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新娘大结局,印度电影真的比中国强吗

2023-03-03 04:20:03 105阅读

印度新娘大结局,印度电影真的比中国强吗?

有人说PK,我就想起了早年引进阿米尔汗的一部获奖电影《印度往事》,这部影片国产片看的较多的人第一时间就能想起《京都球侠》。

豆瓣的这个影评说的已经很好了。

印度新娘大结局,印度电影真的比中国强吗

《京都球侠》去掉时间这个因素其实表现的和《印度往事》如出一辙,那谁能说国内没有过民族问题影片?为什么模仿的《印度往事》能获奖,《京都球侠》却不行?不仅仅因为粗制滥造,更多的还有时间、影响、受众需求很多问题。

而且电影题材的选择、发展上的转折也并非可以随心所欲,他们都是一代代发生变化的。以前描述国内各种矛盾的电影国内不是没有过,岔题如《奇异的婚配》中被贩卖到彝寨中的汉家女,反应地方问题的《牧人之子》,地方发展的《锦上添花》等等……可现今大众耳熟能详的有几部呢?如今我们大谈优劣,却忽略了根本上观众对市场的需求。有些影片观众喜欢,可不够优秀不能拿奖。拍还是不拍?《百鸟朝凤》这样沉闷朴实看似冗长的影片,有多少人感受到了其中的切实问题?

如PK中的穆斯林与酒,其实放到国内并没有那么鲜明,甚至不如《红河谷》中的沐浴片段来的刺激。因为在国内,在维族同胞大多都是穆斯林的前提下,我们能看到这样的照片。

而如摩洛哥这种阿拉伯国家,虽然信仰是伊斯兰教,却也有很好的葡萄酒生产地。应该说禁酒在各国、各地的穆斯林眼中不完全一致,如果PK这个情节放到新疆,或许会显得很多余。

至于伊朗……在79革命出现以前,饮酒似乎是合法的。时至今天,伊朗边境每年都还可以查获大量的烈酒,没人喝为什么会有人走私?

如同天主教的守贞,佛教的吃不吃肉在现实中也不是一成不变,伊斯兰教也是一样。如果没有哈里发的酒德不佳,禁酒会否像今天这样成为一个讽刺话题也尚未得知。而如果伊斯兰教真禁的那么夸张,如图中这几位女子又是怎样说服自己完成拍摄的?

和印度的佛教徒谈吃肉喝酒,人家不觉得中国人有病才怪。释迦摩尼在有些记载中最后的一餐吃的是变质猪肉,那刻意拍摄鲁智深饮酒吃肉反对的会是世界各国的宗教协会还是中国的民众?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链接:你所知道最冷的冷知识是什么? - 步衫的回答 - 知乎

中国的影视发展,还没到影视人敢于随心所欲讽刺观众们的地步,因为需要顾忌的还有囊中羞涩。

影视思想的进步是随着人文发展变化的,情节的表现是根据观众承受力表达的。如今的国产影片,不习惯直接使用如孩子挑衅般的方式赤裸裸的在民族文化上玩对立噱头来丰富支线,而更多如《花腰新娘》中退腰带那种表现,让本民族的人去演绎本民族的传统禁忌,以便其他的民族同胞理解获悉,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问题扩大,这种表达是含蓄且厚重的。正是这种对观众的宠溺造就了今日的含蓄和深沉。(非要一个汉族人退腰带?才算政治正确?我大汉族何时敏感如老黑了?)

无论如何,用讽刺来对比中印影片优劣,是对印度影片发展史最大的不公允。

印度影片的优秀从何而论?

印度影片曾断档过,这是个鲜有议论的话题,因为它表现的并不明显。从二战前《印度电影法》制定以来,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为止,几乎每时都可以看到一些优秀影片的出现。我国曾引进过一些如《大篷车》这样的影片,像《大都会》这种也有不少人耳熟能详。但早在1957年《印度母亲》这种就已拿到最佳奥斯卡外语片的电影,以及后来反映1943年印度饥荒与当时村落民族传统分崩离析的《远处的雷声》(柏林金熊)才是这种优秀的重点,然而国产如《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却有一些观点是“揭露丑陋的中国人向外国卖好”的可怕评论。

那么就讽刺崇洋媚外好了。这种话题的影片,早在1926年印度就有了《从英国归来》,而中国何时有的《北京人在纽约》?问题成型时间不同,拍摄时间也自然不会相同,时至今天明说观众“崇洋媚外”的讨论和报道也屡见不鲜,可拍摄这种影片,却必然会赔本还赚不到吆喝。

题外话,这倒让我想起跟风不断如《追逐墨尔本》《上海人在东京》《别了温哥华》《走过旧金山》《迷失洛杉矶》此类影视剧了。能反映问题的有几部才算合适?一个问题在一个国家延续多少年才会有所改善?多少人看完了纽约的不好后又好奇上述这些地方的风土人情?拖后腿的是影视制作者还是受众群体?

到七十年代,中国改开忽如一夜春风来般的涌现了大批良莠不齐影片的同时,印度却陷入了政局板荡的尴尬局面,社会和阶级问题的矛盾高发,吏的更多电影人不得不渐渐逃离这块泥潭去拍摄《烈焰》这种动作片,。拍一部放三年爽不爽?爽到时至今天,印度的动作影片仍占据了一大格局,如今印度的俩大汗可谓人尽皆知。(阿米尔汗&沙鲁克汗)

只是截至至九十年代,虽然印度一直在大量拍摄电影,甚至高产到了世界第一的地步。可就像国内一样,他们拍摄更多的是歌舞剧情片和模仿影片(《舞动情深》1999),发展心态上已经死掉了。七十年代尚有的一些垂死挣扎,也将问题大多转移到了城市负面和农村民生问题上,因为要迎合农村受众市场。毕竟城市里的人们逐渐转移阵地去看了电视剧,电影票房每日渐下,甚至《勇夺芳心》这样的奇迹也无法挽回这种颓势,虽然它迄今为止放映了整整十五年。而如穆斯林与酒这样的话题,甚至只能说是余毒作怪。可话又说回来,中国如今谁还会放《小二黑结婚》《儿女亲事》?可包办婚姻的回潮似乎已经又开始占据新闻界的一席之地了,《中国式相亲》的成功足以说明问题。

到这里为止,其实中印两国已经无限贴近了,都突出了电影票房颓势对产业本身的冲击。或者可以说,中国如今的发展其实和国外是正相反的。国内在电视普及后更多的在大力发展电视剧,而后才在今天将目光转移到了电影上。

相反像印度这种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影片出产大国,才会时隔二十年后因为某些原因可以迅速地让人耳目一新,哪怕如今印度的歌舞剧情、题材模仿仍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市场(如《新警界双雄》),我们也仍能看到一些如《胭脂泪》这种可以碾压包括日韩这种传统认知中影业大国的优秀影片出现(英国电影学院奖,我记得中国获奖三次,日本获奖两次,印度获奖应该是五次,韩国没有……)。

只能说中国人民对印度的影片关注的太少,少到可以用“穆斯林和酒”这样的影片判断对方的优秀。

下附二十五部曾被《印度日报》评为不可不看的优秀影片,循着时间去看,不难发现我所说的这些问题,而在中国,这种发展上的断档从抗战以前我们却出现了至少三四次之多,这是非战之罪。

Black.2005

Lagaan: Once Upon a Time in India (2001)

Satya (1998)

Dilwale Dulhania Le Jayenge (1995)

Qayamat Se Qayamat Tak (1988)

Mr. India (1987)

Jaane Bhi Do Yaaro (1983)

Arth (1982)

Deewaar (1975)

Sholay (1975)

Bobby (1973)

Scorching Winds (1974)

Pakeezah (1972)

Anand (1971)

Padosan (1968)

Teesri Manzil (1966)

Guide (1965)

Sahib Bibi Aur Ghulam (1962)

Mughal-E-Azam (1960)

Pyaasa (1957)

Mother India (1957)

Do Ankhen Barah Haath (1957)

Devdas (1955)

Do Bigha Zamin (1953)

Awaara (1951)

拉兹最好听的十首歌?

印度最好的十首歌

1、《拉兹之歌》是电影《流浪者》里面的歌曲,这首歌引发了人们对流浪者的共鸣和同情。

2、《丽达之歌》是电影《流浪者》里面的插曲,表现的是男女主人公重逢的喜悦之情。

3、《苏尼达之歌》这首歌是印度电影《大篷车》里面的插曲,表达了一个人的失魂落魄。

4、《吉米来吧》这首歌一经推出就占据了各大排行榜榜首,一夜之间传遍了印度的大街小巷。

5、《天使之吻》又名“印度亲嘴歌”,整首歌都是亲嘴的响声。

6、《女友嫁人了新郎不是我》是电影插曲,讲述了电影当中的故事情节,表达了燃烧的爱火。

7、《印度新娘》这首歌呼应了电视剧里单纯美好的爱情。

8、《为你而活》这首歌是印度电影《巴霍巴力王》里面的插曲。

9、《En veetu thotttathil》这首歌给你一种触动人心的感觉,把你带入了印度的爱情世界里。

10、《Bindiya chamkegl》这首歌的歌手的声音很妖娆,是对印度神秘女子的写照。

印度结婚项链的寓意?

印度结婚项链的寓意:印度的结婚项链是一条神圣的项链,是新郎在婚礼当天在新娘的脖子上的,是丈夫赋予她妻子和生活伴侣的地位; 是作为他们的婚姻的标志,寓意相互的爱和善意,理解和忠诚的承诺。

当地人的哪些习惯让人受不了?

来到印度尼西亚才知道月收入5000元就是高收入,1000元不到就能请个保姆,来到印度尼西亚才知道当地人一半的时间堵在路上,吃饭习惯脱了鞋坐在地上,上厕所用勺子舀水不用纸。

‬印尼初体验

几年前到印尼出差,公司在当地租了一套公寓用作办公生活,下飞机就和接机的司机联系,司机是公寓的房东派来的。

从机场出发还算顺畅,进入市区车速就变得越来越缓慢,马路逐渐拥堵,不一会车子就停在原地一动不动,我看到车外的摩托车见缝插针地穿梭在车流中,就拿出手机来拍照,司机笑着说是肯定第一次来这里吧,呆两天就会习惯了。

我发觉骑摩托车的人基本上穿着长袖的外套或者是夹克,司机说白天紫外线强烈,当地人怕晒黑,在太阳下就裹得很严实,可是我感觉他们的肤色已经很深了。

在一个十字路口,我看到有个人挥舞着旗子在指挥交通,我们的车要通过路口时,那个人就拦在车前不让我们的车过,然后他就让对面的一台车先转弯,再让我们开车。

我好奇地问司机怎么情况,司机说他们帮需要转弯的车辆截停其他车,不过转弯的车辆要给他们小费,我回头见到刚才转弯的车主正掏钱给那个举旗子的人。

经过漫长的堵车,终于来到租住的公寓,房东是华人,在当地经营一家公司,有几处房子,我和他说在市区堵了两个小时,他笑着告诉我在当地堵车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在堵车就是在去堵车的路上。

他公司里不少员工住在郊区,每天早晨三四点就出门,40公里路要开2个多小时才到市区的公司上班,不过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作息规律。

吃饭时和房东聊起司机,他告诉我这是他家里的专职司机,另外家里还有两个保姆,一个做饭打扫卫生,一个帮忙带小孩。

房东说在印尼不是有钱人才会请保姆和司机,当地的保姆一个月工资1000左右,司机一个月2000左右,很多普通家庭同样会请保姆和司机,家里有个保姆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印尼的收入水平

印尼大部分地区人均月收入在1100到1600元之间,雅加达的平均收入最高,在2000到3000元之间,雅加达的最低工资标准是2200元,但实际上很多人的工资并没有那么多。

在印尼从事餐饮服务行业的月收入很低,不到1000元,建筑工人月收入1245元,护士月收入1400元,机关单位员工月收入1800元,金融机构员工月收入1950元,像医生、大学老师、律师等行业月收入接近5000元,在当地属于高收入人群。

印尼人的收入不高,但是他们并不愿意加班,日常工作时间就是一周五天,每天8小时,难得有人会为了加班费留下来继续工作,基本上到了下班时间就回家。

他们每天要做5次祷告,上班时间遇到祷告的时候就会放下手上的工作,集体去进行祷告,每周五下午当地公司会提早下班,甚至下午不上班,因为礼拜五的下午3点是他们最重要的礼拜时间,不能错过。

印尼人普遍慢悠悠的性格加上每天要按时完成祷告,他们的工作效率实在是不可恭维,对于开会或者工作上约定的时间经常推迟,问他们总是回答别着急等一下就好。

印尼人的生活态度比较乐观随性,讲究和颜悦色,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他们的脸上经常挂着笑容,和他们打交道很难发脾气,刚想发火看到他们无辜的表情就明白骂了也没用。

‬印尼的物价

印尼的瓶装水1.5元一瓶,大米3.2元一斤,印尼本地产啤酒11.6元一罐,牛奶10元一升,牙膏和洗发水15到20元左右。

印尼的胡萝卜5元一斤,土豆7.5元一斤,大蒜12.5元一斤,辣椒17.5元一斤,西瓜4.2元一斤,苹果8.5元一斤,芒果12元一斤。

鸡蛋12元10个,鸡翅12元一斤,牛肉30元一斤,在当地买鱼和虾等海产品比较便宜,海虾只要40元一斤。

印尼夜市的一个油炸串串1元钱,一碗丸子加面5元钱,一份海南鸡饭7.5元,一份汉堡包套餐20元,一顿牛排套餐80元。

印尼的生活成本里居住成本占比很高,租房的价格没有想象中的低,雅加达市区单卧室的公寓月租2000到3000元,80平的双卧室公寓月租4500元,当地的平均房价2万元一平,郊区比较便宜,只有市区的一半价格。

‬印尼的巴迪克文化

巴迪克是印尼特有的蜡染花布,用巴迪克面料做成的服饰是印尼人在重要场合必穿的衣服,从孩子出生到成年,从结婚到去世都离不开巴迪克的装饰。当地人认为在喜庆的时间不穿巴迪克服饰,就不能称作完美。

每个地区的巴迪克有不同的风格,各种图案和色彩背后有当地的文化内涵,设计的图案从原先单一的点和线变得越来越丰富,大自然的动植物形象成为现在的创作灵感来源。

印尼的巴迪克有性别区分,女性穿的巴迪克图案比较有规律,花样线条是重复的,男性穿的巴迪克图案比较复杂,从视觉上看更加丰富多彩。

巴迪克原本是皇室和贵族才能穿的衣服,现在早已成为普通人的家庭服饰,很多印尼的公司每到周五就要求员工上班穿巴迪克,不少城市有巴迪克博物馆,是印尼人自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印尼的女性一般会包裹着头巾,男性头上会戴无边的黑色帽子,通常是用平绒布制作的,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戴帽子是男人成年的标志,代表要注意礼仪举止。

‬印尼人坐地上吃饭

在印尼你会发现到了晚上一辆辆流动餐车就排列在马路两边,餐车上摆满了当地各种小吃,主要以油炸食品和烤串为主,已经提前做好,只需要加热一下就可以吃。

像米饭之类的主食会放在纸袋里面,挑选好直接打开纸袋就能吃,当地人只能用右手抓饭吃,左手是用来上厕所的,不能碰食物。

印尼的小吃摊一般没有桌椅,就在摊位旁边地上铺着一大片席子,食客拿好食物就脱鞋盘腿坐在席子上,开始享受美食。

这样吃饭确实接地气,不过大家都脱了鞋吃,如果旁边有人的脚味道重一点,就不知道还有没有食欲和胃口吃下去。

在印尼本地餐馆,就餐时桌上会放上一碗清水或柠檬水,那不是给顾客喝的,而是用来洗手指的,边吃手抓饭边沾下水,这样米饭就不会粘在手上。

‬印尼人喜欢大家庭居住

在印尼很多人习惯大家庭居住在一个屋檐下,印尼的年轻人成年后,即便经济上独立也不会搬出去和父母分开住,印尼经常祖父母,叔叔伯伯,阿姨姑姑,几代人和亲属住在一个街区或者一栋楼里,倾向于保持近距离的生活。

在印尼的公园、草坪、广场上随处可见祖孙6、7个人组成的家庭在野餐散步,不少人买的私家车是7人座的,摩托车上一个大人载着三四个小孩很常见。

印尼人家里的厕所在蹲位或者马桶旁边会砌一个蓄水池,里面装着水和一个舀水的勺子,上完厕所就用勺子舀水冲洗一下,条件较好的家庭在马桶边会装着一根水管来清洗。

印尼人洗澡也是用到蓄水池里的水,用勺子舀水往身上浇,他们每天要洗两次澡,而且习惯早上起床洗一次,他们认为早上不洗澡的人不干净。

印尼农村有很多高脚屋,底层不住人,用来存放杂物,饲养家禽,二楼才住人,雨季不会遇到家里积水的情况,又方便通风,适合当地炎热潮湿的环境。

‬印尼大街遍地摩托车

印尼的马路上除了汽车就是摩托车,尤其在上下班高峰时段放眼望去,密密麻麻的摩托车塞满了汽车之间的空隙,看不到路面,只看得一片黑压压的头盔。

等在十字路口快要绿灯时,摩托车就会轰出震耳欲聋的引擎声,仿佛置身于拉力赛的赛道上。一见到绿灯,就看到身旁的摩托车呼啸而过,只看到远远消失的尾灯。

印尼人的摩托车不仅仅载人,当地人充分发挥摩托车的作用,当作货车来使用,随处可见拉着家电家具,或者装着一大堆货物的摩托车。

在印尼还有专门的打摩的软件,深受当地人的欢迎,因为印尼的堵车非常严重,坐摩托车要比坐汽车快得多,人们出门的首选自然是骑摩托车。

印尼人出门习惯用硬纸板箱当作行李箱,在印尼的车站,机场,到处能够看到人们手上举着一个大纸板箱,甚至有不少人出国的时候也带着纸箱装行李。

来到印尼才知道的事情

印尼的水质处理不好,最好不要喝,即便烧开了还是容易拉肚子,烧饭做菜和饮用水就买瓶装水,洗澡洗脸的生活用水就用净水器过滤后再使用。

印尼人平时吃饭总喜欢点一杯饮料,去餐馆里服务员会第一时间询问喝什么饮料,他们对冰甜茶和各种鲜榨果汁很感兴趣。

印尼人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送礼,在当地出个远门或者出差就要给亲戚朋友带礼物,空手回家会被认为是看不起别人的意思,主动要别人带礼物代表给你面子。

印尼人喜欢别人去他们家里做客,不管家庭的富裕程度如何,当地人的客厅始终保持着整洁有序,不少人家里地上还会铺着地毯,随时随地准备接待来访的客人。

印尼人结婚的时候,新娘会邀请前任到现场观礼,并且在仪式上和前任拥抱,对曾经的照顾表示感谢,前任也会对新娘送上祝福。

最后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在巴厘岛有个一年一度的亲吻节,节日当天在马路上可以亲吻单身的小姐姐。

印度女明星艾西瓦娅?

艾西瓦娅·巴克罕(Aishwarya Krishnaraj Rai),别称:艾西瓦娅·巴沙坎;1973年11月1日出生于印度卡纳塔克邦芒伽罗市,印度著名女模特儿、演员,有印度宝莱坞第一美女之称。

她以模特儿身份出道,曾代言印度传统沙丽和百事可乐以及欧莱雅的广告,出演了个人首部电影作品《舞蹈王子》,获得了印度全国银幕奖最佳新锐女演员奖。艾西瓦娅的代表作品有《天赐良缘》、《宝莱坞生死恋》、《新娘与偏见》等。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