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事迹,邓稼先生平事迹50字
生平事迹,邓稼先生平事迹50字?
“红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1982年我国第一颗核弹试验成功时,科研人员兴奋写下豪迈诗篇,成为祖国兴盛的赞歌与号角。从此,中国备受列强欺侮的时代一去不返,崛起的征程一路扬帆。而这场辉煌背后,是科学巨人三十年如一日的孤寂生活,是废寝忘食、身心俱付的忘我付出。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尤其不会忘记这首动人诗篇的作者——邓稼先——我国核武器拓荒者、两弹一星元勋、一生都奉献给国家的英雄院士
屈原的简要生平事迹?
屈原是楚国贵族 。精通历史、文学与神话,洞悉各国形势和治世之道;人聪明,口才好。司马迁《史记》说他是“博闻强志”,“娴于辞令”。20多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左徒比楚国的宰相:令尹,只低一级。
他对内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发布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付诸侯。楚王很信任他,还让他草拟法令,又让他出使齐国,联齐抗秦。足见屈原曾是楚国兼管内政外交的重要官员。
从顷襄王六年到十八年,楚国基本上被秦国掌握,俯首听命,不敢动弹。屈原对此痛心疾首,却又无能为力,眼看着国势日弱,民生多艰,只好以诗歌来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心情。屈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国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他留下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记录共25篇。如《离骚》,就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品,描写楚国的特殊名物。
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
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2020十大扶贫感动中国人事迹?
2020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1、樊锦诗--根入石窟蟠
【颁奖辞】
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
【人物事迹】
樊锦诗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同年9月到敦煌文物研究所,1977年任副所长,1984年8月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1998年4月任敦煌研究院院长,2015年1月起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1988年任副研究员,1994年任研究员。1995年为兰州大学兼职教授,1998年为兰州大学敦煌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99年被聘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研究所名誉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
2、顾方舟--一丸济世德
【颁奖辞】
舍己幼,为人之幼,这不是残酷,是医者大仁。为一大事来,成一大事去。功业凝成糖丸一粒,是治病灵丹,更是拳拳赤子心。你就是一座方舟,载着新中国的孩子,渡过病毒的劫难。
顾方舟,我国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生产的拓荒者。1957年,他临危受命研制脊髓灰质炎疫苗。疫苗问世后他以身试药,冒着麻痹、死亡的危险,没有犹豫,顾方舟和同事们首先把自己当作试验对象,试服了疫苗。1960年底,正式投产的首批500万人份疫苗推广向全国11座城市,脊灰疫情流行高峰纷纷削减。
顾方舟借鉴中医制作丸剂的方法,创造性地改良配方,把液体疫苗融入糖丸,糖丸疫苗的诞生,是人类脊灰疫苗史上的点睛之笔,发病人数逐年递减,上百万的孩子免于残疾。2000年,经世界卫生组织证实,中国成为无脊灰国家。从1957年到2000年,消灭脊髓灰质炎这条不平之路,顾方舟艰辛跋涉了44年。
3、四川森林消防员--英雄归厚土
【颁奖辞】
青春刚刚登场,话语犹在耳旁,孩子即将出生,父母淹没于泪水。青山忠诚的卫士,危难的永恒对手,投身一场大火,长眠在木里河两岸,你们没有走远,看那凉山上的秋叶,今年红得分外惹眼。
【人物事迹】
2019年3月30日下午,四川凉山木里县发生森林火灾,四川森林消防总队凉山支队西昌大队组织消防队员开赴一线展开扑救。 3月31日消防队员克服山高坡陡、沟深林密、缺氧难行等困难,每人负重30余斤,徒步行军8个小时,在海拔3700余米的地方与森林大火展开了搏斗,当天下午,明火已被扑灭后,消防员在向山谷两个烟点迂回接近时,遭遇林火爆燃,27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三名当地扑火人员全部牺牲。
4、朱丽华--光明溢天地
【颁奖辞】
不幸关上了你的门,但你帮别人打开了窗。看见过这世界的阴影,但还是面向光明。在黑暗中,靠自己的一双手,推拿出灿烂人生。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但你能感受到。
【人物事迹】
四十多年前,两次意外事故让她的双眼彻底失明,但她用奋斗来追逐光明,靠着自己的双手推出了璀璨人生。她刻苦钻研中医推拿技术,成为嘉兴市首位也是目前唯一的盲人中医师,为22万多人次患者缓解病痛,并带动了100多名残疾人就业;同时,她坚持做慈善,从1991年到2019年,朱丽华捐助的资金已达373万元,帮助了480名孩子圆了上学梦。她说:只有奉献才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5、张富清--初心自慷慨
【颁奖辞】
都知道你朴实勤勉,却不知你曾战功赫赫。你把奖章深藏在箱底,对战友的怀念深藏心底。从不居功索取,只为坚守使命初心,默默奉献。于国于民,你是忠诚伟大的士兵。
【人物事迹】
2018年11月湖北来凤县退役军人事务局采集信息,一位退役老兵的物品震惊了现场所有人,红布包裹一层层打开,人们发现94岁的退役军人张富清,竟然是一位战功显赫的人民功臣。
张富清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3次、二等功1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新中国成立后,他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到偏僻的湖北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60年来,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
6、杜岚、尤端阳--薪火传无尽
【颁奖辞】
濠江上升起游子的梦。离乱中的骨气、志气,归来后的元气,锐气,你们为它养成了浩然之气。阳光下最有意义的工作,五星红旗下不灭的薪火。飘扬吧,这面旗留下澳门最美的记忆。
【人物事迹】
1949年10月1日,濠江中学老校长杜岚在校园中升起澳门第一面五星红旗。1947年,杜岚接任濠江中学校长,她始终坚持爱国教育,赢得澳门各界的敬重。她说“我们的希望就在下一代身上。”澳门回归祖国当天,87岁的杜岚放下拐杖亲手升起国旗。
7、伍淑清--山河澄正气
【颁奖辞】
四十年前,你说有件事值得做;四十年后,你说有些事必须做!逾古稀而不辞,虽千万人而往。超越港岛的远见,不让须眉的担当。爱青年,更爱香港,是美心,更是良心。
【人物事迹】
伍淑清一家人爱国爱港,改革开放之初,伍家父女北上创业,创办了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香港回归后,伍淑清致力于香港和内地的交流合作,建立教育基金,积极增进香港青年对中华历史和文化的认识。组织青少年赴内地交流学习百余次。
8、黄文秀--兰谷遗芳远
【颁奖辞】
有些人从山里走了,就不再回来,你从城里回来,却再没有离开。来的时候惴惴,怕自己不够勇敢,走的时候匆匆,留下最美的韶华。百色的大山,你是最美的朝霞,脱贫的战场,你是醒目的黄花。
【人物事迹】
2018年3月26日,黄文秀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2019年6月17日凌晨,黄文秀从百色返回乐业途中遭遇山洪因公殉职,年仅30岁。
9、潘维廉--相知无远近
【颁奖辞】
打开心扉,拥抱过就有了默契。放下偏见,太平洋就不算距离。家乡的信中写下你的中国,字里行间读得出你的深情。遥远来、永久住、深刻爱,我们都喜欢你这种不见外。
【人物事迹】
潘维廉原本是美国空军,1976-1978年在台湾服役期间,因偶然发现“来自天堂的一封信”的大陆宣传单,从而了解到海峡对岸的中国大陆,萌发了到大陆去看看的想法。
在中国工作生活31年,他了解并热爱中国,见证了中国经济发展变化,先后帮助厦门、泉州等地获得国际花园城市金奖,他还荣获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颁发的中国“友谊奖”、“厦门市荣誉市民”等称号。
10、中国女排--为国著功成
【颁奖辞】
三十年拼搏不息,几代人热泪盈眶。在低谷中奋起,从不放弃,面对强敌出手,永不言败。你们的身影是民族性格的缩影,你们的脚步是一个国家成长的历程。奏国歌,升国旗,你们超越了体育,是国家的英雄。
【人物事迹】
上世纪八十年代,女排以拼搏精神赢得五连冠,成为了当时中国人的模范和骄傲。三十多年来,女排魅力不衰,粉丝遍中华,纵跨几代人。 2019年国庆前夕,中国女排以十一连胜的骄人战绩赢得2019年女排世界杯,这也是中国女排第十次荣膺世界大赛冠军,女排姑娘的成就,显露出祖国至上、顽强拼搏、胜不骄败不馁的英者风范,也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生动见证。
有哪些最为著名的作品?
从文化名媛到颠沛流离、寡妇再婚,“宋朝第一才女”李清照 ,她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样样擅长。她拥有过最美好的婚姻,也经历了最凄凉的国破家亡,她以卓绝的才华写就的婉约词,熔铸了强烈的感情,首首都美得今人心醉。
快乐天忧的少年时光
古代女子不管家世背景如何,基本都逃不过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下,于闺房里低眉耷眼学习女红的过程。颜值高的不用太担心,长相没有优势的总要努力学点技能,可以为日后嫁个好人家增加一些砝码。
李清照的父母是受过教育的人,思想很开明,他们没有约束李清照做这做那。这个小女孩儿由此过着自由自在的放养生活﹕渡船、采莲、荡秋千、打马(一种游戏)、踏青……无忧无虑的成长造就了她天马行空的思想境界。
她性格活泼开朗,爱憎分明,并且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这就使她的词在清新活泼、感情真挚、自然秀丽之外,又有着女子少见的豪迈自由之风,这些特点组合在一起,形成了超凡脱俗的易安体,使她在词史上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李清照热爱自然,最喜欢与姐妹们划着小船在湖上游玩。一次喝多了,她们误闯了鹭鸟的地盘。女词人用调皮的笔触记下了当时的场景﹕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那次去溪亭,大家玩得太开心,喝得醉意醺然,直到天黑了才蓦然惊觉离岸老远,于是赶紧把船往回划,慌乱中将船划到了藕花深处,把正在休息的鸥鹭惊得扑棱棱地飞向天空。这首词动感十足,情景交融,将年轻人的贪玩、慌乱写得很传神。这样的小词,李清照经常信手拈来。
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从秋千架上刚下来,薄薄的衣服全都被汗水浸湿了。摸着被秋千绳勒出印子的小手正自疼惜,忽然看到客人进来,忙害羞地往闺房跑。禁不住好奇,又很想再看看这个帅哥,便装模作样地嗅手里的青梅,倚在门边,回头偷偷拿眼瞅。李清照能写这类调皮生动、恍若微电影的情景小词,也能写深沉厚重的哲理大作。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写这首词时,李清照18 岁。这时的她,身上那种独到的观察力已经愈发老练成熟。在白雪皑皑的银色世界,一树寒梅点缀其间。就是这傲雪而放的梅花,让人们知道了春天就要到来的消息……词人盼望着春天,春天一来,又可以无忧无虑地约上姐妹喝酒游玩啦!可惜春天太短暂。
李煜说﹕“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清照对此可是有深刻体会的。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晚上风雨交加,词人喝了不少酒。第二天一觉醒来,看着春色渐渐走远,颇感可惜,于是掀开帘子,询问院子里的花儿怎样了。侍女漫不经心地回答﹕海棠依旧。这让词人有点愠怒﹕经过一夜的雨打风吹,必然是残
花遍地,叶碎枝落,而侍女全无一点怜惜之心。她不由嗔怪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年轻的李清照贪玩,也很能喝酒,那些酒后的情形经常在词里溜出来,出卖了主人的状态。她留下的集子《漱玉词》里共有作品58 首,其中有28首都提到了酒,而且词中的醉态从少年时一直延续到了老年。
这在她婚后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丈夫赵明诚在外地做官,思念一袭来,李清照就喝酒研词,将词下酒,打发着每一分每一秒的难耐时光。
聚少离多,涓涓思念汇成词那一年,李清照18岁,赵明诚还是个21 岁的太学生。他偶然读了李清照的作品后,惊为天人,对这个女子的文采佩服得不得了,硬是央求朋友从中牵线认识了她。因欣赏而喜欢,因喜欢而情浓。两人你来我往,很快就谁也离不开谁了,加上门当户对,步人婚姻也就顺理成章了。
他们二人结婚时,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在朝中做礼部员外郎,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则作吏部侍郎,两家老父均为朝廷高官,两人又都是有为青年,是真正的门当户对、志同道合。李清照不仅嫁了官宦之家,嫁给了知识分子,还嫁给了爱情。小夫妻二人是出了名的登对,琴瑟和鸣。
那时,赵明诚的假期并不多,逢初一、十五可以告假回家与妻子团聚。回家前,他总是先到当铺当掉不穿的衣物,然后跑到相国寺市场买回喜爱的碑文。一回家,夫妻二人便迫不及待地“相对展玩咀嚼”。
神秘的碑文将他们的思绪带向遥远的年代。古风习习中,他们一遍遍地探讨争辩,意趣无穷。二人在艺术的魅力与熏陶中沉醉不已,因而“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公元 1103 年,赵明诚学业结束,正式步入仕途。当官之后,繁忙的公务一点儿也没影响爱好,淘金石、搞收藏、研究古文字…… 好的爱情就像一座桥,能让彼此走进对方的灵魂深处。共同的兴趣、相近的性格让两人的婚姻生活幸福指数羡煞旁人。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种不畏世俗的对情感的大胆表达,于豪爽的女词人来讲是司空见惯的。作为大家闺秀,她没有一丝扭捏之态,身心的阳光是同时代的女子所不能相比的。
有诗有酒、有茗有曲。生活如此,夫复何求?李清照过的完全是有钱有闲、情趣高雅的贵妇生活。不过,再幸福的日子也总能找出遗憾﹕赵明诚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做官,少则数月、多则一年半载才回来一次。
对于年轻新妇,忍受这样的聚少离多是多么痛苦!为了打发孤独,李清照更加依恋酒,时不时地就要小酌一下。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虽然心情不美丽,但梅花一年只开一次,赏梅这事儿必须有。李清照豪迈宣称﹕想要喝酒赏梅那就来吧,说不定明天就起风了,吹没了兴致岂不可惜!
思念是一种病,不同的人得了会有不同的结局。有人在酒杯里沦陷,有人在痛苦中抑郁。李清照则捧出优美词篇。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重阳佳节,一人独坐。女词人把思念斟满酒杯,然后对菊孤饮,在美好的回忆里穿越游走。孤独和寂寞虽不值得歌颂,但绝对是灵感的源泉、思想的沃土。一首《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又横空出世﹕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刚刚舒展双眉,却又涌上心头。由表及里,由外人内,李清照的相思是伤筋动骨的。
隐居青州的快乐时光北宋朝廷中,党派斗争激烈。章惇当宰相后召李格非为检讨官,掌修国史,李格非拒不就职,被外放。第二年,李格非被召回京城任校书郎、著作佐郎。蔡京当政时,开始排挤“元祐党”。李格非因名列“元祐党”
而被罢官。而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却被蔡京看上,升为尚书右丞。
父亲落难,李清照怎能袖手旁观?她去央求公公出手相助,公公却表示无奈。李清照愤懑之下写了一首诗,诗中有这样一句﹕“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并不客气地说﹕你的地位越高,我的心越感到寒冷。
赵挺之是现实主义者,出于对自己前途官运的考虑,没有理会儿媳的请求,任由亲家公倒霉。其实,这也不怪他无情,在严酷的派别之争中,即使他真出手也左右不了什么,弄不好还会把自己也拖下水。
宋朝时,理学思想已经形成,且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占据着主导地位,人们都按照规矩安分守己地活着。作为一个女子,李清照却如此作风前卫地参与时事,评论当朝政事,真可谓大胆直率。她骨子里潜伏的男子气概终于露了出来。
公元 1107 年,赵挺之所在的改革派内讧,他被蔡京陷害,继而被夺去相位,不久就忧愤而死。赵明诚痛恨不已,可蔡京权倾朝野,自己人微言轻,根本无力为父亲报仇申冤。
两家的父亲均遭遇不幸,给两人的婚姻也带来了沉重打击。赵明诚兄弟三人都被牵连人狱,之后又无罪释放。这些经历和变故让夫妻二人深感官场黑暗。为避祸,二人商量后索性离开了京城,回到了赵家故里山东青州,过起了隐居生活。
远离了恩怨是非,二人在青州一待就是十多年。李清照把居室改成了“归来堂”“易安室”。一次,赵明诚看到妻子放在案几上的词作,很是不服气。李清照就提出互考,赢者品茶,输者只能闻味儿。
结果,比了半天,赵明诚一口茶也没喝着。他们就这样,过着吟诗填词、撰写文赋,一起寻觅金石碑刻、古籍文物,专心致志做学问的生活。
这段时光是李清照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神仙眷侣也不过如此。这期间,赵明诚去游览距青州约170里的名刹灵岩寺,而哪怕是短暂的分别也会让李清照思念不已。
念奴娇·春情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动荡不安中,丈夫离世公元 1121年,赵明诚被朝廷调任莱州太守。李清照又开启了单身模式。没人一起读书、一起赏梅、一起斗酒比诗,日子过得很是寡淡。
宋朝时,官员蓄养家妓的现象很普遍,这是公务员的一项待遇。赵明诚也没有免俗。不过,他对李清照的感情还是深厚的。
一次,赵明诚偶然得到一本白居易亲笔书写的《楞严经》,立刻骑马回家找李清照一起品鉴。
不过是一幅字,两人就着茶一直欣赏到三更。所谓知音,就在于这份相知互懂。再晚也无睡意,再累也无怨言。但这种心心相印的感觉很快消失。
天亮后,赵明诚头也不回地走了。李清照的心越发空旷,得知他在外地纳了小妾之后,心慌意乱,竟渐渐生出了疏离感。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他要走,即使唱上一万遍《阳关》曲,也无法将他挽留。他走了,我独守空屋,只有门前的流水眷顾我,从今往后又添一段新愁。
在《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里,这份寂寥仍是挥之不去﹕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结婚数年,李清照一直没有孩子。如果有个孩子,也许她的愁绪不会这么浓。
公元 1127 年,北宋最耻辱的一幕“靖康之难”上演了。这一年,赵明诚的母亲病逝,按规定,赵明诚要丁忧。于是,赵明诚决定带着李清照搬到江宁。动身之前,李清照一人去青州运送二人以前收藏的文物,路上恰逢乱兵,文物几乎全部损毁,这让她伤心欲绝。不久,赵明诚被任命为江宁知府。
公元 1129 年2月,江宁发生兵变。赵明诚鬼使神差地做了傻事﹕他不想着怎样击退叛兵,竟临阵脱逃,连夜翻墙,弃城而逃。这件事影响太坏了,赵明诚因此被罢官,为时人所不耻。
李清照本来就不是完完全全的小鸟依人式的小女子,她有个性、有主见,有思想、有见解。此事发生后,她对赵明诚的为人有了别样看法,心里感到很失望。
平静下来的赵明诚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断地道歉认错。重归于好的二人准备再度隐居,重温青州十多年那段美好时光。可就在他们打算动身的时候,朝廷再度任命赵明诚为湖州知州。
这一次,赵明诚没有那么好命。48岁的他在赴任途中,感染了伤寒,不幸去世。
苦难经历重塑性栘李清照跌人了痛苦的深渊,她带着仅有的文物东躲西藏,辗转于杭州、越州、金华等地。在漂泊无定中,年近50岁、身心憔悴的李清照接受了一直觊觎她财物的张汝舟的求婚,嫁给了这个道貌岸然的感情骗子。
闪婚仅三个月,他们便离婚了。这件事给了李清照很大的打击。结束这段不堪的经历后,她愈发想念北方的故乡。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国土沦丧之痛对于一个敏感的写作者是永远都挥之不去的。家园不再,亲人离去,自己流落江南,寂寞飘零,种种变故打击,李清照的愁已从一己之愁上升到了对国势前途的思考与担忧上了。
永遇乐·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历尽悲愁,李清照由一个处境优越的女子变成了一个风烛残年的妇人。生活中的欢乐似乎都在远去,她只能隔着帘子聊温一下旧梦。个人的悲欢是随着国势而变化的。
人生暮年,思想深处的英雄气全出来了,词风与前期有了泾渭分明的变化﹕前期多写出游之乐、闺中寂寞、思念之情,无不婉约清丽﹔后期作品则柔中带刚、真爽豪迈,但又带着一股沉郁凄怆的情感。
她热衷国事,主张北伐﹔对秦桧夫人大加鞭笞,要知道,那女人可不光是她的同性,还是她的亲表姐,她为自己有这样的亲戚而羞耻。对岳飞冤死,她悲愤难抑﹔对韩侂胄出使金国,她又壮怀激烈。她作了很多慷慨激昂的诗词。
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在《上枢密韩侂胄诗》中,她写道﹕“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苦难沧桑让女词人的作品充满凄楚,然又不甘。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公元 1130 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她借助于梦境幻想出一个童话世界。她向天帝倾诉着自己的遭遇,想要摆脱困境,像鹏鸟一样冲上九重天,或者驾一叶扁舟驶向仙境,从此不问世间事!这首大胆雄奇、壮阔豪迈的词作有如神来之笔,让人心头一震。
在《武陵春·春晚》里,她收起想象,又化身成一个楚楚可怜的小女子﹕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她喜欢欧阳修的《临江仙》,仿其格调也写了一篇﹕“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旧《临江仙》也﹕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李清照太前卫了,她的思想太高深,看得太透彻。赵明诚活着时,她还有人理解﹔可赵明诚死了,这就注定了她在精神上是一个孤独的独行者。
一个封建时代的女子有独立的思想意识和渊博的学识,也许是一种不幸。在尘世的行走中,李清照只剩下了自己﹔在精神的旅途中,她也只有自己。苍天高高在上,大地四顾无人,只有悲愁,只有悲愁。《声声慢·寻寻觅觅》一字一泪,将这种心境一遍遍回放﹕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公元 1155 年,72岁的李清照孤零零地离开了人世。
李清照的作品中,题材除了写景咏物、伤春思念、游兴感怀,也有家国春秋、山河壮色。无论哪种,她下笔都是轻车熟路、得心应手。前半生,女词人过着有钱有闲的贵族生活,作品洋溢着快乐的基调。
在金国的铁蹄践踏下,亡国之恨、丧夫之痛、离乱之忧和孤独之苦让她的笔调从浪漫多情转向凌厉凄苦、低调沉郁。她是宋代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比丰富的文学宝藏﹕《漱玉词》词集。其中收人她的词作不足60 首,但首首都如珍珠般璀璨生辉。
作为“千古第一才女”,她的经历,她的作品,都值得我们细细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