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最后谁没死,你认为哪位好汉的运气最好
水浒传最后谁没死,你认为哪位好汉的运气最好?
《水浒传》中有不少梁山头领都有独立的传记,比如鲁智深、林冲、武松、宋江等,而这些有独立传记的人也各自带动了整体的剧情。除了这些人之外,原作者以及后世的补作者不经意间给了另一帅哥很足的戏份,并且只要他脑子不犯浑,他的运气在梁山上可是无人能及的,他就是没羽箭张清。
张清上山很迟,却赚足了风头。在史文恭被擒获后,卢俊义不愿为寨主,宋江说那咱们抓阄去打东平府和东昌府,看谁先打下来谁就当老大,你要是比我先攻下城池众兄弟就算不服你你也得当,卢俊义说那好吧,于是宋江去打东平府,卢俊义去打东昌府。论难度两座城池都不好打,但是东平府的董平心中有个结一直解不开,那就是他想娶太守的女儿可是太守不愿意,最终宋江也是借助董平的这一份嫌隙打破了东平府。而东昌府的张清枪法不咋地,却有着飞石的绝技,卢俊义迟迟打不下东昌府,宋江来援助他,结果呢,这一见面,就让张清狠狠的秀了一把飞石的绝技。
东昌府一战,“有幸”领略张清飞石威力的将领有十五人,分别是郝思文、徐宁、燕顺、韩滔、彭玘、宣赞、呼延灼、刘唐、杨志、朱仝、雷横、关胜、董平、索超、鲁智深。最终依靠水边的埋伏,张清才被擒拿。也就是说,论暗器,张清是梁山当之无愧的第一人,而大聚义之后张清依然用他的飞石屡立奇功,并且总能在危急时刻为梁山军打开局面。
而在征辽时张清更是用飞石击中阿里奇夺下头功,并且阿里奇一身豪华的装备都归了张清。讲道理,飞石的威力并没有弓箭那么直接,但有着五虎实力的阿里奇居然在被擒过程中负痛失血而死,这是张清飞石击杀的首位敌人。在在面对大将兀颜光时,梁山派出的阵容也是关胜、花荣、张清三种最强兵器的最强组合,最终兀颜光战死,辽主心态崩溃投降,张清在征辽结束时又立一功。
说张清运气好,除了使用飞石屡建奇功外,他的命也是硬的很。死在辽将天山勇的神箭“一点油”下的亡魂数不胜数,而天山勇也确确实实的射中了张清的咽喉。但是,张清经安道全救治后,居然很快就康复了,真的是奇迹。
《水浒传》是一部基情戏,所以总是疏于男女感情的刻画,但张清是书中唯一一位得到天赐良缘的头领。在征田虎时,琼英见到了梦中教自己飞石的男神,二人最终结尾夫妇,并在征北、征西时大放异彩。书中张清和琼英有过一场打斗,在外人看来,这一段是真真实实的撒狗粮剧情。
所以张清在书中绝大部分时候运气都是超级好的,但是我们发现,相比较琼英而言,张清貌似和董平更亲近,否则在江南不会答应跟着董平去投影,不会舍弃马战去步战,不会不用飞石而用长枪,结果二人双双战死于独松关。
厉天闰和张韬在独松关迎战二人,董平号称双枪将,由于左臂受伤,单臂的他威力大减,自然敌不过枪法出众的厉天闰。张清去帮董平,却一枪戳在了松树中,怎么也拔不出来了,厉天闰上前一枪将其刺翻。
董平见张清倒下了,忙去找厉天闰算账,结果被张韬一斧子砍为两半。
所以,除了临死的冲动,张清才是梁山上运气最好的人。
文/逻辑文史游
准备写一篇关于董平和张清的BL文…
水浒中最后谁没死?
水浒传最后没死的好汉有:
1、李俊
绰号混江龙,庐州人氏,原为扬子江艄公,兼贩私盐,是揭阳岭一霸。后参与营救宋江,大闹江州,是白龙庙二十九英雄之一。
梁山大聚义时,排第二十六位,上应天寿星,担任水军头领。征四寇时统领水军,屡立战功。平定方腊后诈病归隐,与童威等人远赴海外,成为暹罗国主。
2、燕青
又名燕小乙,绰号浪子,北京人氏,原是北京富户卢俊义的心腹家仆,随卢俊义上梁山。
他文武双全,多才多艺,在梁山大聚义时,排第三十六位,上应“天巧星”,担任步军头领。曾在东京李师师处面见宋徽宗,促成梁山招安。征方腊后退隐江湖。
3、柴进
绰号小旋风,沧州人氏,后周皇裔,人称柴大官人。他曾帮助过林冲、宋江、武松等人,仗义疏财,后因李逵在高唐州打死殷天锡,被高廉打入死牢,最终被梁山好汉救出,因此入伙梁山。
梁山大聚义时,排第十位,上应“天贵星”,掌管钱粮。征方腊时曾化名柯引,潜入方腊军中卧底。征方腊后授横海军沧州都统制,后辞官回乡,得以善终。
4、顾大嫂
绰号母大虫,登州人氏。他与丈夫孙新开酒店为生,后因搭救表弟解珍、解宝,劫狱反登州,上梁山入伙,并参与祝家庄卧底。
梁山大聚义时,排第一百零一位,上应地阴星,担任东山酒店掌店头领。征方腊后封东源县君,返回登州。
5、公孙胜
绰号入云龙,道号一清,蓟州人氏。他与晁盖、吴用等七人结义,一同劫取生辰纲,后上梁山入伙。
后离开梁山,回乡探母,直到大破高唐州时方被戴宗请回。梁山大聚义时,排第四位,上应天闲星,担任掌管机密军师。征方腊前返回蓟州,潜心修道。
古代女人出轨下场有多惨?
古代女子出轨是极为伤风化的大事,对于古代三纲五常看的极重的人来说,这是败坏门风之事,于是出轨的女子古人想尽各种办法来惩罚。
正常打板子是允许穿单衣单裤的,但也有好事者会把女子裤子脱去,古人没什么消遣,犯人被脱裤子对于一些流氓来说是一大乐事,而被打完板子的女子大多回家一头撞死了。
祠堂再中国上千年的历史,这是家族祭祀、活动、商议大事的地方,女人犯错一般都会被送到祠堂,而这些人基本上都会用私刑,比如赠白绫上吊或浸猪笼沉潭等。
其实上面说的惩罚还算好的了,不管是浸猪笼还是上吊,可以少受点折磨,而有的夫家心狠的会送女子去监狱。古时监狱可不比现在,一旦被送到监狱,那将从此暗无天日,每天受尽折磨,她们被送到监狱后的第一顿惩罚就是杖臀,也叫打屁股,打完后女子已经下身全是血,剩半口气了。
而这还没完,古代也是讲点“人性”的,看管女犯的官媒会给她们敷点药,等身体恢复了点,人老实了,官媒就会偷偷带外人进来尽情玩弄这些女犯,官媒此刻就成了老鸨。
因此,被送到监狱的女犯,被奸淫就成了家常便饭,想不开的就会直接在里面撞墙而死,想得开的出狱后也从此成为娼妓。
明代时也继承了宋、元两朝对待出轨女子的恶习,一旦有女子红杏出墙,也将受到拨裤子杖臀的惩罚,而在宋朝时朝廷还允许穿单裤,到明代后已经直接是裸体受杖了,这不仅是受到皮肉之苦,更是精神上的惩罚。
似乎这些男人也只能在女性身上耍威风,他们对待出轨女子的手段有各种各样,比如“掘芋艿”、“挖荸荠”、“剖葫芦”、“剥菱角”等花样。
有时候更过分,在府衙升堂之前,他们还会先把女子裤子脱掉,拉到大街上逛一圈,名曰“卖肉”,而在“逛街”时女子是被戴着刑具的,所以她们的上身被牢牢扣住,下身在“逛街”时被街上的人随意乱摸。
基本上的女子在受到这种羞辱后都会选择当街撞死,没有勇气撞死的,回到府衙后也会被那些心狠手辣的皂隶们打得半死,再没死的话回家后也会被夫家折磨致死。
到清朝时期对待女子的刑罚比明白有过之而无不及,乾隆时对待出轨女子更是发明了“宫刑”。所谓宫刑就是对男的进行严格,而对女子也是同样破坏器生殖器官。
在《碣石剩谈》中记载叫“幽闭”的宫刑,行刑人用木槌击打女性的腹部,使女性身体的一个器官脱落,而至于脱落的器官是什么这个就看行刑者的想法了,反正最后的结果就是女性再也无法行房事了。
而“刑舂”可以算是比较轻的一种了,这些女子在肉体上受到的折磨较少,就是会在女犯脸上刺字或者割掉鼻子,要么送到边境的军营从事晒谷舂米这样的工作,因为被割了鼻子女性也不会有人对她们有什么龌蹉想法了。
至于“骑木驴”,最早出现在宋朝,他们会剥光女性的衣裤然后把她绑在木驴上进行游街。而木驴的造型就像一个圆长的木凳,木凳中间有根非常粗的木棍,游街时女性被捆住双手,两腿分开,下身对准木凳上的木棍,随着“木驴”移动这跟木棍甚至会捅到腹部,而为了防止女子挣扎,他们会把大腿钉在木驴上。
在这样残酷的刑罚下,受刑女子要么因双腿流血过多而死,要么直接被木棍捅烂了内脏致死。
清朝中期甚至开设了专门关押出轨女子的监狱,这在先前朝代是极少的,上面说的监狱是针对那些一直否认的女子,而清朝时只要有人怀疑女子出轨就可以举报且关押。
当时看管女犯的官媒直接说了:凡是到里面来的女人,已经都不是节妇,既然不是节妇,就可以任他们虐待。
凡是初到监狱的女犯,都是先饿上两天,再打几顿,晚上是不许睡觉的。如果有不服的还会被吊起来,白天被捆在床腿上,脸部朝着马桶闻一天,晚上继续吊着不准睡。
再过两天,就会有络绎不绝的衙役、书办等进来免费凌辱这些女犯,如果遇到长得好看的,更是昼夜不停,有的甚至把人弄到外面去随意折腾。
那些被关押女子,即便没有出轨到了里面也有罪了,到了这种地方你不认罪就有人逼你认罪,所以只要有女子进了这种地方,等待她们的就是生不如死的生活。
在一篇《活地狱》的小说中,有个女子偷情被抓进监狱,因为性格倔强被管媒婆先打了几巴掌,打的她跪在地上求饶,而管媒婆各个铁石心肠,她又让人从梁上放下一个粗长的麻绳,把女方如同捆猪一样捆起来,再把麻绳一头穿过她的手脚,然后打个死结,再将麻绳另一头一拉,一瞬间女犯就被吊在半空。
女犯被这一折腾早已是头昏眼花,嘴里哀嚎,管媒婆再拿起竹片从上到下一直打了几百下,打女犯有出气没进气,那管媒婆边打还边骂道:想保的贞洁还敢红杏出墙,到了这里就不在是个正常人。
这就是古代对待女性出轨的惩罚,中原地大物博、风俗各异、朝代更迭,其刑罚层出不穷,有许多我们从史书上也无法看到的,每当想到那些被抽打、折磨、凌辱的女性,心里确实不是滋味。
水浒传中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
《水浒传》从“九纹龙”史进写起,其中纵横捭阖,豪气干云的英雄所在皆是,但燕青却比他们更有人格魅力。
燕青的武功,不似林冲、呼延灼之辈,立马横刀,统率三军;也不像鲁智深、李逵等人,蛮力盖世,排头儿砍人;燕青的武功有两个特点:很个性化,很有技术含量。
诏安得成,燕青居首功
燕青可说是水浒一百零八条好汉中最有人格魅力的人物。
燕青出身低下却气质不凡,年纪轻轻而多才多艺,在梁山是“梁山泊风流子弟”,在名妓李师师面前是翩翩公子,在帝王徽宗面前是不卑不亢的好汉。他有李逵之忠而无李逵之愚,有石秀之勇而无石秀之暴,有董平之才艺而无董平之狭隘,有吴用之心机而无吴用之狡诈,风流蕴籍而不至于乱,武艺高强而不滥杀人,有功于宋江而不自傲,才华横溢而不自矜。
大家看《封神演义》一书中,周文王的儿子伯邑考来送礼物给纣王,想为他老爹赎罪,不想妲己瞧见他生得英俊,便要勾搭,这伯邑考原来是想巴结纣王的,但可能平时受周文王这礼教的总代表之毒太深,竟板起脸大义凛然地给妲己上了堂思想政治课。
妲己哪有不恼火的道理,于是前功尽弃,自己被斩成肉酱,做成肉饼。然而后来他那满口仁义的老爹周文王却为了活命,明知是儿子的肉,却大口地吃,更不知仁义何在?道德何在?
反观燕青之伶俐,其中高下,实不可以道理计。如果燕青在李师师对其挑逗时也板起脸来做正人好汉状道:“俺是堂堂好汉,你这贱人好没羞……”事情必然砸锅。说来招安得成,有80%的功劳在燕青身上,乃燕青“美男计”的功劳。若只凭宋江那个黑矮杀才,把梁山上的金银送个干净,也不见得李师师能够真心帮他说多少话。
“小乙”二字的玄机
燕青在梁山众兄弟中人缘极佳,连向来粗线条的李逵也终日“小乙哥”、“小乙哥”地这般叫喊着,以示对燕青的好感,当初燕青要前往泰安打擂,李逵便执意跟随,就连燕青进城看灯,李逵也愿意当其护卫,不离其半步,如此五大三粗的大丈夫却对相伴燕青之事有如此之意,说来也是好笑,可见燕青之义气之重,在兄弟之间颇受欢迎。
称呼“乙”是古代对家中排行老大的通称,但燕青在梁山好汉中年龄偏小,故而在前加上“小”字,如此称呼显得亲昵又不乱了辈分。
在梁山泊上,不光是李逵如此,就连宋江的生死之交柴进、戴宗也表现出对燕青的好感,在与燕青的来往中,丝毫不摆头领的架子,反而十分友好亲近,燕青下山筹办招安事宜,戴宗竟主动相帮,替他前去走一遭,打点好一切。
之后征讨方腊时,柴进领命深入虎穴,前去佯装背叛,潜伏到方腊身边充当卧底,接受任务的时候,仅对宋江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请求燕青与其同行,足见燕青沉着稳重的气场与运筹帷幄的智慧是被众人认可的。在生死关键之际,唯独有他的帮衬,才得以令人安心。
“小老大”,急流勇退唯有他
虽然燕青上梁山较晚,但梁山众兄弟皆视其为生死之交,可见燕青人格魅力极为强大。梁山兄弟们称这位年轻小伙儿一声“小老大”也不足为奇。
梁山英雄的结局,一言以蔽之——“不得好死”。明睿地激流勇退而得善终者,只有燕青。这里说的是回京后,急流勇退的好汉。
鲁智深听潮信而圆寂,因为他是空门中人,逃不脱宿命。武松留在六和寺,因为已成废人,而且他本来也是出家人。李俊带着童猛童威乘驾出海,因为他们本来就是江洋大盗,而且是带了一彪人马,到海外暹罗国称王称霸去了。
只有燕青的离去,是因为洞透了人生的底蕴,“若燕青,可谓知进退存亡之机矣。”他最后留给宋江一纸辞书并四句口号:“燕序分飞自可惊,纳还官诰不求荣。身边自有君王赦,洒脱风尘过一生。”这里提到的“君王赦”,是指他在梁山办招安外交时,顺便要徽宗皇帝为自己写的特赦文书,此事也可见燕青心思之缜密。
《水浒传》第七十四回,有一句对燕青的评价,最为精当:“话说这燕青,他虽是三十六星之末,却机巧心灵,了身达命,都强似那三十五个。”施耐庵从九纹龙史进起,纵横捭合,波澜壮阔,写了多少英雄多少事,然而他的理想只在燕青身上。
水浒传中泼皮无赖高俅儿子高衙内是怎么死的?
水浒传里高衙内是个狗仗人势、欺软怕硬、专门淫人妻女的鸟人,提起他来大家都恼得咬碎了一嘴钢牙,恨不得食肉寝皮。很可惜高衙内并没早早死掉,而是活到了南宋,还有奇遇练成绝世武功,不过其最终还是被义士杀死,难讨公道!
林娘子宁死不屈,神秘义士扶危济困林冲被发配沧州之后高衙内再没了顾忌,他三天两头就带着一班帮闲到林冲府外闲逛,故意说些不咸不淡的话来撩拨林娘子,林娘子当然不肯相从,就叫府上的护院将他们赶走。
街坊四邻也看不惯高衙内仗势欺人,欺压良民,有两个邻居曾想当众教训高衙内,但一来这些人不会武艺,二来高衙内人多势众,这俩普通老百姓如何是对手,不到半炷香的功夫便被高衙内的爪牙打得奄奄一息,出气多进气少。
这两个人的家人不服前去告官,官府忌惮高太尉因此只是虚以委蛇一再推脱,到后来这两家人告得急了官府反而一通乱棒将他们打了出去,自此之后街坊四邻再不敢打抱不平多管林家闲事,高衙内愈发肆无忌惮。
不多时林娘子的父亲张教头听闻此事,他便三天两头跑来替林娘子打发这些泼皮,但俗话说得好,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张教头也不能时时守着林娘子,过了些日子还是出了事。
这一天张教头正在府中与林娘子商量对策,突然有人来报军中有急事召唤,张教头不敢怠慢当即前去军中。张教头前脚走,高衙内后脚便带着一干喽喽来到林冲家中。
这次高衙内没有像以往那么客气,他带着人直接打进了林府,林冲府上得护院都被打散了,林娘子被高衙内堵在了房中,高衙内一脸坏笑,林娘子大惊之下抄起剪刀抵在脖子上威胁高衙内不要靠近,高衙内哪里肯信,他又走近了几步,林娘子没有犹豫,她将剪刀刺入了肉中,鲜血流了出来。
高衙内这才着慌,他连忙说道;“美人,万万不可,我走便是。”说罢带着一干人等大笑而去。高衙内走后林娘子委顿在地,想想以后终不免受辱,不禁落下泪来,为了保住清白,林娘子决定自尽,此时他与林冲有一儿子,取名林尽忠,未免幼子无人照顾,她给张教头留下一封书信便悬梁了。
不到半盏茶的功夫有一人走了进来,将林娘子放了下了,此人正是消失已久的禁军教头王进,他已经在延安经略府安家,听说林冲被高俅陷害的消息便偷偷潜回了京城,正赶上林娘子悬梁便将她救了,原来林娘子上吊未久只是闭住了气,王进为其推宫过血,林娘子渐渐恢复了气息。
王进料定林府不能久留,当即带着林娘子和林冲的儿子林尽忠来到自己在东京城外的下榻之处,他自己则回城去接应张教头。
张教头愤恨不已,趁夜刺杀高衙内,高衙内自食恶果话说张教头回家之后却不见了林娘子和外孙林尽忠,只发现桌上有书信一封,当即读了,立时惊出一身冷汗来,他只道林娘子和林尽忠已被高衙内带走,林冲何等威名都被高俅不明不白地陷害,自己一个老儿上太尉府要人高俅怎么会认!
念及此节,张教头一时没了计较,他在屋中踱来踱去,半个时辰之后终于有了计较。他决定夜闯太尉府刺杀高衙内出一口鸟气,救出林娘子和林尽忠远走高飞。
计议停当张教头饱餐一顿,等到深夜,他换了一身夜行衣,呆了一把单刀奔太尉府而来。张教头在太尉府中摸索了一阵终于发现了高衙内,此时高衙内正在房间中和一女子调笑,看到这个浪荡子弟张教头怒从心起,当即抽出妖刀破窗而入。
高衙内听到动静吃了一惊,他回头一看原来是个持刀的黑衣人,这个黑衣人使足了力气一刀劈来,高衙内着慌,吓得往后便倒,这一刀便没有劈到,饶是如此,高衙内还是被吓得面如土色,黄白之物流了一地。
张教头大喝一声再次劈来,却又被高衙内躲过,高衙内抢出门去,大喊抓刺客。张教头追了出去,正待下手,太尉府中的侍卫却已赶来,将其围在核心。
张教头年事已高,战不多时身背数刀,眼看生还无望便要自尽,正当此时,另一个黑衣人飞入人群,这人正是王进,所到之处侍卫尽皆倒地,他护着张教头杀出重围,临走时还对着人群洒了一把暗器。
其中有把飞刀正中高衙内裆部,高衙内痛的杀猪似的叫。
从此之后高衙内便成太监,不能再寻花问柳,他精神也变得不太正常,天天在房中大哭大叫,“我的鸟,鸟没了,我要我的鸟。”府中的奴仆和侍卫听了时常暗暗发笑。
王进带林娘子林尽忠远走延安府,林尽忠成一代宗师,回京报仇却发现高衙内也练成绝世武功话头转回到王进,张教头林娘子和林尽忠身上,且说王进带了张教头回到下榻处,张教头因伤重当夜就死了。
王进不敢逗留,次日清晨便带着林娘子和林尽忠望延安府而来,几人晓行夜宿,饥餐渴饮,几个月后便来到了延安府。
王进念着故人之情便将林尽忠收为徒弟,悉心教授武艺,不到几年,林尽忠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待到后来征方腊已毕,林冲在杭州颐养天年,王进这才将林冲的事情尽数告诉了林尽忠。
林尽忠得知自己身世后再也无法平静下来,当时林娘子已死,林尽忠便辞别师父王进赶往杭州。
但是老天似乎故意和林尽忠开玩笑,当他满怀希望来到六合寺之时却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六合寺的僧人告诉林冲已于三天前病故,林尽忠百感交集,他来到林冲墓前拜祭,泪水涔涔而下。
拜祭罢父亲,林尽忠便去拜见武松。武松见林尽忠仪表非俗,心中十分欢喜,当即要收林尽忠为徒,林尽忠大喜,当即磕头拜师。
武松将自己的武艺倾囊相授,林尽忠此前已有根基,学起来进境神速。几年下来林尽忠的武艺几乎不逊于武松,他感到时机已到,便向武松辞行,只身前往东京汴梁来刺杀高俅和高衙内父子。
到了东京,林尽忠买通了高俅府上一人,得到了府中地图。是夜,他身着夜行衣潜入太尉府,此时高俅正在屋中和高衙内饮酒作乐,林尽忠见了眼中喷出火来,他大喝一声踹开房门抢了进来,高俅和高衙内吃了一惊。
林尽忠一招双龙出海双拳分打高俅和高衙内,高衙内轻描淡写还了一掌,这掌看似平平无奇却携带着劲风,林尽忠气息为之一窒,拳掌相交,高衙内端坐不动,林尽忠却退了两部,他一阵心惊,这个不学无数的高衙内武功何以如此了得?
原来这高衙内自下面被王进飞刀伤了之后做不成男人,日日哭哭啼啼,到后来也淡了。高俅便送他到童贯处学艺,童贯练的武艺正适合高衙内修行,几年下来,高衙内竟练就一身绝世武功。
再说林尽忠第一招便失了先机,当下去了轻视之心,他施展平生本事和高衙内周旋,这高衙内形如鬼魅,动作快如闪电,过了一百招,林尽忠渐渐招架不住,他不愿意做无谓牺牲,当下以漫天花雨手法打出许多暗器,趁机逃出太尉府去,高衙内也不来追赶。
林尽忠回到藏身处十分失落,他没想到高衙内的功夫已然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自己再练十年或许有些胜算,报仇雪恨之事只怕遥遥无期,林尽忠愁苦不堪,便借酒浇愁。
林尽忠刺杀高俅高衙内次日金兵打破汴梁,林尽忠投身明教,高衙内卖国求荣林尽忠喝了一夜,回到房中倒头大睡,睡不到两个时辰便听到外面呼天抢地。
林尽忠再无睡意,他大步走出店门,此时百姓神色惊慌,四处乱窜,林尽忠拉住一个百姓一问,这才知道原来金兵打破了汴梁城,皇帝已被俘虏。林尽忠计上心来,他觉得倒可以趁乱杀高衙内和高俅一个措手不及,或许能成功也说不定。
说干就干,林尽忠带上腰刀疾奔到太尉府门前。没想到太尉府前已经围满了金兵,高裘和高衙内跪在一个衣着华贵的金人面前口称万岁,林尽忠料此人必是金国皇帝。
高衙内卖国求荣林尽忠十分愤怒,但一个高衙内林尽忠尚且奈何不了,何况周边还有大队金兵,林尽忠只好愤愤而去,以图来日再报大仇。
林尽忠逃到了南方,几经辗转他打听到明教总坛所在,他在总坛跪了七天七夜感动了当时的钟教主,钟教主收他入教。高衙内则在金国当了太监。
林尽忠武艺高强,在教中履立大功,钟教主欣喜之下便传授林尽忠乾坤大挪移,林尽忠天资甚高,修习乾坤大挪移之后一通百通,他将乾坤大挪移和原本的武功融会贯通,创出一套林家拳,威震武林。
另一方面,明教在民间积极联络武林豪杰对抗金国。这一年,明教截获一个绝密消息。
宋高宗赵构要去淮河视察防务,金国派出太监高手高衙内在半路截杀。
林尽忠毅然担起重担,匪首高衙内作茧自缚终殒命明教一干人等对宋高宗本来是没什么好感的,因为高宗为了议和屈杀了岳飞岳王爷。
明教中人向来敬重忠臣义士,听到岳飞被杀的消息之后自是悲愤不已,各个摩拳擦掌表示要杀了狗皇帝给岳王爷报仇雪恨。但是钟教主阻止了大家,他认为金国虎视眈眈,杀了高宗只能使亲痛仇快,让金国有可乘之机,到时受苦的还是大宋百姓。
此时明教得到金国刺杀高宗的消息,钟教主为了大局当即决定派人前去驰援,林尽忠自告奋勇,钟教主很是欣慰。
林尽忠得令后星夜赶往淮河前线,这天过了一座小山就听到前面喊杀声大震,定睛去看却是一群叫花子围着一队官兵砍杀,其中一人服饰雍容华贵,林尽忠昔年曾见过高宗,认出此华服贵人正是高宗。
林尽忠不敢怠慢,当即飞身加入战团。
却说高宗的护卫里有一个武学巨匠,此人是创了九阴真经的黄裳。当日黄裳为避祸躲进深山,当他武功大成重出江湖之日北宋已经灭亡,黄裳便来投靠宋高宗,黄裳本是宋高宗老师,高宗见了古人欢喜不尽,当即将黄裳留在身边。
高衙内武功虽高,但和黄裳相比依然有天壤之别,为保万全,高衙内特地和四个金国高手扮成叫花子拦路,他偷偷释放无色无味的悲酥清风,高宗手下高手尽皆手足酸软。
黄裳此时只剩四成功力,只是仗着内功深厚勉力支撑,在高衙内的急攻之下已然左支右绌,险象环生。林尽忠见状唰唰连环三剑刺向高衙内,高衙内听到深厚风神劲急,连忙撇了黄裳跃在一旁。
高衙内站定才发现攻向自己的正是林尽忠,仇人见面分外眼红,高衙内招忽四个金国高手围攻林尽忠,林尽忠面对五大高手全无惧怯,一柄剑使得出神入化,水泼不进,全无破绽。
再斗五十招,林尽忠使出乾坤大挪移,另外四大高手功力较高衙内较浅,被林尽忠巧劲带的互相攻击,不到十招便死了。此时剩下高衙内独斗林尽忠,多年前高衙内武功胜于林尽忠,但林尽忠武功已今非昔比,高衙内不住倒退。
不多时,林尽忠一掌打在高衙内胸口,只听喀喀声响,高衙内被掌力击出三掌,肋骨尽数断了,眼看活不成了。
高衙内颤巍巍的从怀中掏出一本书,他对林尽忠说道:“我死不足惜,但我创下的武功失传未免可惜,此书是葵花宝典,乃我毕生心血,你拿去罢。”林尽忠走到高衙内身旁接过了书,他一眼都没有看便道:“你这撮鸟便是创了武功也是害人,江湖中有许多光明正大的武学,何必练你的腌臜武学。”说罢将书掷向空中,舞动剑花划了个粉碎。高衙内大叫一声,口喷鲜血而亡。
高宗见状便要封赏林尽忠,林尽忠冷冷地道:“昏君,我不是为了你,是为了大宋百姓,你好自为之。”说罢上马奔南方而来,自此林尽忠归隐山林,再也没人见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