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冬天的第一天吗,60年来最冷冬天会到来吗
立冬是冬天的第一天吗,60年来最冷冬天会到来吗?
拉尼娜已经肯定要重现江湖,2021年这个“双拉尼娜年”的冬天,真的会出现极寒天气吗?它对疫情又有何影响?春节我们还能正常回家过年吗?
记得那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我刚起床,一个陌生的电话号码打进来,接过电话一听,原来是老家楼下的大何。
那时,我在武汉工作、生活已多年,老家一套两居室的房子一直空着。我家在三楼,楼下的大何比我大几岁,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就夫妻二人在家。
电话里,大刘急急忙忙地告诉我,昨天半夜我家的水管爆裂,水已从我家流到他家,两家的地板都已被水泡了。不得已,他已撬开我家门,进去把水关了,他让我赶紧回家处理一下。
这是2008年给我最深的记忆,而这也是那一年在中国南方普遍发生的一种现象。因为南方从未出现过这种极寒天气,所以水管普遍没有进行防冻处理。
而更严重的类似的现象还出现在电管上:我们南方的高压输电线也没有进行防冻处理,所以出现大面积因结冰而导致的电路故障,让本已非常寒冷的人们雪上加霜,失去了供电。
同时,由于大面积的道路结冰,道路运输困难,很多回家过年的人被困在路上,进退不得,一些城市甚至陷为了孤城。
而这一切,都得归因于拉尼娜现象。正是这个听起来良浪漫的名字,让我国因灾死亡129人、失踪4人、紧急转移安置166万人,受灾人口超过1亿人,直接经济损失1516.52亿元。
一对调皮的“圣婴”拉尼娜是与厄尔尼诺相伴相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厄尔尼诺现象之后往往会出现拉尼娜现象,但出现的次数要少于厄尔尼诺,也就是说,并非厄尔尼诺后一定会出现拉尼娜。
二者是完全相反的气候现象,厄尔尼诺出现时环境温度升高,拉尼娜出现时环境温度降低。
这两种现象是大气与海洋共同作用的产物。在海洋中,因为阳光的照射,上面的海水温度较高,下面的海水温度较低。当海洋上东南信风吹起的时候,太平洋东部的高温暖水流向西部,使得西部海平面高于东部;与此同时,海洋底部的低温海水上升到东部的海面上。
如此不断循环,使得太平洋东部海水变冷,低于西部约0.5度。而这又会对太平洋东部周边的云系及陆地产生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则与此正好相反,高温暖水由太平洋西部涌向东部。
生活在太平洋东部沿岸厄瓜多尔、秘鲁等地的古印第安人,很早就发现在圣诞节前后,海水的温度会出现异常,而后就会出现海鸟迁徙等奇怪现象,于是他们分别称之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来源于西班牙语,分别是“圣婴”“圣女”的意思,也就是说,“厄尔尼诺”是小男孩,“拉尼娜”是小女孩。但是,远在南美的厄瓜多尔和秘鲁,怎么会以西班牙语来命名这两种现象呢?原来,在大航海时代,西班牙曾经殖民了厄瓜多尔和秘鲁等地数百年,西班牙文化对南美影响深远。
今年冬天一定会“冻死狗”吗?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都有影响,其中对东太平洋国家影响尤甚。
受其影响,我国容易出现三种情况:南旱北涝、台风次数增多、夏热冬冷。
今年夏天,南方持续干旱,武汉甚至1个多月没下雨,这在往年是非常罕见的;而北方却暴雨不断,很多地方甚至出现特大暴雨,河南省水灾尤其严重,以后干旱少雨的甘肃等地,也出现了大暴雨。这一切,似乎 “南旱北涝”的情况已得到了证实。
今年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生成的台风有27—29个,较常年的26个偏多,而登陆我国的有8—10个,也较常年的7个偏多。尤其是杜鹃、烟花、圆规等台风登陆后,给我国部分地区带来较大影响。
而今年的夏天,也较往年明显偏热。现在只剩下一个需要证实:冬冷!
就在近日,国家气候中心宣布了一个重要消息:我国预计10月进入拉尼娜状态。也就是说,拉尼娜已经确定。
但今年冬天我们一定会冻成狗吗?我认为,虽然已经确定拉尼娜要来,但不会重演2008年的极寒。因为国家气候中心同时宣布,这是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
大家可以对照看一下1950年以来拉尼娜事件对我国的影响及相应年份冬季的平均气温。
拉尼娜对今冬防疫和春运的影响目前来看,在国外疫情严重的形势下,输入病例不可能完全根除,国内疫情还时有发生,而最近由内蒙古引发的疫情,更是涉及10多个省市,可见疫情防控还不能丝毫放松。
而拉尼娜所引发的寒冷天气,无疑将加大疫情防控难度,感冒会更加多发,这是否会与新冠交织在一起还值得关注。
与此同时,一年一度的春运也即将到来,以亿计的人口大迁徙又将出现。拉尼娜会不会造成局部大面积结冰,从而影响人们出行,也是值得关注的现象。
尤其令人担心的是,如果春运、疫情与极寒同时出现,情况会更加复杂。
但是,让我放心的是,国家早已意识到这一点,这么早就发出“10月进入拉尼娜状态”的预警;疫苗正在大面积接种;防疫已有成熟做法;春运部署有条不紊;物资供应充足;经济平衡复苏……
这一切,让我们相信,2008雪灾已成过去,拉尼娜不会再给我们带来很大困难!中国的崛起已不可阻挡!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三九是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间吗?
今天是三九的第一天,从今天开始已经进入了三九严寒天气,但是从今天全国的气温状况来看,不是特别的寒冷。目前的温度黄淮地区平均在2~5度之间,夜间的温度也仅仅在零下2~3度的样子,所以温度总体上来说还是可以的,这正印证了气象专家预测的今年是暖冬的现象。当然,对于东北地区的温度是非常寒冷的,目前黑龙江的温度达到了零下20多度,所以感觉的现在三九严寒天东北地区是非常寒冷的一段时间了,可对于我国其他地方的温度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三九严寒天并不是说一年最冷的天气,有时会在四九的天气里。农村俗话:“冷天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这就说明了一年当中有时并不是三九严寒天最冷,有时在四九的天气里是非常寒冷的,这需要根据冷空气到来的时间。今年从目前的状况和温度的天气变化来看,尽管现在出现了全国降温的现象,但总体上温度下降的不是太厉害,所以今年最冷的天气应该在四九的天气里。对于所有的天气大家都是知道的,从冬至那一天开始进入数九的天气,数九的天气是一九就是9天的时间,这样九九八十一天就到了桃花开的时候,也就是春天到来了,人们进入了春耕的季节,进入了一年忙碌的时间。这也就有了数九的儿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桃花开!”这首儿歌里面就说明了,一年最寒冷的冬天是在三九天气或者是四九天气里。今年是暖冬的天气,但是每年的冬天尽管是暖冬,也有寒冷的那几天,寒冷的那几天就在三九天气或者是四九的天气里,所以今年也是有寒冷的冬天,但就目前来看三九的天气是不是很冷的,在四九的天气里应该是最寒冷的,也就是过年前后的一段时间是非常寒冷的。三九或四九的天气基本上就是大寒小寒的节气,“小寒大寒不寒,明年到春寒”。从目前来看,明年倒春寒的现象应该是发生的概率非常的大。总之,对于今天是三九天的第一天,从今天开始天气会变得更加的冷,当然相比往年而言,今年的三九天不算是太冷,至少目前温度还是比较适宜的,全国平均温度在零上5度左右,最冷的是东北以及我国其他北部地区,但总体上来说是一个暖冬的现象。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而且立春的时间是在明年正月十一,立春的时间比较晚,这也说明了今年三九天气不是最冷的,你最冷的时间应该四九的天气里。
有些农村有个习俗就是用冬天的雪水腌鸡蛋?
有些农村有个习俗就是用冬天的雪水腌鸡蛋,几年都不会坏,这是为啥?
题主所说的应该是“雪水腌鸭蛋”吧!腌制鸡蛋的做法虽然存在,但其并不是主流做法,通常情况下农村都是使用鸭蛋腌制,毕竟鸡蛋直接用作煮食、做菜的口味好、营养高,而鸭蛋用来食用的口味不及鸡蛋好,所以常常都是用来腌制的最佳材料。
目前正处于春季,是鸭蛋的生产繁育的最佳季节,而对于题中的使用雪水腌鸭蛋的做法,我们农村并不是很常见,通常都是使用自来水。一般腌制后一个月左右就可以食用了,目前我家奶奶就在家里腌制鸭蛋。
至于使用雪水腌制鸭蛋的做法,这应该是很早以前的做法了,因为那个时候环境条件好,而且山上的空气条件好,雪水比较纯净,采取这些雪水用来腌制鸭蛋的效果可能会很不错。之前我奶奶就说她小时候喜欢生痱子,就使用太婆婆留下来的冬天雪水伴着草药涂抹,冰凉冰凉的,效果很好。
的确如此,资料显示新鲜雪水比重较轻,含有的成分与正常水略有不同,但就是这点原因使得雪水有了特殊作用,对人体有益。所以使用雪水来腌制鸭蛋的做法,能促进盐与雪水融合,增强腌制的效果,提高风味。但是否能延长保存时间,我觉得并不可信,因为蛋壳并不能长时间的处于盐水的高浓度溶液中,容易渗漏破损。最长时间也只在半年左右。
但对于现在的雪水,因为环境问题,雪水也不能保证是很干净的,所以现在用雪水腌制鸭蛋也都做法,我觉得并不可取,还望大家了解!
对此,你们有什么其它不同的看法或意见?欢迎留言和我们一起分享讨论哦!为什么东北的雪越来越少了?
冬天到来了。冬天最让人期盼的还是痛痛快快下一场大雪。然而近年来像模像样的下雪天越来越少了。冬天也越来越不像冬天了。现在从天气预报上得知,原来素有林海雪原美称的东北地区也很少下雪了。
为什么东北的雪越来越少了呢?简单的说是因为冬天不冷了。很难奢望暖冬天气还能够带来大量的降雪。
图示:东北美丽的雪景
要知道为什么东北的雪越来越少了,那我们就先了解一下以前东北为什么雪会那么多?我觉得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冬天天气非常寒冷,一个是东北靠近海洋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
东北地我们国家冬季最寒冷的地区,寒冷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东北地区的纬度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影响最明显。东北地区北部和西部没有很高大的山脉可以阻挡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因此到了冬季东北的气候非常寒冷。
可以把哈尔滨和法国的巴黎比较一下,巴黎的纬度比哈尔滨还要高一些,但是巴黎的冬天却比哈尔滨暖和多了。原因就在于巴黎受到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而哈尔滨则在西伯利亚冷空气的控制之下。
图示:西伯利亚冷空气对东北的影响
我们再看看东北地区的东边就是日本海和太平洋。虽然东北地区的东部也有长白山等山脉的阻隔,但也并不能完全阻隔海洋中的水汽进入东北。
形成降雪的两个基本条件都有了,很冷的气温和足量的水汽,东北地区的雪能不大么!
图示:来自西伯利亚冷空气和来自海洋的湿热空气交汇形成降雪
这是以前,现在为什么雪越来越少了呢?无非就是气候发生变化了,原先形成降雪的两个条件发生改变了。别说现在东北不冷了,就是西伯利亚和北极地区的温度也比以往暖和了。有报到称,2018年的夏季北极地区的最高气温到了32℃。冷空气的发源地都不冷了,受它影响的东北地区也就不那么冷了。
全球气候变暖也影响到了洋流的变化,由海洋进入到陆地的水汽也在发生着变化。这两个条都在悄悄的发生着改变,因此东北的降雪就越来越少了。不光是东北地区,全国的其它该下雪地区的降雪也是越来越少了。而以前不下雪的南方地区反倒会下起雪来。
图示:东北美丽的雪景
为什么东北的雪越来越少了?这是我的一些看法,不知道大家对此怎么看的呢?你们那里冬天下雪了吗?我在山东,今年一个雪花也没有见!
为什么古人把冬至定为12月22日?
谢邀!二零一八年戊戌年冬至就快到了,首先小地在此向各位道一声冬至节快乐。
在回答“冬至那天最重要的是干什么和为什么古人把冬至定为12月22日”这两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冬至”是什么?
冬至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在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排二十二号,同时它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在古代(包括现在的许多地方)都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可见其重要性非同一般。
冬至这一天由于太阳到达黄经270°,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日,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黑夜越长,甚至在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的现象,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之下。
中国古代万事讲究阴阳,冬至是北半球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日,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受到太阳的辐射最小,隐含了阴阳交割、万物亡寂、生机禁闭意蕴。
古人云:阴极之至,阳气始生,冬至这一天即使是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但万物总有阴阳转换之时,冬至既是“阴”的终点,也是“阳”的起点,即“冬至一阳生”,正如那句名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样。
冬至,俗称“冬节”,它的具体时间是按照公历进行计算的,也就是西方国家历法传入中国之后才被引用的,即每年12月21或22或23日,并非题主所问及的一定是每年的12月22号,那时候的古人的意识里是没有阳历之说。
冬至是一个自然节气,它既表示了此时节的气候和温度,也融入了人文传统在其中,在古代冬至是一个传统的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日子,在历朝历代中出现了诸如汉朝五天假、唐朝七天假等,直至近代以来才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即便如此,在我国民间的许多地方,冬至节的一些传统还是在不断的延续着,如吃水饺、喝羊汤、吃汤圆等,人们以这种朴实的方式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更多原创类人文地理内容,欢迎点击右上角关注@地里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