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钱是多少文,古钱币是以什么计数的

2023-03-02 04:12:03 112阅读

一贯钱是多少文,古钱币是以什么计数的?

古钱币的计数有个演变过程,我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币,朋是贝币的计数单位,五贝为一串,十串为一朋。如《诗·小雅·菁菁者莪》:“既见君子,锡(赐)我百朋。”古代青铜器上也常有“贝X朋”的铭文。

秦汉时期钱的计数单位是缗,缗就是细麻绳儿。千枚穿成一串,称为一缗。如西汉文景之治时,实行无为而治的国策,多年无战事,也没有大的自然灾害,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百业兴旺。据《汉书·食货志》载:“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无事,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就是说国库里的钱太多了,连穿钱的绳子都腐朽了。至今西北地区还把方孔铜钱称作“麻钱儿”。

一贯钱是多少文,古钱币是以什么计数的

唐、宋至明清,一千枚钱穿成一串称一贯,也称一吊。清初人朱素臣写过一出昆曲《十五贯》,讲的是明朝时无锡当地围绕着十五贯钱发生的一个传奇故事。明代人何良俊所著《四友斋丛说》中提到:“是日十三位道长,每一个马上人要钱一吊。一吊者千钱也”。这说明明代到清初,钱的计数单位称贯也称吊。

殷商 天然贝币 作者藏

汉 成缗的五铢钱 穿钱的缗绳仍在 网络图片

宋钱一贯 风络图片

北宋 政和通宝御书三体小平钱 作者藏

明 大中通宝背浙折二钱 一当两枚小平钱 作者藏

明 隆庆通宝小平钱 作者藏

明 万历折二钱 一当两枚小平钱 作者藏

明 崇祯通宝折二钱 一当两枚小平钱 作者藏

明 崇祯通宝背工五 一当五枚小平钱 作者藏

清 顺治通宝背上河小平钱 作者藏

清 康熙通宝背福小平钱 作者藏

清 咸丰通宝宝福背一十钱 一当十枚小平钱 作者藏

清 咸丰重宝当五十钱 一当五十枚小平钱 作者藏

民国 民国通宝背学當十钱 一当十枚小平钱 作者藏

民国 川陕省苏维埃(工农红军)造铜圆五百枚 一当五百枚小平钱 作者藏

至于我们常常说到的一文钱的“文”,则是指钱币中最小的单位,和今天的一分钱相似,钱币界称“平钱”,一枚平钱就是一文钱。古钱什么时候开始称一文?从目前看到的古籍记载较早的是《晋书·食货志》,其中提到:“远夷不课田者输义米,户三斛,远者五斗,极远者输算钱,人二十八文”。东晋人干宝写过一部志怪小说《搜神记》,其中讲了一个宋定伯捉鬼的故事,结尾是:于时石崇言:“定伯卖鬼,得钱千五百文。”可见,最晚到晋代,一枚平钱已经称作一文钱了。到了清代,一枚平钱称“一文”钱已经是国家法定的名称,并见诸于国家法典。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一四·户部·钱法:“康熙二十三年议准,鼓铸制钱。每文重一钱。”铜圆取代制钱后,有的铜圆上面还保留了“文”的叫法,如:每元當制钱十文,等等。更有意思的是,红军时期在川陕根据地铸造的三种铜圆,其中一枚上面也赫然写着:川陕省苏维埃造五百文的字样,这是货币史上最后出现“文”字的铸币。按照货币史理论,这是一枚典型的虚值货币,尽管当时极端困难,发行这种大钱也会事与愿违,好在流通不过一年便寿终正寝了。而这枚钱产生的年代是一九三四年,距今不过是几十年。

两钱银子等于多少文?

两钱银子等于2000文

1.1两黄金为10两白银;

2.1两白银为1贯铜钱;

3.一贯铜钱为1000文铜钱;

2.宋朝时,朝廷给岳飞文件中写道:“支付六万石米,四十万贯钱,以作军需。四十万贯钱以十万两银和五千两金折支,当时金银尚未作为独立的货币使用“,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宋朝,4万贯的铜钱,相当于1万两白银和500两黄金。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鉴定成色的金属称量货币逐步不适应,而被金属铸币所取代。中国历代古钱币大多数是以铜合金形式铸造的,方孔钱(铜钱)是古代钱币最常见的一种。

在古代,人类就对银有了认识。银和黄金一样,是一种应用历史悠久的贵金属,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由于银独有的优良特性,人们曾赋予它货币和装饰双重价值,英镑和我国解放前用的银元,就是以银为主的银、铜合金。

有没有比缗还要高的换算单位?

铜钱的基本单位为“文“,和“贯(缗)“,一贯=1000文

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

1)黄金基准国际牌价,金价基本上在400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我们就以400美元为一盎司。一盎司为28.3克。宋制1市斤为640克(“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佑铜则,自记重一百斤,重64公斤“)。1市斤有16两,所以宋代1两为今天的40克。这样一算宋代一两黄金相当于565 美元,以今天美元对人民币 8.23元来算,相当于4650元。根据假设1两金为10两银即10贯钱,宋代一贯铜钱相当于465元。

2)白银基准国际牌价,银价基本上在6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同金价的换算相仿,一两银子也就是一贯铜钱,相当于70元人民币。

3)米价基准,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 59200克,即59.2公斤。如果我们不考虑特殊的荒年或大丰收年的话,北宋初期的米价大约在每石300文到600文之间,中期(仁宗年间)在600文到700文之间,南宋初期米价则在2贯左右。那么以此推算北宋末年宋徽宗期间大约每石1贯左右应该算比较合理的。如果按现今大米价格每公斤2.5元来计算,宋代一石大米59.2公斤合148元,也就是算1贯铜钱合148元人民币。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有了三个价格,按黄金换算的465元,按白银换算的70元和按粮价换算的148元。由于我国不是主要产银国,而且工业化后提炼银子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所以古代的银子的价值肯定要大幅度高于现在的价值。

显然以今天的银价作为参照体是不合理的。这从今天银价6美元一盎司金价400美元就能看出,今天的一两黄金能换66两银子,而我们假设的古代金银兑换率是1:10。而黄金的产量稳定,直到今天仍被世界各国作为重要硬通货储备。所以用黄金作为基准比较合理。

此外,虽然现代技术的大幅度发展,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使得粮食产量大为提高,但是今天消费粮食的人口也大幅度增加了。根据宋史地理志,北宋大约不到 5000万人口,而今天中国已经有13亿人口。民以食为天,粮价应该还是一个重要的基准。因此就取了个金价基准的465元和米价基准的148元的平均值 306.5元,并归整去掉零头,将1贯铜钱定为300元人民币。

1两金=3000元人民币,1两银=1贯铜钱=300元人民币,1文铜钱=0.3元人民币。

一吊钱等于多少贯?

一吊钱等于1贯。一贯钱等于1000个铜钱。

古币大部分为方孔圆钱,为携带方便,一般都用绳索串起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铜钱的流通单位开始以“文”计算,一个小铜钱称一文,1000个铜钱串在一起则称为一贯。这种计数方法一直延续到宋朝初年。后来,由于铜、铁钱并行,以及折二、刍十型等钱币的出现,宋代一度把一贯钱定为770文。清代一贯钱又称为一吊钱,开始规定“一吊千钱,半吊五百”。清代后期的北京出现过“三十文为一百”的情况,一贯钱实际上只有300文钱了

一贯铜钱等于几两银子?

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一两银子 = 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 10斗 = 一石;

通常一两银子可以买200斗米,即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50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3540元的购买力。

一般朝代1000个钱为一贯,等于一两银子,但是宋朝却不是这样的。

《宋史 食货志》及《续资治通鉴》均提到自真宗朝开始因白银存量偏少不足以赶上经济的发展,银价不断上涨,基本上是2000个以上的铜钱当银一两。而且宋朝“钱法”很乱,有铜钱、铁钱还有铅锡钱同时流通,各州都有权自行铸钱,还存在私人铸钱的情况,钱的大小不一、成分不宜、价值多变,“随时立制”,非常混乱。川陕地区通行铁钱,十个换一个铜钱,江南和江北流通的钱还不一样。一贯实际有多少个钱也是不确定的,有800或850个为一贯的,也有480个为一贯,还要下诏以770个为一贯,并且各州“私用则各随其俗”,完全是笔糊涂账。

根据《宋史 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 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靖康之乱前后到南宋初期有一两银子一石米的,不在正常计算范围)。1两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1848元;

宋朝以前白银总量太少,价值过高,还没有成为流通货币。实际上明朝以前,市场流通均使用铜钱(北宋局部地区出现了纸币)。

银两成为流通货币只是明清两代对外贸易活跃,外国白银大量涌入以后的事。

但为何在很多人心目中一向以为银两是历来的流通货币呢,主要是因为明清小说的盛行,均按照当时的生活情况为常识对前朝进行描写,如《水浒》、《金瓶梅》、《三言二拍》等等,而这些作品中的银两价值均以明朝的银价为标准,与原有的文、贯、缗、铢等货币单位搅合在一起,并且对后世影响很大,因此今人所写较多以中国古代为背景的历史小说、武侠小说作品如《射雕》等书中也跟着把古代流通货币统统说成“银两”。但毕竟现代人比起明清时代的人时距更远,对前朝货币制度及银两的实际购买力的认识更加不足,才会经常出现天价馒头、天价酒菜,而认真的读者或观众出于对古代经济情况的好奇应该对“银两”的价值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

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的。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

清代鸦片战争前外贸顺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以银子为珍贵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国时候,就流通银元了,称为国币。民间称为“袁大头”。它的价值也比较高,可兑换180多个铜元。按当时物价水平折算今日的购买力,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35元左右。考虑到生产的发展,粮食和日用品价格的下跌,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银子价格算,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50-60元左右。当时办一个比较好的印染厂投资也不到一万元。买一较辆当时比较好的轿车大约是1000元。所以不会有拿出一个银元买一个馒头的情形出现,最多一个铜板。

银票其实是山西票号发的汇兑凭证,有密押的,不是见票即兑的银行券(钞票)。用银票是要付汇兑费用的。

银票做大宗买卖的商人用得着。它可避免携带大量现银的风险,而且方便,并与自己携带大量现银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员是用不着的。所以也就不会有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来支付款项。即使你拿出来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个人支票还不如。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