育出新的生产方式、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不加强学习就难以跟上形势的发展。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要从岗位需要、角色需要出发,不断加强学习。 在工作中,应重视工作质量和工作态度的提高,赢得效益,赢得发展。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在竞争中必然难以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其次,应在团队中提倡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努力将工作做好。活学活用,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日常工作,开创科学、合理的工作新局面。
十七大的主题和主要内容?
大会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代表2213人,特邀代表57人,代表着全国7300多万党员。
主要内容是:胡锦涛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作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大会审议通过了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批准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简述推进我国铁路现代化的5个方面内容?
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具有全天候、运能大、运价低、占地少和安全环保等方面的明显优势,是方便旅客出行、降低货运成本、发展绿色交通和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铁路部门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实施“科技兴路”方针,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了跨越发展。截至2009年底,全国铁路营运里程已达8.6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我国高原冻土铁路、客运高速铁路、货运重载铁路等工程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国铁路以占世界铁路6%的营业里程,完成了世界铁路25%的工作量,运输效率世界第一。我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