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荡,赵武灵王为什么要把秦昭襄王送回秦国
公子荡,赵武灵王为什么要把秦昭襄王送回秦国?
如果你以为赵武灵王是看上了秦昭襄王的母亲芈八子,那我只能说你太小看他了。
这是一个庞大计划的最后一步,赵武灵王以天下为棋盘,各诸侯国为棋子,下了一盘大棋。此举既使得赵国的国力达到巅峰,又为赵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与大力士孟硕比赛举鼎,结果被龙纹鼎给砸中,英年早逝。他除了留下一个笑话,更是留下一个烂摊子。
秦武王膝下无子,他死后,围绕着秦国王位,引发了一场血雨腥风。
当时争夺王位的是两方势力,一方是当朝太后秦惠文后,她支持秦武王的兄弟公子壮继承王位。另一方则是我们所熟知的芈八子,她支持自己的儿子公子芾继承王位。
秦惠文后是太后,地位崇高,且在此事上拥有最大的话语权。而芈八子这边,她的兄长魏冉是秦国重臣,双方也算是势均力敌,因此一直相持不下。
就在双方剑拔弩张,所有人都以为秦国内乱在所难免的时候,赵武灵王看不下去了,他决定再插一脚。
他既没有支持公子壮,也没有支持公子芾,而是提出了第三个选择,那就是芈八子的另一个儿子公子稷,也就是后来的秦昭襄王。
此时的公子稷正在燕国做人质。在当时,诸侯国林立,各国之间或战或和,经常缔结盟约。为了避免对方撕毁盟约,两国往往会互派王子到对方国家去做人质。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秦始皇的父亲,公子异人了。
由于此前的布局,赵武灵王和燕国打了声招呼,便将公子稷给带走了。芈八子一看,既然赵国支持公子稷,那她也支持公子稷好了,反正都是自己的儿子,支持哪个对她来说区别不大。
最终,在赵武灵王和芈八子的共同努力下,秦国避免了内乱,公子稷成功继承秦国王位,史称秦昭襄王。
赵武灵王这么做完全是为了赵国,这只是赵国霸业的开始罢了。
而想要了解赵武灵王的整个计划,则要从他继承王位开始说起。
整个计划的开端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去世,赵武灵王继位,然而他刚继位便面临着一场重大危机。
自古以来,王位更替都会导致政局不稳,正是趁火打劫的好时机。于是魏、楚、秦、燕、齐五国打着参加赵肃侯葬礼的旗号,各派出一万大军护送使者前往赵国,史称五国会葬。
虽然说得好听,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们这是打算来赵国捞好处的,如果让他们得逞了,估计半个赵国就没了。
赵武灵王第一次意识到,强大的国力是多么重要,弱者只会被人欺负,而强者则没人敢招惹,你不欺负别人就不错了。
好在,各国并不齐心,这才给了赵武灵王可乘之机。
首先,他下令全国戒严,同时赵国开启军队总动员,做出随时准备开战的样子。
然后,他当机立断与韩国、宋国结盟。三国形成了一张并不严密的包围网,一旦开战,秦、魏、楚、齐四国便要面对两面、甚至三面受敌的情况。
此举的目的在于威慑,使得四国一时不敢轻举妄动,为赵武灵王后面的行动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接着,赵武灵王花费重金,换来越国出兵攻打楚国。楚国和越国本身就有旧仇,因此双方一打起来就什么都顾不上了。
赵武灵王又故技重施,请动了楼烦王出兵攻打燕国和中山国。燕国实力较弱,面对楼烦王的攻势,只能全力以对。
至于攻打中山国,由于其地处赵国腹地,经常跟着其他国家趁火打劫,所以赵国不得不防,干脆先下手为强好了。
自此,五国联盟只剩三国,还要面对赵、韩、宋三国联盟,这三国只是想捞些好处的,本不想真的开战,加上赵国军队已经动员起来了,只得放弃原先的计划。
最后,五国只得按照赵国的要求,让护卫的军队都停留在赵国边界,只派使者进入赵国参加赵肃侯的葬礼,一点好处都没占到。
而此事之后,赵武灵王发誓要让赵国强大起来。但是他首先要搞定两个国家,那便是燕国和秦国。
插手秦国前,先拿燕国练手想要搞定燕国和秦国,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毕竟这两个国家实力不俗,不是那么好拿捏的,必须等待时机。
不过赵武灵王的运气真不错,他先等到了搞定燕国的机会。
公元前315年,燕国发生内乱。燕王不知道怎么想的,竟然被人忽悠准备将王位传给权臣子之。
问题是燕王又不是秦武王,他是有太子的。燕国太子自然不能接受这个结果,于是上演了烂俗的桥段,燕国太子向齐国借兵,许诺事成之后给予对方天大的好处。
此举技能削弱燕国,还能捞到一大笔好处,齐国自然乐意出兵,当即派出了将军市和燕国太子一起出兵燕国。
结果,事情的发展完全出乎了人们的想象,齐军大败,市被斩杀。于是事情升级成了两国战争,齐军派出大量援军,杀死了燕王和子之,然后又大肆劫掠,燕国太子根本无力控制局面。
本来事情到这里便可以结束了,从此以后燕国便是齐国的小弟,和它一起愉快地欺负赵国。
不过此时出现了一个不守规矩的观众,竟然跳上舞台,强行要求加戏,此人便是赵武灵王。
就在所有人都认为燕国大局已定的时候,赵武灵王却表示支持公子职争夺燕国王位。
当时,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公子职正在韩国做人质。不过这也好办,当时韩国和赵国是盟友,赵武灵王给韩国那边打了声招呼,韩国便放人了。
于是在赵国军队的护送下,公子职很快便回到了燕国。由于此前齐国军队的暴行,燕国百姓普遍对燕国太子不满,于是纷纷支持公子职和赵军。
赵军本就占据了地利和人和,又让公子职请动秦国出兵,很顺利地击败了齐军,公子职正式继位,便是后来的燕昭王。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燕国和赵国都关系和睦。而在搞定了燕国后,赵武灵王便开始寻找机会搞定秦国,于是便有了开头的一切。
那么,赵武灵王送秦昭襄王回国,到底有何图谋?最核心原因:为了赵国的崛起做准备。
赵武灵王选择的赵国崛起之路是增强武力,具体做法则是实行胡服骑射。让赵国人从习俗到生活方式,乃至作战方式全面效仿胡人。
这种移风易俗的事情,实行起来必定困难连连,赵国国内上至权贵下至平民必然会有很多人反对,如果此时再有别国介入,赵国就危险了,最差的情况也是持续衰败下去。
所以赵武灵王必须保证周围国家不会在此期间对赵国出手。
而赵国周边的几个国家,韩国与赵国是盟友,有着共同的利益;燕国刚经历内乱,忙着恢复国力,加上燕昭王欠赵武灵王一个人情,不好意思出手;魏国不足为虑,于是只剩下秦国了。
搞定秦国有多种选择,虽然等着秦国内乱,持续衰弱下去也是一个选择,但是赵武灵王选择了扶持一个亲近赵国的秦王。
毕竟,秦国家大业大的,一旦其陷入内乱,想要等到其彻底衰败,无力干涉赵国事务,时间太长,存在太多变数,很多国家都会介入其中,到时候就算赵国想置之事外都难了,哪里有空去实行胡服骑射?
所以,赵武灵王选择了相对稳妥的第二个选项,扶持一个亲近赵国的秦王,不过这秦王的人选也是有讲究的。
当时,秦国已经有两个王子在争夺皇位了,赵武灵王不管支持哪一个,都只能算锦上添花,效果不大。而最合适的人选,最好是最惨的王子。
在当时,王子混到最惨的地步,除了国灭,就是去别国当人质了。而赵武灵王的运气不错,燕国就有一个秦国王子,便是公子稷。
由于此时赵国有大恩于燕国,想要接走公子稷简直是易如反掌。
而选择公子稷还有一个原因,他是芈八子的儿子。
从赵武灵王帮助燕昭王夺得王位,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赵武灵王一直在避免赵国投入过多资源。毕竟,他不想过多消耗赵国国力,助人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罢了。
而一旦赵武灵王支持公子稷,芈八子必然也会转而支持公子稷的。毕竟对她来说,只要是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就行了,至于是哪个儿子,她并不在意。
这样,由于赵国的介入,即使不用派兵,仅仅是表个态,秦惠文后与芈八子之间的平衡就已经被打破,芈八子这边占据了优势,公子稷继位基本问题不大了。
赵武灵王基本不用出兵,就帮自己看上的王子夺得王位。然后秦国和赵国的关系必然进入蜜月期,加上秦昭襄王还要处理秦惠文后的势力,秦国是不会干涉赵国内政的。
至此,赵武灵王终于可以施展他的胡服骑射计划了。
总结赵武灵王费尽心机,帮秦昭襄王夺得王位,为赵国的崛起创造了机会。随后,凭借着胡服骑射,赵国的军队威震天下,即使是强大的秦国也要避其锋芒。
然而,几十年后,秦昭襄王领导下的秦国,凭借长平之战,歼灭数十万赵军,使得赵国的国势急转直下,到后来最终被秦国所灭。
这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赵武灵王光顾着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却没有考虑过将领的培养,于是出现了赵括这样的“人才”,将他多年的努力都付之一炬。
如果他早知如此,不知道还会不会将秦昭襄王给送回秦国。
芈月传公子荡欺负稷儿是第几集?
第45集
嬴荡倚强凌弱,欺负嬴通和嬴稷,要抢他们的小鸟。嬴华出现,狠狠教训了嬴荡。羋月感谢嬴华仗义执言,打抱不平,这一幕正好被芈姝看到。芈姝派人请来羋月,极尽拉拢。芈姝借机让嬴荡在嬴驷面前演练兵法,想让嬴驷对其另眼相看。没想到演习的木球掉到了坑里。嬴稷想出了借水之力让木球浮上来的办法,被嬴驷大加夸赞。芈姝心中郁结,恨辛苦筹划多日却为他人做了嫁衣
秦国和赵国是同一个祖宗?
秦国王室和赵国王室,确实是同一个祖宗。
两国王室共同的祖宗,生活在商朝末年。从西周建立开始,两国王室的先祖,就已经彻底分家了。所以到了战国时期,两国王室虽然还有共同的祖宗,但是血缘关系已经差了十万八千里了。
秦赵两国真实的关系,其实是这样的。
话说在夏朝末年的时候,有一个叫嬴费昌的人。如果按照史书上的记载来看,这个嬴费昌应该是黄帝的十一世孙。而在夏朝末年的时候,嬴费昌原本是夏桀王的臣子。但是后来,嬴费昌见到夏桀王实在是太过昏庸暴虐,所以就转投了刚刚崛起的商汤。
再之后,嬴费昌就做了商汤麾下的大将。连带着他的家族,也成了商汤麾下的士兵。后来在商汤讨伐夏朝的过程当中,嬴费昌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商朝开国之后,嬴氏一族就成了商朝的贵族。
在整个商朝,嬴家都算是顶级贵族之一。如此一来,嬴氏一族自然也就开枝散叶,子孙越来越多。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嬴姓后来成了上古八大姓氏之一。
但是,到了商朝末年的时候,面对这一次的改朝换代,嬴氏一族却站错了队伍。
当时嬴家这边,有一个叫嬴蜚蠊的人。嬴蜚蠊当时在嬴氏一族内部,应该是扮演着一个族长的角色。就算不是族长,应该也是比较重要的人物。而在商朝末年的时候,这个嬴蜚蠊就是商纣王的一个宠臣,而且算是那种心腹大臣级别的。
如此一来,嬴氏一族自然也就被绑到了商纣王的战车上,成了新崛起的周王室的敌人。而接下来,周武王开始讨伐商纣王,并且最后战胜了商朝。在这个过程当中,嬴蜚蠊并没有参战,因为当时他正在北方出差。等他回来的时候,商朝已经亡了。
因为嬴蜚蠊没有直接参与对周朝的战争,所以后来周朝也没有追究他的责任。但问题是,他的儿子参战了。
嬴蜚蠊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嬴恶来,次子叫嬴季胜。嬴恶来因为年龄比较大的原因,在商朝灭亡的时候,直接参与了战争,而且死在了战场上。如果《封神演义》是真的,那嬴恶来在这里面扮演的角色,大概就是商朝的某个总兵,然后被西岐那阵营那边的哪吒或者杨戬给干掉了。
这个嬴恶来,就是后来秦国王族的祖先。而嬴季胜,则是赵国王族的祖先。
因为嬴恶来本人参战了,所以此战之后,嬴恶来的后人,自然就要受到一些牵连。最关键的是,西周开国之后不久,周武王就病死了。而周武王死后,他的儿子周成王少年即位。而周武王去世之前,为了尽快稳定局面,周武王并没有大肆清理那些商朝的旧部。所以周成王刚登基的时候,商朝旧部的实力还是很强的。而这些人,则是以当年的商纣王之子武庚为首。
再之后发生的事情,自然就水到渠成了。以武庚为首的前朝旧势力,开始发动叛乱,嬴氏一族作为当年商朝的高级贵族,自然也参加了这场叛乱。但可惜的是,当时正是那位会解梦的周公掌权。结果不出意外,这场叛乱很快就被镇压了。
而这场叛乱被镇压之后,嬴氏一族的地位,自然就彻底没了。很多嬴氏一族的族人,甚至直接沦为了奴隶。这也是嬴氏一族上千年的历史当中,最大的一个低谷。
不过,在这场叛乱当中,嬴蜚蠊却并没有参与。之前商朝灭亡之后,嬴恶来战死,嬴蜚蠊这个做父亲的,也是心灰意懒,不想再参与这些斗争。所以在这之后,嬴蜚蠊就带着自己的次子嬴季胜,隐居到了霍太山上,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临汾地区。
除了父子二人之外,当时嬴恶来的一些后人,也跟着来到了这里。因为没有参与那场叛乱,所以后来在周王室处理嬴氏一族的时候,嬴蜚蠊他们家这一支,侥幸躲过了一劫。
再之后,又过了若干年,等到周成王长大成人,当年的那些恩恩怨怨,已经逐渐淡化了。这个时候,嬴蜚蠊他们家这一脉的人,才开始重新出来做官。而在这些小辈当中,有一个人最终脱颖而出,得到了周王室的重用。
这个人,就是嬴蜚蠊的孙子,也就是老二嬴季胜的儿子,嬴孟增。
因为嬴孟增的存在,老二嬴季胜这一脉,开始逐渐走上了上行通道。所以接下来,老大恶来这一脉的后人,就开始渐渐依附老二这一脉生存。
如此,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老二这一脉开始越来越兴盛。嬴氏一族有一门祖传的手艺,那就是养马和驾车。在先秦时期,开车可是一门真正的手艺活。比如后来孔子提出的‘六艺’当中,其实就包括了驾车这一项,也就是驾马车。
所以,当时老二这一脉的后人,在周王室扮演的角色,其实就是领导的司机。能干司机这种工作的,一般都是领导的心腹,在古代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所以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老二这一脉的三代人,一直给周王室当司机。
如此,到了嬴孟增的孙子嬴造父,也就是嬴季胜的曾孙这一代,嬴氏一族终于等到了翻身的机会。据说当时这位嬴造父,是周穆王的车夫。周穆王在西周的历史上,也是一位比较重要的天子,地位大概就等同于汉武帝在汉朝的地位。而在周穆王征战四方的过程当中,嬴造父一直给他开车,后来还立下了不少战功。
于是,后来周穆王为了奖励嬴造父,就直接把当时的赵城封给了他。赵城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洪洞县,因为被分封到了赵城,所以自此之后,嬴造父他们家这一脉,就成了所谓的嬴姓赵氏。
这里我们得多说一句,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在很久很久以前,上古的人为了避免近亲结婚,所以就给自己加上一个姓,这就是同姓不能结婚这个习俗的来历。最开始的时候,往往就是一个部落一个姓。但是后来,随着部落之间逐渐征战兼并,大部分姓开始逐渐消失,少数几个姓的后裔开始变得越来越多,所以就形成了所谓的上古八大姓。
这样一来,姓的数量越来越少,同姓结婚的概率就越来越大。当时为了了解自己的祖先是谁,又不允许改姓。所以这个时候,氏就出现了。氏这个东西,简单来说就是氏族。比如说同一个姓的家族,其中某个人后来去了另外一个地方,然后在其他地方开枝散叶,建立了新的氏族。这个时候,两个氏族的姓是一样的,但是氏就不一样了。
总之,在上古时期,姓和氏是两个概念。
而嬴氏一族这边,因为从嬴造父这一代开始,他们家族被封到了赵城。所以自此之后,他们家族就是嬴姓赵氏。而其他嬴姓的人,比如说当年那些参与了叛乱,被流放到其他地方的嬴姓族人,就不是嬴姓赵氏的人了。
当嬴造父被封到赵城的时候,因为嬴造父是当年那位老二嬴季胜的直系后人,所以老二这一脉的人,自然都去了赵城。至于老大嬴恶来那一脉的人,因为之前大家一直是一起生活,而且此时也还没出五代,没出所谓的五服。所以老大这一脉,在这之后,也成了嬴姓赵氏的人。
当然,如此一来,老二这一脉的人,就成了嬴姓赵氏的主脉。而老大嬴恶来那一脉,就成了所谓的偏支了。
就这样,又过了几十年之后,又过了两代人的时间,老大那一脉,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机会。
当时老大这一脉,有一个叫嬴非子的后代。论辈分的话,应该管之前的嬴造父叫叔爷。嬴造父被封到了赵地之后,也开始提携自家后辈,让自家后辈去给周王室驾车或者养马。在这个过程当中,嬴非子就去养马了。
而接下来,嬴非子在养马工作当时,表现得还特别好。后来有一次,当时在位的周孝王,去马场考察研究,这期间就召见了嬴非子。这次召见期间,周孝王一连问了嬴非子好几个问题,嬴非子都对答如流。周孝王一高兴,再加上当时周王室也有意想要扩大养殖业规模,正好缺一个养马的头。所以在这之后,周孝王就把当时的秦地,分给了嬴非子,让嬴非子去养马。
所谓的秦地,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地区。而嬴非子去了秦地之后,接下来,嬴非子这一脉的后人,就开始从嬴姓赵氏这个家族当中分裂出来,单独到了秦地开枝散叶。
此后上百年里,嬴非子这一脉的后人,逐渐在秦地开枝散叶,在当地彻底扎下了根。直到百年之后,到了西周末期,恰好赶上那场‘烽火戏诸侯’事件。犬戎进攻西周首都镐京,还干掉了当时在位的周幽王。得知此时之后,当时嬴非子这一脉的后人,就带上了全部的家底,前去救援。后来,嬴非子的后人,不但联合其他诸侯,赶走了犬戎,而且还护送周平王搬家去了东边的洛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平王东迁。
因为有着护驾之功,以及拥立之功。所以,周平王登基之后,直接就给了嬴非子这一脉一个伯爵的爵位,算是正式册封他们为诸侯。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秦国正式以一个国家的形式开始出现了。
再之后,就是秦国历代国君,不断艰苦奋斗,让秦国越来越强大,最后到了秦始皇那一代的时候,直接统一天下的故事了。
而嬴姓赵氏本家这一脉,自从嬴非子分家单过之后,他们这一脉依然在给周王室当司机。但是到了西周末年的时候,当时嬴姓赵氏这一脉,本家的家主嬴叔带,因为实在看不惯周幽王的昏庸,再加上当时晋国开始在山西地区崛起,而赵城又在晋国的势力范围之内。所以在这之后,嬴叔带直接带着嬴姓赵氏这一脉本家的人,投靠了晋国。
再之后,这一脉开始在晋国内部发展,逐渐成了晋国内部的大族。此后整个春秋时代,赵氏这一脉不断壮大,最终成了晋国内部最强大的三个家族之一。而到了春秋末期的时候,赵氏这一脉直接联合其他两个大家族,彻底瓜分了晋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而赵氏瓜分了晋国之后,建立了一个国家,这就是战国七雄当中的赵国。
所以,如果追根溯源,追溯到西周初期的时候,秦国王室和赵国王室,确实有同一个祖宗,嬴蜚蠊。嬴蜚蠊有两个儿子,长子赢恶来是秦国的祖先,次子嬴季胜是赵国的祖先。但问题是,到了嬴非子那一代,嬴非子早就带着他的后人,去秦地分家单过了。所以自嬴非子之后,嬴非子的后人其实已经不应该再称之为嬴姓赵氏,而是应该称之为嬴姓秦氏了。
至于说为什么秦国这一支,没改为嬴姓秦氏,这其实也不复杂。因为分家的时候,嬴非子并不是他这一脉的大宗。按照西周的礼制来说,他没有单独开辟一个氏的资格,所以就没就改成嬴姓秦氏。
等到春秋战国时期之后,那时的秦国,已经是天底下最强大的一个诸侯国了,王族最在乎的是自己家族的历史。而改氏这件事,又不能给秦国带来什么实际的好处,那秦国王族自然就更不会改自己的氏了。所以对于秦始皇来说,他的姓嬴,他的氏是赵。至于秦,只是他的国号而已。
芈月传公子荡被马蜂蛰谁救的?
在电视剧《芈月传》中公子荡被杀人蜂蛰伤时是被芈月所救。羋姝欲借杀人蜂杀害公子稷,不料却阴差阳错使自己亲子公子荡也被蛰伤,后芈月由杀人蜂和蜘蛛王的争斗故事中想到解蜂毒的药物――七叶一枝花,并且不顾葵姑的反对将药送给羋姝为公子荡解毒。
芈月传中公子荡是哪一集死的?
芈月传中公子荡是第60集死的。
公子荡(秦武王)(前329年—前307年),嬴姓,尹氏,春秋战国时代秦国国君(前310年—前307年当政)秦惠文王之子,
秦武王个子身强力壮,孔武好斗。政治理念,设定宰相,驱赶张仪,同盟三国魏国,联越制楚。国防上,攻拔宜阳,设定三川,长子县蜀乱。经济发展上,改动封疆,更修田律,输通河堤,筑堤造桥。
秦武王爱好大比武较量,选任大力王任鄙、乌获、孟说等皆得高官。秦武王四年(前307年),武王与孟说赛事举“龙文赤鼎”,結果大鼎转手,砸断踝关节,气绝而亡,时岁22岁,溢号为烈(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