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和传统,为什么重阳节被又称为茱萸节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和传统,为什么重阳节被又称为茱萸节?
很多人说过重阳节是因为重阳是个吉利的日子,这种说法颇待商榷,重阳节登高插茱萸实际上是为了避灾祛邪,让我们探索重阳节的来历,之后就能很好地理解了。一、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
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记述了这一情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时重阳节登高茱萸插头习俗的流行。茱萸是重阳节特有的辟邪物品,佩茱萸成为重阳节俗的主要标志,因此登高会也称“茱萸会”,重阳节被称为“茱萸节”。庸人张说《湘州九日城北亭子》诗云:“西楚茱萸节,南淮戏马台。”从节俗的原始意义看,茱萸与登高的结合应该是最早的。
但在宋元以后,插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酒)的地位最终盖过厂“辟邪翁”(茱萸)。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二、插茱萸与菊花来是为避灾祛邪
重阳节应该是起于汉代,很多书籍都记载了重阳节插茱萸饮酒赏菊登高等活动,并且许多关于重阳节的民间传说都来自汉代,以此推断,重阳节的来历很大可能是与汉代有关。很多关于重阳节来历的传说都和瘟魔有关,不管是“重阳女消灭瘟魔”还是“恒景求道斩杀瘟魔”,最终都是在重阳节这一天消除的灾祸,让人们获得平安和健康。茱萸雅号“辟邪翁”,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时,民间采茱萸插戴头上,亦有用茱萸制成囊佩带的,俗信能驱邪治病。
另外,还有晋代葛洪《西京杂记》中就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于每年九月九日,头插茱萸,饮菊花酒,食蓬饵,出游欢宴。古人把茱萸作为祭祀、佩饰、药用、避邪之物,形成茱萸风俗。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三、重阳节插茱萸的文化传统
在重阳节这一天,按照我国民俗,人们除登高望远、畅饮菊花酒外,还要插茱萸。重阳节与茱萸的关系,最早见于《续齐楷记》中的一则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学道。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那天,你家将有大灾,其破解办法是叫家人各做一个彩色的袋子,里面装上茱萸,缠在臂上,登高山,饮菊酒。九月初九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鸡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无恙。当然这个记载不一定不可信,但茱萸“辟邪”却与其故事相关。
从重阳节的身插茱萸和饮菊花酒,联想到端午节的悬艾叶、饮雄黄酒的习俗。其实,端午节和重阳节,一是春夏交替,一是秋冬交替,都是疾病容易流行的时节。还有茱萸属芸香科植物,分布于长江流域和华南一带。茱萸苦辛性温,功在温中、行气、止痛。茱萸对呕吐吞酸、腹痛泻痢均有奇效。《荆楚岁时记》:“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这也反映了我们祖先具有预防疾病的科学思想。总之,重阳节的本质和除夕、过年是一样的,是一种庆贺消除灾祸的节日,而不是什么“因为日子吉利所以庆祝”,庆祝是因为这天经历一些比较危险的东西而平安地度过了。
广东省茂名市出过哪些名人和明星?
2019年1月13日,梁鹏杰受邀参加《记忆·乡愁》廖昌永广州独唱音乐会;
2019年5月28日,加盟《声入人心》巡演南京站;8月,参加《你眼里的蓝》巡回演唱会上海场。
尹正
星海音乐学院
尹正,1986年12月30日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流行音乐系2006级本科,中国内地男演员、歌手。
2015年,主演校园励志电视剧《红色青橄榄》,首次担任男主角 ;同年,主演喜剧电影《夏洛特烦恼》 ;并主演悬爱侦探剧《他来了,请闭眼》 ,凭借该剧获得第19届华鼎奖“最佳新锐演员”的称号。
2016年,主演民国谍战剧《麻雀》,凭借苏三省一角色获得国剧盛典观众最喜爱的角色演员的荣誉 。
郑湫泓
广东理工学院
郑湫泓出生在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的一个比较传统的家庭里。念书以后,郑湫泓加入了学校的乐队,并开始学习音乐。之后,郑湫泓又顺利考入了广东理工学院,所学专业是学前教育;大学毕业后,郑湫泓成为了一名实习幼师。
2011年,郑湫泓报名参加湖南卫视《快乐女声》广州唱区的比赛,海选时顺利晋级预选赛,并与谢梦君、毕荔嘉、蒋芳当选广州唱区第十期“最人气印象女声”;
2015年,与Eli、卜冠之、卢杉合作主演偶像剧《幸福小镇之浪漫满屋》(《浪漫满屋》中国版),在剧中饰演女主角林林。
2020年1月,白宇、季肖冰、陈意涵、李明德共同主演浪漫奇幻爱情剧《蓬莱间》在腾讯视频播出,她在剧中饰演活泼可爱的少女林夏夏。
陈思键(ODD)
广州大学
陈思键(ODD),1999年5月10日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国内地男歌手。
2016年5月,陈思键发行首张个人Mixtape《精神分裂》。2017年10月,推出单曲《No Luv》;12月,推出单曲《Yesterday》。
2019年3月,参加青年励志综艺节目《青春有你》,并晋级前20强 ;5月,推出单曲《昨天,无脚鸟还没飞出东逸花园》
林彦俊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林彦俊,1995年8月24日出生于海南省海口市,籍贯中国台湾,华语流行乐男歌手,男子演唱组合NINE PERCENT成员。
父亲是台湾人,母亲是江西人,因为父母工作原因,分别在台湾、江西、广东等不同地方生活成长接受教育,并通过港澳台学生联考进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读完大一后他选择休学,回台湾完成服兵役。
2017年,正式成为香蕉娱乐练习生团体Trainee18成员,并随TRAINEE 18推出练习生毕业单曲《ROCK THE SHOW》。2018年,参加爱奇艺偶像男团竞演养成类真人秀节目《偶像练习生》,获得第5名,并加入男子演唱组合NINE PERCENT,从而正式出道;
上元节中元节是什么时候?
上元节是指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施孤、地官节或斋孤,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七月十四),与上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民间有祀亡魂、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古老的“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诞”、“下元水官节”。农历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意义?
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
1、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仲夏端午是龙升天的节日,以扒龙舟形式祭龙是端午节的重要礼俗主题,此俗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盛行。
2、清明节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3、重阳节
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4、元宵(正月十五)
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七个传统节日的来历?
春节
【来历】春节原名为元日,相关的庆祝活动在夏代已经开始。作为岁首大节,它确立在汉朝。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行《太初历》,确定以夏历的正月初一为岁首。每年的最后一天,就是除夕。
【内涵】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是节日体系中的核心大节,持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春节蕴涵的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意义,成为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也使它成为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除夕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熬夜守岁,是中国人一年一度的文化心结,在外的游子不远千里万里也要赶回家来。
元宵节:
【来历】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内涵】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清明节
祭祀踏青两相宜
【来历】清明节是传统节日中少有的依阳历而确定的节日,固定在公历每年的4月5日前后。清明节举行的扫墓、踏青等习俗主要来源于古代的寒食节和上巳节。
【内涵】这两年,每到清明节,黄帝陵、轩辕庙、炎帝陵都要举行大型公祭,海内外华人从祭祀的仪式中体会到血浓于水的同胞亲情。祭祀先人一直是中华民族民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清明时节,上坟祭扫先人显示了“慎终追远”的传统,大批旅居海外的华人、港澳台同胞也纷纷赶回故土,祭奠祖灵。清明时节春光最好,适合人们到郊外亲近自然,拥抱春天。我国的许多地方在清明还有植树的习惯。
端午节
粽叶飘香习俗多
【来历】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盂兰节、蒲节等。关于端午节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东汉,五月初五,人们用彩色的丝带系在手臂上,用来防避兵役和鬼魅,防病防瘟疫。吃粽子、划龙舟则是后来不断形成的风俗。
【内涵】围绕端午节及其习俗的来源,形成了一些影响很大的民间传说,并为端午节增添了新的习俗和文化内涵。如吃粽子、划龙舟等习俗,较通行的解释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增加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核,而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赛龙舟等多种体育竞技活动,也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
七夕节
【来历】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源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因为,七夕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也称这一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内涵】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在银河上,搭成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才能相见。这个美好的传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入人心。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一般是比赛穿针引线,看谁更心灵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每到七夕将至,牵牛和织女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而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
中秋节
花好月圆人团圆
【来历】在中国的民俗节日体系中,中秋节形成较晚。汉魏时期,中秋节日尚无踪迹,唐宋时期,以赏月为中心节俗的中秋节日出现,明清时期,中秋上升为民俗大节。
【内涵】中秋是中国秋季的传统大节,它的地位仅次于春节,中秋为花好月圆之时,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事的团圆,因此中秋在古代被视为“团圆节”。人月两团圆的意境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生活中的理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寄托了人生的美好愿望。传统中秋节俗十分重视亲情的培育与表达,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重阳节
【来历】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内涵】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冬至节
【来历】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内涵】冬至在我国古代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至今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阖家团圆。北方地区冬至有宰羊,吃饺子的习俗,南方的传统食品有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等等。